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吴为山艺文集(精)/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吴为山艺文集》是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在雕塑、绘画、书法及其雕塑创作理论等方面所取得成就的一次全面展示,反映了其作为一个优秀艺术家在创作道路上的辉煌成果和理论探索。

本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内容推荐

收录在《吴为山艺文集》这部文集中的文字,跨度三十余载。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纪录了作者吴为山雕塑创作的心得,多为在创作之余即兴所写,记述了一个在艺术中行走探索的人内心的感悟。其中不少文字追溯了作者为众多文化名人塑像的经历。第二部分收录的是作者作为一位艺术研究学者近年来撰写的一些论文及评论,也算是对作者自己为艺为学的思路的梳理。文中观点纵非先知高论,却是真实朴素的体会。第三部分收录了作者在国内外所参加的会议和活动上的发言或提案。第四部分的文字轻松活泼,大都是关于艺术、生活、旅行的一些随想,篇幅虽短,却都是性情趣味的写照。

除了文字之外,《吴为山艺文集》还收录了作者的一些雕塑、绘画及书法作品。

目录

第一卷 文心铸魂——创作篇

引言

一、历史文化名人塑像

古法塑孔子

塑老子

塑以载道——昙曜塑像记

曹雪芹像

心事浩茫塑鲁迅

中国文化的符号——在钱穆像揭幕仪式上的发言

我这个老人美在哪里——追忆敬爱的费孝通先生

东方智叟季羡林

诗书画塑、形神妙合——我塑饶宗颐像

千载留芳名——百年沧桑顾毓绣印象

大学的坐标——在郭影秋铜像揭幕仪式上的发言

气象学家的风采——在涂长望先生塑像揭幕仪式上的发言

农民科学家陈永康的瞬间

风骨超常伦——为杨振宁先生塑像记(附文:读吴为山的真、纯、朴,杨振宁

在清华大学塑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杨振宁在南京大学塑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在高锟先生塑像揭幕仪式上的发言

山源老人的形式

传神写照——为张明山造像记

似与不似之魂一我塑齐白石

六塑林散之

自信、深沉塑萧娴

我塑吴作人

激越的生命乐章——关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义勇军进行曲——聂耳》的创作

分毫之间——为顾景舟塑像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纪念熊秉明先生(附文:凝固的历史、四手

合塑、促成熊先生作品捐赠对于二中国美术史意义重大)

诗意的塑者——追忆苏天赐先生

2886号行星笑了——田家炳先生塑像记

我与圆霖法师的交往

图说文化名人塑像

二、城市雕塑

从城标说《长安门》

魂兮归来——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记

星耀长空——渡江战役纪念馆大型主题雕塑“千帆竞渡”设计创意

“狮岭阅江”创作随笔

母爱无疆——淮阴漂母像创作感言

三、写意雕塑

第二卷 林泉文思——理论篇

引言

一、雕塑论

雕塑只为雕塑

略论中国写意雕塑的历史与发展

我看中国雕塑艺术风格特质

我看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在中国美术馆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研讨会上的发言

漫说雕塑之一:比较中的思考

漫说雕塑之二:模糊中的传神

用写意为时代造像

中国人文精神与城市雕塑

黄河铁牛的价值

论柬埔寨吴哥窟艺术及其宗教文化特征

雕塑的诗性——兼谈人物精神的塑造(在澳门大学、联合国澳门教科文中心的演讲)

传统与创新(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演讲)

用雕塑奏响石头城文化乐章(在南京市民大讲堂的演讲)

二、艺术评论

傅雷对中国美术的贡献

书卷气、才气、骨气——浅谈高二适书法的人格气象

我看王朝闻先生的雕塑美学观

中国画的围墙终会打破——怀念吴冠中先生

在范曾先生受聘北京大学画法研究院院长仪式上的讲话

点染江山——感受朱道平的绘画世界

文心造壶、古韵新声——谈鲍志强先生的艺术

梦入五色、境由心出——观吕俊杰先生的紫砂艺术

民族气派、现代风格——在朱铭雕塑展开幕式上的发言

田世信艺术的价值

军魂的塑者——在程允贤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任重道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首届艺术大展序言

