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城三恋
内容
编辑推荐

钟文音编著的《三城三恋》是一部文化艺术漫游录,其文字华丽、感情充沛、个人色调极度浓烈。全书分为三卷,每卷分为三个部分,从历史、艺术与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描摹墨西哥、布拉格和奥斯陆,并书写与这三座城市命运相连的三位艺术家芙烈达?卡萝、卡夫卡和孟克,由所见所闻所思,寄寓个人情绪。

内容推荐

《三城三恋》由钟文音编著。

《三城三恋》简介:

三城三恋,三座城市的三段恋爱。你在异乡,不停地游荡、书写与凝视,只因一直走、一直写,可以不伤你心。你厌恶你的软弱。厌恶你的泪水。厌恶你的燃烧。厌恶你的期待。厌恶你的愤怒。厌恶你的依赖。厌恶你的牵挂。厌恶你无法承受的孤单。厌恶你绕了地球大半圈,故乡的他者还在你心缠绕不休……

来到卡萝的墨西哥,卡夫卡的布拉格,孟克的挪威,行过他们的足迹。卡萝的烈爱,卡夫卡变形的爱,孟克苍白如雪国的爱,一如你的苦痛。你爱上他们与他们的国度,藉此遗忘。这或许是你的最后一场放逐……  

目录

序 风是总在旅行的空气

上卷 三城三恋

一 芙烈达?卡萝的生死爱欲

二 卡夫卡的变形与爱的魔圈

三 酷寒异境——孟克的呐喊人生

中卷 三城旅札

一 在墨西哥

二 在布拉格

三 在奥斯陆

下卷 局外人的制式掠影

一 在墨西哥

乱流与华美之间的古老灵魂与现代之心

世纪情侣——在爱与死的历史现场

生之激情——在特奎拉饮特奎拉

中世纪银艺之都——塔斯可

体验多元融合美感——在瓜达拉哈拉

二 在布拉格

卡夫卡生命与文学的永恒现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游走在布拉格的建筑群

三 在挪威

挪威森林——村上春树的青春哀愁

徜徉雕塑之美——漫步奥斯陆

维京人文物与海洋王国精神

卑尔根的细致与壮美

附录一 卡萝的信

附录二 在古城里的当代——专访墨西哥当代重要女作家埃莱娜?波尼亚托夫斯卡

跋 我心和笔墨的休息驿站

试读章节

一 芙烈达·卡萝的生死爱欲

你没有地方放我的爱

入晚,这屋子巨大得像是幽魅;白天的阳光全都消散无踪,在没有爱之下,她更觉得冷。

窗外的雾凝结,无消散迹象,她与疼痛一起躺下,就这么躺着,像是和着血块似的,瘫软又结硬,疼痛如兵,集体地在她的危脆肉屋敲打着,像是她画中永恒带刺的荆棘点缀着她周身处处。

直到晨光悠缓漫漫。

她手中的惠特曼诗集正落在诗句:“我溺爱的自己,有许多的我存在着,且都如此甜美动人。”

公园的游乐园空无一人,那些大象、长颈鹿、溜滑梯或者猴子单杠都显得如此地寂寞:戴着假鼻子高帽子的小丑装魔术师无聊地自己玩着袖子,飞出一只鸟或者一条手巾,没有笑声的广场。

孩子们去哪了?她想也许都去教堂了,或者被大人关在家里。这是什么世界?

