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史上中外双方军事实力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为何又是失败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

历史背景探讨,战局状况剖析,人事武备考辨,海内外中国近代政治史、外交史、军事史专家联袂奉献!

为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策划了“甲午一百二十周年祭”专题。特别约请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海军史研究的姜鸣先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历史系艾尔曼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马幼垣教授、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杨国强教授等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撰写文章,对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局状况、人事武备等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希望这本《甲午一百二十年祭》能够对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有所助益。

内容推荐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由马幼垣、杨国强、姜鸣、艾尔曼等著,中日甲午海战一百二十周年来临之际,多位在不同领域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研究的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将视角前移至战争的方方面面,审视中日之间朝野上下、政权内外的各色人物和故事。

目录

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 姜鸣

甲午前日本的战争准备 李永晶

甲午战争再检讨 艾尔曼

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 马幼垣

不懂军舰,如何治海军史? 姜鸣

黄海海战,在器还是在人? 施洋

再论北洋海军人才之庸劣 马幼垣

北洋海军何以覆灭? 姜鸣

甲午乙未之际的国事与帝王家事 杨国强

西方人眼中的甲午战争 陈悦

韩国人怎么看甲午战争 孙科志

日本:被淡化了的甲午战争 俞天任

试读章节

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

姜鸣

19世纪后半叶,清廷中的洋务派人士在军事和经济领域推行了很多现代化的举措,期待中国“先睡后醒”,求强求富,但甲午战争的失败表明,当时的中国,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请您先谈谈中国“睡狮”和“先睡后醒”的情况。

姜鸣:我们知道,“睡狮”的提法来源于拿破仑。1793年,英国国王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急欲打开与中国贸易的大门,但他们的要求遭到乾隆皇帝的拒绝。1816年,英王再次派阿美士德来华商谈贸易。他抵达天津口外时,嘉庆皇帝告诉地方官员,“如要求开通商口岸,严辞驳斥,筵宴遣回,不使其人京”。后来他又因跪拜礼仪而与中方纠缠许久,不被待见的阿美士德只好怏怏地踏上归途。

阿美士德在回国途中经过圣赫勒拿岛,拜访了在滑铁卢惨败后被监禁在那里的拿破仑。他讲述了自己在华的经历,认为只有战争,才能使中国明白打开国门对双方都有好处的道理。拿破仑评论说:“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帝国作战是世上最大的蠢事。”他说:“开始你们可能会成功,你们会夺取他们的船只,破坏他们的军事和商业设施,但你们也会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的力量。他们会思考;他们会建造船只,用火炮把自己装备起来。他们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打败。”阿美士德反驳说:“中国在表面强大的背后是泥足巨人,很软弱。”拿破仑指出,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七十年后,1887年,刚从驻英公使任上卸职、回国担任总理衙门大臣的曾纪泽,在香港《德臣西字报》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表明中国奋发图强和谋求国家和平的正义立场,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曾纪泽同样使用了睡觉的概念。他说国与人无异,人有幼年壮年老年,亦有一息待尽。欧洲人认为中国衰微终至败亡,其实中国不过似人酣睡,固非垂毙。“沿至道光末年,沉睡之中国,始知己之境地,实在至危至险,而不当复存自恃巩固之心”。《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略已唤醒中国于安乐好梦之中,然究未能使之全醒。尚须庚申圆明园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僭伊犁,法国之吞东京(越南),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地,势极形危险”。

曾纪泽指出,1860年后,李鸿章整顿中国军务,日有起色。今如他国再有战事,中国终不至有庚申之祸。他认为:“中国能顺受其颠沛,而从中渐复其元气,如帆舟之航海,将狂风所损坏之物,悉从船面抛去,修整桅舵,以将杀之风,作为善风,乘之稳渡。”这样的国家,不可称之为将亡之国。

曾纪泽兼任帮办海军事务大臣。他出使英国时,主持订购了“致远”、“靖远”号巡洋舰。他对于中国新式海军的振兴寄予很大的期望。曾纪泽死于1890年,他没有想到,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会全军覆没,中国这头睡狮尚未真正苏醒。

甲午战争因朝鲜而起,在甲午之前,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相继失去,清政府也都不了了之,怎么对朝鲜如此看重呢?

姜鸣:这是因为历史上,朝鲜一直同中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因为朝鲜紧挨着清朝兴起的满洲地区。清政府别的藩属国都可以放弃,但就是朝鲜不能退让。李鸿章很早就看出朝鲜半岛将成为列强争夺的是非之地。当时在朝鲜角逐的,主要是五股力量:一是欲夺取朝鲜为领地的日本,二是想在远东拓展的沙俄,三是力阻俄国势力南下的英国,四是主张“门户开放”的美国,五是力保朝鲜藩属地位和东北地区稳定的中国。李鸿章主张朝鲜对各国均等开放以形成平衡,同时也做了军力上的准备。从北洋水师到北洋海军,其主要军事行动,都和朝鲜的局势有关联。为了应对朝鲜的内乱和日本势力的渗透,1882年、1884年、1894年,中国曾经三次应朝方请求出兵干预,前两次都恢复了朝鲜的秩序,第三次却失败了。

日本自己也曾面临列强的威胁,为什么对东亚近邻却有如此的侵略性?

姜鸣:当中国面l临西方列强人侵、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时,隔海相望的日本也遇到相同的挑战,两国对于西方的回应几乎是同步的。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日本把效法西方、“脱亚人欧”、政治改革列为国策,通过明治维新,消除藩封割据,完成了中央集权和君主立宪政体。又把海外扩张,以朝鲜为跳板,踏上中国大陆,继而征服世界作为其发展的具体步骤。

幕末时期,日本思想家吉田松阴提出“得失互偿”的攘夷保国之策,主张在与欧美和好的同时,将失之于欧美者,取之于邻国。吉田的这种主张,通过他主办的“松下村塾”,影响他的弟子。而明治维新的许多重要政治家,如伊藤博文、木户孝允、山县有朋、井上馨,都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成为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最高国策。

P1-5

序言

编者说明

为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上海书评》编辑部策划了“甲午一百二十周年祭”专题。此次结集成书,除了刊发在甲午专题的内容,还增加了之前约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在《上海书评》上撰写的文章,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甲午战争有所助益。

《上海书评》编辑部

2014年4月2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幼垣//杨国强//姜鸣//艾尔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2642
开本 32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4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08
CIP核字 2014089502
中图分类号 K256.307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3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