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牛津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哲学课)/国际名校公开课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怎么看待生命中必然出现的“痛苦”?如何化解“死亡”给我们带来的恐惧感?“信仰”带给我们怎样的心灵上的宁静和追求?如何感受和获得“爱”?我们和大自然应该处于怎样的相处模式,才能够带来和谐?我们如何处理道德和社会中的各种复杂问题?……白雯婷创作的《牛津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哲学课)》讲述了这些问题。

内容推荐

牛津大学在哲学教育上有一套既有传统特色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牛津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哲学课)》以牛津大学的哲学概论课为基础,从人生、生活入手,探寻生命的意义。尽管我们可能没有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的机会,也一样可以从牛津大学的哲学课中获取价值和营养,为自己的成功添砖加瓦。

《牛津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哲学课)》的作者是白雯婷。

目录

导言 哲学:一门爱智慧的学问

 作为思考者,哲学家们在做什么

 为什么要站在历史之上看哲学

 人在符号中存在的“哲学语言”

 哲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Part 1 哲学的起源:区别人与兽,从认识自己开始

 “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集中力量于内在的能量场

 找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活着本身就具有意义

 精神痼疾在于忘记自我

Part 2 柏拉图: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只要一个人思考,他就是自主的

 唯有批判的道路仍是敞开的

 打破预见的命运才是真正的命运

 思想之果是从心灵土壤里长出的

 顺应天性,让一切返于自然

Part 3 柏拉图:世界是我的意志

 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

 生存即进化为最强大的人

 自律,就是有限制的自我意志

 专注就是把所有精神力都集中起来

 唤醒沉睡的身体,让灵魂栖息

 幻想只会让理智远离自己

Part 4 康德:幸福是我们一切偏好的满足

 幸福是一种感知到满足的精神状态

 寻找以及寻找着的状态

 内心的平衡才是幸福的能源

 分享修补孤独感带来的痛苦

 你要做的是,过最简单的生活

 思考幸福与痛苦的关系

Part 5 黑格尔: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艺术之美是灵魂寻找形式的活动

 艺术,就是为生活营造一种美的氛围

 美只和它本身渗透出的真实情感有关

 用心灵而不是眼睛来观察世界的实相

 如果我们能全心全意地聆听

Part 6 尼采:痛苦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

 苦难重重正是人生的常态

 人们的灾祸往往成为他们的学问

 追求超过限度就产生痛苦

 不幸是因为只记取生命中的失意

 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

 人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其不安全感

Part 7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让生命灵性成长

 在死亡中明了生命的全部意义

 死亡:我们恐惧的就是即将失去的

 在活着的时候体验死去的感觉

 不要苛求死亡之外的任何真理

 人人皆有使命,寻找并完成它

Part 8 奥古斯丁:信仰是人类通往上帝之路的起点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神

 灵魂的力量比任何命运都强大

 信仰本身就具备“超越力量”144:

 别让“信仰”禁锢信仰的自由

 将你的负面信念排除出去

Part 9 弗洛姆:爱本质上是一门意志的艺术

 爱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

 寻找爱,是一切能量的源起

 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

 怎样去爱,比爱本身更重要

 在爱我们所爱之前,先爱我们所恨的

 最强烈的爱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痛苦源于爱

Part 10 荷尔德林:感受自然就是感受诗意的生命哲学

 任何生命都不能脱离自然背景而独立存在

 群体性的暴力将带来集体性的灾难

 任何形式的生命都值得尊敬

 融入自然,和自然沟通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过程

Part 11 苏格拉底:学习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

 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欲

 读书不为辩驳,而为权衡和思考

 修养来自内心,它不分时间和地点

 努力也可能是一种“误区”

Part 12 威廉·大卫·罗斯:道德是一种义务

 道德的底线不可逾越

 逃避责任就是放弃权利与自由

 谁在屈服于“真实存在”

