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维多利亚名人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西哲罗素因反战锒铛入狱,乃读书解闷,一天,从他的囚室不时传出阵阵狂笑,狱卒前往查看,见他正捧读《维多利亚名人传》。著名的英国近代传记大师利顿·斯特拉奇的这部惊人之作以诙谐和讥讽为风格,以轻松且富人情味的笔触,写出了红衣主教曼宁的诚恳和威信,同时又暗暗嘲笑那位宗教家的虚荣,那位教育家的糊涂,那位将军的怪癖……

内容推荐

《维多利亚名人传》书由单独成篇的4篇人物传记组成。这部传记以不同于以往的传记写作手法,被认为开创了传记文学新风,佛吉尼亚·伍尔芙称之为“新传记”。这部作品最鲜明的特点是,从人物性格中某个充满矛盾的侧面切入,将性情相反的人物并置、对比,探究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作者不直接进行评论,而是旁敲侧击,通过暗示让读者自己得出作者已然得出的结论。这部传记通过几个人物,将维多利亚时代一幅幅跌宕起伏的社会图景和心理途径呈现于现代人眼前。

《维多利亚名人传》是利顿·斯特拉奇的成名作,也是他最好的作品。后来的几部传说,在手法上都未能脱出它的窠臼,有时为追求客观,反而失去了《名人传》所表现的锋芒。

目录

前言

一、红衣主教曼宁

二、弗罗伦丝·南丁格尔

三、阿诺德博士

四、戈登将军的末日

试读章节

命运不恤,注定这位一向安逸、随和单纯的老人,要在风烛残年,在对立的原则和个人仇怨的夹缝中遭受煎熬。但现实就是如此。他落人了一个把闲适的乐趣看得不值一文的人的手心里。如果由得他自己做主,卫斯曼很可能与老派天主教徒以及艾灵顿博士达成妥协;但一旦曼宁披挂上阵,任何的妥协都不可能了。这位精熟作为英国国教会神髓的中庸之道,并曾玲珑巧妙地付诸实践的前奇切斯特会吏总,现在身为威斯敏斯特主教座堂教士长,却祭起绝不容情的大旗,以追求极端和绝对的激情冲锋陷阵,而这种精神,正是罗马教会的立身之本。艾灵顿博士是个身量不高、体形粗壮、性情坚毅的人,一位同代人曾说,“当他透过蓝色的镜片看着你时,那神情就像一只鹰隼”;他的对手曼宁则身材颀长、举止优雅,面容苍白,双唇紧闭,一派苦修者的肃穆,目光平静而又犀利。但即便可敬可畏如艾灵顿博士者,据知在他的对手面前也会缩起手脚,变得更矮三分。至于可怜的红衣主教大人,他真是落入了绝望的井底。从今而后,与让老派天主教徒走上歧途的危险的独立倾向,再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它和限制教皇权力的高卢主义有什么两样?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维护教皇的至尊地位,与这样一个目标相比,个人的感情和家庭的平静算得了什么?红衣主教的恳求是白费力气,他与艾灵顿博士一生的友谊被连根拔起,个人生活的和谐被彻底粉碎,连家人都开始反对他。经他一手安排进入圣嘉禄修会、并请曼宁特别予以关照的他最钟爱的侄子,现在脱离了修会,公开加入艾灵顿博士一党;他的秘书紧跟着也步其后尘。但最让人断肠的,莫过于塞尔的背离。作为心腹亲信和不可或缺的仆从,忠诚的塞尔大权独揽,多年来一直在背后操控着红衣主教。事实上,他的忠诚似乎已经达到了在体形上也要模仿的程度,身躯之庞大跟主人比起来也不多让。这两人向来形影不离,如同滚滚向前的两座大山。一次,某位绅士在街上遇见他们,和卫斯曼打招呼时竟然说:“贵公子好啊!”然而,教士长把战火也烧到了这里,如此紧密的一对伙伴也被无情地拆散了。一霎时你来我往,鸡飞狗走。当塞尔发现权力正从自己手中溜走,他先是闹意见发脾气,后来竟愚蠢到当面指责曼宁侵吞公款;如此一来,他的好日子显然到了头;此后,他只能躲在暗地里一个人呲牙咧嘴地咆哮了。至于红衣主教,他那庞大的身躯止不住地颤抖着,多少次希望自己已经死了。

