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时实在年纪小/我们小时候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小时候……”长辈对孩子如是说。接下去,他们会说他们小时候没有什么,他们小时候不敢怎样,他们小时候还能看见什么,他们小时候梦想什么……翻开这套书,如同翻看一本本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

《当时实在年纪小》(作者郁雨君)是“我们小时候”系列之一。该书以童趣自然的散文格式写就,讲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辫子姐姐的童年点滴。

内容推荐

《当时实在年纪小》一书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郁雨君写作。《当时实在年纪小》以童趣自然的散文格式写就,讲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辫子姐姐的童年点滴。那个一直没有进化为成人的姑娘也有更小时候的美好回忆。行文轻快,细节温馨,孩子读来必有共鸣。

目录

当时实在年纪小

天天天蓝

蹲下来抱抱自己

大象鼻子

花台灯

遥远的年历片

一个孩子朝前走

天蓝色热水瓶

走在铁轨上

天使落在头发上

身体渴望歌唱

沐浴身心

第一只箱子

高高低低的成长

当时的月亮

黑白同桌纪录片

星空下的舞蹈

女孩子的花园

糖纸姑娘

我的郁家湾

李白

圣诞卡

我的朗读课

长大有意思(代后记)

试读章节

在曹老师的巧手下,小女孩扎起大辫子成了李铁梅,画上抬头纹成了沙奶奶;男孩子腰里别上小木枪成了郭排长……在台上表演时,爸爸妈妈把手掌都拍红了。

回去之后,我一个劲地求妈妈:“幼儿园老师最神气,妈妈也去当幼儿园老师好不好,好不好啦?”

大了一点点的时候,我崇拜妈妈。她眼睛大大的,脸庞光洁红润,软软的手常常抚着我的脸。

妈妈一个月二十八块钱工资,可她把生活安排得很好。每天牵着我走过小镇的街道时,在许多小孩羡慕的眼光里给我买一只弯弯的金黄的大香蕉。香蕉很贵。

夏天的傍晚,妈妈给我洗完澡,打开收音机,收听好听的歌曲:《三套车》、《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所以,现在我的朋友们常常诧异于我对这些老歌情有独钟,卡拉OK唱得蛮有味道。年轻的妈妈穿着天蓝色的泡泡纱睡裙,浑身散发着清香。我倚着妈妈,听她在一天劳累过后愉快而深情地哼着老歌。

我常常想,有一天我也要成为这样一个年轻的妈妈,即使在困窘的日子里,也要买小月亮般的金黄香蕉给女儿吃,毫不犹豫用三个多月的工资买一台音质很好的昂贵的收音机,放美丽的歌给小小的女儿听。

再大一点的时候,我羡慕轻描淡写地说“我刚从上海回来”的爸爸厂里的采购员,自然更敬佩走南闯北的人。有一天下午,妈妈把一床旧棉絮送到弹棉花的铺子里重弹。整个下午,我就坐在门口,看那个快活的小伙子在飞扬的洁白棉絮里弹奏乐器般忙碌,嘴里反反复复地哼着两句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小伙子的声音富有韵味。姑娘般修长的手指,有节奏地一弹一跳,不知疲倦。他说,他们家乡的雪像这棉絮一样厚,一样软。他又说,只要沿着任何一条铁轨走,就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他在铁轨交叉的地方选择了一条路,就一直走到松江来了。

小伙子的额头冒出了晶亮的汗珠。他得意洋洋地报了一大串地名,都是我刚刚从地理书上学到的,而我那时最远只到过松江。那一次是去参加作文比赛,我提早交了卷,然后到县城最热闹的大街上自己做主买了几本本子和两枝铅笔。

过了一些时候,小伙子把那床旧棉胎整治得松软洁白,焕然一新。我开始迷恋起这个职业来,天天跑去听那单调的弹棉花声,回去总弄得跟白毛女似的。我很想也背着一张曲线优美的弓,沿着铁轨到处走。弹棉花的小伙子,成了我的第一个职业偶像。

高中时,时兴牛仔裤与吉他。校规很严,课业很重,住校的我一样也不能拥有。香港歌星钟镇涛把这两样结合得十分完美。

那时的阿B很年轻,瘦瘦的,英气勃勃,穿着明黄色T恤和帅气的牛仔裤,拨弄着一把老吉他,深情款款地唱了好多首我们喜欢的歌。吉他宛如一把形状完美的钥匙,开启着我心中那扇美好的门。我想象自己就是他身边那个娇俏的戴着小红帽的女孩,我们一起唱着:“啦啦啦啦……她摇摇头,对我笑一笑,送我一支小小铜铃花。”

