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逐梦云端(西藏探险队攀登14座8000米高峰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2007年7月12日,从遥远的喀喇昆仑山区传来一个我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以下简称“西藏探险队”)主力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洛则,成功登上了迦舒布鲁姆峰,从而为1993年开始的,攀登世界上全部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重大行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多吉占堆编著的《逐梦云端》记录了探险队14年来所走过的不凡历程。

内容推荐

2007年7月12日,“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主力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洛则,成功登上了迦舒布鲁姆I峰,从而为1993年开始的,攀登世界上全部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重大行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们三人也成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登顶14座高峰的世界级登山家。

《逐梦云端》记录了探险队14年来所走过的不凡历程,也见证了一代为实现梦想付出青春年华甚至生命的登山人,他们的勇敢、坚韧与智慧,以及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逐梦云端》由多吉占堆编著。

目录

引子:放飞梦想/011

第一章 1993·安纳布尔纳峰:首战告捷/017

第二章 1993·道拉吉里峰:前赴后继/037

第三章 1994·希夏邦马峰:速战速决/049

第四章 1994.·卓奥友峰:轻车熟路/061

第五章 1995·迦舒布鲁姆Ⅱ峰:挨饿之旅/071

第六章 1996·马纳斯卢峰:雷电凉魂/085

第七章 1996·马卡鲁峰:丛林迷踪/097

第八章 1997·南迦帕尔巴特峰:“魔LU”斗雪/111

第九章 1998·干城章嘉峰:独上圣山/125

第十章 1998·洛子峰:雪崩逃生/137

第十一章 1999·珠穆朗玛峰:点燃圣火/153

第十二章 2000·乔戈里峰:同胞并肩/169

第十三章 2001·布洛阿特峰:兄弟携手/]79

第十四章 2002·乔戈里峰:暴雪劫难/187

第十五章 2003·马卡鲁峰:抢夺先机/201

第十六章 2004·乔戈里峰:登临绝顶/209

第十七章 2005·迦舒布鲁姆I峰:巨星陨落/229

第十八章 2007·迦舒布鲁姆l峰:决胜巅峰/241

尾声/259

附录:西藏探险队登顶14座8000米高峰全记录/264

参考资料/266

后记/267

试读章节

首次走出国门

1993年3月18日上午,阳光明媚。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美丽小镇樟木口岸,桑珠率领11名队员正踏着欢快的步伐,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上的“友谊桥”上走过。

西藏探险队首次走出国门,揭开了挑战世界上全部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征程。

为了攀登尼泊尔境内的高峰,当年1月,西藏自治区体委派出洛桑达瓦、高谋兴、桑珠等人组成的考察团,到尼泊尔考察山峰情况,并与尼泊尔旅游部、登山协会商谈攀登事宜。

按照探险队最初制定的战略,他们要在10年内登上全部14座高峰。大致步骤,则是先境外、后境内,先远、后近,先难度适中、后加大难度。尼泊尔境内的美丽山峰――安纳布尔纳峰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此外,考虑到队伍年轻,实力很强,指挥部决定连续攀登临近的另一座高峰——道拉吉里峰。在同一个登山季节里连续攀登两座高峰,这在当时的西藏乃至中国登山史上还从未有过。

历史总会有一些耐人寻味的相似之处。人类最先成功登顶8000米以上高峰,正是在安纳布尔纳峰实现的。1950年6月3日,法国登山家莫里斯·埃尔佐格和他的队友首次从北侧登顶成功,并且因为严重的冻伤,付出了手脚多个指(趾)头被截肢的惨痛代价,其顽强精神曾感动了几代人。

洛桑达瓦率领的考察团就攀登两座山峰的有关事项与尼泊尔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接谈,确定了有关山峰注册费、协作、背夫等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是友好邻邦,又有在国际登山领域内长期精诚合作的基础,尼泊尔方面对探险队给予了各方面的优先照顾。

此后,探险队开始制定详细的攀登计划,就连过年都在忙着采购装备、食物,加紧进行体能训练。

每一次出征都有一场壮行仪式。阳春三月,拉萨河谷冰雪消融,万物复苏。3月15日晨,在拉萨北郊西藏登山队大院里,妻子们眼含热泪为丈夫送行,敬上一杯醇香的青稞酒,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祝亲人早日凯旋。对于登山队员的妻儿来说,尽管这祥的场面已成“家常便饭”,但每一次他们都难掩心中的担忧和牵挂。

