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雨果回忆录(敢于冲撞命运才是天才)/了如指掌
内容
编辑推荐

《雨果回忆录(敢于冲撞命运才是天才)》这部回忆录具有双重特点,它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个人性。维克多·雨果的生活经历与十九世纪整个时代的生活面貌联系在了一起。

这本书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记下的日记,也不是前后连贯的自传。它像又不像,或者可以这么说,它比日记或自传都要略胜一筹。它是信手写下的编年史,里面只有引人注目的事情或事件,而没有冗长乏味的细节。维克多·雨果漫长跌宕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文学和政治、宫廷和民间、议会和剧院,辛劳、战斗、失望、流放和成功。因此我们也得到了一系列琳琅满目的画作。

内容推荐

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创作活动长达60余年。对整个19世纪的法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雨果漫长跌宕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文学和政治、宫廷和民间、议会和剧院,充满辛劳、战斗、流放与成功。

《雨果回忆录(敢于冲撞命运才是天才)》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日记,是雨果信手写下的编年史,只记录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把19世纪整个时代的生活面貌跟雨果本人的生活经历联系在了一起。我们跟随历史事件的发展前行,同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位非凡的讲述者,在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中。他本人亦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目录

前言

兰斯,1823—1838

见闻录

 壹 处死路易十六

 贰 1815年拿破仑重返巴黎城

现实的幻象

 壹 陋舍

 贰 洗劫,圣多明各的叛乱

 叁 梦

 肆 带纹章的嵌板

 伍 雏菊

剧院

 若阿尼

 马尔斯小姐

 费德里科·勒梅特

 喜歌剧院

 乔治小姐

 活人画

法兰西学术院

囹圄中的爱

 壹

 贰

 叁

 肆

 伍

杜伊勒里宫,1844—1848

 壹 国王(路易一菲利普)

 贰 奥尔良公爵夫人

 叁 亲王们

贵族院

1848年革命

 壹 二月的那几天

 贰 驱逐与逃亡

 叁 流亡中的路易一菲利普

 肆 热罗姆国王

 伍 六月的那些日子

 陆 夏多布里昂

 柒 六月那些天国民议会的辩论

1849年

 壹 冬日花园

 贰 杀害布雷亚将军的凶手

 叁 安托南-穆瓦纳的自杀

 肆 参观旧贵族院

国民议会速写

 奥迪隆·巴罗

 梯也尔先生

 杜弗尔

 尚加尼耶

 拉格朗热

 蒲鲁东

 布朗基

 拉马丁

 布莱·德·拉·默尔特

 迪潘

路易·波拿巴

 壹 首次登场

 贰 登上总统宝座

 叁 第一次官方晚宴

 肆 第一个月

 伍 摸索前进

巴黎之围

 日记摘抄

波尔多的国民议会

 日记摘抄

试读章节

处死路易十六的某些独特的细节,历史没有记录下来。一位目击者(该目击者是一名屠夫,1792年12月从布尔日到巴黎,观看了路易十六被处死的过程。1849年他向维克多·雨果讲述了行刑过程中的大部分细节。不难想象,这些细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这些细节告诉我,这是我第一次将其公之于众。

断头台并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竖在广场的中心点上,也就是现在方尖碑矗立的地方,事实上它建在临时执行委员会用精确的语言指定的位置上——“在基柱和香榭丽舍大街之间”。

这个基柱是什么?现在的一代人,目睹过太多事件,太多砸碎的雕像,太多推倒的基柱,不清楚这个模糊的定位的意思,如果知道这块被革命执行委员会简单称作“基柱”的神秘的石头是哪座纪念物的基柱,定会感到羞愧。这块石头上曾经立着路易十五的雕像。

顺便提一下,这个奇怪的广场曾被叫作路易十五广场、革命广场、协和广场、路易十六广场、王家宝藏库广场和香榭丽舍广场,不仅名字保不长久,连纪念碑也保不住。广场上曾先后矗立过路易十五的雕像,如今却踪影全无;一座赎罪喷泉,计划用来洗刷血淋淋的广场中央,但最后连一块石头都没立起来;一座宪章纪念碑的粗糙模型,除了纪念碑的基础外,其他部分我们从没见过——就在代表1814年宪章的青铜雕像即将竖立起来的时候,七月革命带着1830年宪章一起到来;路易十八雕像的基柱,跟倒塌的路易十五雕像的基柱一样,也荡然无存;现在这个地方我们立了一座方尖碑。大漠花了三千年的时间才吞噬了它的一半,革命广场要花多长时间才会把它整个吞下?

