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的故家/周作人自编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此次整理出版周作人的《鲁迅的故家》,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九月初版本为底本,参校上海出版公司和文化生活出版社各版。底本书前有插图三帧,分别为绍兴新台门的百草园,绍兴三味书屋和日本东京的“伍舍”。总序一页,目次八页,正文二百三十四页。目次、正文中“后记”原均作“故家后记”。正文各分均为连排。作者家属保存有周氏手订“百草园”目录四页,“园的内外”目录一页半,“鲁迅在东京”目录二页。另有“饭后随笔目录”一份,注明“亦报寄稿,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起”,包括相互交错的两种编码,一为“l''、“2”……,一为“外1”、“外2”……。

内容推荐

《鲁迅的故家》作者周作人,鲁迅二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最了解鲁迅的人之一。

《鲁迅的故家》是作者晚年回忆鲁迅的重要著作之一,从“百草园”、“园的内外”、“鲁迅在东京”、“补树书屋旧事”四部分,记述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交游情状。不仅重笔勾勒活动于园内外的鲁迅,而且兼及背景中隐现的人事物,在其“生活着的空气”中,徐徐延展出一卷卷清末民初风俗画。文章沿承知堂怀人忆往之作平白真切、不落空言的风格,文字简洁朴讷,寥寥数笔,便曲尽人事物景情,为旁人所不及。