上午10时,位于娘热路西侧的自治区体育馆东门前,人声鼎沸,彩旗飘扬,西藏自治区人大、政府,自治区体育局、登山协会、登山队的领导和同事前来为探险队壮行,为队员们献上最美好的祝福。脖子上挂满洁白哈达的队员们,个个神采奕奕,情绪高昂,乘坐汽车驶离拉萨,开启了一段无法预知的漫长旅途。

洛则在这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14座高峰,攀登每一座都不容易,每座都有无数的、无法预知的险情在等待着我们。探险的意义,就在于人类这种不断踏入未知领域的精神。当自己来实践探险的时候,队员们强烈地感觉到这并不轻松,甚至在心理上承受一次重大的抉择。不过,我们已下定决心,就是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要勇敢地往前走,超越自我,超越14座高峰的极限,重塑西藏登山队的辉煌。”

细心的送行者也许能发现,当时的这支队伍并没有统一的着装,有的人穿着1988年或1990年攀登珠峰时别的合作国配备的衣服,有的人穿着1991年中日联合攀登南迦巴瓦峰时的衣服,而有的人则穿着普通便装,可谓五花八门!当时探险队凭借堪称寒酸的物质条件去开辟新天地,完全是“筚路蓝缕”这四个字的生动写照。

站在“友谊桥”上,队员们心潮澎湃。洛则在日记中写下的话,代表了所有队员的心情:“我们将在经验、技术、体能、精神状态等各方面经受一次从未有过的考验,好在我们是一支有实力、人人讲奉献、团结奋斗的队伍,不管遇到什么,我们能够很好地克服。当我们走过友谊桥,再次回眸对岸时,五星红旗在高高地飘扬,同胞在向我们热情地招手。再见吧,祖国!您的儿子将不会辜负祖国人民的期望。”

3月18日,探险队顺利进入尼泊尔境内。尼泊尔方面派出的一辆面包车和一辆卡车,载着探险队员们奔向90公里开外的尼泊尔首都。

夜色笼罩着大地,汽车前灯犹如几颗闪烁的星星,在喜马拉雅南坡的密林间穿行,沿途山城的美丽夜景不断映入他们毫无倦意的眼帘。晚上12时许,经过崎岖不平的山路和16道检查站,探险队终于来到了国际登山旅游都城――加德满都。

首次出国登山,探险队在办理进山手续等方面没有任何经验,他们只好请高山协作人员索朗到旅游部办理进山许可证。与此同时,队员们花两天时间,按照清单仔细购买山区生活和攀登所需的各种补充物资,并装上汽车。

尼泊尔不愧是“靠山吃山”的国度,走进琳琅满目的国营、私人商店,登山装备、山区用品应有尽有,而且价钱适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旅行者,既可以用尼币和美元购买,也可以短期租用,十分方便。

徒步喜马拉雅

在办完所有进山、登山手续后,探险队开始前往位于加德满都西北方向的安纳布尔纳峰山区。大本营距加都有1l天的路程,其中只有两天能乘坐汽车,剩下的只能徒步跋涉。

尼泊尔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拥有众多世界著名高峰,其中8座海拔8000米以上,仿佛像颗颗珍珠洒落在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上,处于群山的环抱之中。要想接近她们,一睹其风采,必须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连绵起伏的群山、温暖湿润的气候、热情周到的服务,是登山探险、徒步旅游的好去处。  尼泊尔公路交通建设滞后,穿梭于山间狭谷、绝壁山崖上的只有一些羊肠小道,这就是当地居民社会生活的主要通道,也是登山探险、徒步旅游的必经之路。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在交通条件日益现代化的当今社会,尼泊尔保存的浓厚、古朴的探险色彩,受到世界各国探险者的钟爱。

对于首次出征尼泊尔的探险队来说,这也是一次从未有过的新鲜而奇特的经历。

3月22日,探险队员还来不及观赏异国首都的奇丽风光和独特风土人情,就风尘仆仆地乘车朝着西北方向的山区进发了,当天抵达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克拉(Pokhara)。次日,再通过崎岖漫长的山区道路,于当地时间16时到达公路的尽头、海拔832米的桑迦(Syangja)。这个小镇地理位置独特,登山和旅游者的各种货物,均由汽车从加德满都等地运抵这里,再由骡马、背夫运往山区,这里成为人员、物资的集散地,很是繁华热闹。

