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理说宋朝(北宋篇)
内容
编辑推荐

朱晔编著的《理说宋朝》是作者经过多年研究,继《理说明朝》之后的又一本历史研究专著,按照“理说”的风格,书中素材全部来源于正史的记录,它以北宋9个皇帝为主线,配以北宋朝9个典型人物,系统地展现北宋朝发生的人和事,以典型人物和事件展现北宋历史的全貌。以人说事,以事论史,通过阅读能让读者领会历史中的故事,在故事中感悟人生。

内容推荐

朱晔编著的《理说宋朝》内容介绍:那个年代,一个村子里也没有几户人家有半导体收音机,当时为了赶一场评书,有时候要走上几里的路程。通过评书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很多宋朝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和历史故事也成了我们当时生活的一个部分。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繁荣,我们接触历史题材的机会越来越多,有书籍、电视、互联网等,假如对现代人做一个随机调查,让被调查者随口说出宋朝的几个特点,估计以下几个答案会名列前茅:一是宋朝是一个软弱的朝代,皇帝很软弱,臣子爱投降;二是宋朝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前有抗辽的杨家将,中有抗金的岳飞,后有抗元的文天祥;三是宋朝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朝代,除了积贫积弱,宋朝乏善可陈。公众对于宋朝的印象除了受评书的影响之外,还有就是过去经常看到的电影和戏剧,如包公戏、杨门女将等,这些历史知识的普及成效是历史教科书无法达到的。一起来翻阅《理说宋朝》吧!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英明神武的赵匡胤

第二章 雄心壮志的赵炅

超级链接一:解读杨家将

第三章 清心修德的赵恒

超级链接二:千古贤相王旦

超级链接三:时位移人的种放

第四章 不识兵革的赵祯

超级链接四:清正廉洁的包拯

超级链接五:婉约的柳永

第五章 孝顺谦让的赵曙

第六章 锐意进取的赵顼

超级链接六:改革家王安石

第七章 拨乱反正的赵煦

超级链接七:乐天豪放的苏轼

第八章 玩物丧志的赵佶

超级链接八:书癫米芾

第九章 无可奈何的赵桓

超级链接九:承前启后的孟皇后

附录:宋朝皇帝年表(北宋)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日,身兼大唐王朝范阳、平卢、河东三个节度使职务的安禄山起兵造反,安禄山当时只有15万军队,辉煌盛世的唐朝其实早已外强中干,安禄山仅仅用了35天的时间就占领了东都洛阳。经过7年多的战争,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安史之乱”终于以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家破人亡而宣告结束。盛世唐朝经过安史之乱7年多的战火,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辉煌。从此,中国大地与大唐王朝一起经历了长达200多年的战乱时代。

公元907年,唐朝节度使朱温结束了大唐王朝的统治,随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那是一个混乱不堪的年代,在中国大地上,一些政治人物跟走马灯一样上演着一幕幕战争、杀人的游戏,城头变幻大王旗,改朝换代简直犹如过家家,中国的老百姓被战火毁掉了家园,被乱世折腾得家破人亡。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54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10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如果你不是一个历史学者,估计你也就只记住了这一段时期的名称,五代十国到底是个什么关系,估计很多人搞不清,先五代后十国,还是先十国后五代?其实答案都不对,五代十国是并存的,即五代与十国是并存的两个组织的统称,在中国大地中央的政权叫代,在中央的外围成了大大小小的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与南北朝有点相似,与南北朝又有些不同。在唐宋之间经历了5次改朝换代;在中原地区之外,领头被10个小国家占领(其实数量可能不止10个),他们与中原的“朝”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五代总共存续了54年,最长的后梁有17年,最短的后汉只有4年,这是一个极度混乱的时代,有弟弟杀害哥哥篡夺皇位的,有儿子害死父亲而继承大统的;相对于五代来说,周边的lO个国家偏安于一隅,国家内部的政局比较稳定,虽然也有政权的更迭,但是最短的后蜀还持续了34年。其实五代十国的开创者大多是唐朝的节度使,他们看到唐朝政府的日益衰败,由此产生了雄霸天下的野心,战乱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毛主席有一句经典的话叫“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谁要是能有一支强大的武装,谁就能称王称霸。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没有忠孝仁厚,没有礼义廉耻,唐僖宗为了让朱温对付黄巢起义,赐名朱温为“朱全忠”,最后恰是这个“忠心”的人摧毁了唐朝,朱温登基称帝5年后,他被他的儿子朱友珪所杀;后唐皇帝李从珂被他的姑父石敬瑭所杀,石敬瑭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竟然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耶律德光为父,自称自己是“儿皇帝”,凡此种种,权力让全天下的人都变成了权力的奴隶,权力也像魔鬼一样恣意地吞噬着普天下的生灵。

