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家翰墨
内容
编辑推荐

知名作家、出版家张昌华先生与当代著名文化大家私人交往的实录。张昌华编著的《名家翰墨》中以从未披露的一手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一代大家钱钟书、季羡林、顾毓秀、启功、赵朴初、胡絜青、赵朴初、吴作人、萧乾、周有光吴祖光、柏杨、余光中、董桥等一大批知名人物的的生活侧面与人格风范。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风格高雅且生趣盎然。尤为难得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名家所赠的墨宝,琳琅满目的珠玑精品大荟萃,堪称兼具可读性、观赏性与收藏价值的重要文本。

内容推荐

西哲云“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国人说“为人作嫁,悦人娱己”。如果说做编辑是送人玫瑰的话,这册《名家翰墨》是作者(张昌华)三十年手有余香的结晶;如果说替人编书是为人作嫁的话,这部《名家翰墨》是嫁娘们回馈匠人的一条领带。

《名家翰墨》为我们展示了一代大家钱钟书、季羡林、顾毓秀、启功、赵朴初、胡絜青、赵朴初、吴作人、萧乾、周有光吴祖光、柏杨、余光中、董桥等一大批知名人物的的生活侧面与人格风范。

目录

题《名家翰墨》

清赏翰墨

辑藏题签

品味手稿

摩挲书札

把玩杂件

拜读签名本

试读章节

三十载的编辑生涯,使我经年沐浴在文坛师友手泽的春风里,累月生活在墨润纸香的文字间,也不知何时被醉倒,恋起“纸墨香”来。清赏翰墨成了我一大乐趣。静心检视始于一九九五年秋暮.我到沪上组稿,住在延安饭店,友人沈建中来访,听说我要拜访王映霞,他说:“老太太字写得蛮好,你何不请她给你写幅字嘛!”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便买了本册页,同时购了毛笔和墨汁。那天与王映霞谈完书稿后,我提出求墨,王映霞很爽快,只说没有笔墨。我从包中掏出备好的文房三宝,王映霞笑着说:“你是有备而来!”我本想请她当场挥毫,不料.王映霞嘱我次日等她睡过午觉后来取。我只好退掉当日的车票,坐等了一天。讨得“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十个字。字写得不俗,苍劲中糅着女性的妩媚,钩划里溢着一种风流。谁能想到那是出自九旬老太太之手?

首战告捷,兴奋莫名。于是乎,此后出差京华或沪上,游弋于津门或姑苏,我都不忘带着那本册页,凡遇中意而又可行的求墨对象,就适时乞讨。

我之求墨,不惟书家,文人圈内凡我敬仰者、感兴趣者均为意中人。对书写工具不讲究,以对方方便为好;所写内容,悉听书者尊便。旨在留痕、存真、纪念。一本册页题满了,另册续上;第一本册页的封面的题签一直空空如也,直至二○○四年,旅美书画家张充和回国办画展,在北京我与她失之交臂,尾追到苏州。充和先生为我题了“师友墨宝”四字。流年似水,十数年下来收获颇丰,仅文学圈内就有五六十位之多,遍及港台海内外:丁聪、丁景唐、王映霞、王世襄、文洁若、无名氏、龙应台、司马巾原、冯亦代、吴祖光、张充和、张香华、张默、陈若曦、余光中、范用、黄苗子、宗璞、柯灵、柏杨、周而复、周有光、季羡林、胡絮青、席慕蓉、萧乾、梅志、黄裳和董桥……

我之求墨还是有点“艺术”的。求得王映霞的字后,我给她刻了一方名章、两方闲章。当时她闲居深圳,高兴之下给我寄来三幅字。记得我拆信时有两位同仁在侧,他们嚷着“见面有份”。我信手给汪修荣、张冲一人一幅,大家同乐。不久,托朋友在广陵刻印社一笔买了二十盒精印的《北平笺谱》,足费我当时三个月的薪俸。除答谢已为我留墨的前贤外,同时“特供”给雅好此物的师友。朋友们笑话我在搞“感情投资”,我戏称此举是“广种福田”,实则是做广告:“斯人有此癖”,以便他日我向对方摊开册页时,他不至于感到意外。