从3月24日起,探险队开始了漫长的徒步行军,背负物资的是90多名当地背夫,他们一般都懂藏语,背运能力很强。

尼泊尔山区与西藏境内不同,这里雨水充沛、山高水深、山势陡峭,队员们徒步时也背着个人的登山装备以及路餐和饮料,行进在锯齿般的崎岖山路上,时而爬上山顶,时而下到谷底。尽管走路时间长,很辛苦,但直线距离并没有多远。经过7个多小时的行军,队伍在海拔1400米处扎营,完成了第一天的旅程。

这段旅程,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探险队员们登山的“热身运动”。此后3天里,这支庞大的队伍每天日出而行,日落而歇,时而烈日酷热,时而冷雨泥泞,靠着双脚和毅力,一步一步向高海拔山区挺进。离山峰越近,道路越艰险,翻山越岭的频率就越快。

山区的道路很少有平行的,随山势蜿蜒盘旋,有时直上,有时直下,海拔高差多在200米左右,有的地方甚至达到2000多米。在湍急河流上方的垂直悬崖边,简易、险峻的栈道时隐时现,令人毛骨悚然。

最让他们感到不便的,是无休止的雨水。雨中行军,道路泥泞不堪,大家的衣服全被淋湿了,鞋袜也湿透了,汗水、雨水融为一体,双脚长时间浸泡后变得肿胀、易破,只觉得鞋子好像变小了,每迈出一步都极度不适。队员们感到背上的包也越来越重,两条腿像灌了铅似地移动艰难,特别是在下山时,肌肉酸痛,关节直发抖。

就这样,队员们每天都机械地重复着同一种动作,渴了喝点冷水,饿了啃点饼干,沿着羊肠小道,在经过达都巴尼(Tatopani)营地后,来到海拔2300米的莱地(Lete)。这里是前往安峰路上最后一个居民点,也是去道拉吉里东北进山路线上的必经之地。通向安峰的路,从这里转向东北方向。路边相伴的有一条高山雪水汇集而成的河流,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山间奔腾而下,发出巨大的轰鸣。  从这里开始就要进入高海拔山区,背夫也要更换成山区适应能力更强的当地人。3月28日,队伍在当地停留一天,对物资重新进行整理、调配,加固包装,以适应高海拔山区的运输工作。

3月29日,在新的背夫就位后,探险队沿着山间小道向安峰进发。这是一段更加艰苦的路程,蜿蜒曲折的山路呈“之”字形走势,一直往上,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有时已经到达了雪线,路上积雪没脚,行走困难,加之烈日暴晒,大家感到口干舌燥、呼吸急促。由于缺水,只能以雪水解渴。当到达宿营地时,大家已整整行走了12个小时,汗水、雪水浸透了全身,寒风一吹,直打哆嗦,只能围坐在一堆篝火旁,烤一烤湿透的衣服和鞋袜。这就是他们的徒步生活。P19-23

序言

2007年7月12日,从遥远的喀喇昆仑山区传来一个我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以下简称“西藏探险队”)主力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洛则,成功登上了迦舒布鲁姆l峰,从而为1993年开始的,攀登世界上全部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重大行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们三人也成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登顶14座高峰的世界级登山家。

作为曾经参与探险队创建并一直全力支持这支队伍的一员,我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毫不夸张地说,这支队伍的成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世界登山史上创下集体登顶14座高峰的新纪录,使中国人成为“14座俱乐部”的成员,在世界登山界确立了中国登山人的地位……换一个角度说,这也是西藏登山界,或者说是藏族登山队员为国家所做的重大贡献。

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有个愿望:能有人写出一本书,把探险队14年来所走过的不凡历程记录下来,传之后世。对于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对于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对于这样一代为实现梦想付出青春年华甚至生命的登山人,我们真的很需要有一本书来予以见证。

