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女四书品读全集(第1卷女诫品读全书)(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女四书品读全集(第1卷女诫品读全书)(精)》由温信子所著,《女四书品读全集》是姆教、私塾、学馆、院校、读经、自修女子国学案头、枕边备览通用版!“导读”、“原文”、“注释”、“白话”、“今评”“五行读书法”学研国学全做到(通过这五个部分来研学国学,是炎黄子孙读书的惯用读书法,就叫它“五行读书法”吧)!

内容推荐

  《女四书品读全集(第1卷女诫品读全书)(精)》由温信子所著,本书全面解读明末清初所冠名的“女四书”之东汉班昭所著《女诫》,分为“《女诫》品读本”“《女诫直解》品读本”“《女诫笺注》品读本”“《新女诫》”四章。详细阐述了《女诫》当中自东汉传承至今的处世之理与持家之道,并通过张居正的直解与王相的笺注对其进行了讲解与扩充,最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成适合现代女性阅读参考的《新女诫》。  《女四书品读全集(第1卷女诫品读全书)(精)》是了解和掌握《女诫》的助读之作,是“女四书”的解读之文,其字里行间的大智大慧,集结古人思想之精粹与文化之传承,引经据典,讲述女子处世的德与道。

目录

第一章 《女诫》品读本/1

第一节 班昭的故事/3

第二节 《女诫》文白对义/5

第二章 《女诫直解》品读本/71

第一节 张居正的故事/73

第二节 《女诫直解》文白对义/77

第三章 《女诫笺注》品读本/149

第一节 王相的故事/151

第二节 《女诫笺注》文白对义/153

第四章《新女诫》/203

后记/225

试读章节

张居正,生于1525年5月24日,字叔大,号太岳,祖籍安徽凤阳。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先祖张关保到归州,为归州千户所。张居正的曾祖不是正妻所生,当时叫“庶出之子”,没有承袭父亲官职的机会,举家迁到湖广江陵。

张居正五岁入学,七岁能通六经大义。六经,是指儒家的六部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已经失传,所以现在通常称“五经”。《仪礼》,在汉代又叫《礼经》。宋朝之后,五经中所说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不少读者朋友对《尚书》不熟悉。实际上,《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一部多体裁的文献汇编,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礼,一般指《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如今所说的《礼记》,一般指《小戴礼记》。

一个刚刚七岁的孩子,就能够通六经大义,这是什么样的学识水平呀?这要看看“六经”的作用是什么。《礼记·经解》中,提到六经的作用,其原文说:

“孔子日:‘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絮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絮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絮,音读“洁”,古同“洁”,干净,也有廉洁、明亮、修整、修饰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就能够知道这个国家的教育和感化情况了。要是这个国家的人有温和柔顺、纯朴忠厚的表现,那就是受到了《诗经》的教化;要是这个国家的人有开明通达、博古通今的表现,那就是受到了《书经》的教化;要是这个国家的人有心胸舒畅、轻松和善的表现,那就是受到了《乐经》的教化;要是这个国家的人有清静精明、细致入微的表现,那就是受到了《易经》的教化;要是这个国家的人有谦恭辞让、庄重严肃的表现,那就是受到了《礼经》的教化;要是这个国家的人有善于辞令、议论是非的表现,那就是受到了《春秋》的教化。《诗经》的弊端在于使人愚钝;《书经》的弊端在于浮夸不实;《乐经》的弊端在于使人奢侈;《易经》的弊端在于伤害正道;《礼经》的弊端在于纷繁琐碎;《春秋》的弊端在于造成混乱。如果为人温柔忠厚而不愚昧,那就是深刻理解并践行了《诗经》所承传的处世之道;如果开明通达、博古通今而不浮夸,那就是深刻理解并践行了《书经》所承传的处世之道;如果心胸舒畅、轻松和善而不奢侈,那就是深刻理解并践行了《乐经》所承传的处世之道;如果清静精明、细致人微而不害正道,那就是深刻理解并践行了《易经》所承传的处世之道;如果谦恭辞让、庄重严肃而不烦琐,那就是深刻理解并践行了《礼经》所承传的处世之道;如果善于辞令、议论是非而未造成混乱,那就是深刻理解并践行了《春秋》所承传的处世之道。

