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字游(大家访谈录)/人民日报名家对话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速写陈若曦

陈若曦素描

如果我是画家,我准会为陈若曦描一帧速写像:短发下是一张布满风霜的脸庞,国字脸孔在平实中透出一丝丝坚毅的精神,双眸如黑亮龙眼核般,烁耀着冷峻的微芒。

这是陈若曦像,她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她的风霜源自她不平凡的经历:她与夫婿同是来自台湾的留美高级知识分子,为了回归,抛弃了名誉、地位、爱好,毅然决然奔赴中国大陆,一住七年,而这七年正是大陆“文化大革命”大动乱的时期,使他们备尝苦果;她的平实,正如经过风雨洗劫后的一叶扁舟,呈现一种坚毅的安祥;她的炯炯目光,是一种富于历炼的通澈,像要洞穿世间的一切繁俗。

这不过是“速写”而已。如果运用更细致的笔致,我们可以把陈若曦勾出几个有趣的侧面:

(一)回归前对光明充满憧憬,把两百多本珍贵藏书送掉,这是义无反顾的陆若曦;

(二)回归后在酒店偷撕照片放入马桶冲掉,这是迷惘的陈若曦;

(三)现实生活中的陈若曦:A、神经质的一面,如出门把衣服的上衣反穿,校错闹钟……常摆乌龙的陈若曦;B、简朴的一面,因陈家母系是五代务农,父系三代为工,这是不以恶衣恶食为耻而十分律己的陈若曦;

以上均是从她的文章所获的鳞爪印象,但就我们接触的陈若曦,似乎有某些程度的差别。

我与陈女士素昧平生,1982年10月上旬,我从美国的东岸飞到西岸。当我到了洛杉矶后,翻出萧乾先生一封介绍信,便贸贸然给在柏克莱的陈女士打了一个电话,从电话筒里传来的声音是陌生的。我把介绍信读了一遍给她听,她并不热烈而平静地表示,她可以考虑来接机和安排住宿,但她又表示不敢驾长途汽车,接机可能有问题。待洛杉矶的朋友携我到拉斯维加斯游玩,因为朋友的大意,误了晚上7时从拉斯维加斯到三藩市的班机,改乘8时许到奥克兰的班机,但行李因先过磅早已去了三藩市。我只得在机场匆忙给陈女士打了一个电话,她很快地表示与她的夫婿段世尧先生来接机。结果10时许出机场,陈若曦夫妇来接,我告诉了陈女士我的行李给送去三藩市机场,征询她可否去那边机场取,她先是感到为难,因来回车程要一个多钟头,而且已届深夜,他们对道路并不太熟。但最后她还是毅然答应去走一趟,由段先生驾车在高速公路疾奔,美国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深夜驾车,偶尔走错路,便会背道而驰,落荒野外。这时陈女士便聚精会神给段先生指路,左拐右弯,头头是道,终于取得行李顺利回归,抵陈家,已过了子夜。我充满了歉意,因段先生翌早6时许要起床上班。但这次“夜取行李”,我发觉陈女士颇有果断的风范,而且并不如想象中(从文章获得的印象)那样的粗枝大叶,但她家居生活的简朴,却是颇合节拍的。

读了陈若曦的小说,人们会发现由于她不平凡的阅历和心理的创伤(回归思想所受的挫折),她拥有丰沛的创作欲念,笔下每带情感,如潮涌至。但与她交往后,却发觉她具有理性冷静的一面,就算是她在回忆过去曲折多致的生活历程,也是平静多于激动的,语气甚至有时平淡得如在叙述一个与她不相干的故事。

对一个作家来说,情(感情)、智(理智)同样重要,太滥情正是作家的大忌。陈若曦似乎已能从过去感情桎梏中脱出,她后来的作品不限于写“伤痕文学”,也是例证。

陈若曦本身的经历,就颇富传奇的色彩。1982年10月12日,笔者曾与她作了一个上午的访谈。从以下的访谈,我们大致可以了解这个饶有传奇性的作家的创作生活——

……  P211-213

目录

代序: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上编

冰心的岁月:生命从80岁开始

 附记冰心

钱锺书访问记

 《谈艺录》和《管锥编》

 创作与人生 

 《围城》与《百合心》

 《宋诗选注》被指“自专”

 中国文艺与“开窗”

 写文章的妙喻

附 钱锺书的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

端木蕻良访问记

 出生在茫茫的草原上

 处女作《水生》和《力的文学宣言》

 《科尔沁旗草原》的创作活动

 历史小说《曹雪芹》的创作计划

 续写《红楼梦》的设想

附 书信访问二则

骆宾基的答问

 整理古代典籍

 与萧红的交往

 关于“萧红版权之争”

