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访问时代(十二位知识人的思想世界)
内容
编辑推荐

  余英时、金庸、袁伟时、江平、张灏、金耀基、陈方正、刘笑敢、梁其姿、孙康宜、张信刚、郑培凯,华语世界十二位殿堂级知识人,与您聊聊这个时代和世界。

  《访问时代(十二位知识人的思想世界)》是李怀宇先生近年来对余英时、金庸、袁伟时、江平、张灏、金耀基、陈方正、刘笑敢、梁其姿、孙康宜、张信刚、郑培凯,这十二位华语世界知识人进行的访谈的结集。受访的学者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专业内,而是从所学专业出发,包含了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和时代的关怀和理解。他们的关怀和理解烛照深远,有些论断切中时弊。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具有跨越大洋的知识背景和思想维度,闪现着智者的光辉。聆听这些知识名宿的教诲,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留给自己一个享受思考的角落。

内容推荐

  《访问时代(十二位知识人的思想世界)》由李怀宇编著。  《访问时代(十二位知识人的思想世界)》简介:

余英时:“有人学问好,聪明才智高,不一定有智慧,智慧是另外一回事情。”金庸:“办报是真正拼了性命米办的,写小说是玩玩。”袁伟时:“没有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不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可能建设现代社会。”江平:“解决我们当前房价的居高不下,最主要的应该是治本。当然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的价格。”张灏:“假如大学生就算知识分子的话,那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一些忙着职业、忙着生活的人,没有理想,没有社会责任感。”金耀基:“当然中国自从有了大学之后,转折点太多了,政治上千预也太多,没有发挥到真正大学的作用。”陈方正:“事实上,在西方几乎所有专门学问都会有通俗作品来为大众作解说,在中国这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刘笔敢“无止境地追求量化指标是一种病毒。”梁其姿:“我希望展现出来的是异于英雄式人物的小人物,写出他们的主体性、主动性、在历史里曾扮演的重要角色,这需要很多努力。”孙康宜:“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就是把有些传统文学史的偏见改正过来。”张信刚:“学术造假是天下第一宗罪。”郑培凯:“我发现在人文学术研究领域里头,有一些学者完全没有人文的关怀.对于世界也没兴趣,这就很严重了。”

目录

余英时:恢复人的尊严

金 庸:写小说是玩玩

袁伟时:启蒙是这个时代的命题

江 平:我的中国梦就是法治天下

张 灏:只有法制才能控制权力怪兽

金耀基:大学是知识创建基地

陈方正: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散步

刘笑敢:从庄子研究到文明反思

梁其姿:历史研究要关注弱势人群

孙康宜:重写中国文学史

张信刚:文化素质是各种学科的灵魂

郑培凯:艺术拓展人类的心灵想象

试读章节

读书时代的一个秋夜,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闲逛,无意间走进了石景宜赠书室,在僻静的书架上找到一套从1966年到1996年的《明报月刊》。从此每日无事我便来翻这本杂志,无人争阅,我尽可悠然从创刊号一本本翻起,往往忘了时光的流逝。当时我正醉心于金庸的小说,偶然读到由金庸创办的《明报月刊》,竟如读武侠小说一样废寝忘食。对我而言,这套杂志是人生中的“文林秘笈”。

在《明报月刊》的作者中,余英时先生的文章,尤其使我心折。余先生在《涵养新知,商量日学》一文中说:“我以为今日若想在文化方面有些贡献,有两个方面不能不注意:一是介绍和吸收西方的新东西,一是整理和融汇中国的旧东西,朱熹所谓‘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大概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纲领。”我觉得他做学问便是如此。阅读印象里,《明报月刊》中《红楼梦》、陈寅恪之热,皆由余英时的思想火花碰撞而起,而从1966年起国史上的关键问题,常有余英时独到的见解。从此我格外留意余英时的著作,见一本买一本,如今细数书架上的藏书,余英时作品有四十余本,为我藏书中作者之首。

2005年夏天,我发愿在华人世界访问文化前辈,一入迷便乐此不疲。起因也许是早年的阅读经验,每读到心仪的前辈文章,不禁心向往之,而从事采访工作,常常能如愿以偿聆听真人教益。有时感觉就像和时间在赛跑,当望见前辈渐行渐远的背影,更使我自觉义不容辞。我无意中发现,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的老先生,在闲谈中提到海外学人,余英时是中心人物。年岁越长,我对时代的关怀越深,对人生的困惑越多,所闻所思的问题,往往在余英时的著作中找到启发。于是,我到美国普林斯顿访问余英时先生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余英时先生家在美国普林斯顿郊外树林里一幢独立的房子,屋前有一个小鱼池,屋后有一片小竹林,格局与一般美国家庭不同。屋中大书房上挂郑板桥的书法“小书斋”。2007年,我在“小书斋”与余英时先生畅谈了五天三夜。别后,在电话里,我漫无边际地问道,余先生如春风般解惑。

余英时先生2006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享有“人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从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后,余英时先生隐居“小书斋”中安静地著书立说,笔端深含中国情怀,思想影响华文世界。余先生曾用这种情况来形容历史人物康德和胡适: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中有人向康德立异,也有人和他同调,但决没有人能够完全不理会他的学说。今天,学术界也将这种评价用于余英时。

在余英时的历史世界里,总是以“人”为本。在他看来,把“人”变成“分子”会有意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从2002年起,他极力避免一般常用的“知识分子”,而一律改用“知识人”,尽量恢复“人”的尊严。人人都是大师。那谁是小师呢?