可见,学习六经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张居正在十二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十三岁时参加了乡试,考试时的文章写得非常漂亮。当时,湖广巡抚顾磷发现张居正是可造之材,有意让他多磨炼几年,才没有让他中举。张居正十六岁时中了举人,二十三岁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考中了进士,得了“编修”的官职。后来官至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太师、太傅。在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翊,音读“义”)年幼期间,主持裁决一切军政大事,前后当国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著有《张太岳集》等。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死后获赠“上柱国”的封号(为正一品阶勋),谥号“文忠”。张居正死后不久,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诬陷,家产被查抄了。到天启二年(1622年),才被恢复名誉。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坎坷,到了嘉靖年间,已然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奸相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平民出身的张居正被推上了明朝朝政的前台。他以非凡的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了“一条鞭法”,使明王朝从奄奄一息的危机中获得生机。

辅政十年,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是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P73-76

序言

读者朋友们:各位好!我十分高兴各位能够抽出一些时间阅读本书。

本书是我们研学“中华女子国学暨中华女学”的助读书,也是笔者研学《女四书》的一个比较详细的记录。说它是一套《女四书阅读笔记》也是恰如其分的。

本书第二稿,取名为《女四书品读全集》,是对《女四书》的全面释解,分为“导读”、“原文”、“注释”、“白话”、“今评”五个部分。《女四书》,是中华传统女学著作,有两卷本、三卷本、四卷本。《女四书》由明代学者王相笺注,成书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由多文堂合刻(一说最早有明万历八年,即1580年刻印的两本四卷木刻本《女四书集注》,为王相笺注的“经元堂藏板”。这个版本的消息出现在“孔夫子拍卖网”上)。

《女四书品读全集》所依据的经典文论,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女四书》的原文;二是古人针对《女四书》原文留下来的注释。这两个部分是极其珍贵的经典资料。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仪华所编的《内训》,有原注(一说旧注),后来王相笺注时没有这个部分,查阅历史资料可知,原注为明代朝廷刻印,由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家所注,这部分也十分珍贵,是对原文的讲解,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遗憾的是当时没有记载下是谁来注释的。王相所注见于他的《女四书集注》,是对《女四书》理解后所作的提示,当然也十分重要,可与原注媲美。

至于《女四书》的原文,即东汉班昭的《女诫》唐代宋若昭释解的《女论语》明代徐仪华皇后的《内训》明代王节妇的《女范捷录》,也有多个刻本传世,所以在个别词句上有所不同。本书所选原文主要采用的是“清代光绪庚子年仲烁江阴宝文堂藏板”(原字为“板”,而不是“版”),但个别词句也选择了其他版本,以正其全貌。有不少版本说“宋若昭《女论语》”,而没有叫“宋若莘《女论语》”的,大概是因为原书是宋若莘所著的十篇,宋若昭作注,为此叫“宋若昭《女论语》”,似乎也可,但是应当有宋若莘的原文存在才对。二人的关系是:莘为姐,昭为妹。遗憾的是宋若莘所著的《女论语》十篇原文,我们今天难以看到了,所能看到的只是宋若昭对《女论语》的释解本,即四字一句的韵文版。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四字一句的韵文体《女论语》,也不是出自宋若昭之手,而是后人的托名之作。

《女四书品读全集》的撰写形式,采取了“导读”、“原文”、“注释”、“白话”(现代汉语白话通译)、“今评”五个部分。建议读者按照这个顺序来阅读和学习。原文和注释中所遇到的生僻字,大都给予注音。后来本书在审改中,又在“原文”部分,增加了“繁体注音版”。增加这一部分,显然对习惯于阅读繁体汉文的朋友有一定的帮助。需要注意的是:原文中有一些字的读音和现代汉语中的读音有所不同。如“曹大家”中的“大家”,读作“太姑”或“大姑”,其实“曹大家”就是指东汉女历史学家班昭,因嫁给曹家,做了后妃的老师而得名。

原文和注释里有不少名言警句,读者可以在阅读和学习时留意一下。由于篇幅的限制,注释里的原注、王相注和其他参考资料,多没有用白话展开。这样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原貌的状态,也有可取之处。注释中一些比较难懂的段落,也进行了适当的白话讲解,特此说明。

