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读颐和园(一座园林的历史和建筑)
内容
编辑推荐

颐和园,其前身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修建的清漪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其园内景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传统手法。颐和园内建筑形式多样,宫殿、庙宇、亭台、楼阁、长廊、桥等各种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堪称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张加勉编著的这本《解读颐和园:一座园林的历史和建筑》以大量实景照片和手绘示意图,结合造园的历史详细解读了颐和园的营造法式、建筑形制及建筑装饰细节,全方位展示了颐和园的人文风貌。

内容推荐

颐和园是清廷最后修建的一座行宫御苑,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景区,以佛香阁为中心,山环水抱,在西山群峰的背景下,又有玉泉宝塔与万寿山上的建筑群体遥相呼应,水天之间形成了极具中国山水园林特色的美妙景观。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杰出的皇家园林,更是清廷自乾隆十五年(1750)起,至清宣统三年(1911)近两百年的政治活动、宫廷生活和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清漪园和颐和园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为使读者在更深的文化层面上了解颐和园,《解读颐和园:一座园林的历史和建筑》一书收集了相关史料,拍摄了颐和园景观建筑照片,以飨广大读者。

《解读颐和园:一座园林的历史和建筑》由张加勉编著。

目录

第一章 颐和园兴建始末

 1 古代万寿山、昆明湖的山形水貌

古代万寿山的历史面貌

古代昆明湖的历史面貌

 2 金元时期对古昆明湖水域的开发

金中部时期对古昆明湖水域的开发

元大都时期对古昆明湖水域的开发

 3 清初以前瓮山和西湖的人文景观

明代至清初西湖的状况

西湖景、西湖十景

西堤

西湖十寺

好山园

耶律楚材及其家族墓地

 4 清漪园兴建始末

乾隆皇帝为何兴建清漪园

清漪园造园工程

清漪园的理水工程

清漪园的叠山工程

清漪园的建筑工程

清漪园的花木造景工程

万寿山清漪园被毁

 5 慈禧太后重建颐和园始末

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

颐和园建筑的特色

颐和园第二次被毁

颐和园第二次修建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的最后时光

第二章 颐和园的营造法式

 1 中国古代造园意境构成方式

灵台、灵沼

体象天地、经纬阴阳

海岛仙山

摹写各地名山胜景

林泉丘壑

田园村舍

梵刹琳宇

 2 中国古典园林的三种艺术境界

生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一境界

画墙——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二境界

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境界

 3 颐和园的景观布局

宫廷区布局特点

万寿山前山景区布局和造景特色

万寿山后山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万寿山后湖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万寿山东部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万寿山西部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昆明湖景区的布局和造景特色

 4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

借景

名景移植

第三章 颐和园的建筑形制

 1 群体建筑

宫殿

寝宫

佛寺

祠堂和庙

园中园

宅园

买卖街

 2 单休建筑

戏楼

楼.阁

轩、馆、斋、室

牌楼

石舫

城关

水榭

宫门

其他建筑

第四章 颐和园建筑装饰细节

 1 外檐装修

宫殿式大门的装修

屋宇式大门的装修

垂花门

洞门

屏门

牌楼门

西洋风格的钟式门

隔扇门

槛窗

支摘窗

横披窗

什锦窗

楣子与坐凳栏杆

匾额、楹联

 2 内檐装修

壁纱橱

落地罩、飞罩、栏杆罩,圆光罩、八角罩.

室内悬挂的匾额、对联、福方、贴落、吉祥话

 3 建筑装饰

琉聰瓦屋顶

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

苏式彩画

 4 砖雕

透风

砖雕扶手墙

砖雕宝顶

砖雕影壁

砖雕花池

 5 露天铜陈设

铜龙铜凤

铜缸

铜麒麟

铜狮

铜炉

铜鹿

铜瓶

铜仙鹤

铜架

 6 石碑、石幢、摩崖石刻、碣石

石碑

石幢

摩崖石刻

碣石

 7 石雕

石狮

须弥座

石翁仲

丹陛石

露陈墩

佛造像

石影壁

 8 叠石造景

叠石为山营造真山之形

叠石为高山石台和山洞

叠石为障景

叠石而成的石涧

叠山为山涧水景

太湖石假山

 9 太湖石峰造景

青芝岫

寿星石

四季石

“猴石”、“猪石”

丈人石

子母石

排衙石

花承阁遗址太湖石及石座

试读章节

◎轩、馆、斋、室

颐和园建筑数量最多的是轩、馆、斋、室,用于帝后一般性的游赏、休憩及饮宴,有些则为嫔妃的住处。建筑功能伸缩性大,名称也常混用。

轩,是指四面空透的建筑,位于厅堂之前,常建于园中次要位置,环境较安静,或是作为观赏性的小建筑。计成在《园冶》中说:“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也有临水而建的敞轩,临水一侧完全开敞,仅在柱间设美人靠,供游人凭倚坐憩,与水榭相近,但一般不像榭那样伸入水中。皇家园林中的轩,一般建于位置高旷、环境幽静的地方,与亭、廊等结合,组成错落变化的庭院空间。