直到960年,这种频繁的王朝更替的格局才宣告结束,因为,有一个人凭借自己的武力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夺得了天下,尽管他依靠的也是武力,尽管他也愧对兄弟的情谊,但是,在无上的权力面前,一切的道德和正义都是那么弱不禁风,一件黄袍改变了天下人的命运,这个人就是赵匡胤。P1-2

序言

如我等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在中学时代最大的享受就是每天可以听半个小时的评书,评书是我们当时的精神食粮和知识源泉。第一次收听的评书是《岳飞传》,随后听到的是《杨家将》、《水浒传》和《三侠五义》,评书中介绍的大都是宋朝著名的人物和事件,通过评书的传播,这些人物和事迹已经深深镌刻在很多国人的记忆中。

那个年代,一个村子里也没有几户人家有半导体收音机,当时为了赶一场评书,有时候要走上几里的路程。通过评书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很多宋朝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和历史故事也成了我们当时生活的一个部分。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繁荣,我们接触历史题材的机会越来越多,有书籍、电视、互联网等,假如对现代人做一个随机调查,让被调查者随口说出宋朝的几个特点,估计以下几个答案会名列前茅:一是宋朝是一个软弱的朝代,皇帝很软弱,臣子爱投降;二是宋朝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前有抗辽的杨家将,中有抗金的岳飞,后有抗元的文天祥;三是宋朝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朝代,除了积贫积弱,宋朝乏善可陈。公众对于宋朝的印象除了受评书的影响之外,还有就是过去经常看到的电影和戏剧,如包公戏、杨门女将等,这些历史知识的普及成效是历史教科书无法达到的。

喜欢历史的人,其实很容易发现,宋朝的历史除了政治之外,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接触到的东西:一是宋朝是封建王朝存续时间比较长的朝代;二是宋朝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了六席,宋词是宋朝开创的一种新的文体);三是宋朝的程朱理学将哲学提升到新的高度;四是清明上河图绘制的是宋徽宗年间东京汴梁的真实场景;五是宋朝的书法和绘画水平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水准。所有这一切跟“积贫积弱”都沾不上边。带着这些好奇感,我翻开了厚重的《宋史》,顷刻之间我发现了,我们知道的宋代人物和事件很多都是故事化的,评书和演义不是历史,或者说,评书和演义是故事化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人的生活,我们后人了解前人的生活,依靠的是前人的史料,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史料,它们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不容易理解,这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了解历史人物需要联系历史当时的情境,没有了情境,很多事件的真相是让人无法理解的;二是历史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在当时话语权被皇家所控制,在后期话语权被所谓的“大家”所控制,“大家”的一个观点几乎就给历史事实盖棺定论了;三是时空上的错位导致我们以现代人的思维去考虑当年的人和事,这样得出的结论与历史真相也有很大的出入。

以我在历史方面研究的水平,我不敢说自己能够解读《宋史》,但是围绕宋朝的一个人和事,我觉得有以下几个议题,值得历史爱好者去思考。

1.关于英雄

宋朝是一个盛产英雄的时代,我们知道的杨家将、包拯、岳飞、文天祥等,这些人物以自己的生命为后来人书写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们身上释放了人性中最灿烂的光辉,这些人的英雄事迹足以标榜千古而流芳万世。崇拜英雄是很容易的,但是自己真的想做一回英雄,很难!  今年夏天,我们全家自驾游途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沟里,我们被一群藏族青年打劫,好在我们当时已经坐进车里并且关上了车门和车窗,最后我们破了一点小财逃脱了一场劫难。如果是英雄,他们面对这么复杂的情况时的表现跟我们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由于过度害怕,事后连个报警电话也没有打,我们害怕当地的警察会跟这些黑恶势力沆瀣一气。我知道这群人一直在这个地方打劫,他今天打劫我们,明天会继续打劫别人,我们能做的就是祝福这些曾经被打劫和将来要被打劫的人,能如我们一样的幸运!