至于《女范捷录》,里面所涉及的大量的女范故事,在“通览”部分展开了,供国学知识不多的读者更好地阅览。这部分是本书主编在没有同书同译资料的情况下研写的,但是也有据可查,没有胡编乱造。至于《女论语》《内训》的通览,也是尝试之笔。包括其他两书的通览,都有可商榷的地方,但是也少有误笔之处,因为这是依照原文和古注来展开的,文笔比较严肃。

我在撰写《女范捷录》的通览部分“后德篇第二”时,发现讲解的篇幅较长,感觉特别杂乱无章。于是就从第一篇起,每篇都按照原文的意思,分出了段落,每个段落加上了小标题,即“中心词”,为的是使读者阅读方便,也方便查考。这样一来,文字上清晰多了,也有了短小精悍的“味道”。

至于《女四书》,今天可不可以读?有不少人认为那是宣扬“封建思想”的,今人不宜。我认为:如果这样理解,民国初期以前的书籍都不要看了。首先是孔子的《论语》和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儒学不能看了,因为孔子的著作和思想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

至于《女四书》原文中存在的、到了今天不太适合学习的部分,本书在“今评”部分已经指明了,读者可以作为参考。

所谓中华国学,尤其是中华女学、中华女子国学,也会和其他事物一样,有推陈出新的发展之路。然而,今天的女子研学国学,特别是研学女学,如果不读《女四书》,那是舍本求末。因为中华女学、中华女子国学的集大成者就是《女四书》,后来所出现的女学书至今没有能超越它的。

为此,本书主编大胆地认为:《女四书》是中华女子国学、中华女学学习入门的第一书。为女子者、为妇女者,当熟知《女四书》。

《女四书品读全集》是姆教、私塾、学馆、院校、读经、自修女子国学案头、枕边备览通用版!“导读”、“原文”、“注释”、“白话”、“今评”“五行读书法”学研国学全做到(通过这五个部分来研学国学,是炎黄子孙读书的惯用读书法,就叫它“五行读书法”吧)!

《女四书品读全集》,分为《女诫品读全书》《女论语品读全书》《内训品读全书》《女范捷录品读全书》四本。

我十分诚挚地欢迎读者朋友们为《女四书品读全集》提出宝贵意见!

温信子

2012年9月

后记

“中华女子国学”,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

然而,这个名字至今还没有在炎黄子孙的脑海里形成观念。“中华女子国学”,似乎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和学科,现代人几乎无所涉猎。其实,民国初年以前,几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洋溢着灿烂而文明的女子国学的教育魅力和修养魅力。“中华女子国学”的教育魅力和修养魅力,已经在众多社会学科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典型的是为女子四行教育和培养、中华相学思想的开拓奠定了理念上的基础,使女相论有了良好的根基。这样的事例已经在本丛书的总序中涉及了。

全面解读《女四书》之一的《女诫》,有“导读”、“原文”、“注释”、“白话”、“今评”的《女诫》版本。在我国还鲜有人研写。我发现了这个课题,进而发现了尽快发掘、整理、研修、承传“中华女子国学”,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国学的重大任务。而东汉女历史学家班昭所著的《女诫》,作为“中华女子国学”专著第一书,是当之无愧的。

如果您想全面品读班昭的《女诫》,就请翻开《女诫品读全书》的第一章——《女诫》品读本。如果您想全面品读明朝张居正的《女诫直解》,就请翻开《女诫品读全书》的第二章——《女诫直解》品读本。如果您想全面品读明朝王相的《女诫笺注》,就请翻开《女诫品读全书》的第三章——《女诫笺注》品读本。如果您想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就请翻开《女诫品读全书》的第四章——《新女诫》。《女诫品读全书》由以上四章组成,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自成体系。读者朋友可以各取所需。要是依照《女诫品读全书》各卷去研究,那真是如走捷径,事半功倍。

好了!希望读者看到本书时,能够眼前一亮!毕竞这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女子国学”专著第一书的助读力作!收藏一本《女诫品读全书》,是您明智的选择。而学习和研究《女诫》,《女诫品读全书》是个很好的、忠实的帮手。

谨把《女诫品读全书》,献给“中华女子国学”知识修养宝库。

欲读《女四书品读全集》第二、三、四书:“内训品读全书》《女论语品读全书》《女范捷录品读全书》,请关注出版信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女四书品读全集(第1卷女诫品读全书)(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温信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4060114
开本 32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5
13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