李怀宇:现在的“国学热”似乎温度越烧越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余英时:我觉得没有真正的“国学热”可言。真正的学是不能热的。学是要冷冷清清长期做,如果要带一个“热”,就可以不考虑了。我看“国学热”本身跟国学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有些人的思想被挖空了,要找东西代替:老祖宗的东西就是很好的,我们不用向国外求什么,老祖宗的东西已经用不完了,无非就是这样一种想法,才会搞出“国学热”来。

李怀宇: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人心不古,物欲横流”,所以必须倡导“国学”,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余英时:我想“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说法,每个时代都能听见。不是现代才听见,古代就有了,汉代可以这样说,唐代可以这样说,明代可以这样说,现在还是这样说,什么才是把人心复古呢?从前提倡经学的人,就以为经学可以解决一切,中国人念经学念了几千年,去翻翻清朝《四库全书》提要,经学有多少书在那个地方?每一代都有发展,还不是继续人心不古,物欲横流?我想每个时代之间都有问题,没有任何一种万灵药可以通治所有的病症,只能对症下药,要看是什么病。

李怀宇:在现代学术史上,“国学”一说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背景?

余英时:“国学”基本是日本的名词,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前就有了,就是要恢复日本的国粹。先是对抗中国的汉学,后来又对抗西方的东西。这个“国学”后来就传到中国来了。当初经过许多演变,有叫“国粹”,也是日本传来的。后来中国有《国粹学报》之类,章太炎提出,这些东西有所夸大了,改用“国故”,他有一本书就叫《国故论衡》。胡适他们提出“整理国故”,整理跟中国有关的历史种种。这样就变成中性的名词。P3-5

序言

我出道之时,满怀理想,相信正义,读前辈著作而心动,便义不容辞地访问知识人,一心为历史留下初稿。一晃多年,跋过山,涉过水,遭遇小风波,目睹怪现象,渐渐懂得世事的复杂与人心的变幻,不禁对这个时代充满困惑。

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时代已然巨变。物质生活与科技产品何其丰富,民主和科学依然任重道远。我拜访的许多前辈,一生都在历史漩涡中击浪扬帆,而理想的彼岸若隐若现于烟雨之间。先人一点一滴的恩泽,汇入时空之海。而今忙碌的时代,海边还有多少拾贝的闲人?

我常感人生的荒谬,仿佛在访问知识人时才能找到超凡入圣的幻觉。现实生活里,琐碎、平庸、无奈似乎命中注定,只好从思想世界里寻找从容、淡定、超脱。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在精神层面,我相信古今中外有相通之心。庄子的《逍遥游》与苏东坡的《赤壁赋》,莎士比亚的妙语与托尔斯泰的深思,依然穿越时空,扣动心弦。

访问生涯对我而言,是问道解惑的赏心乐事。受访者各有成就,问答所及历史、新闻、小说、法律、民主、科学、哲学、艺术等,话题或有交叉,思想时有碰撞。虽然无法涵盖整个时代的思想世界,但是其间饱含着对人间的深切关怀,至少可以擦去我心中的一些问号。

我读过许多访问记,琢磨过口述历史,在思想与技巧上老老实实地下过苦功。然而,访问工作越久,我发现自己提问的技巧越少,渐渐从一个“访问者”变成一个“聆听者”。甚至在整理成稿时,我会将自己的话一删再删,只起到一点起承转合之功,希望让读者更直接地听到受访者的心声。照我的经验,专业的提问固然重要,真诚地聆听也能引出谈兴。当然,彼此激荡出思想的火花,更是可遇不可求的。请恕我无思想家和演讲家的天分,只会认真地记录下受访者的话,尽聆听者和记录者的本分。

长久而言,我对历史充满乐观主义,但短期来看,我对现世常抱悲悯情怀。现世当中,往往是名与利威风凛凛,伪君子与真小人得意洋洋。而放诸历史长河,不朽速朽,喜剧悲剧,自有公道。如今身处浮世,反思乱世,向往盛世,但见时代的问题层出不穷,且泡两杯清茶,在闲谈中会心一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访问时代(十二位知识人的思想世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怀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42339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2.5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