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茶余酒后金瓶梅(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茶余酒后金瓶梅》是郑培凯教授继《跳舞的螃蟹,明前的茶》之后另一部讨论中国古典文学的随笔集,从文本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金瓶梅》的文学意义。全书共含四篇文章,分别关涉《金瓶梅》的四个话题:饮茶、饮酒、酒色才气、序跋主旨。

内容推荐

《茶余酒后金瓶梅》由四篇围绕《金瓶梅》写就精彩篇章组成,分别关涉此书四个话题:饮茶、饮酒、酒色才气、序跋主旨,由小及大,皆关于明代风尚,无外乎名物史考。作者郑培凯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化作通畅清晰的文章,为读者揭开“索隐派”拟造的《金》学“谜团”,使小至民风好尚变迁、小说与史实之别,大至南北习俗差异、时代风气流变的问题,都豁然开朗。《茶余酒后金瓶梅》的文字简炼有味,氤氲茶酒清香。

目录

《金瓶梅词话》与明人饮酒风尚

附:《金瓶梅》中坐马桶的问题

《金瓶梅词话》与明代饮茶文化

酒色财气与《金瓶梅词话》的开头——兼评金瓶梅研究的“索隐派”

《金瓶梅词话》序跋所反映的社会道德意识

研究金瓶梅(代跋)

试读章节

《金瓶梅词话》这部书,据欣欣子的序,“无非明人伦,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恶,知盛衰消长之机,取报应轮回之事”。东吴弄珠客的序也说:“盖为世戒,非为乱世劝也。”说这本书是警世之作。其中涉及淫秽的绘声绘形文字,只是为了引人人胜,最后有憬然之悟,目的不在于诲淫。

然而,不论此书的最终目的何在,一般人读到此书总会感到描写床第的文字随处皆是,而且绘形绘声。所以,即使是东吴弄珠客认为此书有其深旨,也仍在序中一开头就说:“《金瓶梅》,秽书也。”

《金瓶梅》是不是淫书或秽书,牵涉到社会道德的价值判断,特别是性生活在社会中公开谈论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古今情况不一,并且还因人而异,在此我们暂且不论。但此书涉及性生活之处很多,并且经常与酒有关,不但常写饮酒作乐的场面,还直接联系酒与色的关系,值得我们注意。这个酒色之欲的满足与纵恣,在书中描写得淋漓尽致。反映了作者对“食色性也”的兴趣与探索,是我们了解这部作品的一个环节。作者的着意刻画,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清楚看到明末生活放浪恣纵的细节,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感到作者认真提出肉身享乐与人生意义的关系,也就是欣欣子及东吴弄珠客所说的“警世”意义。

这两个方面的反映,一属历史社会范畴,一属文化思想范畴,两者虽然息息相关,却仍可以分别讨论。本文拟对《金瓶梅词话》中所涉及的酒作一探讨,重点是历史社会方面,虽然会牵扯到酒与色的关系,却不在那个方面深入探索。具体要探讨的内容主要针对两个问题:(一)书中所写的酒的种类与饮酒的场合。藉此,我们可以明了明代饮酒的习惯及书中人物对不同酒类的态度与品评。这是属于社会生活史方面的问题。(二)书中人物的饮酒习惯是否反映出地域性的偏好,是否符合北方人的生活习惯?还是如某些研究者指出的,其实反映了南方人的饮食习惯,因此《金瓶梅词话》的作者非山东人,而是南方人。这第二个问题虽是第一个问题的细部推衍,但因牵涉到近年来关于《金瓶梅》作者谁属的争论,需要另外标出探究。

《金瓶梅词话》中饮酒作乐的场合极多,所饮的酒类也不少。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十五回以前,书中提到饮酒的场合,都不说明酒的种类,换句话说,即是不曾对酒做过细节描写,只把饮酒作为故事发展的一个特定因素。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本书前九回基本上袭自《水浒传》,并未表现出《金瓶梅》作者对酒色的特殊兴趣与描绘。在第十回之后,故事逐渐进入《金瓶梅》作者的独创领域,对饮食的描写才逐渐细致起来,但在第十五回之前,仍未提到任何酒的种类,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意识仍未注意到这方面的细节。

由第十回到第十五回,书中提及酒的场合极多,但是对酒的描写却是一般而浮泛的。如第十回,西门庆得知武松刺配孟州,乐得“合家欢喜饮酒”,描写的一段骈文是程式化的文字:

