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史记七篇读法/史记选本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史记七篇读法》(作者司马迁)二卷是王又朴在清代乾隆年间所编选的重要《史记》选本,其中有:项羽本纪、外戚世家、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等七篇。作者最初由于怀疑班固对《史记》的评价观点而“反复寻味”阅读《史记》,先只选读了一篇司马迁颇为得意之文《项羽本纪》,因而该书的序言在乾隆二年(1737)为《项羽本纪读法题词》。接着又在时隔十七年之后的乾隆十九年(1754)因“此七篇者皆世人误读而不识史公之所用心,余故特为著之”的理由,增选了后六篇。

内容推荐

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作者司马迁)共有二卷,从《史记》中选录《项羽本纪》、《外戚世家》、《萧相国世家》、《曹相围世家》、《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七篇。《史记七篇读法》最大的优点是,编选者既有对阅读方法的提示,又有对所选篇目艺术风格的鉴赏:提出了“气读”、“分段细读”的阅读技巧,深入分析了司马迁写人的高超技艺及其蕴含的深刻用意。

目录

卷一

《项羽本纪》读法题词

《项羽本纪》读法

项羽本纪

后序

卷二

《外戚世家》读法

外戚世家

《萧相国世家》读法

萧相国世家

《曹相国世家》读法

曹相国世家

《淮阴侯列传》读法

淮阴侯列传

《李将军列传》读法

李将军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读法

魏其武安侯列传

试读章节

篇中写羽,不但无帝王气度,亦全不是大将身分,不过一骑将耳。前既于宋义口中点出,以后击田荣,击汉,击彭越,击陈留外黄,凡写战胜,无非亲在行间者。至于用郑昌而败,用萧公角而败,用薛公而败,用曹咎、司马欣而败,其与汉相持,必写其自披甲持戟临阵挑战,此骑将之枭雄者也。故后段写“二十余骑”字以结之。且前杀会稽守,写籍所击杀数十百人,后于结处亦写独籍所杀汉军数十百人。写尽匹夫之勇矣。

此篇为史公第一篇文字,故其大旨有如此者。至其行文之妙,则先当一气读。不一气读,则不能悉其本末意义、脉络通贯,而旨趣不得而出也。然又须分段细读,不分读则不能得其顺逆、反正、隐显、断续、开合、呼应诸法,而旨趣亦有不得而贯通者也。

先当分作两大段读,于“各就国”画住。上是写羽之得,下是写羽之失。

再于两大段中分作六段读。首叙羽起事为一段,次叙巨鹿之战为一段,又次叙入关为一段,又次叙封王诸侯为一段,又次叙楚汉相持为一段,又次叙垓下亡羽为一段。段段浓郁,段段变化,无法不备,无美不臻,天下之奇文也,大文也,神文也,至文也。

羽起事一段最难写。盖羽非首事,而首之者则梁。若从梁顺叙下,于事则得,而于文欠顺。盖此篇乃纪羽,非纪梁也。看他从羽叙入梁,写梁即兼写羽,而宾主自明,是何等手法!即单写梁处,亦非写梁。盖写粱之部勒宾客及部署豪杰处,乃为羽不能用人反照:写梁击倍陈王之秦嘉,乃为羽倍怀王约,而为王三秦将反照;写梁立楚后,乃为羽弑义帝反照;写梁不忍杀田假,乃为羽忍杀子婴反照。惟栎阳逮一笔,为羽后日忘梁陪案,则写梁,即无非写羽也,及写至项梁死,即宜直接羽矣。及写怀王遣将救赵,从卿子冠军始卸出羽来,此种出落,是何等手法!

梁之能用人,上是虚写,下是实写。必如此两番写之者,盖经营天下全在得人。某事不能办,虽以吴中故人,且不肯用,况无能如咎、欣等,岂肯以其私恩而用之哉?反是以观,则梁之所用者可知也。至于羽,则知如范增而疑之,勇如黥布而怨之。篇中写羽之失人多矣,而独于增、布两人,前后甚着意写。然则人才之所系,顾不重哉!

