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十六年海外生涯(1988-2003)
内容
试读章节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童年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因为我的父亲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所以我自小是在北外大院里长大的。

出国以前的全部回忆,包括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受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文化气息熏陶得很深。我的童年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东西两个大院里度过的。

那个时候北京外国语学院墙外的世界,对我来说是稀奇的、神秘的,瞬息万变的。我每每都爬到墙上,双手弯曲放置双目之上,遮挡住刺眼的阳光,试图看到更远处的景色,那对我来说是一个新世界,或者说是一个早晚要去征服的战场。

那时候我还不到十岁,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忆往昔,我知道我做到了,我去到了那个少年时眺望和期盼的世界。但我没想到竟然那么远,竟然是相隔万千公里的东欧。

那确实是一个新世界,也是一个鲜血淋漓的战场,那里现实的压迫和艰辛,远比童年想象的美好要多得多。

我的小学就读于北外附小,初中就读于北京万寿寺中学,高中就读于清华园中学。上中学的时候,小时候在北外大院里玩耍的伙伴,很多被分到了一个班。

当时的老师对我们这群孩子又恨又爱,爱的是这帮孩子有礼貌、有教养、不打架、不旷课,大部分都努力学习,成绩很好。恨的是思想过于活跃、前卫,玩世不恭。

甚至有的时候顶撞老师,没等老师批评我们呢,我就先跟老师讲起了大道理,有的时候讲得老师都哑口无言,哭笑不得。

偶尔我们还会对当时的教育体制进行抨击,大谈教学方法不当,公民素养和人权之类的问题,如今想起来,自己都觉得非常的好笑。

就这样带着北外子弟特有的书生酸气、洋气、怯弱、高傲,以及与院外世界的格格不入,甚至是叛逆的性格,逐渐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思考,开始对外面世界好奇了。

我的父亲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学院派古董,总是爱绷着脸,天天一副老爷子高高在上的姿态。

不过我的父亲出身并不好,是一个真正的农村孩子,在家排行最小,上面还有四五个哥哥姐姐。

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为突发事件,失去了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所以我从来没见过爷爷,连张照片都没见过。爷爷去世后,父亲是在我奶奶和其他的几个哥哥姐姐的最大极限的宠爱下长大的。

随着解放的炮声,大伯当上了第一任故宫保卫队的队长,于是大伯一家来到了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奶奶和二伯父养育了我的父亲,所以父亲对他们的感情是最深的。

父亲是一个有志气的人,从就小任性,还特别的要强。看到家中的贫困和艰难,立志要靠读书改变家里的现状。

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他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高中时代为了听外语,他甚至去做过零工,用做零工挣来的钱,买了一台矿石收音机去听外语。

我父亲为了省灯油钱,就跑到路灯下学外语,用这种不可思议的精神,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成为当年全县仅有的两个考进北京的大学生之一,还居然考上的是北京外国语学院。

而在此之前,他拒绝了去师范学院读书,也拒绝了将来做教师的机会。

那时上师范学院,每个月开十五块钱生活补贴。那个年代十五元对于农村家庭,可是相当大的一笔钱,有一个稳定工作,每月开上十五元工资,生活是美得很的。  家里都劝他去,他就是不去,因为他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并能以此光宗耀祖。

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场文化大革命,让他在毕业之后没有分到外交部,也没有分到广播电台、总参、国家教委这样有前途的事业单位。

而是被迫留校,做了一个他一辈子最不愿意做的人民教师。

我的母亲生在山东,长在开封,三岁就失去了亲生母亲,后妈的虐待让她过早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成为一名北京葡萄酒厂的普通工人。

她没有体会过家庭的温暖,没有体会过亲人之间的和睦与恩爱,所以不知道如何做一个体贴的太太和母亲,也不知道如何安排家庭的生活。

那会儿我们家有公粮吃,有配给,还有购物证和粮本,每个月可以买到配给的东西,而农村几乎啥也没有。

所以逢年过节,要么二伯,要么他的孩子,总会骑着自行车,驮上很多白薯、花生之类的土产走几百里地,来到我家,住上几天,我们家也在这期间尽量用家里最好的食物、酒水来招待。

我的二伯有六个孩子,除了一个女儿以外,都是男孩子。他的孩子一个个长大,孩子们长大了,当然要娶媳妇。

娶媳妇要盖房子、要请客的时候,也都会来我们家,我父亲能给二伯的,都会给。包括现金、大米、白面、副食、面票、粮票等。

而家里的东西也常常消失,有时甚至就连碱面儿都会被拿走,而我记得最贵重的东西是一辆永久牌的自行车,在一次老家来人以后再看不到了。

父亲只顾老家不顾现在的家,这行为招致我母亲的反感,毕竟这里有老婆孩子呀!

我作为一个孩子,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只是自己肚子也是饿着,也会馋好吃的东西。在我父亲的思想里这是孝顺,因为自从我爷爷英年早逝之后,我的伯伯们,就像他的父亲一样,照顾了他很多年,直到把他送入大学。

父亲和母亲两个都是出身卑微的人,在北京外国语学院那样一个充斥着学府酸气的氛围中,其实是压抑的、自卑的。

因为很多老师出身都是知识分子家庭,而像我父亲这种半路出家的知识分子,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地位其实是不高的。

在那个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的年代里,教师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当然更没有经济地位,我父母的工资加起来一个月才五六十块钱。加之母亲身体不好,上班的地方又远,劳累且营养不良,总请病假,所以每月拿到手的钱,根本就没多少。