我之求墨方法是因地制宜。对方是深居简出的长者,多借组稿之便,拜访时“顺手牵羊(字)”;作客金陵的名流,我适时堵截“雁过拔毛”;同辈友人光临寒舍,便是“守株待兔”了。当然,有时也很“俗气”,不少是在杯盘狼藉的餐席上完成的。记得庚寅冬月,黄裳先生作金陵故地游,我陪同先生览老虎桥监狱旧址,访胭脂井.登鸡鸣寺豁梦楼,行色匆匆。在凤凰台餐桌上我摊开册页,先生念我鞍前马后之劳,欣然命笔述其走马观花的经过,幽默地说我助他游览,行色匆匆,“自笑如老伶工登场点到而已”。

我游走于众多前辈中,颇有如鱼得水之乐。大概是自己识人、识事、识相、识趣吧,我求墨的中签率是百分之百。不敢强人所难,更不愿彼此尴尬。

春种,夏忙,秋收,冬藏。

退休居家,闲时把玩册页,读墨怀人,百感丛生。师友们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甚而连当时题墨时的神态都历历在目。记得余光中重游南京,我请他在鼓楼大钟亭茶社吃茶,买单之后我捧上册页,余先生凝视窗外远处苍茫暮色中的鼓楼和近在咫尺的大钟亭,信手题下诗句:“鼓楼之下,钟亭之上,故人重叙,其乐洋洋。”

读墨、读人,亦是读史。

题墨者的哲思、智慧、识见、情趣、生存状况乃至与受者亲疏程度,都融在他那三两行文字中,令你回味。每幅字都蕴藉一个故事。再说王映霞吧,我拜访她时,她孑然一身蜗居在上海延安中路一弄堂中。居室狭小,孤床紧靠饭桌,桌子挨着冰箱,冰箱顶着墙脚,家具油漆斑驳,全是陈年旧物;但收拾得相当整洁,冰箱上还有瓶鲜花。准是我言谈中曾言及她的居室不敞吧,她就写了“室雅何须大”来回应我。言外之意是“酒好不怕巷子深”。你这金陵客来上海滩访我,不是因为我的“室雅”有“花香”吗?何陋之有!

浏览、留意册页上所有的题字,个性色彩特别鲜明。

萧乾题:“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他吃过全说真话的亏。

丁聪题:“愿听逆耳之言,不做违心之论。”那是他上过违心之论的当。

梅志录的“勇者除虫菊,临仇笑懦夫。”是胡风的诗句,是她对胡风耿介个性的颂赞。

龙应台的“什么都不相信之后才能再信,再相信。”这充满哲思、睿智的警句,彰显她的怀疑精神。P3-5

序言

这样的旧派读书人不多了。朱丝栏八行小楷苍秀得不得了,肓事殷勤,言人体贴,言文玩字画总是按捺不住依依深情,每回收到张昌华来信我都高兴:换了新天的人间毕竟还留得住旧时月色。张先生替我校读出版的第一本书,书名正是《旧时月色》。书印得好卖得也好,我案头偏巧存了一枚寿山山坑水白石,薄意雕一盆幽兰,清雅得很,匆匆拿去请篆刻大家徐云叔替我刻个闲章纪念书里旧情。陆放翁的诗我从小喜欢,人老了尤其喜欢那句“人间万事消磨尽,唯有清香似旧时”,我偷他五个字让徐先生刻“清香似旧时”。我好像拓过一张印谱给张昌华。他一定不会笑我多事:旧派读书人从来多事。