去年4月,西藏登山队队长尼玛次仁正式邀请新华社西藏分社的多吉占堆和薛文献两位同志,开始创作这本旨在反映探险队征程的书,我听后非常高兴,也对此寄予厚望。一年过后,两位作者郑重地把一本厚厚的书稿交给我,托我审看,并嘱我为其写序。

利用几天时间,我认真读完了全文,不胜感慨,深受感动,也深为震撼。尽管我自认为对探险队是非常了解的,对这些队员也是很熟悉的,他们在山里面的许多故事我也是知晓的,但真正读了书稿,我才知道,他们在14年的风雪历程中是那样的艰难,那样的勇敢,那样的悲壮……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在被雪崩掩埋的那一瞬间是如何成功逃生的?他们在距离顶峰咫尺之遥时遭遇暴风雪,是怎样说服自己放弃冲顶下撤的?登顶前夜,没有帐篷也没有食物的他们,是怎样忍饥挨饿依靠有限的体能登上巅峰的?每一座8000米高峰,他们都是靠双脚一步步走上去的,是怎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他们坚持到最后的?每一次攀登都要面临难以预料的危险和艰难曲折,他们是怎样经受生死考验的?当探险队遭遇仁那遇难、边巴扎西重伤的挫折后,他们是怎样从伤痛中恢复过来,继续踏上梦想之旅,直至完成壮举的?……我一边看书稿一边想着这些问题,探险队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历历在目,让我这个热爱登山事业的老人一次次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可以说,这本书实现了我当初的心愿。

我想,如果读者能在阅读这本书时,就好像感觉自己在随着探险队的脚步,慢慢深入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脉深处,爬冰卧雪,经风雨,见彩虹,直至站在地球之巅,遥望脚下云海茫茫,油然而生万丈豪情,写作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两位作者,都是我非常熟悉的老朋友。多吉占堆从1987年开始采访登山活动,我们曾在南迦巴瓦、绰木拉日等山峰的大本营一起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既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更是忘年之交。他不只采写大量的新闻报道,还经常义务为登山队、登山协会承担文字工作。薛文献是后起之秀,从1998年开始采访登山,尽管是一位汉族记者,但特别能吃苦,多次深入高海拔山区采访登山活动,曾跟随探险队3次前往巴基斯坦,与藏族队员同甘共苦,深得大家的信赖。他们两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登山事业和登山队员们充满感情,长期坚持进行登山报道,跟踪采访探险队,可以说是20多年来国内采访登山报道最多的专业记者。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们成了这次撰写探险队英雄事迹最合适的人选。

就我所知,作为新华社的高级记者和业务领导,两位作者的本职工作都非常繁忙,加之探险队的资料积累比较有限,他们把所有业余时间都利用了起来,再加上以前的采访积累,精心写作,数易其稿,为本书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我要说,他们的努力是值得的,这本书可以让西藏探险队的艰辛努力有所回报,让更多的人了解探险队创造的不朽功绩,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岁月如梭,逝者如斯,但西藏探险队的事迹必将永载史册,登山英雄们的精神必将光照后人。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两位作者为西藏登山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翻阅书稿,让我一次次回想起自己倾心付出过的峥嵘岁月。当我在自治区体委工作的时候,我尽最大努力发展登山事业,为西藏探险队的创建和最终成功竭尽全力,我对此是问心无愧的,也为能参与这项光荣的事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已经75岁了,见证了新中国登山事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的美好时代。几十年来,一代代藏汉族登山队员用鲜血和汗水谱写了登山事业的辉煌篇章,用青春和生命实践了报效祖国的诚挚诺言,以卓越的成就、艰苦的实践,铸就了“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祖国至上、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而西藏探险队,正是登山精神最好的传承者和实践者,这里面包括了献出宝贵生命的仁那,深受重伤依然奋勇拼搏的边巴扎西,以及所有为探险队的成功付出心血的队员、家属及社会各界人士。

书写至此,我突然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相信,有了几代登山人数十年铸就的登山精神,有了探险队在世界登山史上书写的传奇,西藏的登山事业一定会不断开拓新领域,踏上新征程,取得更大的发展!

