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有啥别有病(又名病城)
内容
试读章节

少年时期发生的一件事,后来成了笑柄。当时方程十二岁,吃饭欠胃口,看着盘子像遇到难题,苦歪着脸。家长带他到医院,名医开的药方是喝面条——“每顿都喝一大碗面条,把胃撑大了,他就想吃饭了。”

那时候,人们很单纯,对大医院里的名医尊奉如神,回到家一盆面条就端了上来。方程一连喝了几天,果真对饭菜有了热情。他的家长就把这灵验的妙法推荐给同事,去灌那些挑食的孩子。高中毕业之后,方程把这事当笑话先后讲给几任女友。“这哪是胃给撑大的,是害怕。我喝面条是不要吃药,可老喝面条也不好受,只得改成吃饭。”后来方程荣升父亲,“面条论”又让他悟出了新的东西。什么叫没胃口?那时候生活困难,没什么吃的,加上不会做,连炒鸡蛋都敢放酱油,又黑又煳,当然没胃口。至于喝面条,那是名医的一个策略,因为一大碗面条本身就等于吃饭。不管你是对大碗的面条害怕,转头吃餐桌上的饭,还是多喝面条撑大了胃而有了食欲,反正达到了目的:让你的食物营养跟得上。

这里有个重要的支点,那就是信任——你信任医生,你的病就能好。你信任多少,你的病就能好多少。三十年过去了,方程步入成年,但如今,人们已经不再那么信任大夫了。

一个患者需要治愈,通常的办法就是经过大夫诊断,开药,可是多年来,方程却回避着这个叫做医院的地方。他对医院的看法比较差。

哪能这样呢?遇上头疼脑热常见病,总是进行检查。验尿验血,没问题的话就做心电图,还没问题,去照胸片CT,再没问题,这才把你从连环阵里领出来,让你放心——这只是一场感冒。如果遇上疑难杂症,大夫们更热衷于运用排除法的,将病人送进x光片、彩超、CT、核磁共振、穿刺等等科技成果里。这些报告带着冰冷的面孑L成了帮凶,并给大夫铺了条宽阔的退路。有退路就有一切。大夫能够摆出不大在乎的轻松姿态了。

方程患的是失眠症。这种病症究竟算什么呢?说它常见,却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归到疑难杂症,又似乎没有那么复杂。不管普通大夫还是主任医生,都拿它没办法。“气血两虚”、“心肾不交”,中医总是这两句话;西医的观点总是“神经衰弱”、“心理障碍”。开了药方之后,医嘱患者要加强活动,戒烟限酒,遇事想开点,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实在撑不住了,可来点安定——针对服药方式这种小事,大夫倒乐意秀出学有专攻的表情,音色也随之明亮得多——

“先是半片,逐渐增加到一片,要是还不行,那就增加到两片。”

方程还遭遇过这种情况,坐诊的大夫将他的病情往抑郁症上拉扯。当他重申自己只是失眠,大夫略停一下,用眼角瞥着他,那是权威的眼神,也是一种“既然我是大夫,你就不要多言”的责问。

“我睡着了也和没睡着一样,能清晰地看着自己做梦。”方程只想针对自己的病情开方子。他可不能让医生,把自己丢到一个谁都可以被丢进去的药坑里。

“这只是抑郁症的前期。”大夫说,“你不能简单地就失眠而失眠,抑郁症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失眠。”

对失眠的生成原因以及它和精神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大夫漠然不顾,他们只管给你开药,哪怕这些药片仅仅是对病灶的暂时控制或者遮掩。

当医院走向商业化,病人除了是病人,他还成了一笔业务,一个有体温的提款机。假若将某些大夫的白褂子脱掉,将医院的牌子换上“肉联厂”,你就能够比较直观地看到所谓“天使”如何变脸成验货的质检员。

病人一进医院就成了同类型号的产品之一,而诊室则成为美化了的人肉车间。得了感冒给你开一样的药,患了发烧给你打同样的点滴。失眠本是由生活动荡引起情感波动造成的,原因很多,可他们照样给你开同样的助眠药。你和其他病人唯一的差异是:药方上的姓名。其实,在大夫眼里连这个差异也没有。

方程决心解决失眠问题,先后去了三家大医院挂了五个专家号,他像复读机一样将说过的话继续重复着——“几乎每天都一样,先睡两个多小时,就醒了,大约半夜两点左右,想想事或看看书,凌晨五点再睡一个多小时,这次就不能称为睡觉,因为总是做梦。”

每到这时候,他就停下一会儿看着大夫。大夫如同一个师傅教的一样,不约而同地问:“这种情况有多长时间了?”

“可不短了,只是这几个月加重了。”

“噢,什么原因?”

“这个……”

“失眠和气候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大夫额外地增加了季节因素,“冬天血管收缩,对睡眠不大有利。”随之将季节问题略过,模糊、巧妙地过渡到了心理咨询。等方程声明他的失眠和心理咨询没有什么关系,这个大夫笑笑,又权威地问他第二个问题:“既然那么长的时间,为什么现在想起来看了?过去看过没有?”他回答过去基本上没有看,因为这一段时间比过去严重,直接影响了生活和情绪。

“能高兴起来吗?”大夫听到“情绪”,马上问。

“只要遇到高兴的事还是没问题的。”

大夫再次点点头,问下一句:“会笑不会?”