陈婴一段甚详者,非于《羽纪》中,又附婴传。盖举一婴,以例从梁之人;举一婴母,以例从梁之丈夫。点明项氏之世为楚将,非从项,实从楚也。梁以楚将而得人,羽以杀楚怀王而失人,为此篇之大关键,故详写此事以实之。

若从梁死以下入羽,亦有何难。如世俗史则曰“项梁死,羽恐与沛公谋,急引兵东归。怀王闻之,疏羽不用,自盱台之彭城,并羽与吕臣军,自将之,又不令羽同沛公入关。羽憾王,会秦使章邯乘胜渡河击赵,赵败,邯围之。怀王用高陵君显言,以宋义为上将军,羽与范增副之,救赵。羽遂杀义自将”云云,岂不径捷!而必如此繁文累笔以写之者,何也?不知救赵,是羽一生得手第一快着。后文屈服诸侯,主盟称霸,许大事业,皆权舆于此,如何简略得!看他未写巨鹿战功,先已预作声势,将秦兵强盛写一段,则下写羽战胜,自增色泽,然又不一笔而已。前写王歇、陈馀以一时豪俊,皆走入城避之,不敢击矣。下又写一知兵之宋义亦束手无策,坐视其成败而不敢击。然后转出羽来,便加二十分声势。此画家烘染法也。

即转出羽,亦不遽写战,先写羽兵略一段。看他责宋义,何等词严义正,洞达事机!真可谓知彼知己者,则不必言战,而胜形已见矣。然则巨鹿之胜,非惟羽力使然,实大义所驱耳。句句为后文写照,此史公用意处也。

上已写羽出头作事,此下即写巨鹿一战,为羽立功显名之所由始。故特用提笔领起,而以“诸侯皆属”旬结住,见羽之所以霸也。中间不过二百余字,却写得掀天揭地,辉辉赫赫,其法不过加倍烘染,总不用一正笔而已。

看他正写,止于“是至则围王离”,共三十四字。然写得迅利倏忽,如从天降,用笔何等灵快轻捷!夫其所以如此灵快轻捷者,全在于未战之前先与极写。于既战以后又为极写,然实无一笔正写战。其战却于诸侯之观战者眼中写出,遂觉笔底纸上皆奕奕生动。用笔真如生龙活虎,不可捉摸。P8-11

序言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一前87?)所撰纪传体作品《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揭示了《史记》的历史学和文学价值,实际上,《史记》也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多元性是《史记》这部经典文献的根本属性,这促使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史记》及《史记》学史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中国史记研究会和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等研究团体及学人对《史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史记》及其传播影响,也日l起海外学者的重视,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这些都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弘扬中可喜可贺的现象。

在历史上,《史记》产生后,历朝历代对《史记》多有注疏、索隐、编选的工作,这些工作进一步增进了《史记》作为文化典籍的影响力。特别是《史记》选文,虽然大多从文学作品角度着手,但因为选本背后隐藏着一定的历史、文学、审美及思想文化观念,某种意义上选本不仅具有文学审美的功能,也具有思想文化的功能,更可以作为把握选文者思想观念的史料之一。《史记》及《史记》选本在历史编纂学、散文史以及思想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司马迁故里云集着一批从事《史记》及《史记》学研究的学者和研究团队。渭南师范学院《史记》研究团队就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史记》选本的调研与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史记》一一百三十篇中被广泛认可的文学精华、编选原则与学术价值。

近年来,《史记》选本有的已被整理,如南宋吕祖谦撰《史记详节》(完颜绍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清人姚芋田编选《史记菁华录》(王兴康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被整理,也不方便读者检索阅览。  渭南师范学院《史记》研究者们尝试编选“《史记》选本丛书”,用以弥补这个不足,努力为《史记》研究做些扎实细致的基础工作。他们近多年兢兢业业,四处奔波,搜集和校点整理《史记》选本文献,为推动《史记》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作出了贡献。

这套“《史记》选本丛书”主要包括:明代凌稚隆《史记纂》(马雅琴教授整理)、茅坤《史记抄》(王晓红副教授整理),清代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凌朝栋教授整理)、汤谐《史记半解》(韦爱萍整理)、储欣《史记选》(凌朝栋教授整理),民国时期王有宗《分段详注评点史记菁华录》(高军强讲师与凌朝栋教授整理)、中华书局1933年版《史记精华》(王麦巧副教授整理)、周宇澄《广注史记精华》(梁建邦教授、张晶讲师整理)。

凌稚隆《史记纂》,编刻于明万历年间。全书分为二十四卷,从《史记》中选文一百零二篇,附《报任少卿书》一篇。此书最大的特色是:采用节选加评点的形式,掇取《史记》精华;所选篇章节奏鲜明,条理清晰,内容集中,首尾照应,与天头批注、正文批点的形式相辅相成;编选者学习、研究《史记》,知人论世,折射出不凡的见解:全书兼容并包,博览众采,资料丰富。整理底本为凌稚隆《史记纂》二十四卷,明万历己卯本。