目录

总序

第一分 百草园

 关于百草园

 一 从园说起

 二 东昌坊口

 三 新台门

 四 后园

 五 园里的植物

 六 园里的动物

 七 园里的动物二

 八 菜蔬

 九 晒谷

 一○ 园门口

 一一 灶头

 一二 厨房的大事件

 一三 祭灶

 一四 蓝门

 一五 橘子屋读书

 一六 橘子屋读书二

 一七 立房的三代

 一八 白光

 一九 子京的末路

 二○ 兴房的住屋

 二一 吃饭间

 二二 曾祖母

 二三 房间的摆饰

 二四 诚房的房客

 二五 漫画与画谱

 二六 烟与酒

 二七 两个明堂

 二八 两个明堂二

 二九 廊下与堂前

 三○ 伯宜公

 三一 介孚公

 三二 介孚公二

 三三 王府庄

 三四 荡寇志的绣像

 三五 娱园

 三六 鲁家

 三七 三味书屋

 三八 老寿先生

 三九 广思堂

 四○ 贺家武秀才

 四一 沈家山羊

 四二 童话

 四三 祖母

 四四 祖母二

 四五 关于穿衣服

 四六 阿长的结局

 四七 阿长的结局二

 四八 山海经

 四九 山海经二

 五○ 仁房的大概

 五一 玉田

 五二 藏书

 五三 抄书

 五四 椒生

 五五 监督

 五六 监督二

 五七 轶事

 五八 墓碑

 五九 讲西游记

 六○ 伯升

 六一 恒训

 六二 病

 六三 大书房

 六四 礼房的人们

 六五 四七

 六六 四七与五十

 六七 五十在诚房

 六八 诚房之余

 六九 桐生

 七○ 桐生二

 七一 月如与日如

 七二 兰星

 七三 阿有与阿桂

 七四 单妈妈

 七五 四百年前

 七六 台门的败落

 七七 祭祀值年

 七八 做忌日

 七九 忌日酒

 八○ 风俗异同

 八一 扫墓

 八二 祝文

 八三 山头的花木

 八四 上坟船里

 八五 祝福

 八六 分岁

 八七 祭书神

 八八 茶水

 八九 饭菜

 九○ 蒸煮

 九一 灯火

 九二 灯火二

 九三 寒暑

 九四 园的最后

第二分 园的内外

 一 孔乙己的时代

 二 咸亨的老板

 三 小酒店里

 四 泰山堂里的人

 五 水果莲生

 六 傅澄记米店

 七 屠家小店

 八 长庆寺

 九 两种书房

 一○ 秃先生是谁

 一一 寿先生

 一二 寿先生二

 一三 马面鬼

 一四 三个医生

 一五 鲁老太太

 一六 一幅画

 一七 姑母的事情

 一八 丁耀卿

 一九 胡韵仙

 二○ 秋瑾

 二一 袁文薮与蒋抑卮

 二二 蒋观云

 二三 范爱农

 二四 蒯若木

 二五 周瘦鹃

 二六 俟堂与陈师曾

 二七 陈师曾的风俗画

 二八 鲁迅在S 会馆

 二九 S 会馆的来客

 三○ 鲁迅与书店

 三一 惜花诗

 三二 笔述的诗文

 三三 笔述的诗文二

第三分 鲁迅在东京

 一 伏见馆

 二 中越馆

 三 中越馆二

 四 中越馆三

 五 伍舍

 六 校对

 七 青木堂

 八 学俄文

 九 民报社听讲

 一○ 民报社听讲二

 一一 民报案

 一二 蒋抑卮

 一三 眼睛石硬

 一四 同乡学生

 一五 日常生活

 一六 旧书店

 一七 服装

 一八 落花生

 一九 酒

 二○ 矮脚书几

 二一 劲草

 二二 河南杂志

 二三 新生

 二四 吃茶

 二五 看戏

 二六 画谱

 二七 花瓶

 二八 咳嗽药

 二九 维新号

 三○ 诨名

 三一 南江堂

 三二 德文书

 三三 补遗

 三四 补遗二

 三五 补遗三

第四分 补树书屋旧事

 一 缘起

 二 会馆

 三 树

 四 抄碑的房屋

 五 抄碑的目的

 六 抄碑的方法

 七 猫

 八 避辫子兵

 九 金心异

 一○ 新青年

 一一 茶饭

 一二 办公事

 一三 益锠与和记

 一四 老长班

 一五 星期日

 后记

试读章节

四后园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常叫作后园,再分别起来这是大园,在它的西北角有一小块突出的园地,那便称为小园。大园的横阔与房屋相等,那是八间半,毛估当是十丈,直长不知道多少,总比横阔为多,大概可能有两亩以上的地面吧。小园一方块,恐怕只有大园的四分之一。

大园的内容可以分了段来说。南头靠园门的一片是废地,东偏是一个方的大池,通称马桶池,仁房的园门沿着池边的弄堂在池北头向西开门。智房的园门在西边正中,右面在走路与池的中间是一座大的瓦屑堆,比人还要高,小孩称它为高山堆,来源不详,大抵是太平天国战后修葺房屋,将瓦屑放在这里,堆上长着一株皂荚树,是结“圆肥皂”的,树干直径已有一尺多,可以知道这年代不很近了。路的左边靠门是垃圾堆,再往北放着四五只粪缸,是智房各派所使用,存以浇菜或是卖给乡下人的。再说北头的一片,东边三大间瓦房,相当高大,材料也很不坏,不晓得原来是什么用的,一直也不看见有什么用,总是空着,名为三间头,是仁房的所有。西边有一口井,上有石阑,井北长着一棵楝树,只好摆个样子,却不能遮阴,井的西偏便是往小园去的小路。园的中间一段约占全部五分之三吧,那全是可以种植的土地,从中央一直线划开,由智仁两房分用,智房西边部分又分成三家,但因立诚两房缺少人力,所以那些园地常由兴房借用,种些黄瓜白菜萝卜之类。

小园一方块,搭在大园的西北角外,其东面一半贴着大园,一半向北突出,其他三面全与别家园地接界。西南角有一个清水毛坑,全用石板造得很好,长方形,中间隔断,但永不曾使用,只积着好些水,游泳着许多青蛙,前面有石蒜花盛开,常引诱小孩跑到这冷静的地方去。东北角有一头板门,传说是从前挑肥料出去的门,外通咸欢河沿,这地名虽是这样写,但口头却读如“咸沙河沿”,如不是这么说,便没有人懂得了。

五园里的植物

园里的植物,据《朝华夕拾》上所说,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和木莲藤,覆盆子。皂荚树上文已说及,桑椹本是很普通的东西,但百草园里却是没有,这出于大园之北小园之东的鬼园里,那里种的全是桑树,枝叶都露出在泥墙上面。传说在那地方埋葬着好些死于太平军的尸首,所以称为鬼园,大家都觉得有点害怕。木莲藤缠绕上树,长得很高,结的莲房似的果实,可以用井水揉搓,做成凉粉一类的东西,叫作木莲豆腐,不过容易坏肚,所以不大有人敢吃。何首乌和覆盆子都生在“泥墙根”,特别是大小园交界这一带,这里的泥墙本来是可有可无的,弄坏了也没有什么关系。据医书上说,有一个姓何的老人因为常吃这一种块根,头发不白而黑,因此就称为何首乌,当初不……  P13-15

序言

关于《鲁迅的故家》

止庵

《鲁迅的故家》一九五三年三月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为“鲁迅研究资料之一”,一九五五年八月第二版增加《故家后记》一篇,一九五六年四月文化生活出版社重新出版,一九五七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作者均署名周遐寿。所收四辑文章,大多曾在《亦报》发表,其中“鲁迅在东京”连载于一九五一年五月九日至六月十二日,《关于百草园》及“百草园”前六十节连载于一九五一年七月一日至八月三十日,“补树书屋旧事”连载于一九五二年一月十五日至二月二日。“园的内外”则如《总序》所言,乃是“从别的杂文中间选取相关的若干篇”,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至一九五一年六月间刊登过一部分。