方程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很意外,皮肉都紧了,当他知道这只是了解症状的一种方法,就像肠胃医生关心病人放不放屁那样,便很理解地试着笑了笑——这是一个机械的便秘式的硬笑。

大夫摇摇头:“不,不是这会儿笑不笑,我问的是平常,你平常会笑不会?”

P1-3

书评(媒体评论)

在热闹的凡俗生活中,作者发现了诸多生命的悖论,不由得把对世俗生活光影声息的关注,导向肤表生活之下的层面,遍览那里的波诡云谲、光怪陆离。作者以现代主义文学的眼光,逡巡于三维度现实生活的表里,人与人、与社会、与自我、与自然的异化,令他牵肠挂肚。这样苍凉的无助感和悲悯情怀,融化在他貌似不羁的文本展现中,或可看成一种恰到好处的释放。

杜禅为我们喧嚣得已然沸腾的浮躁,吹入了一缕清凉之风,尽管他的努力在上述背景映衬下愈加显出了三分悲壮。

——陈晓明,著名文学理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当然不是在写医患关系,他写的是人本身,写人的困境和迷途。事实上,以人的智慧和觉悟,走出困境、迷途知返的可能性其实很小。小说名为《病城》,象征的正是人类社会。

作家中冷静如斯,能写出人的绝望感的,不多。

——解玺璋,著名文化学者,代表作为《梁启超传》

序言

有资料显示,在以色列医生罢工的半年里,全国患者和死者同比下降近五成。必须强调的是:这并非偶然孤证与个案。它无情地展示出一种现实——从某种角度说,人类正阔步行进在迷途之中。

这部小说的故事层面,写的是主人公因生理病症而做的医务诊疗与自我救赎。作品透过各色人等在当下社会遭遇的各种光怪陆离的世俗故事,揭示出生命和精神在物质世界的尴尬;是以世俗故事为支点,撬动对生命的逻辑与非逻辑的拷问。从贪欲与疾病,恐惧与疾病,肉体与心理,因与果……相互转换等等,推导出社会、人文的病与病灶、病因。这种对生命与精神的叩问,集合了一系列正题与反题,比如,正题,人是患者,反题,又是自救的主体;正题,药是治病的,反题,又是把病的意识植入人身的介质,等等。

本书借用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表现人性的美与善。文化与疾病的关系是本书在世俗故事层面之下探讨的内容。如果我们的疾病愈来愈多,如果我们所处的文化导致病症迭出,那么就得对这种文化重新审视和反思了。

为了多层次表现生命悖论这个主题,作者有意识地进行了文本方面的实验,比如,将佛教经典《五卷书》、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和基督教教经典《圣经》(这些教义的核心就是凝视人的生命)的手法以及当下流行的微博体有机地引入,从而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在形态上,还进行了“图案武”的实验,比如,书面上有三角形,和倒三角形、局部弃用标点、不设目录和节题等等。

在书前引文中,有“基督这只虎”这个语词。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是救世主。这部小说化用为“自救”的意思,至于虎,当然象征力量。作者希望从故事的变化和命运的演绎看到人的力量,人的自觉。通过改变、,通过修正,我们可以走出疾病,远离疾病,使生命之树更加丰满、壮硕。这部小说最初即以《基督这只虎》为书名,后考虑到读者感知等因素,就换了个通俗些的。这也是一种“变通”吧。

内容推荐

鄙视你的故事层面,写的是主人公因生理病症而做的医务诊疗与自我救赎。作品透过各色人等在当下社会遭遇的各种光怪陆离的世俗故事,揭示出生命和精神在物质世界的尴尬;是以世俗故事为支点,撬动对生命的逻辑与非逻辑的拷问。从贪欲与疾病,恐惧与疾病,肉体与心理,因与果……相互转换等等,推导出社会、人文的病与病灶、病因。这种对生命与精神的叩问,集合了一系列正题与反题,比如,正题,人是患者,反题,又是自救的主体;正题,药是治病的,反题,又是把病的意识植入人身的介质,等等。

《有啥别有病(又名病城)》由杜禅所著,本书借用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表现人性的美与善。文化与疾病的关系是《有啥别有病(又名病城)》在世俗故事层面之下探讨的内容。如果我们的疾病愈来愈多,如果我们所处的文化导致病症迭出,那么就得对这种文化重新审视和反思了。

编辑推荐

《有啥别有病(又名病城)》由杜禅所著,本书借用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表现人性的美与善。文化与疾病的关系是本书在世俗故事层面之下探讨的内容。如果我们的疾病愈来愈多,如果我们所处的文化导致病症迭出,那么就得对这种文化重新审视和反思了。

为了多层次表现生命悖论这个主题,作者有意识地进行了文本方面的实验,比如,将佛教经典《五卷书》、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和基督教教经典《圣经》(这些教义的核心就是凝视人的生命)的手法以及当下流行的微博体有机地引入,从而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在形态上,还进行了“图案武”的实验,比如,书面上有三角形,和倒三角形、局部弃用标点、不设目录和节题等等。作者希望从故事的变化和命运的演绎看到人的力量,人的自觉。通过改变、,通过修正,我们可以走出疾病,远离疾病,使生命之树更加丰满、壮硕。这部小说最初即以《基督这只虎》为书名,后考虑到读者感知等因素,就换了个通俗些的。这也是一种“变通”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有啥别有病(又名病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73811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