贫穷是可怕的,它可以抹杀很多美好的东西,很多珍贵的东西,甚至能揭开每个人温和表面后的冷漠,这就是生物的本性。

生活的艰难、文化水平的差异、社会地位的低下,导致两个人脾气暴躁,经常发生矛盾和口角,甚至吵架,偶尔还会有肢体碰撞。后来多少次吵着离婚,经同事、领导、亲戚、朋友的多方劝阻和开导,婚姻勉强维持了好多年。

从我记事起,父母几乎没有一天不是在吵闹、抱怨中度过,所以在整个北外大院里的人都知道,北外教师家庭中,我们这个家庭的不和谐是非常有名的。我的家庭完全跟北外大院的氛围是不相当的。同时在北外大院,那样大吵大闹的家庭只有两家。一个是我们家,一个是我爸爸同事的家。我们家吵架打架的事儿,早已是北外大院所有老师家庭中饭后的谈资了。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来传去,传得大家都知道,都了解了,也就不传不说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父母情绪的不稳定,使得我从小到大都是在打骂声中、争吵声中度过的。父母的矛盾、婆媳的矛盾、父亲的压抑、母亲的不平衡,经常会变成怒火,发泄到我的身上。

因此一回忆起我幼年时代的家庭生活,我都会不寒而栗,不敢去想,更不愿意正视和面对。我愿意在北外大院里玩儿到黑夜,但就是不愿意回到那个家吃饭睡觉。

在家中因为挨打被邻居嘲笑,而在幼儿园,贫穷的童年中,我没有新衣服,也因此被小朋友看不起。

由于精神压力很大,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尿床,天天尿床,然后被老师和同学们嘲笑,被父母批评、打骂,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一直到十四岁的时候,我才开始不尿床了,却开始口吃起来。P4-P8

目录

自序/ 1

Part 1 北外的学子,海外的游子/ 3

Part 2 横跨欧亚大陆,首站莫斯科/ 19

Part 3 圣诞夜里的殴打/ 31

Part 4 偷渡,一段危险的旅程/ 55

Part 5 穷学生的国际打工史/ 83

Part 6 遭遇光头党,砍刀与肉搏/ 101

Part 7 露琪亚,从相识到分手/ 113

Part 8 佐礼,枪顶在脑袋上的威胁/ 139

Part 9 雪夜里的狩猎硬汉/ 149

Part 10 四虎市场与八区警察局/ 179

Part 11 穿过黎明前的黑暗/ 195

Part 12 赚钱机器的生活/ 215

Part 13 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29

Part 14 我是老大/ 239

Part 15 再见,我的海外江湖/ 249

序言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朝着一个方向,坐上了一辆不可以回头的单程的人生列车。回顾我这四十年人生,其实最有味道的岁月,还是1988年到2003年,在海外漂泊的这十六年。

十六年说长不长,对于日月寰宇,这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罢了,可是对于我们渺小的人类,人生又能有几个十六年呢?

十六年中,我失去了太多,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太多。遇见太多的人,经历太多的事儿,走过太多的路,挣过太多的钱,也流了太多的血。有过太多次一个人向这个世界孤独的呐喊与吼叫,但是却没有向这个世界低头和流泪。

风风雨雨、几度春秋,起伏跌宕、悲欢离合,百变人生、酒笑谈歌,一切一切的辛酸,我现在已经可以很轻松地在一杯酒,或一斗烟的时间里悄然释怀。

其实在这十六年海外生涯里,很多故事是在不经意之间发生的,可是回过头仔细品味,里面值得感悟的人生道理还真的不少。

后来我才渐渐明白,人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只是你不敢去尝试那眼前的“可能”。因缘与经手我此部书稿的出版单位的两位编辑相识,在几次深度的谈话中,我给他们讲述了我在异国他乡的那些往事。

于我而言,那只是一堆陈年旧事,不值一提。可是出版社的编辑却觉得这些故事,十分精彩。遂在编辑的鼓励下,我决定写下这本书,记录这些年的故事。通过这本书,我亦想在时光的筛子里将往昔沉淀下来。

我总对我身边的人说道:“我不是个天生的强者,但我不得不强。”这就是我想写这本书告诉大家的一个道理。

暂不论这本书里的故事有多么的精彩,我更多想呈现和表达的是这种真实的生活所赋予我的奋斗精神,这是一个角斗士的血淋淋的拼搏,一个男人的成长史,~头孤狼的流浪手记。

其实我与你们一样,只是一个一直在拼命寻找幸福的普通人。在此仅以这本书,我的这些故事,送给那些在面对人生的困苦时,不畏艰难的勇敢者们。

内容推荐

《我的十六年海外生涯(1988-2003)》编著者马夫哥。

《我的十六年海外生涯(1988-2003)》内容提要:本书是根据马夫哥十六年海外生涯改编而成的长篇小说,内容详细记录了作者从1988年到2003年,长达十六年的海外漂泊生涯,传奇人生。本书堪称是真实版“北京人在纽约”,为读者呈现20世纪末期,中国、外蒙、前苏联,以及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真实现状。作者从苏联到匈牙利等东欧各国,历尽了千辛万苦,却磨练了万般人生经验。从北外大院出来的穷书生,到拥有上千万美金的“华人富商”。本书揭开了作者十六年坎坷心酸之路,尽数这十六年来在海外的工作事业、爱情、友情、婚姻等,也用岁月为读者打开了一卷驳岸壮阔的“海外指南手册”。

编辑推荐

《我的十六年海外生涯(1988-2003)》编著者马夫哥。

用十六年的真实经历,讲述一个中国人在海外的打拼史! 从偷渡到纵横欧亚大陆,从北外一个穷学生到拥有上千万美金的“华人教父”。中国最具“邪性” 的海外华人“马夫哥”,用岁月为你揭开这卷波澜壮阔的史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十六年海外生涯(1988-2003)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夫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705230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