不多事张昌华也不会写出这部《名家翰墨》。多事是情趣,唐朝张鷟《游仙窟》里说的“无情明月,故故临窗;多事春风,时时动帐”。生事则是惹事,茅盾《清明前后》第三幕说疯疯癫癫一个女人,“谁知道她是什么路数,找上门来生事!”张昌华是书生,是君子,是厚道人,跟他交往这许多年我清楚得很,只有人家负他他绝不负人。照我和他这一辈旧派人的处世标格,吃亏是福。大山大海无缘消受也无心消受,我们甘心守护一弯细流半园修竹。胡适写了一半弃在废纸篓里的一幅字,张充和捡起来补齐了题赠给张昌华。新华印刷厂旧报旧纸堆中张昌华捡到郭绍虞、沈雁冰亲题的两款书签。这些片纸残墨我也痴爱,数十年煮字生涯里有意无意问集藏了不,少’张昌华这本书里‘清赏翰墨”、“辑藏题签”、“品味手稿”、“摩挲书柑’、“把玩杂件”和“拜读签名本”的经历我都不陌生,难怪读来字字甜枣。

前几天张吕华托一位晚辈从南京给我捎来一盒雨花茶,说是色香味形都不逊龙井、碧螺,嘱我一定试品。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说,匡庐绝顶产茶,老僧拙于焙,既采,必上甑蒸过,隔宿而后焙,枯劲如槁秸,瀹之为赤卤,岂复有茶哉?戊戌春小住东林,他同门人一起焙茶,有“浅碧从教如冻柳,清芬不遣杂飞花”之句;既成,色香味殆绝,只恨焙得不多不能远寄澹中为匡庐解嘲:“天下有好茶,为凡手焙坏;有好山水,为俗子妆点坏;有好子弟,为庸师教坏;真无可奈何耳!”李日华这样渊博这样有趣的雅士最好玩,朋友中可以领会《紫桃轩杂缀》者,张昌华是一个。可惜四库馆臣贬低这部笔记,说是“剽取古人说部而隐所自来,殊无足取”。他们看不到丁小明先生所说书中闲雅微澜之下隐含的碧海云霞。张昌华偶尔埋怨目下世风丕变,写一部书难出一部书更难。天下‘凡手”、“俗子”、“庸师”也许真是太多了,都“找上门来生事”,怨谁?

幸好苍天眷顾,容许张昌华在方格垄亩间躬耕三十年,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窗外风声再凶雨声再急说穿了不外是风,是雨;我们这把年纪了,都是风雨中走过来的人,留得住案头这些纸墨清香就好。张昌华跟我一样,一张旧纸都当宝贝。我写《一纸清供》说林青霞藏纸练字,给了我一刀上上佳宣,我裁半张试写几段经文,笔头纸上游泛顺风顺水,墨光也流丽,张昌华读了来信说也想试一试,我赶紧寄了两张给他,他的毛笔字漂亮极了。前年我爱上他写信用的洒金笺,向他一要他很快寄了几叠给我消受。旧派人才晓得此中乐趣。

后记

西哲云“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国人说“为人作嫁,悦人娱己”。如果说做编辑是送人玫瑰的话,这册《名家翰墨》是我三十年手有余香的结晶;如果说替人编书是为人作嫁的话,这部《名家翰墨》是嫁娘们回馈匠人的一条领带。人们在扮靓他人世界的同时,不亦装饰了自己?

我在方格垄亩间躬耕了三十个春秋,为百数计的文坛师友作嫁。其间与他们沟通联络或倾听教诲或音问过从,凡见诸文字者,不论是只言片语,抑或是故纸碎片,我都不忍弃舍,藏之箱箧。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便集腋成裘。今之打开,满目琳琅,遍纸芬芳。摩挲已作古先辈们的手泽,犹感体温尚存,或觉音容宛在;好像与我促膝对话,耳提面命我做人作文,在苍茫的暮色中赶路。