附 骆宾基创作《金文新考》

与小说家王蒙对谈

 14岁参加地下组织

 首次透露受爱伦堡影响

 《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

 划“右派”与爱人以沫相濡

 创作一波三折

 1978年是转折点

 西方意识流的影响

 将来写作的路向

 关于大陆台湾文学成就

 创作与技巧的问题

揭开张洁的谜

——访问张洁

 三岁随母亲到香港

 性格受母亲影响

 从小喜欢欧洲文学

 第一篇小说受骆宾基鼓励

 关于《爱,是不能忘记的》

 爱情的探索

 关于写工业题材

 写小说没有提纲

附 一个孤独的先行者

《人啊,人!》与戴厚英的艺术突破

 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一次精神危机”

 长篇《诗人之死》

 写知识分子的三部曲

 对西方现代派的看法

臧克家谈诗歌创作

 擅写农民题材

 周作人赏识处女作

 受闻一多影响最深

 闻一多王统照出钱印《烙印》

 创作的三个时期

 小诗优胜于长诗

 “新诗形式”的建议

 晚年写散文为主

王辛笛的诗歌造诣

 受古典诗歌影响较多

 十七八岁接触西方作品

 十岁开始读英文

 第一首诗《蛙声》

 留英受艾略特影响

 创作上的三个时期

 读书不成当邮务佐

 喜欢徐志摩、梁遇春的散文

 与鲁迅的交往

 研究鲁迅的心得

 早年写的小说

卅年一觉银坛梦的柯灵

 新发现处女作经过

 叙事诗《织布的妇人》

 长篇小说《牺羊》

 香港“永华影业”编剧

 “文革”吃十二年苦头

 《不夜城》受三次批判

 创作的“三点经验”

 创作长篇《上海一百年》

云梦断忆

——陈白尘谈创作经验及其他

 从写小说开始

 在监狱写独幕剧

 参加三个剧社

 中大文艺研讨会的欠缺

 创作《大风歌》受压制

 将重写《石达开的末路》

多才多艺的女作家赵清阁

 因反对封建走上文学道路

 15岁正式发表作品

 22岁搞电影创作

 40年代研究《红楼梦》

 竭尽心力如老蚕

SF作家郑文光与SF小说

 从科普到科幻小说

 把科幻变成真正文学 

 通过科幻探讨人生

 创立社会性科幻小说

 人变兽——《星星营》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中国科幻小说笔会

下编

聂华苓的故事

 处女作《变形虫》

 最好的文艺编辑之一

 著译的丰收

 创作如泉涌

 突获两大学教席

 保罗安格尔的闯人

 首倡“国际写作计划”

 艰巨的创业

 八方的支持

 斐然的声誉

 她目前的生活

 再度埋头译著工作

 野心很大的《桑青与桃红》

 集各种逃亡的大成

 从小有“政治恐惧感”

 九死一生的逃亡

 反“内战”受骇人迫害

 “中国非民主不可”