周氏兄弟一九二三年七月失和,在经历了相互呼应并肩作战(主要以《语丝》、《京报副刊》为媒介)的时期之后,三十年代初起二人立场已经颇有不同,甚至处于对立位置。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逝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周作人的语境,自《瓜豆集》中《关于鲁迅》与《关于鲁迅之二》起,他陆续写下不少有关鲁迅的文章,或介绍生平,或历数成就,而均以“早年的事情”为限,始终没有逾越这一范围。一九四九年后此类作品尤多,是为晚期散文之重要成分。《鲁迅的故家》(特别是“百草园”、“鲁迅在东京”和“补树书屋旧事”)介绍鲁迅生平最有分量,分别涉及少年岁月、日本留学经历和民初在北京的生活,正如作者在《关于鲁迅》中所讲,“我所知道已为海内孤本”,对了解这一时期的鲁迅来说,其史料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后记》说本书“内容以事实为主,不杂议论”,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就是《关于鲁迅》中说的“鲁迅的学问与艺术的来源”,故可以资料视之,但又不止是资料而已。这里不仅讲到鲁迅,还讲到他周围的人,他所处的环境,以及更远的背景。在写得最系统、也最着力的“百草园”中,背景甚至成为更重要的东西。而介绍这些(包括相关民俗在内),也是作者至少部分乐趣所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总序》说,“百草园”等“是写园及其周围”,有别于另外一类因书之作,然而作者写时也有所对应,即是鲁迅描写自己生活的《朝花夕拾》,他曾直言“去年所写的‘百草园’差不多可以说是‘朝花夕拾衍义”,这些文章都可视为对《朝花夕拾》内容的补充订正。

然而即使“内容以事实为主”,也有赖于作者的人生体验和艺术感受力,以及表现手段。《鲁迅的故家》既不同于此前所写怀人文章(包括《关于鲁迅》和《关于鲁迅之二》),也不同于《前门遇马队记》、(在女子学院被囚记》等,介乎随笔和叙事散文之间,可谓周氏散文文体上的一种新的变化。通常作为叙事散文主体的描写被叙述所掺杂,甚至是替代了;描写所实现的“再现情景”就被减弱或破坏,成为“部分非情景”或“非情景”;这一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拉大,作者的态度也就变得问离;这些特点很接近于随笔,意味着文体由叙事散文向着随笔的过渡,不妨称之为“随笔性质的叙事散文”罢。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距离感,避免了一般叙事散文再现情景(即所谓“造境”)而导致的做作凝滞,显得干净空灵,不求即情即景,情景反而俱在,意味或许更强。这些特点,在“百草园”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周氏在《知堂回想录·不辩解说下》中说:“我很自幸能够不俗,对于鲁迅研究供给了两种资料(按即《鲁迅的故家》与《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也可以说对得起他的了。”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日记亦云:“下午阅关于鲁迅的二书,自己觉得不错,亦可笑耳。”

此次整理出版《鲁迅的故家》,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九月初版本为底本,参校上海出版公司和文化生活出版社各版。底本书前有插图三帧,分别为绍兴新台门的百草园,绍兴三味书屋和日本东京的“伍舍”。总序一页,目次八页,正文二百三十四页。目次、正文中“后记”原均作“故家后记”。正文各分均为连排。作者家属保存有周氏手订“百草园”目录四页,“园的内外”目录一页半,“鲁迅在东京”目录二页。另有“饭后随笔目录”一份,注明“亦报寄稿,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起”,包括相互交错的两种编码,一为“l''、“2”……,一为“外1”、“外2”……。“园的内外”有的列入前者,有的列入后者,少数几篇两处全无;“百草园”中《关于百草园》一文在前者之列;“鲁迅在东京”亦在此列,但自第二节起只写“又一”、“又二”……,无具体篇目;“补树书屋旧事”在“饭后随笔目录”中则另行编码为“外一”、“外二”……。据此约略得见《鲁迅的故家》从“亦报寄稿”即“饭后随笔”(这并不是周氏未及出版的一部书稿)中逐步分出,独立成书的过程。