“丹青辉映琴瑟和鸣——中国艺术研究院伉俪艺术家绘画展”序

由工到写的意象生成——我看当代工笔画前景

三、艺术对话录

书法的意义——与乙庄对话(2010年9月15日)

建立中国当代雕塑的价值体系:从写意雕塑说起一与杨振国对话(2008年2月12日)

“我的雕塑不迎合西方人”——与薛龙春对话(2003年获得“攀格林”奖后)

艺术·表现·诗性·精神——与上海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晓峰对话(2003年7日)

雕塑的本质——与杜骏飞对话(2001年8月)

第三卷 胸怀家国——参政议政篇

引言

一、重要发言

重视国学教育,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2011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在中美文化高层论坛上的报告(2010年10月15日)

文化交流需要大国思维(2010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不负众望、开拓创新(2009年11月,在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新一届

艺术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大会上的报告)

调适心理状态,追求艺术创新(200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在全国城雕艺委会全委会暨首届中国城市雕塑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2008年10月26日,南昌)

在第九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作品展开幕仪式暨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思想者》入园仪式上的发言(2008~7月26日)

肩负使命,开创全国城市雕塑新局面(2008年5月,在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新一届艺术委员会全体委员大会上的报告)

在韩国仁济大学授予名誉哲学博士仪式上的讲话(2007年10月4日)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成立仪式上的致辞(2007年5月28日)

在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成立仪式上的讲话(2003年)

二、重要提案

关于在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加强书法教学的提案(2011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

关于加强全国城市雕塑建设科学管理刻不容缓的提案(2010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

关于推迟人文学者退休年龄的提案(200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

关于对城市雕塑实施评级分级保护措施的提案(200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

建议对沿海发达地区开展城市雕塑建设“公共艺术百分比”制度专题调研(200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

关于“四川什邡穿心店地震遗址区”应加以保护利用的提案(200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

第四卷 艺舟漫笔——随笔篇

引言

一、悠悠情思

父亲和他的诗

精神的速写——由二十年前的一些涂鸦所想到的

最高的奖赏——写在吴为山雕塑苑揭牌之际

艺术的情话

美哉,黄山

春拂宜兴

美我无锡

天上人间与母子情——香港科大海边随想

二、异域留踪

我在荷兰的日子

《马》的启示

迷醉德加

走近罗丹

英雄交响重奏——观布尔代勒的系列贝多芬雕像

神遇达鲁

博物馆奇遇——由作品引起的思考

美利坚之行

后记

试读章节

对人的价值之评述往往要退远到一定的时空。当我们遥望一个历史的背影,便油然追问:他给这个世界照亮了什么?对于孔夫子,我们可以说:他对一个伟大民族的深层心理、道德伦理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二十多年来,我钟情于现当代历史文化人雕塑创作,对象多是耄耋之年的学者、艺术家。可塑性的泥在满怀深情的手的运作中,常常痛快淋漓地表现着生命的颤动。以此法创作则塑痕鲜明,流动性大,可以凝固瞬间变化和感受。我塑孔子,开始也习惯地用这种手法。但越塑越觉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符号的孔子,其应有的凝重与浑朴失去了。

匡亚明先生曾说:“世界历史三大名人,耶稣、释迦牟尼、孔子,前两者搞宗教,而孔子一生为人类,我看孔子更伟大。”虽然古书中对孔子的形象有描写,唐代吴道子、宋代马远均有画本传世,但老百姓心中自有一尊只可意会而不可言状的孔圣人像!文字描述中多奇象。马远的画太夸张,前额宛如年画中的“老寿星”;吴道子画得飘逸、有仙气,但转化为雕塑,则“分量不够”。以西方雕塑写实的手法塑造,尽管高额、垂耳、长须等特征都出来了,却缺乏古意。文化人的长相对应其文化特性。而文化的生成受时间、空间及种族影响。凡大哲皆为某一文化之代表,故有异相、奇相,非以一般意义上的比例、结构所能刻画。所谓古意便是时间的悠远,它是古代文化留给我们挥之不去的想象与意象。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石窟雕塑,那体积的稳衡和精神的恒久,均是不拘泥于生理结构,注重整体体量对比所致,它有历史的遥远与静穆。这是“古法”,是我们文化中的生命音符,是古代匠师对天、地、人认识的朴素体现。以此法塑孔子会获得文化背景与文化符号的谐和——内容与形式的同构,就如同在古代的歌谣中寻找一个古代的人和事。