然而曼宁是不会让他一点安慰都没有的。凭着他那双犀利的眼睛,曼宁探测出了通向红衣主教内心深处的秘密通道——在他快活随和的外表下,分辨出了一个单纯的信仰。折冲尊俎之间,谋定于谈笑之际,在其他人就该满意了,但曼宁是个更伟大的艺术家。他潜心等待机会,一旦时机成熟,灵巧的手指轻轻一拨,便弹响了埋藏在红衣主教心底的“英格兰改信”的琴弦。一拨而再拨,百试不爽。他成了一位知音,红衣主教最隐秘的理想,只有他才能理解和体谅。“如果上帝赐给我力量,使我能与邪恶做殊死斗,”卫斯曼写道,“我要将其归功于曼宁。”

但他发现,自己做殊死决斗的对象实则是艾灵顿博士。争夺圣埃德蒙学院的斗争愈演愈烈。教士大会剑拔弩张,塞尔带头向教士长发起攻击,教士们做出决议,声明圣嘉禄修会插手学院事务,属非法越权行为。红衣主教宣布教士大会的决议无效,后者就此向罗马提起上诉;艾灵顿博士急怒攻心,公然站出来反对教士长和红衣主教,并亲手起草了一份文件,援引教会法和特伦托会议的有关条文,以证明教士大会向罗马上诉的合法性。悲痛莫名的卫斯曼哀叹道:“我自己的助理,竟然变成了和我打官司的律师。”接下来的几年中,敌对双方各自调兵遣将,纷纷奔赴罗马,在梵蒂冈的客厅与候见室里继续展开决斗。但是修士会引起的争端已经逐渐变得无足轻重,因为一个更为致命得多的问题出现了,艾灵顿博士本人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成了冲突的新焦点。尽管疾病缠身,懒于视事,且有情谊的牵缠,红衣主教还是被迫走出了不同寻常的一步:他竟至于向教皇申请,将特立勃森大主教解职调离。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想说个清楚明白是不可能的。英文、拉丁文、意大利文的官方文件和私人信函,教皇圣谕,卷帙浩繁的各种著作,再加上写满英国国教徒的私下议论和红衣主教们的秘密鼓噪的小报告,在所有这些烟笼雾罩一般庞杂的材料当中,唯一能看清楚的,是一只在风暴中飞掠斗争之海,永不止息、不可征服的海燕——曼宁。体弱拖沓、漫不经心的卫斯曼,情愿让曼宁来主持大局,后者果然不负所望,没用多久便找到了全局的关键所在。从前在奇切斯特的时候,他通过培养与海尔会吏总的友谊,获得了沙图沃斯主教的好感;现在,尽管战场变得更为辽阔,他的睿智依旧引导着他,迅快无误地走上了梵蒂冈那道狭窄的旋转楼梯,走人那扇低矮的拱形门,走进教皇私人秘书、达波特大人(Talbot)的斗室。达波特神父集罗马教廷最顽固、如果不是最高贵的传统于一身。他是多门艺术的大师,这些艺术,在三重冠友好的阴影下,经过世代锤炼雕琢,已臻于完美。他可以毫不费力地将狡狯与圣洁混为一体;他可以像普通人说实话一样自然地巧言搬弄;他拍起马屁决不手软,连教皇也觉受用得很;必要时,他还能变着花样折磨人的灵魂,手法之巧妙赢得众人一致称道。拥有如此这般的技艺,自然再难指望达波特大人在良知和情感上会如何丰富细腻,但曼宁走上旋转楼梯也并非为了寻求这些品质。他要找的是一个能叫庇护九世言听计从的人,而这个人,就在那扇矮门的后面。之后曼宁便使出浑身解数,并获得了完全的成功:在他与达波特之间形成了一个同盟。这个注定要对曼宁的事业产生最为深远影响的同盟,一直维持了许多年,直至达波特大人不幸地被迫把住处从梵蒂冈换至帕西一家隐秘的疯人院时才告结束。