香焚宝鼎,花押金瓶;器列象州之古玩,帘开合浦之明珠。水晶盘内,高堆火枣交梨;碧玉杯中,满泛琼浆玉液。烹龙肝,炮凤腑,果然下箸了万钱;黑熊掌,紫驼蹄,酒后献来香满座。更有那软炊红莲香稻,细脍通印子鱼。伊鲂洛鲤,诚然贵似牛羊;龙眼荔枝,信是东南佳味。碾破凤团,白玉瓯中分白浪;斟来琼液,紫金壶内喷清香。毕竟压赛孟常君,只此敢欺石崇富。(第十回)

再如第十一回西门庆结识十兄弟、梳笼李桂姐的饮酒场合,都不曾说明酒的种类。第十三回西门庆私通李瓶儿,也只说“小壶内满贮香醪”,不曾说是什么酒。第十四回写到李瓶儿在花子虚死后,给潘金莲做生日,大家饮酒,“围炉添炭,酒泛羊羔”,也是程式化的形容文字,并非明指“羊羔酒”。甚至到了第十五回,西门家中妇女饮酒作乐,有一长段叙述弹唱饮酒,却不知道他们喝的是什么。

然而,在十五回末,写到三个“圆社”,提着“两瓶老酒”来孝敬西门庆之后,作者再写到酒时,经常就说明酒的品种,而且对不同品种的酒类做了具体细致的描写。这显示了作者在十五回之后,逐渐脱离了因袭《水浒传》的束缚,进入了自己熟悉的题材领域,也得以展示对于酒类的兴趣与品味知识。

以下我们罗列《金瓶梅词话》中明白指出酒的品种的场合共五十三处,作为具体例证,以明书中描写各种不同酒类的特性以及不同人物的饮酒习惯。在讨论各种不同酒类的特性之时,我们将征引明代各种历史记载资料,对《金瓶梅词话》中述及的酒类作一历史性的说明。

P1-5

后记

研究金瓶梅

最早听说《金瓶梅》,大概是上小学的时候,十岁左右吧,模模糊糊的听人提起,是什么人,是同学还是亲戚长辈,不记得了。模糊的印象中,记得这是本黄色的禁书,古人写的。过了几年,上初中了,在台北厦门街夜市的地摊上,赫然看到一本《金瓶梅》冷冷清清躺在铺开的油布上。拿起来,心里有点颤抖,手也有点抖,好像黑暗的夜幕之后,还藏着诡异而惊心动魄的秘密,在刹那之间会发出电光石火,引来挥舞钢叉的撒旦。封面是彩绘的才子佳人画面,却更像传统的绣像人物,勾勒得粗糙而且庸俗,因时间的磨蚀而褪了色,书角稍有破损,上题“古本金瓶梅”,给我一种污秽脏浊的感觉。翻了翻,是本民国初年印刷的石印本,行距密集,字迹有点漶漫,读起来很不舒服。在昏黄的路灯下,我快速翻阅,只觉得密密麻麻的字体像沙碛中的荆棘,打得眼睛发痛。左翻右翻,也没看到任何令人血脉贲张的惊心动魄段落,只好怏怏放下,带着受骗上当的羞隗,施施然翳入夜幕。

初次翻阅《金瓶梅》的窝囊经验,使我完全丧失了再读此书的兴趣,直到一九七。年代中期,我写博士论文,研究晚明文化,广泛阅读明代的小说戏曲,才再次接触了《金瓶梅》。这次看的版本是日本影印的万历本《金瓶梅词话》,应该是最初的刻本,版式大方,字体清晰,仿宋字刻得中规中矩,读起来相当舒服。万历本未经后来的删削改动,内容富赡,精彩迭出,这才一扫少年时代的误会,知道《金瓶梅》真是名不虚传。不过,同时也明白了一件事:读书,要讲究版本;读《金瓶梅》,就得读货真价实的《金瓶梅词话》,即使读不到万历原刻本,至少要读影刻万历本,不能读后来删改过的版本。题作“古本”,不见得就是真正的古本,就像“真正老王麻子”不见得就是王麻子的本尊老店。

 读《金瓶梅词话》,本来只是丰富我对晚明生活的认识,因为此书不厌其详,记述了晚明生活的全相,包括吃喝玩乐细节。书中对饮食男女的各个方面充满了兴趣,写得热情洋溢,甚至可说是全情投入,简直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端上一盘八宝攒盒,就一一记述盒里盛的每一道佳肴,让你馋涎欲滴;看到一个女子,就从头上戴的簪钗、衣裳的绸缎质地与滚边、盘扣的编织风格,一直写到脚下红绣鞋的新花样。要了解晚明生活,这本书就是活脱脱的生活百科,巨细靡遗,算是另类的社会生活史料。我读《金瓶梅词话》,从中掌握了许多晚明生活细节,得益甚多,就跟读《明史纪事本末》一样,读得兴味盎然。