馆,是园林中所用建筑形式之一。馆,原为官人的游宴处或客舍。《说文》中说:“馆,客舍也。”到明代时,江南园林中的“馆”,可作游宴听曲、起居会客之用,在园中位置不甚显著,规模有大有小,体型可组合,布置也较灵活,或面向庭院,可观赏山石花木,或临水倚楼,随意经营。在皇家园林中,“馆”常作为一组建筑群的统称。

斋,并不是一种建筑的式样,古代文人把环境幽雅安静、宜于读书的小型建筑称为“斋”。万寿山前山的圆朗斋和后山的味闲斋等,都建在园林中幽深僻静的地方。空间较封闭,往往藏而不露,形式不拘。斋,是斋戒的意思,多指和尚、道士、居士的斋室。计成在《园冶》中说:“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义。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园林中的斋,一般处于静谧、封闭的边落小庭院中。

室、房一般都置于堂、馆的两厢或后部,像玉澜堂的配殿霞芬室、东八所内的寿膳房等,均依附于主体建筑,或为建筑附属。

洪清轩

湛清轩在谐趣园兰亭的北边,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周围有廊,歇山式顶。前檐悬挂匾额“湛清轩”,楹联“万笏晴山朝北极,九华仙乐奏南薰”。湛清轩堂前有竹丛、绿树和一条小渠,又有一条曲径通向园左侧的山石小径,环境幽雅。

清漪园时,这里是惠山园八景之一的墨妙轩,轩内壁间嵌有《三希堂法帖》续摹石刻。乾隆皇帝从内府中挑选出唐朝褚遂良至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草各体作品,命蒋溥、汪由敦等大臣编校,命大臣焦国泰勾摹刻石,嵌于清漪园墨妙轩内的廊壁间。墨妙轩刻石摹勒精细,神韵优于《三希堂法帖》刻石。乾隆皇帝十分珍惜,常令人拓下来馈赠亲贵大臣,称《墨妙轩法帖》。1860年,谐趣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珍贵的法帖石刻不知去向。现在的湛清轩是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的,轩内遗存一块烧裂的御碑,上镌乾隆御制诗文。

眺远斋

眺远斋位于后河东部的终端,是面北而建的一座单体建筑。清代时,每年四月初一,妙峰山碧霞元君祠开庙,香火连续半月不绝,是北京著名的庙会之一。颐和园后面的大有庄,是从京城往返妙峰山庙会的歇脚点,有各种商业和民间演出,十分热闹,是妙峰山庙会的一部分。眺远斋是光绪十七年(1891)新建,每年阴历四月初八,慈禧太后登临眺远斋,观看园外大有庄的民间庙会。

由于眺远斋是专为供慈禧太后观景所建,用料和施工都比较考究。眺远斋坐南朝北,面阔五间,前后穿堂,四周出廊,前有“八”字形磴道,歇山式屋顶。斋前悬挂匾额“眺远斋”,楹联“绛阙珠宫三干世界,春城夏国五百光阴”。前、后檐装修坐凳楣子、倒挂楣子。眺远斋内装修鸡腿罩、落地罩、横披窗。眺远斋外有月台,月台四面有矮墙,矮墙有砖雕万字不到头、“十”字花、菱花、六边形、海棠花形图案,是颐和园晚期砖雕的经典作品。

眺远斋西侧有爬山廊五间,与大殿西面的硬山式小房嘉木树庭相连接。嘉木树庭是慈禧太后在眺远斋看庙会时的卫生间。眺远斋南部湖岸边有一座石砌的码头,供慈禧太后乘船之用。

圆朗斋、瞰碧台

圆朗斋和瞰碧台,坐北朝南,一前一后,均为单体建筑,面阔三间,卷棚硬山顶。明间分别挂“圆朗斋”匾、“瞰碧台”匾。圆朗斋的西山墙与爬山廊相接。瞰碧台前有小院,以矮院墙临山崖。

谐趣园北部山冈上的霁清轩、后山西部的绮望轩、构虚轩、清可轩等,都建在高旷幽静的地段,因山就势,既可远眺,又能近观。前山山腰处的福荫轩,平面呈舒卷形,曲廊与石洞相接,地势高敞。还有前山的湖山真意和意迟云在,均为典型的敞轩形式。

意迟云在

意迟云在位于万寿山东部半山腰处,福荫轩之西,圆朗斋之东,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