找到了形式的框架,碰到的是如何具体塑造孔子这个问题。为此,我专门找到了孔子嫡传后代的照片,但令人失望,并不是我心目中的孔子相。倒是冯友兰、匡亚明身上有这种影子,特别是冯友兰由内到外的一股儒气,浓密丰茂的胡须、匡老饱满的天庭……这是儒学精神熏出来的!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化的源流、渗透是何等的潜移默化,甚至影响到人的长相。仔细回味,我所熟识的大文化人,几乎或多或少有孔子的影子,未必全在长相,有的体现在举止言谈中。即我们所说的“儒雅之气”。

我把孔子塑成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慈祥、渊博。外形式上尽量单纯,舍弃一切不必要的凹凸,轮廓趋于弧线,身体以半圆体喻示儒家的中和,衣纹用阴刻线表现,简朴、纯化,古韵十足。

这尊1994年塑成的孔子胸像,头微前躬,谦恭、大度。见者都说,是“春秋战国时的鲁国人”。

2006年,我的雕塑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主题为文心铸魂,重在展示古今贤人雕像。孔子像的意义不言而喻。在时空里,他是云中之巅峰;在文化里,他是和煦之春风。当然,他更是一尊凛然的化石,那仁慈,从脸上道道皱纹中绽出,似山脉水系,流韵弥长。手的礼仪传达着“仁”,孔子之仁,二人为仁,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伦理关系。

塑像以大方淳正为造型基调,形体的线面变化在敲塑、压塑中呈现。创作的快捷和感觉的敏锐成为二重奏,在拍、削、切、揉等手法的交响里锤炼出平实、大方、温和、仁慈的孔子形象。体量的厚实与凝重,外化了大哲大圣的文化内涵,我曾作诗:

春风宣圣煦千秋,

仁者爱人励索求,

盘古当今弘教化,

和谐日月满神州。

这尊两米高的孔子像不仅成了文心铸魂展“和”的核心,也成了英国菲茨威廉博物馆雕塑广场的中心。同样还为我最近创作八米高的孔子像提供了借鉴。

著名的古典主义雕塑家、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先生在南京博物院吴为山文化名人雕塑馆观看了这尊孔子像后写道:现在我坐在这里看孔夫子,觉得他就是那样,越看越觉得是那样,那么久远,就像我国的莎士比亚,他像一条河流的源泉,像中国文化长河的源头,放在中心是非常好的设计,似乎所有这些雕像都源于孔夫子。安东尼的评论阐述了“中心”问题,不仅是空间中心,也是精神中心,这可能也是西方城市公共广场中心理念的延展。

我塑的这件八米高的孔子像将立于室外广场。室内雕塑与室外雕塑有别,非只尺度差异。关键在于室外雕塑的参照对象是天、是地,这八米的孔子像背靠雄伟高大的建筑,面对众生川流的街衢,它当元气淋漓、壁立千仞。故雕塑必须大,所谓大,不只是尺度的概念,更多是气象、气度。它体现在雕塑自身各部分造型的体量对比关系以及轮廓线的角度、线面交接关系的塑造。当然本质是作者的胸境,胸纳乾坤,天地为塑。否则,尺度再大,也只小模型而已。

我根据自己创作的80公分孔子像小稿进行等比例放大,结果十倍于模型的大稿并未显大。原因在于放大后的雕塑其视觉方位及心理感受已不同于小稿。它必须延展竖向的线沟,增强高远,才能形成“仰止”感。

我们通过研究乐山大佛、研究云冈和龙门石窟,对这些造型规律会获得感悟。此中有以小观大、以大观小的宇宙观和观察方式、造型智慧。北魏时期高僧昙曜在云冈石窟的主佛雕造时已妙用了线体的关系。雄阔浑然的量体辅以疏密有殊的经纬,由此而生发的庄严肃穆感和神秘崇高感,是我们民族的造型之法,是古法。