茅坤《史记抄》共九十二卷,明万历三年自刻。编选者从《史记》中选文九十八篇进行评点。此书最大的特点是:每篇作品皆施圈点和批评;用心独到,评论扼要,且多发明。编选者的评论,代表了明代学者评价《史记》的总倾向,诸如赞赏、推崇《史记》文章的审美价值,高度评价《史记》写人的艺术价值,肯定《史记》以风神取胜的艺术风格等。整理底本为茅坤《史记抄》九十一卷,明万历乙亥本,参校北图《史记抄》九十一卷、首一卷,《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明万历三年自刻本。  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共二卷,从《史记》中选录《项羽本纪》、《外戚世家》、《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其武安候列传》等七篇。此书最大的特色在于:编选者既有对阅读方法的提示,又有对所选篇目艺术风格的鉴赏;提出了“一气读”、“分段细读”的阅读技巧:深入分析了司马迁写人的高超技艺及所蕴含的深刻用意。整理底本为王又朴选评《史记读法》(又名《史记七篇读法》)诗礼堂藏版,1754年刊本,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书。

汤谐《史记半解》,对《史记》中的六十八篇文章进行了注解。编选者深谙太史公用意,主要从叙事、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段落、语言等方面探讨《史记》文法笔力,为后人做了很好的导读;评析言论精辟老到,妙趣横生,引人深思,注重文脉,语言简洁明了,充满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整理底本为汤谐《史记半解》(不分卷),清康熙慎余堂1713年刻本。

储欣《史记选》,从《史记》中选录作品五十五篇。此选本最大的特色是:所选篇目以记载秦以后历史人物为主;重视选取《史记》中的书表:编选者对于精彩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加以圈点,并有大量的精彩评点。用语长短不一,恰到好处,或指出词句作用,或评点章法布局,或揭示史公深意,或探讨前后长联等;所选篇章末多有评语,盛赞史公文章精彩处,与文中,平语形成照应。整理底本为储欣《史记选》六卷,乾隆癸巳(1773年)同文堂梓行刻本,每页十行,每行十五字,有原版书。

王有宗《分段详注评点史记菁华录》,完成于1924年。此版本优胜之处在于:大部分选文前均加“解题”部分,有助于读者对正文的理解:对所选篇章进行分段,便于读者较清楚地了解选文的层次;通过注释,疏通了文字注音、词义等障碍,以方便阅读。整理底本为王有宗《分段详注评点史记菁华录》六册,浙江达文印书馆1924版,有原书。

《史记精华》是中华书局1914年辑校的《史记》选本。全书共选录《史记》九十九篇。这些篇目的取舍原则为历史性、思想性、文学性。此书收录了多家评点,侧重对人物、历史事件、文章艺术手法、思想倾向等进行详尽的评论和说明:对同一人物、历史事件的点评,则以文采、语言、思想为主要内容,尽可能为读者提供精华性的评语。中华书局《史记精华》,1914年第一版,本次整理依据1937年版,西北大学图书馆藏书影印版,参校1933年版。

周宇澄《广注史记精华》,是民国时期出版的《史记》读本中重要的一部。全书共选录《史记》本纪、表、世家、列传中三十二篇文章,分为三十四个题目。此选本最大的特点是:选取《史记》中文学色彩浓烈、偏重于人物、事件和描写精彩的篇章;对所选文章进行“划分段落,将难字注以音义,其有典故疑义者,一律注释,使读者一目了然”;注释详尽,有很强的可读性:编选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明晰的段落划分和断句,体现了编选者对《史记》的理解和思想观点。整理底本选用周宇澄《广注史记精华》,世界书局1943年版。

这些选本,均是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史记》选本,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参考价值。

在整理过程中,整理者尽可能搜集多种版本,认真选择工作底本,并主要参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点校本《史记》进行整理,包括段落划分与标点,文字出入较大者则予以注释。忠实原作、方便当代读者阅读是整理者坚持的主要原则,比如改竖排版为横排版,繁体字为简化字,便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需要。选本评点中的总评、评注、行批、夹批等,则尽量标注在原作相应的位置,以尽可能反映底本的原貌。底本中明显的错字,则采用加“按”的形式标明。难能可贵的是,整理者在点校整理的同时,还对《史记》选本所折射的思想文化精神进行了研读,并在简介中作了扼要论述。

当然,古籍的点校整理是一项科学严谨、费时费力的工作,而且往往难以避免讹误乖错,在这方面,欢迎读者朋友在阅读中对该丛书的版本甄别以及具体点校整理工作,提出积极的合理化建议,以不断推陈出新,力臻完善。

该研究团队原本设想还要进一步选编和整理日本、韩国、美国等学者的《史记》选本,我们愿意乐观其成。希望“《史记》选本丛书”的编校整理工作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学术、《史记》及《史记》学作出积极贡献,为推介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砖添瓦。

是为序。

2013年3月于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史记七篇读法/史记选本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汉)司马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00380
开本 16开
页数 1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2013132624
中图分类号 K204.2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8
整理 凌朝栋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