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明上河读宋朝(附光盘)/百家讲坛
内容
编辑推荐

《清明上河读宋朝》以苏升乾在“百家讲坛”所作的讲座为基础润色而成。本书从《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影响出发,详细解读了《清明上河图》的各个细节,并配以原图中的局部细节,使得读者一目了然,形象地了解北宋的风土人情、市井百态。

内容推荐

《清明上河读宋朝》内容介绍:究竟哪幅《清明上河图》才是张择端的原作?现存的画作是全部还是残卷?宋徽宗为此画题名《清明上河图》是什么意思?图中所画到底是春天还是秋天?一千年前的小吃和外卖是什么样的?画中如何描写汴京城里的女人和官员?画中如何表现大街上的五行八作、世外高人?

云南大学苏升乾教授带您品读《清明上河读宋朝》,为以上谜团一一做出详解。您赞同,或者不赞同,图就在那里。

目录

第一讲 《清明上河图》的人气、才气和运气/1

第二讲 众说纷纭谜团多/19

第三讲 大宋朝马少驴多/39

第四讲 汴河东逝水/53

第五讲 一千年前的小吃与饭局/69

第六讲 酒旗招展茶香浓/85

第七讲 汴京城里的女人们/95

第八讲 北宋官员的美好时代/109

第九讲 大街上的五行八作/127

第十讲 高人汇聚王朝兴衰/143

附录 《清明上河图》与后世仿本之间的关系/163

后记 又一次学习/172

试读章节

人们在感受生活物质丰富的同时,也体会着随之而来的精神压力。心累了,就想在突破中寻求发泄和放松,于是男人吊女音比唱男声更引人注意,时空穿越比老老实实活着更吸引眼球。那么,假如真的有一部时空穿梭机,能够让您回到中国古代的某个时期生活一段时间,您希望回到哪个朝代?是强盛的汉代还是辉煌的唐朝,或是电视剧里与今天生活趣味相近的“我大清”?其实有许多历史学家回答过这个问题,他们的共同指向是——宋朝。

在今天看来,虽然宋朝的疆域有限,但都是富庶地区。加上五代十国战乱之后。社会相对稳定,人心思安,人心思富。据经济史专家测算,宋代的经济总量是明代的十倍;宋代城市发达,,生活不仅富裕而且丰富多彩。我们现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例如拿着纸币、到饭店点菜吃,然后看看戏,听听评书,下两盘象棋,一边喝茶聊天一边读读有花边新闻的小报,在宋代这些都有了;宋朝还有夜市,特别热闹,能一直营业到早晨四五点;逢重大节假日,还连续放七天假,这咱们现在叫“黄金周”。另外重大节日里皇家园林开放,老百姓可以去参观还不要门票。至于宋朝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有一幅图能给我们具体表现出来。这就是宋徽宗时期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堪称一部历史纪录片,能够让我们形象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市井百态。

要说这幅画也忒有名了。从小学的语文课本到世博会的展厅都有介绍,200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50周年纪念,《清明上河图》被借出故宫展览,大家从全国各地赶来,排四五个小时队来一睹它的真容。这里我要说明,在中国历史人物画长卷中,《清明上河图》不是最长的——清代《姑苏繁华图》是它的两倍还多,不是最早的——西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比它早近800年,甚至它所描绘的人物也不是最多的。那么为什么长久以来独有《清明上河图》这么为世人所追捧呢?我认为,这幅画的地位是由它特有的人气、才气和运气所决定的。