后记

这本书的写成与出版全是偶然的,最初给上海的《亦报》写稿,每天写一段,几乎没有什么结构,而且内容以事实为主,不杂议论,这个限制固然很有好处,但同时也就有了一个缺点。五六十年前左右的事实,——因为我最初是想只讲到庚子为止的,——单靠记忆怎么能行?有些地理的位置,历史的年代,有可查考的还可以补订,家庭个人的事情便无法核对,因为有关系的人八九都是不在了。但是我总还怀着这么一个希望,有哪一位读者给我帮助,能够正误补阙,使这缺点多少补救一点过来。这个愿望却幸能达到一部分,因为我在今年舂问得有机会和仁房义支的族叔冠五先生通信,承他指示出几处错误,还有好些补充,使我能写成这一节后记,在我是很欣幸,对于读者也正是很有益处的。冠五叔谱名凤纪,字官五,后改冠五,小名日朝,是藕琴叔祖的儿子,他在陕西生长,于一九。一年回家,和我们一同住在新台门里,直至一九一九年台门卖掉为止。他是我们叔辈,但年纪比较要小两三岁,所以在好些年中,朝叔叔差不多是我们的顶好朋友,在“百草园”中本该讲到他,但是我始终想以庚子为界限,所以把关于他的话搁置起来了。他看了《故家》之后,提出些可珍重的意见,依原书页数写下,现在也就照样的抄录,随时加上一点必要的按语,以供读者参考。

六页:新台门项下说覆盆桥周家派别不很清楚,我以为应该这样的记述。覆盆桥周家分作三房,叫作致(长房)中(次房)和(小房)三支,本来都住在一个台门里,即是老台门。后来因生齿日繁,致房又析为智仁勇三个分支,中房也析作恕慎裕三个分支,仅和房丁衰单传,没有分支。(按十一世十五老太爷以坶还是由智房承继过去的,)原有屋宇不敷分配,于是在东昌坊和覆盆桥堍迤南各建住宅一所,台门和厅堂以及厅匾抱对,样式色泽都和老台门一律。落成后,把致房的智仁两分支析居东昌坊的新台门内,又把中房的恕慎两分支析居桥南的过桥台门内,其致房的勇支,中房的裕支连同和房都留居原处即老台门。概括一句话,凡是留在老台门的都是小房。(和房本系小房,勇是致房的小房,裕是中房的小房。)……娶妻,一名阿燮,没有成家,本来都是锡箔司务,后来不知为何均出外谋生。阿燮一去不返,传说已做了和尚;阿焕回来过一次,再出去以后就不知去向了。

一四九页:唐将军庙在长庆寺南首,庙与寺之间尚隔一关帝庙,不过里面和寺是走得通的。穆神庙在长庆寺的斜对面,说间壁误。

一五六页:鲁老太太的放脚是和我的女人谢蕉荫商量好一同放的。“金鱼”在说了放脚是要嫁洋鬼子的话以外,还把她们称为“妖怪”。金鱼的老子(即椒生)也给她们两人加了“南池大扫帚”的称号,并责藕琴公家教不严,藕琴公却冷冷的说了一句:“我难道要管媳妇的脚么?”这位老顽固碰了一鼻子灰,就一声不响的走了。  此外有一条不注明页数,现在并录于此,看来或者是该属于八一页的吧。这条特别有题目云“蒋老太太的幽默”:

有一天乔峰到我家来,回去的时候恰巧“金鱼”正在大发其呆病,双手插腰,站在后边的白板门(蓝老太太窗外的那道单扇门)中间,乔峰从他的腋下擦过,“金鱼”拿起靠在旁边的长旱烟袋,向乔峰头上掴了一下,口说:“见长辈为什么不叫!”乔峰回去告诉了蒋老太太,她正在吸旱烟,一声不响,一边吸烟,一边走到神堂下坐下。刚刚“金鱼”怒气冲冲的走出来了,走到蒋老太太的面前,她举起手里的长烟袋,向“金鱼”头上掴了一下,也对他说:“见长辈为什么不叫!你会教训阿侄,我也会教训阿侄。”“金鱼”赶紧说道:“八妈不要生气,阿侄错者,阿侄错者。”案这个故事当然是真实的吧,虽然我不曾听到家里的人讲过。这作风也与蒋老太太有点符合。八妈意思那是八伯母,因为介孚公在第十二世中大排行第八,而椒生则是十八,所以蒋老太太该是伯母而不是叔母了。原文注云:乔峰那时大概是十五六岁,那末该是在壬寅癸卯(一九。二至三年)之间吧。

一八五页:浙江初任教育司长是名钧业的沈馥生,而不是衡山,大概是由钧业误忆到钧儒吧?案此处本文中所说不误,我到在杭州头发巷的教育司去住过一个多月,看见沈衡山好多次,不会得误记。沈钧业虽是绍兴人,常听陈子英说起,却始终没有见过面,所以和他是毫无关系的。

一九五四,十,二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的故家/周作人自编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作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3193
开本 32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2013108146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4
129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