意迟云在是一座敞厅式建筑,供人游山时休息之用。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周围有廊。歇山式顶,明造天花,金砖地面,圆柱,青石柱础,绘苏式彩画。明间南侧悬挂“意迟云在”匾。前、后檐装修坐凳楣子、倒挂楣子,明问有坐凳门。虎皮石台明,青石阶,条石台基,四步如意踏跺台阶。

重翠亭

重翠亭位于万寿山东部南坡,在干峰彩翠的西南,写秋轩的北侧。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

重翠亭虽名为亭,实为八柱三楹敞轩,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歇山顶,明造天花,绘苏式彩画。方砖地面,圆柱,圆鼓镜柱础。明问悬挂“重翠亭”匾。前、后檐下设坐凳楣子和倒挂楣子,明问有坐凳门。虎皮石台明,阶条石台基,如意式台阶。

福荫轩

福荫轩位于万寿山东部南坡,养云轩后面的半山坡上。清漪园时期,此处是两层楼式建筑,名为“餐秀亭”。1860年被毁。光绪十七年(1891)改建成一层平面呈书卷式建筑,起名“福荫轩”。

福荫轩是一组坐北朝南、建于半山腰的建筑群,包括一座轩式建筑、两座叠石山和两座三问式曲廊。福荫轩东边有一座叠石山,以山洞为院门。福荫轩高2.85米,面阔三间,海墁天花,绘苏式彩画,明间悬挂“福荫轩”匾。山面前檐西侧、后檐东侧各有一筒子门与廊相接。平顶,采用砖雕挂檐和女儿墙为饰。四周有走廊,西侧走廊有筒子门与三间曲折走廊相接,走廊与一座叠石山相通。福荫轩前有一块不大的平地,山边砌有叠石,四周遍植柏树,苍翠环绕,是一个静思清修的小天地。离福荫轩西边不远处有一块碣石,上刻有乾隆御笔手书“燕台大观”四个大字。此处是南望昆明湖的一处观景点。

P139-144

序言

颐和园是清廷最后修建的一座行宫御苑,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景区,以佛香阁为中心,山环水抱,在西山群峰的背景下,又有玉泉宝塔与万寿山上的建筑群体遥相呼应,水天之间形成了极具中国山水园林特色的美妙景观。

颐和园完美的园林布局,得益于清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清漪园。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园内建筑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仰仗雄厚的国力和独到的艺术眼光,对北京西郊的瓮山(万寿山)西湖(昆明湖)进行了大改造,创造出一个山环水抱的真山、真水大环境;又采用高阁、长廊、长堤、大岛、长桥一些大尺度并具有很高造景观赏性的园林建筑物,构成气魄宏伟、色彩浓丽、金碧辉煌,极具皇家气派的宫苑,在清廷“三山五园”中独树一帜。清漪园的景观建设,继承和再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皇家园林的规制和内容,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的审美意境,成功构建了气势宏大的皇家园林与青山绿水的协调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全园景观建筑的布局之中,反映出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文化追求。如阴阳虚实的对比关系,通过万寿山与昆明湖山环水抱、山水对比的布局,达到高度和谐统一。东部宫殿区建筑,以严谨的组合排列方式,体现了儒家的纲常伦理;昆明湖上三座仙岛的设置,是古代宫苑海岛仙山布局和意境的再现;构筑于万寿山前后的寺庙佛阁,宏大的建筑群,具有梵刹琳宇的意境。至于表现灵台灵沼意境、摹写名胜意境、林泉丘壑意境、田园村舍意境的建筑,在园内比比皆是。这一切均体现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湖光山色之中,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园林利用自然山水,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实现建筑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的成功范例。《清高宗御制诗》中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说明清漪园是乾隆皇帝在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最得意的压卷之作。

颐和园的造景,是在清漪园的基础上进行的。与清漪园相比较,颐和园有两个突出变化:一是将大报恩延寿寺的大雄宝殿以下部分改建成专为慈禧太后举办庆典的排云殿建筑群;二是在东宫门内仁寿殿北侧的怡春堂遗址上,修建了高21米的德和园大戏楼。其他各处的修建,基本上保存了清漪园造园的精华部分,是中国皇家园林的上乘作品。由于掌握清廷大权的慈禧太后每年春、夏、秋三季驻跸颐和园,颐和园成为一座具有办公、居住、游览功能的行宫,用途上是“夏宫”,与仅作为御苑的清漪园并不相同。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杰出的皇家园林,更是清廷自乾隆十五年(1750)起,至清宣统三年(1911)近两百年的政治活动、宫廷生活和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清漪园和颐和园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1998年12月2日,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颐和园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2000年6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颐和园接受了“世界文化遗产证书”。同年8月31日,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落成揭幕。

为使读者在更深的文化层面上了解颐和园,我们收集了相关史料,拍摄了颐和园景观建筑照片,编写出这本有关颐和园的书籍,希望读者喜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读颐和园(一座园林的历史和建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加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32990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3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