先说人气。这里说的人气不是指画中的人多,是指受大家欢迎的程度。一幅人物长卷往往耗时数年才能完成,也就是一个画家一生未必能画出几幅。这么宝贵的时间画谁好呢?对多数画师而言,首先是神仙。传统的中国人物画长卷中画神仙的占了一大部分;其次是皇帝和宫廷生活,豪华级的物质享受加上斑斓的色彩,该是多么适宜绘画的表达。因而以老百姓为主人公的也自然就为数不多了。《清明上河图》的主角是平民百姓,画的内容是谁也离不开的日常生活,所以最容易被老百姓所认识、所接受。《清明上河图》的人气在过去表现在争相收藏,大量临摹,货色越好山寨版才越多。现在它走进干家万户。大家见到最多的是各种瓷器上烧制的《清明上河图》主要片段,此外还有据此创作的根雕版、电子版、话剧、歌舞剧、流行歌曲、邮票等,而且它还特别“平易近人”,移植中谁加点什么、减点什么都没人纠缠。开封、杭州、横店影视城还仿照《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建立了“清明上河园”、“宋城”等旅游观光项目,过去古人作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现在杭州的“宋城”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那是“真把杭州作汴州”。管它杭州汴州,能增加GDP就好。此外还有大量民间仿本的印刷装裱。谁能想到,生活在一千年前的张择端,能为今天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做出显著的贡献。因此为张择端奉上“人民画家”的桂冠,也不为过吧。P2-5

序言

周一早上去北京隆福寺早市,路过日用品市场时,摊贩招呼着:“买条丝巾吧,《清明上河图》的!”于是花10元买了一条;第二天在劲松小区的农贸市场上,又见到以《清明上河图》为图案的青花瓷茶具,要价仅70元;下午乘坐南方航空公司的飞机,飞机上播放的座位保健操,又是以《清明上河图》作为题图的背景。似乎没有哪一幅古代绘画作品,在今天能如此普遍地深入现代人的生活。

我对于这幅作品的认识有四个阶段。

最初的感觉是“篇幅真长”。那还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刚刚开馆的时候,还在上小学的我在那里看到了《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当时除了“长”之外没有别的印象。

第二阶段的认识是“气势恢宏”。十年动乱结束后进入大学,讲授“唐宋经济史”的李埏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使我再一次对《清明上河图》产生兴趣。期末考试前,同学们估计会有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名词解释或简答,于是纷纷去背诵“五百多个人,一百多幢房屋,二十几条船,十几张车,九十几头牲畜”等等。这一堆数字背下来,已经为画卷“气势恢宏”做了铺垫。20世纪8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珂罗版的《清明上河图》一问世,我就收藏了一册。尽管只是单色,但画面处理繁杂而有序,人物勾勒简洁而生动,使我对这幅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后来在不断地仔细欣赏揣摩中,对画作的体会愈加深入。