相较于英雄,我感觉了自己的渺小,但是,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要想伟大起来真的非常不容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经历这个事件,我知道了,如果自己当不了英雄,那也就不要苛求别人去当英雄,因为,不是什么人都能当英雄的。对照历史中的人物,在大兵压境时而临危不惧的人,这都是人群中的少数人,他们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在非常情况下,没有做出我们希望做出的行为的人,我们也大可不必加以鞭笞,因为大多数人都当不了英雄,英雄的稀缺才显得英雄的珍贵。比如张邦昌,在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到北方以后,作为一个臣子他不仅没有杀身成仁,反而甘愿成为金人的傀儡,历史上将他列入奸臣,即使最后他将政权顺利交接给赵氏家族,历史好像也没有宽恕他,现在想想,历史对他好像有点求全责备呢。

2.关于忠臣

忠臣是什么?顾名思义,忠臣就是忠于国家的臣子。这是我们以“人民共和国”的思想去解释的这个概念。在一个封建王朝,国家是谁的呢?国家是皇帝的,忠于皇帝与忠于国家是一个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作为国家的大独裁者,只有忠于皇帝的臣子才会被人认为是忠臣。

其实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我们究竟是该忠于组织,还是该忠于组织的最高领导者,这是一个没有理想答案的问题,尤其在组织的最高领导者的利益与组织利益不相一致的时候表现得更加明显。对于理性的人来说,忠于领导人还是忠于组织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里面存在着利益关系的博弈。按照执行力来说,下属要忠实地执行领导的决策,试问领导的决策与组织利益发生背离的时候,谁对组织利益负责呢?换句话说,组织中的人如何忠于组织,我没有答案。

因为没有答案,所以我们在讨论历史人物的时候,经常遭遇的尴尬是忠奸难分,章悖、蔡京、童贯是奸臣吗?他们可是忠于皇帝的臣子;岳飞是忠臣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从宋高宗的角度来看岳飞,宋高宗会认为岳飞是忠于自己的吗?答案又是一个未知数。在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我们又喜欢以忠奸来辨别人的好坏的时候,难免会对历史人物作出不客观的结论,在“标签化”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也在凭着感觉理解和认知古人。让我比较矛盾的是,正史上记载的历史人物很多与我们听说的人物差距非常之大,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忠,什么是奸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奸人也做过好事,忠臣也干过坏事,这是历史的真实。

3.关于党争

北宋亡于党争,不知道是否有前人作过这样的论断?通过《宋史》的学习,这是我得出的结论,也许党争不是北宋灭亡的直接决定因素,但是它加速了北宋灭亡的进程。党争聚焦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关于改革方法和措施的论争,随后逐渐演变为党派之间的争斗,最后发展成为忠奸之间的对立,从宋神宗“熙宁变法”开始到北宋王朝灭亡,党争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是宋哲宗一朝,党争几乎成为了当时的主要社会活动。

党争其实从北宋建国就已经出现,开始的时候是南北方的地域争斗,北方人垄断了朝廷的执政地位,“南人不得为相”差点成为宋朝的“祖训”,寇准当年就以自己剥夺了一个南方士子的状元头衔而向同侪们炫耀。随着时间的推移,党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宋神宗改革带来的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将宋朝的党争推向了高潮。改革派与保守派斗争的发起者是王安石及司马光,他们二人是北宋历史上的两个伟大人物,他们身上共同的才能和品质比一般人都要多,可惜的是,他们是对手。党争从最早的观点与看法的论争,演变为双方无原则的争斗,直到后期的相互迫害和折磨,党争的巅峰事件是蔡京倡导的“元祜党碑”,蔡京希望将元韦占党人刻在石头上遗臭万年,好在历史给了元祜党人以公道,结果蔡京遗臭万年了,这是历朝历代党争中比较拙劣的事件。善良的人总是在幻想,要是王安石和司马光携手共进,北宋王朝会迎来怎样的辉煌?我遗憾地告诉大家,这是属于良好的愿望,因为中国人的好斗在北宋王朝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举例说明,在宋哲宗元祜年间,由于高太皇太后的支持,保守派占据了朝廷的执政地位,他们还没有庆祝自己的斗争胜利成果,内部又分裂成朔党、蜀党和洛党,蜀党与洛党的斗争的残酷性一点也不亚于新党与旧党的斗争。

斗争的开始,双方还是比较克制和理性的,随着斗争的白热化,双方都以击垮对方为目标,只要有利于打击对手,无论对错、不论道德,获胜的一方就会弹冠相庆。后来苏轼认识到了党争的错误及危害,可惜党争像一个挣脱牢笼的怪兽完全失去了控制,苏轼被贬到海南,迫害苏轼的章悖也被贬到海南,海南和广东成为失败者的首选归宿地。党争的结局是两败俱伤,最后国家在生死存亡之际,竟然找不到一个像样的人组织对金人进行有效的抵抗,以至于金人千里奔袭如入无人之境,到这个时候,北宋想不亡国都难了。