是为序。

后记

去年4月,西藏登山队队长尼玛次仁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写一本真实反映西藏探险队14年间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历程的书,并且能够在今年7月前出版,成为西藏登山界纪念人类首登珠峰60周年的一份特殊礼物。致力于登山文化建设的尼玛队长,再次委以我们重任。

此前的2009年,我们与西藏登山队就曾有过一次愉快的合作,为西藏登山队成立50周年庆典写作了《雪山雄鹰——西藏登山运动50年》一书。此书在庆典当天作为礼品赠送给来宾,获得了较好的反响,此后在国内登山界和山友中扩散,大家对我们的工作还是比较认可的。对于我们来说,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为西藏登山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也颇感欣慰。

因缘际会,我们成为国内新闻界20多年来参与报道大型登山活动最多、最持久的记者。我们从探险行动当初的酝酿到14年的正式实施,其间一直不间断地进行跟踪采访报道,并在1999年深入登山大本营,全程报道了探险队攀登珠峰、采集全国民运会“中华民族圣火”火种的重大行动,此后又在2004年、2005年和2007年跟随探险队员的脚步,远赴巴基斯坦,进入喀喇昆仑山脉深处,与探险队员们一道爬冰卧雪,同甘苦共患难,经历了一次次生死考验,见证了一次次登山奇迹的发生。多年的采访报道,特别是长期在高海拔山区的共同生活,让我们在近距离体验登山甘苦的同时,也与探险队员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他们信赖和欢迎的专业记者。

把西藏探险队的非凡经历写下来,传诸后世,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曾与桑珠队长早就有过这一约定,只是因为诸事缠身未能付诸行动。这次有尼玛队长的盛情之邀,我们也有了圆梦的机会。

西藏探险队员们都是一些朴实、本分的普通人,挑战14座高峰的历程结束后,他们也都归于平凡,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些队员已先后到了退休的年龄。尼玛次仁和我们想要做的,就是最忠实地再现队员们14年间征战14座高峰的壮丽史实,真实、准确地展现探险队员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留下一份宝贵的记忆。

由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我们无法像专业作者那样集中一段时间,一心一意进行写作,而是见缝插针,努力挤出有限的业余时间,在工作日的中午和夜晚,放弃休息搜集整理资料;利用休假、出差等相对宽松的时间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消化和吸收,写成初稿,然后一遍遍地反复修改、打磨。

与《雪山雄鹰》所涉及的人物不同,探险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物主体比较集中,但他们在14年里连续攀登14座高峰,每次行动的内容架构又大致相似,不外乎壮行、出征、进山、攀登、登顶、下撤、庆功,处理不好很容易雷同、无趣。但真正下笔的时候,我们发现每座山峰的实际情况又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各式各样的攀登路线,队员们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和生死考验,需要进行详细的描述。我们手头现有的资料,主要是探险队留下来的攀登总结,以及当时我们的相关报道,这些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最基础的事实和行动线索,成为这本书的骨架,但大量的细节需要重新挖掘。

好在我们此前拥有许多采访上的积累。在探险队攀登活动接近尾声时,我们曾利用拉萨冬季相对充裕的业余时间,与桑珠队长进行了连续数个晚上的长谈,从队长的角度,还原了攀登14座高峰的全过程。几次随队进山过程中,我们在大本营详细采访了次仁多吉、边巴扎西、仁那和洛则等几位主力队员以及其他协作队员,请他们讲述攀登每座山峰时的故事细节。几位登山家的非凡经历和独特感受,特别是他们记忆深处的一些生动的故事,最后都融入我们的书中,成为这本书丰满而新鲜的血肉,相信能够打动很多人的心灵。

此外,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翻遍了自己收藏的所有同登山以及探险队相关的书籍报刊,从中汲取营养。在历次登山活动中,资料中的行动日程和登顶时间出入比较大,我们要从几个方面进行验证,又与当事人反复核对,力求准确。每座山峰的名称、英文标注、首登记录、故事传说、地理气候特点等,我们也是博采众长,选择相对权威、常见及符合实际的说法。但由于资料有限,部分涉及国外的一些地名及人名很难一一核对准确。在写作中,我们还常常碰到一个难题,就是某位队员讲述的某个细节,不知道发生在何时何地,或者与资料相>中突,有时甚至是几位主人公讲述的同一件事互有>中突。在高海拔山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或者说是有误差的,何况最早的登山行动又发生在20年前,再好的记忆力也难以准确还原往事。于是,涉及具体攀登行动的,我们就从桑珠队长所记的攀登日志里求证;涉及重要问题的,我们请探险队主要队员们聚在一起,共同回忆、确认;涉及某个细节的,随时向相关人员电话核实。经过多次认真的核对,我们基本上理清了每次攀登的重要事实和关键节点,也算是给历史留下负责任的记录吧。