P37-39

序言

谁也写不出一部维多利亚时代史:我们对它知道得太多了。治史的首要条件便是有取有舍——有舍弃,方能进行精简与分类,祛芜存菁,从而获得任何高超的技巧也无法达至的井然有序的完美。就刚刚过去的这个时代而言,我们的父辈和祖辈撰写并积累的材料如此之多,即令勤奋如兰克(Leopold von Ranke)者也会为之没顶,敏锐如吉本者恐将知难而退。历史的探索者要描述这样一个时代,进行中规中矩的正面叙述并非良策。聪明人不会硬碰硬,他会选择一种巧妙的迂回策略,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对自己的目标发起突袭,击其侧翼,或从后掩至;他会将探索之光出其不意地投射在那些未经察勘的幽微之处。泛舟于广阔的材料之海,他时而放下一只小桶,从深海里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放到天光下进行详细的考察。以上这些考虑,正是本书写作的指导方针。我试图通过几个人的传记,将几帧维多利亚时代的图景呈现于现代人的眼前。这些图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随意拣选的~—我无意建造任何体系或证明任何理论,易言之,这些对象的选择,只是出于方便与技巧的简单考虑。我的目的是只做展示,而不进行阐释。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史实,就算仅仅写出一个纲要,也是不可能的奢望,因为最简略的纲要也必然填满无数卷帙。但是,通过几个人的生平(一位教士,一位教育权威,一个敢做敢为的女人,一个冒险家),我试图检视并理清史实的某些断面;它们既是信手拈来,又让我兴味盎然。

然而我也希望,本书的意义不被囿于历史的范畴,单纯从传记的角度来看,它也能够有同样的趣味。人,多么重要,怎能仅仅被当作历史的表征!人具有永恒的价值,不依存于任何忽然而逝的历史进程;体验这种价值,无须旁求,它本身便是足够的理由。在英国,传记艺术似乎霉运当头。是的,我们也曾出过几部杰作,可我们从没有像法国人那样伟大的传记传统;我们没有丰特奈尔(Fontenelle)和孔多塞(Condorcet),他们那些美妙的诔文,将丰富多彩的人生浓缩进几页闪光的文字。在我们,写作艺术中最精巧和最人性的分支,被贬谪到了文字匠人的手底;我们并不知道,写出一部好传记,可能和度过一个好人生同样困难。我们习惯用来纪念死者的那厚厚的两卷本——死者本人都认不出写的是谁——它们堆满了消化不良的材料,叙述邋遢,充斥着一成不变的吹捧,全然没有取舍、没有客观与公正,更不要说布局与设计了。它们就和哭丧的队伍一样的低俗、拖沓、粗鄙。我们忍不住会想,某些传记可能真是出自哭丧人之手,作为他们工作的最后一环。这些标准传记——它们自然当得起这一称号——在不止一个方面对本书的写作有所帮助。它们提供的不仅是大量不可或缺的信息,甚至还有更为宝贵的东西——前车之鉴。多到学不完的教训啊!当然,没有必要一一详述,仅择其一二要者为例即可。传记家的首要职责当然是避免繁杂,保持适当的简约——无关紧要的材料一概剔除,重要的却一个都不能少。其次,传记家要保持自己精神的自由,这也是他同样不言自明的职责。他的本分不是赞美,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披露事实。这也是我写作本书时用以自勉的原则——按照自己的理解披露事实,不带感情、不带偏见、客观公正、杜绝私心。权且引用一位大师的话做结——“我不表达任何东西,我也不做任何建议:我只披露。”

利顿·斯特拉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维多利亚名人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利顿·斯特拉奇
译者 周玉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39066
开本 16开
页数 19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10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