4.关于战争

宋朝是一个最不能打仗的朝代,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时代,北宋王朝还取得过一些战争的胜利,在开国的两位皇帝驾崩后,随着功臣们的衰老,北宋王朝在对外战争方面一直保持懦弱的状态,自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开始,北宋面临外敌入侵的基本策略是,以金钱换和平,这被后世人称为软弱和投降的策略,一直沿用到宋王朝的结束。

北宋对外战争上的懦弱,主要是由于它特殊的军事制度决定的,这些制度设计主要是由于赵匡胤当初得位不正,他害怕异姓掌握军队而对王朝的统治构成威胁,因此采取了军队的分权化管理:兵权由几个机构分管,各部门权力分散,但集中于皇帝。宋朝负责管理军事事务的有四个部门:枢密院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三衙”(侍卫亲军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统率禁军;兵部负责后勤事务和管理地方的厢军;吏部负责武官铨选。在此基础上,还采取了“更戍法”,即经常调动军队以达到训练军队的目的,结果是,军队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的军队一旦遇到劲敌,除了失败还是失败,最要命的是,前线指挥官要根据后方枢密院制定的作战地图进行战斗,由于前线指挥官不能根据战场变化和战争形势作出决策,最后贻误了很多战机,这样的军队哪有不打败仗的?不过宋太宗赵匡胤好像历来就不愿意打仗,在他统治时期,他就趸过一库房的金银珠宝,希望以这些珍宝收购“燕云十六州”。

对于后世的人来说,我们一直痛恨北宋王朝对外敌入侵的怀柔政策,他们为什么不会对辽国、西夏和金国采取激烈的武力解决措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战争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国破家亡、生灵涂炭啊!“澶渊之盟”给辽人的岁币只相当于当时二个县的年财政收入,以这么小的投入换来100多年的和平局面,这笔账划算吗?再换一个角度看战争,宋朝的外部威胁来自于我们的兄弟民族,如果站在大民族角度上看问题,金国的女真人和辽国的契丹人其实都是我们的兄弟,没有什么“外”和“不外”的,除非我们一定要坚持大汉族主义。战争是矛盾不可调和最后解决问题的手段,如果有可以选择的手段,为什么要选择战争呢?

5.关于宋朝

宋朝来源于纷乱的五代十国,它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的争斗局面,尽管宋朝没有建立地域上大一统的中国,但是它给了全中国大多数人以和平,这是历史上最大的进步,相较于随后靠征战和屠杀占领了欧亚大陆的元朝来说,宋朝更是一个和谐文明的朝代,这是一个适合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朝代。

宋朝的疆域虽然只有唐朝的一半,甚至不到元朝的三分之一,但是宋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是封建朝代中最多的,如仅用于征讨宋江、方腊起义而临时设置的“经制钱”一项,其数额就相当于唐朝财政收入的两倍,历史上通常将这样的苛捐杂税解释为对人民的盘剥加重了,殊不知,这也是当时综合国力的一个反面论证数据,说明当时的民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再如宣和四年(1122年),户部统计北宋有户数20882358户,人口有46734784人,读者对这些数据估计没有概念,顺便作一些解释,赵佶统治的后期,北宋户数和人数比汉朝最鼎盛的时期多,隋唐两朝的疆域比宋朝辽阔,户数和人数也没有宋朝多,这足以说明北宋人丁很兴旺。

在文化方面,宋朝的散文和词在文学史上尤其具有独特的地位,王安石、“三苏”、曾巩的散文在继承唐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将散文推向了文学的巅峰;苏轼豪放的词读后让人胸怀广阔而坦荡,柳永婉约的词风让人百转回肠。文化的繁荣主要是由于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尊重,只有在文化的宋朝才会诞生“奉旨填词”的柳永。文化的内涵还有很多,在书法方面有著名的“苏黄米蔡”,外加独创“瘦金体”书法的宋徽宗,当然最能展现宋朝文化成就的还是哲学研究的成果,宋朝的理学将中国的哲学研究推向了一个高峰,程朱理学是宋朝繁荣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的诞生促成了宋朝文化的熠熠生辉!