第三阶段是体验艺术的“隽永魅力”。2011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我讲一段历史,于是在编辑的支持下,我选择了《清明上河图》作为主讲内容。这时为了加深理解,我把此画的主要部分临摹了一遍,在临摹中又有了新的感受:其一,画面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原型,而是具有精到的艺术概括力,除了对背景环境截取组合以外,还突出地表现为人物之间的联系。画作中的人物不都是孤立的。就像我们今天上街一样,有单个出行,有数人结伴,还有因为进行活动或突发事件而产生各种联系。画中展示了多种情境:有干钧一发地处理险情,也有边劳作边交谈的轻松场景;有见面热情打招呼,也有相逢却有意回避;有商贩的热情邀请,也有官员的矜持作态;有无所事事的围观,也有辛劳后的疲惫。这些场面平实中又具有典型性,难怪时间过了千余年,我们还感觉是那么熟悉。其二,作者的布局既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传统范式,又有对“远人无目远树无枝”法则的突破。寸许小人,笔画寥寥,但落笔之间,能感受人物的眼神情态。由此而使人物的“人性”更为突出,而不是单个的“人体”。其三,作者精心于细部刻画。如在画幅的中心位置,虹桥上有两个人在向桥下抛缆绳,我在临摹中才发现,这两个人把绳子的一头拴在腰间,又连在桥栏杆上。同在一条漕船上,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职事,彼此的表情动作也大相径庭。没有深入的生活,作者难以刻画得如此细致。由此想到一句关于艺术创作的老话: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第四个阶段是感悟作品的“历史意义”。在为“百家讲坛”的讲座组稿期间,我极力想搜寻一些反映民间社会生活的小故事,其结果却少得可怜。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记载社会状况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受到时代的局限,这些记载多以政治为核心,以帝王将相为主要人物,只是在延展部分涉及“食货”等项目。虽有《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反映生产生活的专著,但又往往见物不见人。能够像乐府《焦仲卿妻》那样反映老百姓社会生活、像传奇中的《我来也》那样涉及江湖轶事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元代以后,戏曲小说对此种缺欠总算有所弥补。在迷茫之中,《清明上河图》犹如一部清晰的历史纪录片,生动细致地表现出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画中布局公平地对待士农工商,并没有把某位官员摆在突出的中心位置;画中的事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一类,没有铭记史册的核心事件,可谓平淡无奇。然而正是这平淡无奇使它流传千年,深入人心;尽管铅华已退,依然墨韵悠长。因为任何时代都离不开老百姓,任何人都有普普通通的生活。只有反映了生活的作品,才能被生活持久地接受。就如同我在湖南乡村买到的一只以《清明上河图》为图案的盘子(4元一只,平民价格),饭菜吃到最后,露出盘底的人物群像,于是“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便浮于脑际。设想如果露出来的是《八十七神仙卷》又当如何?那不是在跟神仙抢饭吃吗?还有一点,在众多移花接木的“清明上河”题材制品中,不一定完全忠实于原作,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没关系,大家还认可“清明上河”的主题。就如同一位豁达的老者,给了世人以极大的宽容。正是这种人民性,使《清明上河图》穿越了朝代——不仅仅是宋朝;跨越了领域一不仅仅是美术,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直到今天,我还不能说已经“读懂”了《清明上河图》,故把自己在学习期间获得的一些材料印出来,以期抛砖引玉,赢得更多的讨论以丰富认识,开掘思考空间。这本书与其他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品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表述读图的感受,还介绍与图画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人物事件,在知识底蕴的基础上品味这幅千古名作,领略它所孕育的精神内涵,从而豁达心胸,丰富涵养。

后记

适逢《百家讲坛》邀请,以介绍《清明上河图》来进行一组系列讲座。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当惯了教师,就总喜欢给别人介绍点什么知识,而电视媒体的受众,是要从观赏中获得休息和娱乐,不能让人看得那么累。由此一来,仅讲稿就反复修改了四五遍,最后还是请兰培胜编辑作为观众,把不感兴趣的内容都删掉,再给予指点,才算把讲稿过关。有时也想,已经退休了,何必还自己把自己搞得这么累。但有效的生命,总是在追求之中,这个信念又使我放不下来。前几次的录像,自己感觉录得也不理想,甚至忙中出错,在西装外衣口袋上还别了一支笔,傻得可以。好在《百家讲坛》制片人、录制现场的工作人员和听众都有包容之心,对我的失误都给予了很大的宽容,才使我坚持做下来。

在电视节目播出当中,也有许多朋友给予了及时的指正。如河南一位朋友指出“悬臂梁桥”技术并没有完全消失,在浙江泰顺尚有明清时期建筑存在。对于这些意见我都在文字稿中做了订正。

讲完以后编书,又是一次挑战。一个故事可以大家讲,各有各的表达技巧,但落在文字上就得回避抄袭之嫌。于是又改一次稿件,删去雷同的故事,捡回可以写入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出版社的周洪波老师,蔡长虹、陈丹丹两位年轻的编辑,都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帮助,乃至直率的批评。年轻的时候做事总是横向看,关注的是你我他,老了做事喜欢纵向看,把什么事都当作一个过程。从录制到出书,是我的又一次学习过程,使我的认识和能力获得了新的提高。在此特向这次学习中的各位领导、编辑,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明上河读宋朝(附光盘)/百家讲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升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90599
开本 16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4.09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4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