十七岁时的天空,多多少少有点灰暗。一天到晚念书,一天三顿饭站着吃,桌长从木桶里一勺勺分给你。我一心想做阿B身边的那个小红帽,在蓝天下放风筝,唱着老吉他伴奏的歌谣,不惜逃了夜自修去看他的《聚散两依依》。回来时一路狂奔啊,奔过大街穿过小弄堂跑进校门飞奔过操场,像捧着要融化的冰一样把记着的歌词赶快“倾倒”在纸页上。夜深人静时,用手指在胸前拨弄,哼着阿B的《聚散两依依》:“晚风啊,晚风啊,化为一句一句的低语,聚也依依,散也依依。”

我还动脑筋改写这个故事,用热烈的语言和眼神向要好的女伴灌输我构思的每一个细节。当然,故事里,阿B只和我一个女孩玩了。

故事如我所愿,重新演绎。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像真的一样站在面前,仿佛可以听到他们轻轻的呼吸。

我是傻丫头,不美丽,却总是制造梦境,让偶像向我靠近。每每设计好了这些煞有其事的浪漫场景,我便饰演某段美丽故事的主人公。

那时,对偶像有了一点春心萌动的意思,虽然每每想起“女朋友”这几个字都会吓一跳。

大一的时候,我写了第一篇小说《偶像》。故事很简单:一个女孩迷上了红歌星达利,可她只能远远地看着众星捧月的他欲近不能。作为补偿,她找了一个很像达利的男友小林。他是公共汽车售票员,会把一分、一毛、一块的纸币整理得平平整整。女孩伴着这个形似神不似的家伙,恍然若失。可当她真的有一次离她的偶像很近时,发现正在卸妆的达利只不过是个有点臭脾气的普通的男人。豁然开朗的她从此堕回尘世,以珍惜的心情享受男友小林每天买给她吃的话梅。

故事里有我的真实心情,那时的我已把偶像的位置一点点摆正了。

偶像是梦,令你在梦境里飘飘欲仙。

历数一个个曾经追逐过的影子,有的率真,有的成熟,有的虚幻,有的真实。偶像是我对爱情、信念、人生,方方面面的优美生动的比喻。P7-11

序言

“我们小时候……”长辈对孩子如是说。接下去,他们会说他们小时候没有什么,他们小时候不敢怎样,他们小时候还能看见什么,他们小时候梦想什么……翻开这套书,如同翻看一本本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

很少人会记得小时候读过的那些应景课文,但是课本里大作家的往事回忆却深藏在我们脑海的某一个角落里。朱自清父亲的背影、鲁迅童年的伙伴闰土、冰心的那盏小橘灯……这些形象因久远而模有太多的色彩斑斓的影像资料,他们要做的是拨开扑朔迷离的光影,筛选记忆。可是,今天的小读者们更要靠父辈们的叙述了解他们的过去。其实,精湛的文本胜过图片,因为你可以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

……

我们希望,少年读了这套书可以对父辈说:“我知道,你们小时候……”我们希望,父母们翻看这套书则可以重温自己的童年,唤醒记忆深处残存的儿时梦想。

童年印象,吉光片羽,隽永而清新。

陈丰

后记

我看到一个故事,它拥有奇异的想象力,说一个女人领养了一颗星星,喂它吃东西,还给它盖被子。她丈夫不高兴了,说,要星星干什么呢,它没有眼睛。女人说,可它会发光。丈夫又说,星星不会走路。女人说,可它会滚来滚去。星星越长越大,先是再也没办法睡在床上,后来干脆连屋子也装不下了。有一天晚上,星星远走高飞,再也没有回来。

看完了,有一点迷迷糊糊的感伤。孩子在妈妈眼里都是完美的,哪怕他有再多的缺陷再大的麻烦,妈妈都会付出无条件的爱,没有回报的爱。可是孩子一天天不可抗拒地长大,一步步走向川流不息的人群,一步步走向广阔的世界,小小的屋子小小的家就再也装不下他越来越宽大的眼界和心眼了。