她渴望听见孩子的笑声,但什么也没听见,只听见自己的骨头发出疼痛的扯裂声。她失去一个孩子,距离她十五岁时在国立预校的礼堂看着她未来的丈夫迪亚哥·里维拉①创作壁画时,她发出的野心雄愿要为他生孩子竟过了这么多年了,时光流逝至她自己都觉得诧异:这几年自己是怎么度过的。

爱的花朵为何荒芜得如此迅速,她都还没仔细看好“爱”的样貌,爱就快速化成刺人心髓的痛。或许孩子可以是另一个等待她给予爱的美丽世界,于是她准备好不顾自己的身体有多么难以承受一个孩子的可能重量,她只知道唯有爱可以承接一切的际遇。就在她准备留下孩子时,未成形的孩子却化为羽毛,轻飘离开了,仅以血色来告知他的离去。

她再次画下烙印的血痕,每一道血痕都几乎让她丧生——她不以阳光来歌咏生命,但她以阴暗来凸显阳光欢愉之稀有与必要。

她是以画面和意象来说故事的高手,她的画作充满了叙述的悲剧性与抒情性。但那抒情性的背后是别人难以了解的伤害。

迪亚哥不在现场,他泰半不在她需要他的生死现场。他热情他的功名事业胜过热情于他的女人,女人和欲望结合,欲望一旦被喂饱,女人就该自动消失。

自她二十岁嫁给他后,十多年来,她历经很多生死关头,很多杂芜荒诞人事,甚至也受邀去纽约有了很成功的画展,在三十几岁前,她学到的只是她一心一意想做好“迪亚哥的妻子”,她当时不要声名,也还没弄懂唯有拥抱艺术才能让自己更独立、更完整这件争。

创作是自我的凯旋,是漫漫长夜的依靠,这样全面性的感悟迟来,在她生命面临夜幕低垂时,她热情地拥抱创作,但上帝留给她的时日已然不多了。

她所处的时代于今看来是多么地风云,独立宣言、左派运动、欧战、世界大战爆发……她在纽约个展上吸引过“米罗紧紧拥抱我一下,康定斯基大力赞赏我的画、毕加索不断地恭贺我……”她写给友人伍尔夫的信里这样提到,这些人都曾和她交锋过,何其精彩的时代。此外,她的作品《框架》还被卢浮宫买下,她于是成了卢浮宫收藏的第一位拉丁美洲画家。

这些光环,都还不足以把她从不断陷进爱的流沙中拉拔出来。

所以即使声名大噪佳评如潮,或者后来她也真正拥抱了艺术,但终其一生她都离不开迪亚哥,没有任何事足以撼动她想要离开他,即使他不断外遇,且还搞上自己的妹妹,即使她自己面临流产的病房孤独与截肢苦痛……她都爱他,挺他,疼他。只是聪慧如她心里又怎不明白,她愈对他好,他就愈发远离自己。她知道他要性自由,他不愿腾出他的心房给她一个人独占,他的心房挤满了许多黏液,沾黏着无数的女人肉体。

无法离开永远比离开痛苦。说要比说不要难受。(说:不要!多过瘾;要者,永远索取且姿态卑怜。)  你没有地方放我的爱,或者你放我的爱的地方太小了。一我在她的生命现场内心呐喊。

也许芙烈达觉得我不该误解她心中伟大的巨人迪亚哥。因其一生都无法离开迪亚哥,不管聚或散,他们已是这孤单与丑陋世界的共同体。他们的组合有如生命树之根,也有如墨西哥那种带着某种奇异幻觉感的大喇喇色泽,他们走到哪都会刺人耳目。

终年日月穿着墨西哥那特湾传统服装的卡萝,在纽约竞被小孩们追着问:“马戏团什么时候到?!”美国妇女们想要学她的穿着,却穿得像是颗“包心菜”。

就是在墨西哥,卡萝也成为众人眼中的独特,因为即使是墨西哥女人也没有人天天把传统衣服披披挂挂在身上。

她需要长裙遮住她的缺陷小腿,但毋宁该说她需要这样的独特,否则她的生命将枯萎。生命够多折磨了,谁还能剥夺她装扮自己的小小乐趣呢。戒指戴满每一根指头,闪闪发亮的假钻石饰品缀满胸前,长发盘起如冶艳蛇蝎,两道连眉如鸟之黑翼。

