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的确证》与《语文:我写故我在》是姐妹篇,本书侧重于教育理论,着眼于对鲜活的典型个案分析、研究,借助一些访谈录、序言、课评等,使广大教师对论题有更直接、全面、深入的了解。
《语文:我写故我在》侧重于教学实践。二书都是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的后续研究,是作者近年的论文、评论、序言、访谈录等的结集。
图书 | 语文--人的确证/宝琛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语文--人的确证》与《语文:我写故我在》是姐妹篇,本书侧重于教育理论,着眼于对鲜活的典型个案分析、研究,借助一些访谈录、序言、课评等,使广大教师对论题有更直接、全面、深入的了解。 《语文:我写故我在》侧重于教学实践。二书都是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的后续研究,是作者近年的论文、评论、序言、访谈录等的结集。 内容推荐 《语文--人的确证》是《语文:表现与存在》的后续研究,是近年与一线教师互动、对话的部分成果。旨在对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一存在论”语文学,从原理、观念、科研等层面,作提纲挈领的阐释、检讨,作进一步的拓展、深化。力求使这一受到语文界广泛关注的语文学理论,能更好地与当下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状况对接,为语文课改提供精神能量与理论支撑,为处于课改迷津中的教师释疑解惑,提升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教育素养。 十年来,不少教师努力身体力行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理念,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丰富了潘新和的理论实践基础。本书着眼于对鲜活的典型个案分析、研究,借助一些访谈录、序言、课评等,使广大教师对论题有更直接、全面、深入的了解。可切己体察、举一反三。 本书保持了作者批判与重构并重、感性与理性交融的一贯的学术风格,不但有高品位、高密度的学理阐述,而且对教学实践有极大的意义。 目录 上编:语文原理论 导论:语文本体论的迷失是根本的迷失 ——回归到“人”是培育言语动机的原点 一 人是写作的动物 二 西方言语动力源视域摭议 三 创新教育:重在创造型人格的培育 四 激发动机、开掘潜能、无中生有、以道驭技 ——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学法的思考 五 语文课改的出路:表现与存在 ——试为写作教学难题把脉 六 语文教育思想的方向性错误 ——新课标(修订版)写作“总体目标”辨正 七 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 ——《小学语文教师》潘新和先生访谈录 八 更新教育理念深化语文课改 ——《现代语文》潘新和教授访谈录 九 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的思考 ——《语文建设》潘新和教授访谈录 十 信息技术与人的教育的契合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序 十一 基于言说欲、创造欲的激发 ——潘朝阳《点子作文》序 十二 道、技关系与技中求道 ——廖圣河《新编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序 中编:语文观念论 导论:语文学观念亟待全面反思与重构 ——从“应付生活”本体观说开去 一 语文界“集体无意识”被什么操控? ——语文教育教学观念之世纪反思 二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智能观的局限 三 观念教育与技能训练,孰为轻重? ——摆脱操作性、工具性、实践性思维 四 “生活本位”与“伪科学化” ——60年语文教育得失谈 五 语文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理论建构要有战略思维 六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 七 建构表现论语言学 八 也谈语感之“语” 九 “文体”“教学文体”及其他 十 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 十一 发现与质疑、批判与创新 ——从陈成龙《最后一课》教学看探究性学习 下编:语文币斗研论 导论:占有基本史料是科研之底线 ——从读叶圣陶开始 一 先做“教育史家”,再做“教育学家” ——走进学科教育的历史,直面往圣前贤 二 走进语文教育的历史时空 三 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世纪反思 四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划时代巨献 ——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摭议 五 穿越时空、荡涤心灵的美 ——朱光潜语文学理论刍议 六 引导国民精神。表示民族文化 ——鲁迅文学写作教育思想 七 联络并进、以读为本、养成方法 ——叶圣陶语文智能教育观初探 八 用了整个的心去和它相对 ——叶圣陶论文学鉴赏 九 基于史料、史识的言说 ——张心科《语文课程论稿》序 十 日札:“立言”之根基 ——刘中黎《中国20世纪日札写作教育研究》序 十一 融为生命:非教育写作的坚守 ——徐飙《风声》序 十二 耕耘在语文课改的前沿 ——林汇波《言语文本:语文课堂的归依》序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语文--人的确证/宝琛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潘新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6463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0 |
出版时间 | 2014-06-01 |
首版时间 | 2014-06-01 |
印刷时间 | 2014-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6 |
CIP核字 | 2014035510 |
中图分类号 | H09 |
丛书名 | |
印张 | 19.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