 关心人类的处境

 《桑青与桃红》的取材

 现实与象征的揉合

 《千山外,水长流》

 时代变难中的两代人 

 时空跨度很大的小说 

 将写自传性的小说

於梨华与留学生文学

 她,是一树繁花

 对“留学生文学”贡献大

 紧随时代的步伐

 念大学被迫转系

 获美高梅文学创作奖 

 对创作的热诚

 扩大留学生的题材

 中美文化沟通的桥梁 

 第二代与广义的认同 

 描写第二代的小说

 从感性到理性

 对自己的鞭策力量

 海外第二代的心态

成就将超过30年代

李欧梵

 具备历史和文化的条件

 缺乏思想上的反省

 “文革”是人性弱点的暴露

 应正视人性的黑暗面

 中国年青的一代

 鲁迅是一个范例

 古今中外文化兼收并蓄

 对现代派的看法

杨逵

 中国文学将有大发展

於梨华

 有才华的人很多

 鲁迅的伟大

 要抓住人性本质

 从感性到理性

陈若曦

 伟大作品可能产生于海外

郑愁予

 年青一代可能性少

许达然

 年青一代可能性少

张错、李黎

 伟大与渺小的分野

 鲁迅的重要性

 新旧价值观的冲击

 沉淀·思考·探索

王亚平

 有待中国文坛的繁荣 

 伟大作品产生的条件

 伟大作家需要寂寞

 从海外看中国文学

外编

张学良返大陆与汪辜会谈

——台北访张学良

 张学良欣然接受东北大学的聘书

 张学良曾患骨刺症赵四小姐病卧医院

 “汪辜会谈”有结果张学良也许会回大陆

 张学良1990年欲访港 因受台湾干涉而取消

 张学良劝杨虎城别回国杨置若罔闻后来遭杀害

 张拟充当两岸统一使者因台湾不表赞同而放弃

把光传送得更远

——访“光纤之父”高锟教授

 独资开办顾问公司

 发明光纤通迅的经过

 光纤进入互联网新纪元

 幼年背四书五经

 九岁读《莎士比亚的传说》

 深受“双文化”的熏陶及影响

 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是可解决的

序言

代序: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潘耀明

人民日报出版社资深编辑陈志明先生说要出版我的作品,特别是关于我过去写的作家评介、访问、印象等作品,还包括别人写我和访问我的文章的汇编。

近二十年,工作、生活两奔波,我自己抽身不暇整理,只好把之前上海同济大学喻大翔教授主编的《跟彦火走那一程山水》及过去在香港、台湾、海外出版过的书籍和发表过的文章,便一古脑儿寄奉陈志明兄,请他代为梳理并分门别类。

我这样做,有点强人所难,但是,陈志明兄是古道热肠的人,两话没说,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竟然给他整理汇编出三本厚厚的单行本出来。

第一本《永恒流动的情感——说潘耀明(彦火)那一程山水》,他在香港版(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出版,2010年)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多年前吉林卫视访问我的材料(一百个作家回家系列),内容比香港版更丰富、更充实,令人感动。

至于我访问当代作家的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好保持原貌,在出版前也没有增订,只是通读了校稿,反而觉得“有点反璞归真”。

当年我做当代中国作家研究,是受到报馆前辈曹聚仁先生的鼓励(当时我还是毛头小子,在一家香港午报当记者和编辑)。七十年代末没有电脑,连影印机也不普遍,我只好通过阅读、做札记、剪报和跑图书馆积累作家的资料。我在家中客厅三边墙做了通顶的大柜,每个大柜有许多抽屉,活像中药铺置放不同中药材的一格格抽屉,把不同作家的资料放在分门别类地贴上作家名字标签的抽屉,一个作家一格,琳琅满目。

作家访问的录音整理,十分繁琐而费力气。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前妻——颜惠贞女士,她为此做了大量的录音整理的工作。我于二十多年前出版的《当代中国作家风貌》,与她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当代中国作家风貌》出版后,反应出奇的好。那是在文革后,一大批消失十多年的作家出土了,他们包括巴金、茅盾、艾青、俞平伯、叶圣陶、萧军、端木蕻良、王蒙、卞之琳等等。也许在八十年代初,还没有人有机会直接访问当代作家,和与当代中国作家交往并订正坊间谬误的资料,也可以说我是占了时间的便宜。这本书分别出版了香港版、台湾版,后来韩国的汉学家朴在渊教授还把它翻译成韩文,为圣心女子大学社出版,编入该大学的“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丛书”,作为教学的辅导材料。

《当代中国作家风貌》出版后,我于一九八三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之后并在纽约大学进修,因利乘便,还访问了包括台湾、海外华人作家,并以“中国会产生伟大的作家吗?”为题,征询了海外多位知名学者、作家的意见,论者认为具有参考价值。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生命。”鲁迅说的是一国大历史观。今天重读这些文章,作为文化人、作家的一个历史阶段,也许还有一点史料价值,因为其中不少作家已故去了,剩下的作家,有些已不再创作,有些也进了壮年或老年期,此时此刻读来,“就像和每位作家晤谈一室之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已故翻译家钱歌川语)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笔者这三本书,首先要感谢陈志明兄的诚意,还有我的助手彭洁明小姐为此做了不少校订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2011年3月23日

内容推荐

《字游(大家访谈录)》是香港资深记者、出版人、《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先生的访谈文章汇编。《字游(大家访谈录)》中收录了他对老一代文化大家如冰心、钱钟书、王蒙等的访问,史料价值弥足珍贵,是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一部重要资料。

编辑推荐

“这是陈若曦像,她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她的风霜源自她不平凡的经历:她与夫婿同是来自台湾的留美高级知识分子,为了回归,抛弃了名誉、地位、爱好,毅然决然奔赴中国大陆,一住七年,而这七年正是大陆“文化大革命”大动乱的时期,使他们备尝苦果;她的平实,正如经过风雨洗劫后的一叶扁舟,呈现一种坚毅的安祥;她的炯炯目光,是一种富于历炼的通澈,像要洞穿世间的一切繁俗。”这是来自潘耀明的《字游(大家访谈录)》的节选部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字游(大家访谈录)/人民日报名家对话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耀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22702
开本 16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2013290331
中图分类号 K825.41=7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9: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