没想到一九八。年代初,我居然卷进了《金瓶梅》作者谁属的争论,缘起则和当时访美的吴晓玲先生有关。吴先生作为访问学者,“驻扎”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书库,校订孙楷第的通俗小说书目,而我则漫无目的,每天泅泳在明代善本书海之中,与吴先生朝夕相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成了忘年好友。他认为《金瓶梅词话》的作者难以论定,真要猜测,则“李开先为最可能”,不过文献资料不足,也仅止于“可能”而已。我当时已经仔细研读过日本影印的万历本《金瓶梅词话》,完全赞同他的谨慎态度,更进一步说,学术研究讲求实事求是,既然没有确凿的文献证据,根本就不应该去推测《金瓶梅》的作者。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做无边无际的推测,遽下自以为是的结论,最多也仅止于瞎猜,缘木求鱼,与学术研究无关。

一位编辑朋友听说我仔细研读明版《金瓶梅》,又跟吴晓玲切磋过《金瓶梅》作者问题,却不肯放过我,说戴不凡、魏子云等人都对《金瓶梅》作者提出了“伟论”,证实了《金瓶梅》的作者是南方人,甚至是浙江金华人,问我怎么看。怎么看?我说,都是空穴来风,胡说八道。编辑朋友就不依不饶,逼着我写文章,不准我发出“不负责任的言论”。因此,为了驳斥无稽谬论,我就挑了明代生活中饮酒与坐马桶的问题,把一些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通过明代中叶的社会生活史资料,写成《<金瓶梅>中饮酒与坐马桶的问题》一文,发表在台湾的《中国时报》副刊上。文章发表了,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不少师友都大感兴趣,我也就接着写了其他几篇相关的文章。普林斯顿大学的牟复礼(Frederic Mote)教授还特别青眼相看,说写得好,找我讨论了一番欧洲人饮酒与使用便盆的历史,说他的学生蒲安迪(Andrew Plaks)正在研究四大奇书,得好好利用我找出来的资料。

当时我颇受鼓舞,还对《金瓶梅词话》写的食物及菜肴,做了一番探讨,特别是对应《醒世姻缘传》及《歧路灯》中的食物描述,证之以晚明社会史料的饮食习惯,发现《金瓶梅词话》中出现的食品以及用餐的方式,大体上反映了明代中叶以后山东的饮食习惯。虽然不能用以确证此书出自山东人手笔,但更不能以之证明作者是南方人。同时对《金瓶梅词话》涉及茶饮及茶俗也发生兴趣,打算仔细分析书中所有饮茶的场合,以及茶饮习惯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讨论食物及茶饮的两项研究,涉及的社会生活资料太多,展开的面向又过于宽泛,还没写完就丧失了兴趣。好在研究茶的部分,上半篇早已写有初稿,到了二十年后,经梦溪兄不断催稿,补上一些注释,在他编辑的《中国文化》上,发表为《<金瓶梅词话>与明代饮茶风尚》一文。

我对‘《金瓶梅》研究”丧失兴趣与动力,主要是参加了一九八三年在印弟安纳波里斯召开的第一次“《金瓶梅》国际研讨会”。会上虽然有不少谠论,也有些细致的人物角色性格研究,但是,《金瓶梅》作者是谁,仍是许多人关注的重心,而我却觉得材料不足,证据不够,捕风捉影,胡乱猜测,其实是无稽而且无聊的学术游戏。当芝加哥大学的芮效卫(David Roy)教授推论说,《金瓶梅》的作者是汤显祖,因为汤显祖写过《紫箫记》,而“紫箫”是什么,就是西门庆的“那个”。我当场反驳,从文字风格来看,汤显祖跟《金瓶梅》完全对不上号,而且说汤显祖是大文豪,大文豪才能写出《金瓶梅》,没有任何资料与证据来支持,这算什么推论?说“紫箫”一词可以解释为“男根”,以此来坐实汤显祖写过《金瓶梅》,岂不是天大笑话!我那时年轻气盛,得理不饶人,让芮教授下不了台,实在不好意思。从此,对《金瓶梅》作者谁属这个问题,产生了极度反感,不想再浪费时间讨论了。后来又不断有人发表论文,说作者是屠隆、是贾凫西、是某某某,居然可以拟出三十多个人名,不过,全是凭空臆造,一无可取。

三十年过去了,《金瓶梅》作者到底是谁,还是无解。朋友问,你觉得是谁?我说,不知道,没有新材料,不值得研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茶余酒后金瓶梅(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培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806922
开本 32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9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0
13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