共和国二年(1793年),执行委员会说的“基柱”只是一大块样子丑陋、不成形的石头。它是王权不祥的象征。大理石和青铜饰件已经挖掉,光秃秃的石头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裂缝。基柱四面有巨大的方形的凹陷,这是被毁掉的浮雕原来的位置。基柱的顶部还能依稀分辨出柱头,檐口下方是一圈圆凸的脚线,已经损坏残破了,脚线上部是建筑师所说的“念珠饰”的装饰花纹。在基柱的上面人们能看见一堆碎石残片,长着一丛丛的杂草。这堆无名的东西代替了原来的国王雕像。

断头台立在离这堆废墟几步远的地方。断头台上横向铺着长木板,挡住了木架结构。后部是一架没有扶手的梯子,据说这部可怕的机器的头部朝向王家宝藏库。一个圆柱形的筐,里面垫着皮革,放在国王的脑袋将会落下的地方,用来接住它。在檐部的一角,梯子的右边,能看到一个准备装尸体的长条形柳条筐。在等待国王的时候,一名刽子手把帽子放在了筐上。

现在,想象一下,在广场的中央,路易十五的基柱和路易十六的断头台相距不过几步之遥,即死去的王权的废墟和活着的国王的殉难地。在这两样东西的周围,是四圈令人生畏的武装人员,在人群中留出了一大块方形空地。断头台的左侧是香榭丽舍大街,右侧是杜伊勒里宫——无人问津,任公众摆布,只是一堆由土堆和壕沟组成的难看的废墟。在这些令人感到悲伤的建筑上面,在这些没有树叶的黑黝黝的树木上面,在这群阴郁的民众的上面,是冬日清晨寒冷、阴暗的天空。人们会知道,1793年1月21日上午10点多,当路易十六身着白衣,手攥《诗篇》,坐在巴黎市长的马车里,来到这里受死时,革命广场呈现的就是这一番景象。

屈辱和苦难无以复加。这位众多国王的后裔,像埃及的法老一样被绑着,一样神圣,却将被两层生石灰吞噬,对于这脉法国王室来说,他们在凡尔赛拥有过黄金的御座,在圣德尼拥有过六十个花岗岩石棺,而在那里只留下一个松木台子和一具柳条棺材。

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四个刽子手,其中两个负责行刑,第三个守在楼梯下边,第四个待在负责运送国王的尸体到玛德琳公墓的四轮马车上,马车停在离断头台几步远的地方。

刽子手穿着马裤和大革命时期改良的法式外套,戴着装饰着巨大帽章的三角帽。

他们给国王行刑时戴着帽子,桑松没有摘帽子,他一把抓住路易十六的头发,把脑袋展示给大家看了好几分钟,让血从脑袋上滴到断头台上。

与此同时,他的仆人或助手解开所谓的“绷带”(皮带)。人们轮流观看国王的尸体:身着白衣,这我已经说过,双手反绑在后面,还躺在滑板上,在杜伊勒里宫雾气氤氲的树影衬托下,国王温柔、和蔼的侧脸显得特别突出;两位神父——革命委员会的代表——作为市政官员参加行刑,他们坐在市长的马车上,大声说笑着。其中一个——雅克·鲁——嘲弄地让另一个注意看卡佩肥壮的小腿和肚子。

包围断头台的武装人员只佩着剑,持着长矛,很少带火枪。大部分人戴着大圆顶帽子或红帽子。这群人中间,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几排穿制服的龙骑兵。整队的龙骑兵按战斗方队列在杜伊勒里宫的台阶下。广场的一面列着所谓的马赛营的人马。

断头台(写到这个可怕的词,总是心生厌恶)在今天匠人的眼里是做得非常粗糙的。固定在上梁中间的滑轮上悬着铡刀。滑轮和拇指粗的绳子构成了整部机器设备。铡刀不是非常重,尺寸也不大,刀口呈弧形,整个铡刀看起来像一顶倒扣过来的弗里吉亚帽。没有头罩遮住国王的脑袋,同时限制脑袋滚落的方向。围观的人群可以看见路易十六的脑袋落下来,谢天谢地,也许是因为铡刀不大,减小了冲击力,被砍掉的脑袋才没有从篮子里弹出来,落在地上。在恐I-布时期行刑时这种可怕的事故经常发生。现在杀人犯和投毒犯被砍头时,更体面一些。断头台已经改进了不少了。P21-23

序言

这部回忆录具有双重特点,它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个人性。维克多·雨果的生活经历与十九世纪整个时代的生活面貌联系在了一起。当我们跟随着历史事件的发展前进时,我们也了解了这些事件留在这个非凡的讲述者头脑中的印象;在他展现给我们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中,他本人肯定不是那个最不让人感兴趣的。就像在伦勃朗的肖像画中总会出现两个形象——模特和画家本人。

这本书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记下的日记,也不是前后连贯的自传。它像又不像,或者可以这么说,它比日记或自传都要略胜一筹。它是信手写下的编年史,里面只有引人注目的事情或事件,而没有冗长乏味的细节。维克多·雨果漫长跌宕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文学和政治、宫廷和民间、议会和剧院,辛劳、战斗、失望、流放和成功。因此我们也得到了一系列琳琅满目的画作。