她有多独特,就意味着她的内心有多痛苦。她有多华丽,就似乎隐藏着更多的爱之荒芜。

蜇刺的爱。爱的另一面是痛,痛的另一面却未必是爱。

开朗幽默的背后是阴郁,总是入夜而倍觉孤单。缠绕于颈的血红色丝带使夜不醒,使夜黯沉。刺蜇般的色泽,高贵地奢靡着夜的氛围,她说绿色内衣的鬼魅都带着神秘与疯狂,窗外的树影都坠入暗绿的边缘,她在空白的日记纸页上写着:暗绿是坏消息与好消息的颜色。P11-13

序言

风是总在旅行的空气

——定点飞行的开始

这是我生病最密集的一年,每天有新的病痛跑出来,不知道醒来疼痛将要转移至哪个部位。

痛或可说是意志考验。

或许我呼唤他们太多了。

他们都具有悲剧的种子。

在旅途的笔记里,我写着想让芙烈达-卡萝①和布拉格的卡夫卡交换命运。但写来失败,际遇不可得。

即使我假想卡萝真的和卡夫卡交换命运了,她可能不会重伤于车祸,却依然会遇上那要命的肺结核。

我知道卡萝躲不过命运。所以她仍然在墨西哥,我放弃将二者命运交换的书写。因为这样无用,为了找到一个独特的书写视角,却可能牺牲更多的现实探索。

就好比假设在现实人生里,我们交换成绩单,我们交换学历,我们交换情人,我们交换灵魂……如果命运转盘的落点可以选择,那么疼痛会不会少一点?然而如果生命依然是扭曲变形,你醒来是谁?你还有什么?

我还是我,卡夫卡仍是诚实的变形者,卡萝仍是骄傲的伤残者。而我想我们都深深地了解孤独。

昨晚的脸孔,今晚的脸孔……

世界到处是变形者。

Metamorphosis——蜕变,进入卡夫卡世界的关键字。

一切都在变形。

而我不想变形。

我还在寻找进入我世界入口的关键字。

提起我的皮箱,买到冬日廉价的机票,飞往布拉格,一个多小时竟飞离寒带挪威,住到了查理大学宿舍。冬日的查理大学教职员宿舍空荡荡,一个大房有四个小房,一个小房有四张床,整间大房只有我一个人睡,有时我会换床位睡,像是和很多人一起住似的。宿舍柜台女生每天朝我笑着,我总暗自叫她特丽莎——《布拉格之春》。

不必卡夫卡告诉我,我的人生过往的一切或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就告诉我了——千万不要去向别人索爱。  或许,这会儿连悲哀都要珍惜。死寂的眼睛,看着教堂朝圣的北欧子民,那样虔诚,主看见了吗?我不知道,但我看见了。我躺在旅馆,看着自己这么多年的旅次,如同这古老宿舍破旧发霉的天花板,仔细地闻着像是窝藏好几个冬日的霉味,闻闻这一切的生活气味,或许我该高兴些。

坐在松软无力的床,吃着几天前路边买的马铃薯片,不脆了,但我却是智障儿般地一口接一口,无意识地一直放进嘴里。

我渺小地在异乡,再度想起挪威男子对我吼出的“你这是哪门子的女性主义作祟”。我的黑发成了他的魅惑,他宛如提早得“白化症”的苍白却治不了我的东方乡愁。

于是我坐在这里。

发呆,呆呆的感觉,在语言困顿的小城。冬日,竞只我一个东方客,真正的异乡人。几天后,偌大的宿舍来了个年轻的交换学生,哈利路亚!他会说英语。我跟他出游至温泉区,同一个旅馆房间却什么事也没发生。早晨,我见男人在阳台抽闷烟,我知道我再度让男人不解。

他无法明白我可以同游却无法有爱欲的冒险困顿,他无法明白囚禁我心的原乡情爱。

落脚的温泉小城,屋外星星很亮,亮在黑色的无光里,无隐低调的亮,我喜欢的光泽,暗暗地亮着,像认真的文学写作者,用孤寂的生命独自在书房的围城孤岛里完成书写,像星星一般,几乎少被见到。