宋太祖赵匡胤的“勒石三戒”中有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这是历朝历代士大夫所没有的“礼遇”,这是一个文人和士大夫最快乐的时代,这个时代被文人称为知识分子的天堂时代,这个时代为全天下的读书人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

我喜欢这个朝代,我更希望真切地感受这一段历史。

后记

2012年3月出版《理说明朝》后,我原本不想再写历史题材的书籍,因为对一个非历史科班出身的人来说,利用业余时间写历史方面的文章,真的很辛苦。没想到的是,看完《理说明朝》的读者都希望继续看到我关于历史方面的作品,有好几个朋友与我相约宋朝,这对于我来说是动力更是挑战。为了满足朋友们的愿望,我继续着以前的写作方式,希望以牺牲一点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来与朋友们共享宋朝的精彩。

每个写作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习惯,在《理说宋朝(北宋篇)》这本书中,我依然坚持自己的风格,通过人和事来让大家一起跟我感受历史的真实。在《理说明朝》的基础上,本书采用的是更加叙事、冷静和客观的笔调进行书写,以便让大家更加真切和亲切地触摸历史,我一直认为历史上的人和事是千人千面的,文中关于人和事的观点也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为了让读者能一气呵成地读下去,在写作上我注重了不同人物和事件之间先后的承接关系,以增强本书的可读性,此外,本书还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章节之间的过渡更加平滑;二是历史事实采用的更加严谨;三是参考的文献更加庞博,目的只有一个,希望阅读本书的人能有更大的收获!

本书与《理说明朝》的相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北宋的9位皇帝为主线,通过人物来展现北宋辉煌的历史;二是同样以超级链接的形式,在皇帝之外补充一些典型人物,宋朝比较典型的人物太多了,读者耳熟能详的包公、杨家将、大文豪苏东坡、改革家王安石等都是我重点书写的人物,此外读者不是太熟悉,但是也非常著名的人,如书法家米芾、婉约词人柳永也有专门的传记,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宋朝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先记录正史,随后发表自己对历史人物的分析结论,即我所说的“理”。

在章节设计上,我原本还想写一个奸臣传,没有奸臣传的宋史好像是不全面的,权衡再三,最后我还是放弃了,理由有三个:一是史料不全,很多人和事尽管知道历史记录的不准确,苦于手头没有更加详尽的资料,与其不辨真伪不如暂且放下;二是担心读者认为我在哗众取宠,历史上已经有定论的东西,我不想因为历史的不客观真实,而独自改变大众心目中的定论,这样于人于己都是不好的;三是我一时还没有想清楚一些问题的答案,这些答案直接关乎这些被定位为奸臣的人的历史地位,比如,忠臣是忠于皇帝还是忠于国家?如果妥协能带来和平,我们是否还热衷于战争?三国时候魏蜀吴之间的斗争尽管也涉及少数民族,怎么那个时候没有卖国的概念,而宋朝在战场上输给辽国和金国就觉得是国耻呢?同样是中国人,同样是战争,历史学者们对异族的包容度为什么差距这么大?不写奸臣那是因为我连他们被认为是“奸臣”的基础都不存在,还是按照历史的定位来吧,历史上已经定性的结论,我不想人云亦云。

在本书成书之前,有人建议我找人写个序以此来给本书增加一个卖点,我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不是因为我找不到“名人”,找个知名作家或者某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对我来说应该不算难事,拒绝的原因是因为我想让读者将阅读的精力聚焦到我书写的文字中。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某公司挑选模特,有个美女应聘,公司答应聘请她,条件是她演出的时候需要用纱巾盖住脸,模特非常不解,公司的答案是,我希望观众的眼神聚焦到我们设计的服装上。

按照惯例,书写到这儿应该谢幕了,谢幕之前还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感谢,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老婆张晓蕾和我的女儿朱承或!她们给予我的激励是我持续写作的动力源泉,因为写作,我要放弃很多陪她们外出和交流的时间,但愿我的作品能被她们喜欢,并能以书为介质构建一个新的交流方式和渠道。

出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文章构思到编辑出版中间有很多工作要做,我是比较幸运的人,一次机缘认识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李正斌主任!从文章成稿到出版发行,凝聚了他无数的心血,但愿我的作品能成为他的骄傲!

最后需要感谢的是我所供职的中国工商银行的同事!在文章的构思、写作和成文的全过程中。他们很多人在日常的交流中无私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有很多同事知道我出书之后,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推介我的作品,给我积累了无限的人气,这都是我的资产积淀,它们会成为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取之不竭的财富资源!

2012年11月1日于北京家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理说宋朝(北宋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004691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2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4.09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