立于现代都市广场的孔子像,倘以相对写实的形体衣纹表现,则在视觉语言上格格不入于现代建筑。古代衣冠是古代文化的样式,它在反映时代精神的同时将封建文化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而孔子的概念已超越作为“古人”的孔子,它是跨时空的精神坐标,当是一座文化泰山。今天立像远非“像”的意义,更在于立碑。立意既定,形式天成。故而,孔子的造型便在人的生理结构与山体之间找到了结合点。自上而下纵观,山脚、山腰、山顶,层层递进;自左而右横看,道道天沟,一泻而下,纵横万里。或峭壁奇凸、或峰壑互生。孔子面含春风,满怀慈爱,智者仁相,巍然山巅。这种文化与自然的双重意象使得它与现代都市环境虚实共存,古今相融,这是自然之法。

古人长于在主体与客体问找到平衡,在人与自然的和谐里获得意象,这意象令人们由诗性表达遁入哲学反思。科学理性、现实功利愈来愈远离于这诗性、哲学,它反映在造型上为俗相横生。今天,文化复兴的意义在于呼唤那失去的魂魄。唯念唯此,像成诗成:

其一

注经立传“易”乾坤,

德润中华蔚国魂,

治乱兴亡多少事,

崇儒浴日正逢辰。

其二

铁树扬花吟杏雨,

至圣大哲寿尧天,

国学苑里群贤起,

构厦华章日益妍。

孔子像的正气,缘自于中华文化厚重的大象,来自于大自然的磅礴,得助于山脉构造的伟力。中国画论中强调“师造化”,其实更适于雕塑艺术。关于法,我以为:

法古之法始成法,  变法求法我为法,

法由有法至无法,

方得法中之真法。

2010年11月于中国雕塑院

P7-12

后记

收录在这部文集中的文字,跨度三十余载。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纪录了我雕塑创作的心得,多为在创作之余即兴所写,记述了一个在艺术中行走探索的人内心的感悟。其中不少文字追溯了我为众多文化名人塑像的经历,能得到前辈先贤春风化雨般的教诲,乃我之福分,故而亦借着这些文字表达对他们的感念。第二部分收录的是我作为一位艺术研究学者近年来撰写的一些论文及评论,也算是对自己为艺为学的思路的梳理。文中观点纵非先知高论,却是真实朴素的体会。“修辞立其诚”,扪心自问,大约是做到了。第三部分收录了我在国内外所参加的会议和活动上的发言或提案,因为场合的关系,文字难免严肃端庄起来。这份庄重其实源于对时代的关注,对家国的深情。我向来认为一个知识分子不应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必须具备广阔的胸襟和博雅的见识,因此这些竟是我写得最用心、最用力的一批文章。与之相比,第四部分的文字则轻松活泼许多,大都是关于艺术、生活、旅行的一些随想,篇幅虽短,却都是性情趣味的写照。积少成多,倏忽成秩,数十年间所结的文字缘,大抵都在这里了。

除了文字之外,这部集子还收录了我的一些雕塑、绘画及书法作品。于我而言,诗、文、书、画、塑皆出于心,是艺术生命承载的形式,亦是一种自我修行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书虽是对我这些年来艺术生涯的一次总结,但更是一场新征程的开端,在此后的岁月里我将更加精进不懈。

说到此书出版的因缘,不得不感谢“四个一批”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提举。我有幸进入“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并几次参加了培训,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受益甚多。今又得以出版个人文集,借此契机将纷繁的灵感诉诸笔端,零散的文字汇编成秩,将一个较为全面的自我展现在读者面前。

李娜博士、尚荣博士为整理书稿、配插图片作了大量勤恳的工作。内人吴小平女士也对文集的编撰给予了长期的支持,令我深为感动。中华书局的编辑罗华彤先生则为本书付出了大量心血,其高超的专业水平、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令人叹服。凡此种种,难以缕述,友朋高谊,谨志篇末,并致谢意!

吴为山

2011年8月3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吴为山艺文集(精)/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为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81305
开本 16开
页数 56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6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1.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121
丛书名
印张 3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85
4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