有了以上这些储备,在具体写作的时候,有关记者亲历的部分,我们主要采用当时的采访手记和新闻报道,而其他大多数山峰的攀登活动,除引用队员日记及部分资料外,主要为队员们的口述实录。在最初的计划中,我们曾想在队员口述的基础上,对山里的场景进行还原,以图给读者提供一个活灵活现的现场感。但后来发现,这样的还原将逼迫自己通过想象来进行叙事、描写,有可能会让读者感觉是笔者也在现场,产生误导。目前书中所叙事实细节,均建立在扎实采访的基础上,并与队员们进行了多次的补充校订,确保准确无误。多年职业训练的结果,就是我们很难用文学语言把故事写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而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忠实地记录历史,还原历史,给读者传递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

有一个难点是我们在写作中没能很好攻克的,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探险队成立之初,成员比较多,后来随着行动的推进,一些队员因生病、体能等原因相继退出。到取得最终成功时,只有3人实现了大满贯。对于一个群体来说,我们很难通过一次次的攀登,把每位队员的形象塑造得很突出、立体和生动。我们只能着眼于表现每次攀登行动的大概轮廓,着眼于突出一次行动中最激动人心的活动或场景。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记事较为丰富,而记人则远远不足。我们在写作之初曾设想,每座山突出写某个人,这样对一个群体的描写就会比较充分,但实际操作之际,这成为我们难以完成的一项任务。首先是对主人公的采访不够深入,未能挖出更多细节,其次是整体记事的视角也限制了我们在这方面的突破。书中尽管也花了一些笔墨重点写了个别人物,但还远远不够。这个遗憾,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弥补。

经过一年来的艰苦努力,这部书稿终于要付印了。在即将面对读者之际,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安。不过,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热情、能量和艰辛,甚至在患病时仍然在坚持写作,付出了全部心血和汗水,我们没有任何懈怠和敷衍的想法。如果说探险队是依靠他们出类拔萃的实力、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团结奋斗的凝聚力,最终赢得了这场艰辛、漫长的战役;那么,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依靠对新闻事业的追求、对登山运动的热爱和对探险队员的感情,做到了对这场战役的持续关注和倾情投入,从而可以运用我们手中掌握的真实、生动、翔实的材料,展现这一宏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创造这一伟业的英雄们。

由于时间、精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们未能对所有探险队员一一进行细致的采访,在初稿印出小样后也未能征求所有参与者的意见,我们对此深表歉意。尽管我们在一定范围内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大多事实也是反复核对,但书中一定还有许多错漏之处,恳请了解情况的各位探险队员、登山研究专家不吝赐教,以便今后在适当时机修正。

在此,我们要感谢西藏登山队尼玛次仁队长,为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全力的支持;感谢西藏自治区体委原党组书记、探险队指挥长洛桑达瓦前辈为本书作序,并为本书的写作给予指导;感谢洛桑达瓦、桑珠、尼玛次仁、边巴扎西、普布次仁、洛桑云登,以及洛则的家人帮助校看书稿,发现错漏之处,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感谢新华社著名记者李柯勇在“4·20”四川芦山地震报道期间挤时间校阅书稿,对文字进行润色,提出修改意见;感谢北京的刘兴华先生对书稿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漓江出版社符红霞副总编和王欣宇编辑为本书最终编辑、出版付出的辛勤努力;还要感谢家人们给予我们写作本书的全力支持和精神支撑;感谢其他所有为这本书的写作、出版做出贡献的人们!

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参照了曾作为探险队翻译和秘书的张明兴在第一次出国登山时所写的文字材料,阿克布、桑珠、次仁多吉、边巴扎西、洛则等人提供了精彩、珍贵的图片。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I

谨以此书,献给英雄的西藏探险队全体队员,以及他们的家人!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西藏探险队的社会各界人士、国际友人致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逐梦云端(西藏探险队攀登14座8000米高峰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多吉占堆//薛文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66085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