就让我们先参观一下这个画廊吧。

开卷第一篇的故事发生在1825年查理十世在兰斯举行的加冕礼期间,作者用随笔漫谈的形式描述了复辟王朝时期的礼节和风俗。这场加冕礼的盛大辉煌因组织者鄙俗的品位而显得黯淡无光。这些“俊才”亲手敲掉了兰斯大教堂门面上令人叹为观止的雕刻作品,而且还用硬纸板做的哥特式饰物“美化”了这座朴素无华的教堂。那个时代就像作者本人一样还很幼稚,而且在一些事情上,两者都显得十分无知。即使是最有学问的文人当时也对那些经典文学闻所未闻,夏尔·诺迪耶从未读过《西班牙谣曲》,而维克多·雨果对莎士比亚同样也是闻所未闻,至少是知之甚少。

在文学生涯的起步阶段,维克多·雨果主要是一位诗人。他完全属于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文学作品。这就是剧场,就是他的《熙德》和演出风波不断的《艾那尼》;就是他那一帮演员:玛尔斯小姐、乔治小姐,以及被称为法国的基恩,(埃德蒙德·基恩[Edmund Kean,1787年一1833年],英国人,被誉为他所处时代最伟大的演员。)但更有天赋的费德里科·勒梅特;就是宗派林立的法兰西学术院。

这个时期,维克多-雨果急切地却并非徒劳地询问一位曾目睹路易十六被处死的路人和一位曾在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时担任扈从的军官。

接着,在《现实的幻象》中,这位大师用自己最完美的风格给用哈姆雷特所谓的“心灵之眼”看到的事物画了几张速写。其中,《陋舍》非常引人注目。这篇速写跟爱伦·坡的作品风格相似,尽管创作的时间远远早于爱伦·坡的作品被介绍到法国的时间。

在《囹圄中的爱》中,维克多-雨果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这比政治问题更能引起他的兴趣。然而,当他走进贵族院时,他也走进了公众生活。他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成了杜伊勒里宫的常客之一。路易一菲利普喜欢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希望得到这位重要的听众的陪伴和重视,并把他当成自己的心腹。作者友善而忠实地描绘了既自负又温和,对智慧还有点儿迷恋的国王、庄重而温柔的奥尔良公爵夫人(这里的奥尔良公爵夫人是指路易一菲利普长子费迪南·菲利普之妻)、欢闹却和蔼的王子们——整个宫廷显得那么平凡无奇。

然而,地平线上乌云翻滚,从1846年开始,法兰西的新贵们就已经注意到了王权的大厦正逐渐倾颓。1848年革命爆发了。没有哪篇记录比这篇更令人惊心动魄,二月那三天里发生的事情被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记下来。维克多·雨果不仅是这部宏大戏剧的观众,也是剧中人。他走上街头,向群众发表演讲,设法劝阻他们。他相信——而且理由十分充分——建立共和国的时机还未成熟。在巴士底广场,面对着圣安托万郊区来的革命群众,他勇敢地宣布了摄政的消息。

四个月后,贫困激发了可怕的六月起义,共和国也在起义中受到了重创。

1848年是暴风骤雨的一年。空气在燃烧,到处是暴力的群众和悲剧性的事件。巷战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国民议会中激烈的争吵。维克多·雨果参加了这场混战。我们和他一道目睹了这一幕。他给我们指出谁是主角。他在国民议会上写下的“速写”用最容易接受的术语说应该是“写生”。二十行足够了。奥迪隆·巴罗和尚加尼耶,蒲鲁东和布朗基,拉马丁和“梯也尔先生”,来了,走了,讲了话,他们都是活生生的真实人物。

在路易·波拿巴到达巴黎并成为共和国总统这一时期,众多人物中最奇怪的就是他本人了。他生涩幼稚、矫揉造作,显得有点儿可笑,共和派不信任他,保王派也嘲笑他。没有什么比爱丽舍宫的就职晚宴更具有暗示性和刺激性了,维克多·雨果在晚宴受邀嘉宾之列,这是这位《小拿破仑》的作者与这位即将流放他二十年的未来的皇帝之间第一次彬彬有礼的相遇。

另一方面,在波尔多议会期间的日记却充满了痛苦的记录。法国不仅战败,而且被肢解。征服者要求数十亿法郎的赔款——这是他的权力,最强者的权力。但是他从法国身上夺走了两个省以及住在那里忠诚于法国的居民。这是向野蛮的倒退。维克多-雨果愤而退出议会,因为议会同意在法兰克福协议上签字。而在辞职三天后,他亲睹了长子夏尔·雨果死于因围困造成的物资匮乏。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儿子的慈爱都受到了重创,可以说,正是在这几页痛苦的文字中,这本书才真正再现了活生生的历史。

保罗·默里斯

1899年9月15日,于巴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雨果回忆录(敢于冲撞命运才是天才)/了如指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维克多·雨果
译者 高岩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272504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2013284347
中图分类号 K835.655.6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