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精华》由王璇、刘洪丽编,内容推荐:中国寓言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道德光芒,是一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学宝库。它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寓言作品,如《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等,共同构建了世界寓言的金色殿堂。
中国古代寓言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的总体水平又很高,所以一旦将其汇编起来便蔚为大观。今天,人们普遍地喜欢中国寓言:许多父母用中国寓言作为子女的启蒙读物,小学和中学课本上也选入了不少优秀的寓言作品作为必读课文。中国寓言对一代代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寓言精华》由王璇、刘洪丽编,作为中国寓言的一个精华选本,实在是读者走进中国寓言宝库的一条捷径。所选人的故事大都简单而含义丰富,语言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读者在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还会从中汲取到许多智慧,懂得更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中国寓言精华》从文体上说,它还是中国孩子学习古文的一本理想的入门读物。
楚灵王好细腰①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②。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③,扶墙然后起。比期年④,朝有黧黑之色。
【注释】
①本篇选自《墨子·卷四·兼爱》。
②楚灵王:春秋时楚国国君。好:喜欢、爱好。
③胁息:屏息吸气。
④比:及,等到。
【译文】
春秋时,楚灵王喜欢细腰的朝臣。所以,他的臣子,每天都克制着自己只吃一顿饭,深吸气后扎紧腰带,紧得只有扶着墙才能站起来。这样过了一年,朝臣们各个面色乌黑消瘦。
启示:坏风气的形成是上行下效的结果。
盗其无自出①
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②,谨上为凿一门③。
有盗人人。阖其自人而求之④。盗其无自出。
【注释】
①本篇选自《墨子·卷二·尚贤上》。
②既:完毕。
③谨:通“仅”,只。
④阖:关闭。自:从。
【译文】
有一个富人,修建了一座院墙很高的宅院。院墙砌好以后,他只在墙上开了一扇门。
有一个小偷溜进了富人的大院。富人把小偷进来的门关上,然后再去抓他。那个小偷就无路可逃了。
启示:关门打狗、捉贼,行之有效。
多言何益①
子禽问日②:“多言有益乎?”墨子日:“虾蟆、蛙、蝇③,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④,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注释】
①本篇选自《墨子》佚文,见于《太平御览》卷九四九。
②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
③虾蟆:青蛙、癞蛤蟆的统称。蝇:当作“黾”,青蛙的一种。
④擗(pi):通“敝”,疲劳。
【译文】 子禽问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说:“池塘里的青蛙和癞蛤蟆从早叫到晚,日夜不停,叫得口干舌燥,然而却没有人听。现在看雄鸡,黎明时一声啼叫,天下振动。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话说得只有合乎时机,才有益处。”
启示:话不在多与少,合时、合适方能见效。
五十步笑百步①
梁惠王日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④,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⑤,兵刃既接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日:“不可;直不百步耳⑦,是亦走也。”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注释】
①本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
②梁惠王:战国魏惠王,即魏惠王,谥号惠,公元前370至公元前319年在位。
③河内、河东:皆魏地。凶:五谷歉收,即灾荒。
④加少:减少。
⑤填:象声词。
⑥兵:兵器。
⑦直:只是。
【译文】
梁惠王说:“我在治理国家上真是费尽了心机啊!河内发生了饥荒,我就把灾民移到河东去,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往河内;河东发生了饥荒时也是这样。察看一下邻国的君主治理国家,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地替老百姓着想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未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做个比方吧。在战场上,战鼓咚咚地擂响,交战双方刚刚相接,这时就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是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就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你以为如何?”梁惠王说:“不可以。他们只是没跑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孟子日:“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不必再希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启示:认识事物,不能只看外表,更重要的是看本质。
P1-5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谕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中国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印证观点。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的最多。汉魏以后,一些文人在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在他著名的《三戒》中,以麇、驴、鼠三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可谓穷形尽相、寓意深刻。明清时代,中国的寓言创作仍生生不息,刘基的《郁离子》中就有许多优秀的寓言作品。至近现代,寓言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则更为常见。
概而言之,中国寓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高潮阶段:战国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从各阶段寓言内容的特点来看,战国时期的寓言多重于哲理,唐宋时期的寓言多重于讽刺,而明清时期的寓言多重于诙谐。中国近现代的寓言创作虽远不如古代那么兴盛,但仍特点鲜明,即重视对下一代的启示和教育作用。
中国寓言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道德光芒,是一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学宝库。它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寓言作品,如《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等,共同构建了世界寓言的金色殿堂。
但是也应该看到,较之上述的外国寓言经典著作,中国寓言没有单个作家创作的寓言作品集,这表明寓言这一文体没有得到中国古代文人更高的重视——在先秦时期,它是诸子们说理的附庸;在唐宋时代,它是文学家和政治家讽刺的工具;在明清时期,它更多是市井文化诙谐的笑料。总之,它没有成为古代文人一种自觉的文体追求。
不过,好在中国古代寓言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的总体水平又很高,所以一旦将其汇编起来便蔚为大观。今天,人们普遍地喜欢中国寓言:许多父母用中国寓言作为子女的启蒙读物,小学和中学课本上也选入了不少优秀的寓言作品作为必读课文。中国寓言对一代代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本书作为中国寓言的一个精华选本,实在是读者走进中国寓言宝库的一条捷径。所选人的故事大都简单而含义丰富,语言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读者在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还会从中汲取到许多智慧,懂得更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从文体上说,它还是中国孩子学习古文的一本理想的入门读物。因此编者不昧浅陋,愿以芹献!希望读者朋友能喜欢它,并提出宝贵的修正建议。
编者
2013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