 欲望本身并没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

 生活并不公平,而且从来如此

Part 13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社会是虚幻的,唯一真实的是人

 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写照

 生活的意义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中

 自由的,就可自由选择吗

 现实世界和自我期望如何协调

 生命与金钱从来都不能够让天平保持平衡

 权力是工具,而非意志主宰

试读章节

对于多数人来说,“哲学”是一门枯燥、抽象而又空洞的学科。很多人认为哲学家就是空想主义者,他们所说的话全凭个人想象,毫无科学依据,而且往往把一些简单的东西说得极为复杂,把原本懂的东西说到不懂为止。还有人嘲笑哲学家都是疯子,最好的例证就是尼采,尼采把哲学研究得足够通透,可惜最后他却疯了。

经常去图书馆查看资料的人一定会发现:哲学的编号是“1”,这又作何解释呢?这是因为哲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与整合性的学科,既能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又能统合所有的知识。比如大家都知道的Ph.D.(博士学位),就是D0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这充分说明了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最高境界。

哲学家是思考者——对自己、生命、世界,他要创造的是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哲学家是一种人,他可以是任何人,可以干任何事。哲学是人类的求知欲望,哲学史就是人类认识自身、宇宙、一切可感和不可感世界的过程。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中。从出生起,他们就像囚犯一样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方,甚至连脖子也被套住,不能转动,更不能回头,只能直视前方。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篝火,在火与“囚犯”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的影子投射到“囚犯”对面的洞壁上。就这样,这些“囚犯”一生都好像在看皮影戏,他们不能相互观望,不知道自己的模样,也不能回头看这些影像是如何形成的。于是,他们都以为眼前晃动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并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

“囚犯”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感到命运的悲惨,也没有想过挣脱束缚他们的锁链。然而有一天,一个“囚犯”偶然挣脱了锁链,移动脚步,回过头来,生平第一次直接看到了炫目的火光,火光刺痛了他的眼睛,使他看不清原先已经习以为常的影子。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的眼睛逐渐适应了火光,终于能分清影子和雕像了,明白了雕像比影子更真实,于是,他顾不上刺痛的眼睛,朝火光走去,走到洞口,便被人从洞口拉到洞外。

当他第一次看到外面真实的事物时,再次感到眼花缭乱.比先前见到火光时更为痛苦。所以,他只能一步一步适应洞外的生活,先看阳光下的阴影,再看水中事物的倒影。最后,他终于能直视太阳,才明白太阳主宰着世间的万事万物。

然而,解放的“囚犯”并没有得到一个好归宿。这个走出洞外的“囚犯”回想起往事,在庆幸的同时开始怜悯他的同伴。这些“囚犯”中最有智慧的,也不过是善于捕捉倏忽即逝的影子,善于记住影子的形状,善于推测即将出现的影子而已,所以仍然是一个可怜虫。知道事物真相的人不会再留恋洞穴中的奖赏,再也不愿回到洞中做“囚犯”。

为了解救他的同伴,走出洞穴的“囚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洞穴里。可是,他从光明的地方重返黑暗的地方,已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别人因为他看不清影子而嘲笑他,说他在外面弄坏了眼睛。没有人相信他在洞外看到的东西,他不得不和他们争论幻觉与真理、影子和雕像的区别,却因此激起众怒,大家恨不得把他处死。

柏拉图用洞穴中的“囚犯”来比喻世人把表象当做真实,把谬误当做真理。而哲学家就是那个挣脱束缚走到洞外的“囚犯”,虽然挣脱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和痛苦,但毕竟看到了真实的世界,而不是一辈子活在黑暗当中。

虽然走出洞外的“囚犯”没能成功地帮助自己的同伴,但毕竟他走出过洞穴,看到过真实,能够做到理性地思考问题,经历过真正的幸福,是值得称赞的。他的失败是因为光明不能适应黑暗。他的同伴是可悲的,他们只看到事物的表象,并被表象所迷惑,不能够理性地思考问题,最终也就没能走出黑暗获得解放。

哲学家担负着解释人生使命的重大意义,他们让自己成为“整个世界的原型和缩写”,他们真实地活着,感受生活和生命带来的奇迹和伟大。他们是可以把自己这种崇高的思想和思考带给别人的人,他们做的事情就是比我们更深刻、更前沿地思考各种或重要或容易被忽视的人生命题。