长大,总是意味着和母体最终的脱离。

我也是一颗远走高飞的星星,到现在有时候我都没有信心去抵抗妈妈爱护的唠叨。母爱里有不可理喻的成分,它既琐碎又伟大。

父母家离我不远,两个小时的路程,我却很少有空去看他们。我常常有种很强烈很无力的感觉:父母是以衰老和孤单的代价来换取我的自由和独立的。每个孩子注定都是远走高飞的星星,会让父母黯然神伤,因为长大的另一面就是挣脱和背弃。

开头的那个故事让我站在父母的角度感伤。妈妈给你盖被子,给你做东西吃的日子,在长长的一生里,算起来很短很短。短短的在一起的日子,妈妈喜欢你长大又害怕你长大。在她甜蜜中夹杂着痛苦的矛盾里,你还是迫不及待地长大了,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件比长大更有意思的事了。

长大是一个会生长会变化的字眼,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比喻:掉牙齿了,长羽毛了,脱壳了……再也找不到一样事物像它那样日新月异,从头到脚连带灵魂一起变化。它一点也不玄虚,相反,它最丰富最实在。要是你敏感一点仔细一点,每天都能感觉到它带着你往前赶。速度不是很均匀,不小心的话,你还会倒退,甚至摔跤。

《催眠》里,王菲似乎漫不经心地唱着:“第一口蛋糕的滋味,第一件玩具带来的安慰,太阳上山太阳下山,冰淇淋流泪。”

你心跳,你喘气,你发疯一样地喜欢或者讨厌一个人或者一样东西。你使劲地哭过笑过,当时觉得很难忘很漫长。可能感染上某些忧郁,却就像你舔过的一只冰淇淋,很快在甜美而短暂的眼泪里消化掉了。

王菲接着唱下去: “第二次吻别人的嘴,第二次生病了需要喝药水,大风吹大风吹,爆米花好美。”

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很多的未知非得你亲身尝试才能有知觉。格林童话里就有一个一心一意要学习发抖的孩子,他觉得不知害怕是什么样真是一件糟糕透了的事情,所以不顾一切自讨苦吃要去体会它。结果,他得到了幸福。所以长大也是苦尽甘来的味道以及某一刻豁然开朗的结局,从此你的世界变得又香又美。

我就不打算放走那些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体验,哪怕当时充满了眼泪和苦痛。它们充满营养,让一个人最后终于能够盛开。

不知别人能从王菲这首歌里听出点什么,女生大概尤其能和《催眠》惺惺相惜。我感觉王菲实在是在唱着一个女孩的长大,有点震撼有点无谓,有点迷乱有点欢喜。在一天接一天的日子里,我们和太阳一起上山下山。

我不喜欢长大只是从新学期的第一课一直读到最后一课,从“老师好”一直到“老师再见”。

我不喜欢长大是只晓得往一处下死劲,练琴、画画或者学别的,急不可耐往大人眼里的有出息的未来里钻。

我也不喜欢长大是东游西逛,深一脚浅一脚陷在想入非非中,让时间打着水漂一样一大片一大片掠过。

我喜欢的长大,是永远新鲜,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少年般的旺盛,没有一秒停止探索和发现,不断惊奇,发芽般痒痒,快活地探头探脑。

我喜欢的长大,是没完没了的变化,像我最喜欢的英语单词:MOon。我把两个圆圆的。看作两张脸,一张是我,另一张随时填充陪伴在我身边的人或事物。

月亮的脸总是偷偷在改变,不知疲倦。

我喜欢的长大,还是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目标,特立独行,拥有坚定的内心,只管用自个儿能用的方法,一心一意地努力前进。

所以,至今我仍慢吞吞磨蹭在长大里。有多少惊奇埋伏在长长的路上,眼睛有看不完的风景和书本,嘴巴有尝不完的滋味说不完的话题,鼻子有呼吸不完的空气闻不完的气味,耳朵有听不完的声音和故事。最奇妙是心灵,柔软地一张一合,不知道有多少奇妙丰富的情绪和感觉变化呢!其实人的年纪,不是那种表面上的数字。真的,表面上的数字不可靠。它至少有两层,一层露在外头,一层藏在底下。

全心全意感觉长大,全心全意表达长大,我毫不怀疑,每个长大的孩子都将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把未来揣在口袋里,上路吧,请头也不回地往前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时实在年纪小/我们小时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郁雨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猪蹄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275280
开本 32开
页数 1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176
CIP核字 2013162241
中图分类号 I287.6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185
12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