这些藏品,在他人看来“不过如此”,然我视如拱璧,生命之一部分也。它们的来源有三:先贤所赐,本人所藏,意外之财“偶然拾得”。无一与孔方兄有涉,是无价之物。逡巡这一页页故纸天地,回眸这一片片旧时月色,不免令人感慨:有的几近百年历经沧桑;有的失而复得颇富传奇;也有的故事丛生,极具趣味。我择其要者,作了点睛式诠注,助读者去品味。

《名家翰墨》,纸润墨香,“香”在何处?我以俗言评论雅事,概括为高、大、全、绝。

“高”,藏品作者的品位高。他们都是在各自事业领域里卓有建树者,或有不俗的业绩者。其次是作者年事高。花甲为起点,大多七老八十,八老九十,乃至百龄。仅百岁寿星不下十位。况茶寿在望的周有光仍在笔耕不辍。他们不仅年高而且德劭。“大”,藏品作者的名气大,从学术界而言,胡适、茅以升、苏步青都是首届(一九四八)的中科院院士,一九四九年后的学部委员有季羡林等多人。还有诺奖得主杨振宁。若以官而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在上,就不论其他了。“全”,从区域观,藏品作者疆界广博,除大陆外涵港台、欧美乃至澳洲;从学科门类上看,齐备。有科界大佬,学者耆宿,文坛翘楚,艺界精英。倘由政治视角论,有共产党、国民党、民盟、民进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活脱脱的一个大“政协”。深入一点,既有共产党的文化部长茅盾,副部长陈荒煤、周而复;也有国民党的教育部长陈立夫和次长顾毓琇。还有一个特色“绝”。一九三。年版的《铁流》,非但集鲁迅、海婴、周令飞祖孙三代的手温或墨迹,它同时还是翻译家曹靖华蝇头小楷的手校本,还有戈宝权的题识。足堪一绝。再说丁聪的那本文化名人肖像小画册《我画你写》,我初藏时约有六十位肖像主人健在,我居然求得三十七位名流雅士签名,包括前文化部长王蒙和现作协主席铁凝,热闹得简直像在雅聚阁里开神仙会,也算堪称一景。

从‘翰墨”的字里行间,依稀可辨我从业编席的轨迹,其间有我为出书‘过五关”(未“斩六将”)的激动和喜悦,更有“走麦城”的悲哀和无奈。追忆办《东方纪事》、出“传记文学丛书”岁月,我常被口传到局、省委宣传部,乃至中宣部出版局去“谈话”,所幸未伤皮骨;为冯骥才的《100个人的十年》锦上添花,我自作多情擅权加“文革”照片,被告上法庭,五年的官司打得我焦头烂额;为拓宽稿源联络海外作者,竞引起有关部门的特别关注……为查刘文典藏书(为日本人劫掠)下落,帮林海音找亲家,给陈洪当“陪聊”等等,可谓跑断腿、磨破嘴、费尽心。这些“诗外功夫”为我赢得一张打人有品位作家圈子的入场券。往事苦多乐也多。试想若不经这番“寒霜苦”,哪来今日“翰墨香”!

江苏文艺出版社是“翰墨香”的原稿纸,为我提供耕耘的天地。我是这方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土编辑(不识洋文,不懂拼音,不会电脑,不会发短信),鹤发之年的我,仍眷念这块养我育我的土地,乐为她尽献绵薄。因为没有这块在业界信誉不俗的平台作支撑,我岂能结识这么多名人雅士,何谈“翰墨香”?

著名旅美书法家张充和先生以九十九高龄和台湾著名画家九十八岁的赵松泉先生双双为本书题签;香港董桥先生为本书作序;书籍装帧艺术家朱赢椿先生为本书设计;魏桐胜等先生篆印;老同事小初、奎潮兄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方便、付出了很多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今生不能忘怀的有三位前辈:浩然、萧乾和范用。浩然把我引进文学门槛,萧乾教我如何做人作文,范用提升了我的出版品味。谨将此书献给九泉下的萧乾、范用和浩然的在天之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家翰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昌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50532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5
16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