哲学家不能被称作学者,他们是思想者。

正如尼采所言,“哲学家是一个思想者,但是他更是一个真实活着的人,一个真实活着的人又怎么可能脱胎于学者呢?”学者更注重在别人的书本、观点中寻找自己的理论,而哲学家却是在探索和分析真实的生活。P2-4

序言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简称Oxon)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穿行过八百多年的时间长河,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而同样有着古老悠久历史的“牛津大学哲学系”,作为西方世界的第一大哲学系,则无疑是牛津大学桂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

入是精神的载体。说到牛津大学哲学系,自然要提到那牛津大学历史上杰出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罗素、约翰·洛克、雪莱、托马斯·莫尔……这些闪光的名字,像一把把火炬,照亮了人类思想的夜空。

其实,一直以来,“哲学”作为一门比较高深的学问,在人们的眼中总是披着神秘的面纱,它所呈现的光芒,似乎很难穿透那堵原本并不厚的墙。这样的现状也让很多人对它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哲学”是一种仅存于意识、虚无缥缈的事物,它很难存在于人们的实生活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也没有太多实际的指导意。

然而,这种观点不仅否认哲学所探讨的课题,同时,也否认了哲学家来自现实生活的真相。事实上,哲学不仅能够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养料,更能够给我们的内心提供无穷无尽的力量,我们也因此将哲学称为“活着的灵魂”。

在本书的导言部分,我们主要讨论了哲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它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研究它的又是一些什么人?它于我们现实生活到底有什么用处?在这一部分里,我们能够清晰地勾画出哲学的用处。

而在之后的章节,我们所探讨的,不仅是牛津大学干百年来出现的哲学家热衷探讨的课题,更是现代人最需要了解和认识的生命元素。

“我”到底是什么?

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意志力能够赋予我怎样的力量?

我是否能够掌控自己的世界?

我应该如何认识“幸福”?通过怎样的努力我才能获得它?

“美”必定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要怎样发现它?

怎么看待生命中必然出现的“痛苦”?

如何化解“死亡”给我们带来的恐惧感?“信仰”带给我们怎样的心灵上的宁静和追求?如何感受和获得“爱”?

我们和大自然应该处于怎样的相处模式,才能够带来和谐?我们如何处理道德和社会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这些问题看似非常空泛,但却是实际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之所以看不到这些课题的必然存在,是因为当我们在现实中遇见各种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只浅尝辄止地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快速的时间安排、浮躁的情绪……让我们自顾不暇,无从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表象背后的真相。

其实,我们在看到表象的时候,只要再往前多走几步,多思考一下,就可以感受并触及到哲学本身所散发出的智慧灵光。比如,深入思考“我”,我们就能够对自己身为一个“人”的本质,对自己存在的潜意识的力量,对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影响等,都有重要的认知。

而且,我们也可以从中明白,人并不是无力于外在世界,我们有力量可以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我们有能力可以改变必然痛苦对我们的负面打击……当人确立好了自己的位置和能力的时候,我们对生活的掌控、设计就会更加有效和科学。

这就是哲学之于我们从内到外的渗透,因为,只有当我们自己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内部运行系统,我们才能够逐渐把握住外界的生存状态。

我们提到过,现代人之所以无法对生活进行耐心细致地拷问,原因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强行挤压造成的恐慌和提速。我们没办法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对自我、生活、生命进行质问和探索。所以,这本书就带来了更为便捷的认识方式,它用最生动、优美的语言,将哲学中_些晦涩深奥的主题浅显化,让读过的人都读得懂、喜欢读。

为了将哲学主题更加明晰出来,本书内容的设计也是别出心裁,以各类伊索寓言式、神话传说式、智慧类的故事做引子,让读者有种身处牛津大学课堂之中的主题感受。而且,每一个小点内容最后都有耐人寻味的思考内容,以便于读者思索、回昧。

最后,衷心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从本书中获得有价值、有益处的人生启迪;

编者

2013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牛津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哲学课)/国际名校公开课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雯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192998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2013304196
中图分类号 B-4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1: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