独自在小山坡走着,小小的房屋墙面在白天看来很鲜艳的大黄或者大蓝之颜都隐去了,圣诞节过后的麋鹿或者圣诞老人或雪人雪橇都还闪着小灯泡,一闪一闪的,也很安静,让人目光看了感到一种很俗世的眷恋。窗户都放下了蕾丝窗帘,纱帘随着山风飘进飘出,我想象着睡在里面的人是孤单者或是双人枕头。他们的鼾声让失眠者听来是幸福之声了。

只任凭尘埃飞扬,这座温泉小城,连空气都飘扬着疲惫,古老得不得了的疲惫。

十分浅眠,钟声总是当当地不断响起。窗外傍着古老的美丽教堂,尖顶矗立对窗,前方广场已经安静下来了。这是一间十分孤独的旅店,冬日里,交换学生拎着行李对我告别,他换住处,我又一个人。望其背影,我想他比我更有自主能力。

我常不知道是何等的冲动导致自己把自己的肉身推离家门。为什么我要一个人走在这块陌生的土地?挪威男人的家不也颇温暖吗?他说他永远都不明白我。我当然不是为了卡夫卡,这真实摆在我眼前的卡夫卡踩踏过的城市风貌,可让我闻得到古老悲伤的犹太人气味,也看见了层层古城在诉说着亘古不逝的死亡与忧伤。

我确实不为任何人,我是为了我自己而行走。

旅店窗外,石板路上一个美丽混血小女孩持着仙女棒对空正画着星星和花朵,我一个人退到墙边,挨着墙,打捞一些意识,觉得自己无论面临什么困境,总是还可以一直写很多字,走很多路,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自主与精神冒险。

如是自言:写作吧,只有写作可以不伤你的心。

一直写,一直走。

很好。

后记

我心和笔墨的休息驿站

写旅行书对我是种休息,特别能将自我暂时从长篇小说中抽离。

三城三恋,三座城市的三段恋爱。

第一章节以这三座城市我所心仪的芙烈达·卡萝、卡夫卡和孟克的爱情为书写核心,将他们最精彩的创作生命与爱情故事浓缩成每个片段。第二章节是我一贯擅长的札记式书写。第三章节是以旅途见习生式的模式书写旅行景点,这单元文章是从《艺术家》杂志“我的艺术行旅”专栏选取的,因此第三章节带有一种规格化的样貌。

原本想放一章已写好的“不被收录旅行文本的残篇断简”,把自己的旅行小说碎片也收录进来,但发现这样的小说虚构基调离本书太远,而决定放弃。

毕竟长途旅行的孤独者在路上发生的种种故事,虚实之间,需要小说的浓度与留白。

摄影作品也是此书的表达——视觉语言。

摄影一直是我最轻松对待的媒材,我喜欢西方世界对于创作者全面性看待的方式,台湾受传统学院目光影响所及,总认为只有专心写小说或者散文才是认真的创作者。但在西方传统,并无此限。众所皆知,杜拉斯也擅长拍电影,伍尔夫也写大量日记体文章与阅读评论,格林、村上春树也跨领域书写。

关键是,创作的本质是连通的,只是有时借由不同形式或者媒材去表达而已。

写作者永远得提笔。writers have to keep wr4ting.

当然,写旅行文章或者摄影、画画或者出走,对于我而言都是书写长篇小说的重要休息驿站。

因为这个休息,以及阅读他者的命运,此种放下,反而使得我可以走更远的路。

诚然每个作者需要的休息感不同。

这是我的小品,也是我生命的一个永恒小角落。

我一生似乎永远都没办法定格只做一件事。

我一心多用,但每个“多”里,却又看似回归为一。  写作多年,我已习惯受赞美与受批评了,作品是非任人裁定,但我“心”自己明白——我的心有很多的抽屉,稀世珍宝或者不起眼的弹珠皆在其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城三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钟文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62347
开本 32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201311880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