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编著的《忠孝与仁义——儒家伦理批判》将依据批判人本主义的正当原则,立足于儒家大师的经典文本,通过语句命题的学术分析、观点见解的学术论证,符合学术规范地得出有关见解,并尽可能避免那种缺乏文本根据、违反逻辑规则、只是激情洋溢、充满信念断言、很美却很没劲的大话、空话和废话。
图书 | 忠孝与仁义--儒家伦理批判 |
内容 | 编辑推荐 刘清平编著的《忠孝与仁义——儒家伦理批判》将依据批判人本主义的正当原则,立足于儒家大师的经典文本,通过语句命题的学术分析、观点见解的学术论证,符合学术规范地得出有关见解,并尽可能避免那种缺乏文本根据、违反逻辑规则、只是激情洋溢、充满信念断言、很美却很没劲的大话、空话和废话。 内容推荐 《忠孝与仁义——儒家伦理批判》由刘清平编著。 《忠孝与仁义——儒家伦理批判》依据“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的终极正当原则,立足于儒家经典的文本解读,通过学术性的分析批判,集中探讨了先秦孔孟荀的核心观念,考察了自董仲舒经宋明儒学直到当代儒学的演变脉络,指出了儒家伦理陷入的深度悖论:当忠孝与仁义出现冲突时,为了维护本根至上的忠孝规范,不惜否定依附从属的仁义观念,从而造成种种违背正当原则、严重坑人害人的负面效应。只有在后儒家的普遍主义架构中赋予群体性仁义以神圣不可侵犯的终极地位,儒家伦理才能克服这些恶劣流弊,重新焕发出自己的生命力。 目录 序 第一章 原儒追根 第一节 亲亲尊尊 第二节 天下为家 第三节 元典意向 第二章 至圣大成 第一节 夫子何为 第二节 安则为之 第三节 子罕言利 第四节 苟志于仁 第五节 孝为仁本 第六节 孰不可忍 第三章 亚圣英气 第一节 近墨者黑 第二节 心性端实 第三节 天生一本 第四节 事亲为大 第五节 舜其大孝 第六节 善推所为 第七节 民贵君轻 第四章 荀子时义 第一节 性恶善伪 第二节 圣王为大 第三节 忠孝两难 第四节 引法入儒 第五章 心路历程 第一节 党而不群 第二节 屈民伸君 第三节 私胜失仁 第四节 家为恶源 第六章 无量罪恶 第一节 有私无公 第二节 损人利亲 第三节 损民利君 第四节 礼制腐败 第五节 君民一家 第七章 翻本开新 第一节 以仁为本 第二节 一视同仁 第三节 爱有差等 第四节 忠孝新释 第五节 和而不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忠孝与仁义--儒家伦理批判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清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08569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8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91 |
出版时间 | 2012-08-01 |
首版时间 | 2012-08-01 |
印刷时间 | 2012-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2-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2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1 |
宽 | 17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