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经摸象
内容
编辑推荐

沈善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专业作家,小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以长篇小说《正常人》驰誉文坛。本世纪以来,以“颠覆性”学术专著《还吾庄子》、《还吾老子》、《老子走近青年》、《孔子原来这么说》等在思想界、学术界引发深层震动,《光明日报》“当代思想界人物”专栏特发表专访予以报道。从《心经摸象》开始的“摸象”系列,是其以另一种方式对佛学经典进行深入、独到的解读。

内容推荐

《心经摸象》作者沈善增取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以当下观念从字面上讲解心经,借此介绍佛教基本知识与义理,深入浅出,为当代中国人对佛教思想的了解、深入极有帮助。

目录

摸象心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附录

为什么要读佛经

命运之问

幸福之问

试读章节

在玄奘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善现品第六之三》中有一段经文:

是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色,不见受想行识;不见眼处,不见耳、鼻、舌、身、意处;不见色处,不见声、香、味、触、法处;不见眼界,不见耳、鼻、舌、身、意界;不见色界,不见声、香、味、触、法界;不见眼识界,不见耳、鼻、舌、身、意识界;不见地界,不见水、火、风、空识界;不见无明,不见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不见贪欲,不见嗔、恚、愚、痴;不见我,不见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不见欲界,不见色、无色界;不见声闻及声闻法;不见独觉及独觉法;不见菩萨及菩萨法;不见诸佛及诸佛法;不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都无所见。无所见故,其心不惊不恐不怖。于一切法心不沉没,亦不忧悔。

这段经文是佛对善现(须菩提)说的,所指与本经极为相似,要旨完全一致,但显然不能说本经是这段经文的集录与异译。鸠摩罗什所译《大明咒经》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关系也一样。

但反过来说,本经确实是简明地传播《大般若经》甚深要义的极好的方式。本经所说,的确是《大般若经》的“核心”、“精要”。“纥利那野”,鸠摩罗什译为“咒”(大明咒),而玄奘译为“心”,是有精深缜密的考虑的。在唐代法月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有经文说,观世音菩萨“告舍利子言:善男子,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日‘普遍智藏”’;在其重译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则说,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唯愿世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秘法要”,可见此“心”为甚深要义。方光铝先生说:“但近时有的学者考察了历代经录记载、敦煌遗书及初唐碑文等各方面的资料,提出‘多心经’这一名称在玄奘在世时已经出现,并在唐代广泛流传,其使用频率要超过‘心经’。因而主张从‘多心经’到‘心经’这经题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般若心经》观念的变迁;并指摘后人用‘核心’、‘精要’来诠释‘心’字的含义,恐有讹误”,又以“纥利那野”,也可译作“真言”、“心咒”,来支持这一质疑,这个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由这个“心经”还是“多心经”的问题,来解释一下“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梵文Pramita的音译,在玄奘的译本中都是这样译的,而在鸠摩罗什的译本里都译为“波罗蜜”。波罗蜜多,可意译为“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度”等,指的是菩萨大行,“到彼岸”是指菩萨把众生度到彼岸,而非自度到彼岸。过去理解“波罗蜜多”,如“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可能有意无意将“到彼岸”理解为自度;通过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方法,使自己能超脱此岸,到达彼岸。这样理解,就把“布施波罗蜜多”等混同于“布施行”等善业行了。“善业行”与“波罗蜜多”的差别,就在“善业行”是自度,求的是六道轮回中的善道福报,通常称为“人天福报”,而“波罗蜜多”是度别人、度众生,求的是超脱轮回的涅乐。“般若”意译为“智慧”,“般若波罗蜜多”,正确的理解应为“以智慧来度脱众生”,或“度脱众生的智慧”。玄奘改鸠摩罗什译“波罗蜜”为“波罗蜜多”,初看是将梵文单词尾音译出,更接近梵文原音,但我理解,“多”是音译兼意译,“多”有“众”意,表复数,这是表明,某一波罗蜜多,不是一种度众生到彼岸的方法,而是一类度众生到彼岸的方法的集合,如布施波罗蜜多,就有“财布施”、“法布施”、“身布施”等。但无论出于何种考虑,“多心经”这样的略称都不能成立。唐代人习惯以前“波罗蜜”的译称,把“多”与“心”连读,本不足为奇。唐以后“多心经”的略称不再“广泛流行”,说明玄奘所译经已深入人心。除此应无有深意在焉。

综合上说,本经无论小本、大本,都是传播“般若”甚深要义的极好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般若”甚深要义易于受持读诵,深入人心,真是非常善巧之说法,功莫大矣。

为什么说《心经》传播的是“般若”学说的核心要义呢?让我们看下去。P8-10

序言

我认识沈善增先生,是我的作家协会会员关系转到上海作协以后,于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一位研究家,而且是一位思想家,一位贯通儒释道三家的大学问家。当初拜读他的《还吾庄子》(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书时,我已惊叹于他的审察细微,慧眼独具了。接着,他的《还吾老子》(上海人民出版社)、《老子还真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老子走近青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孔子原来这么说》(上海人民出版社)、《心经摸象》(上海三联书店)新作迭出,有如鲜花朵朵,相继盛开,令我每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对《老子》、《庄子》、《论语》的甄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老祖宗有“意在言外”的传统。说的是言,没有说的是意。读懂了言,不等于读通了意。佛教有一部经中之王,名《楞严经》。楞严经的全名中有“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这八个字。一个“密因”,一个“了义”,这才是经中的精髓。我又忽发奇想,《楞严经》有,其他佛说诸经,就没有“密因”,没有“了义”了吗?当然也有。那么,佛陀所说如是,老子所说、孔子所说、庄子所说,是不是也有“密因”,也有“了义”呢?我想,也一定有。我这个想法,今天有了依据,沈善增先生的研究便是。沈善增先生读出了“德经”、“道经”五千言中的“密因”,于是,才能“还吾老子”之了义。沈善增先生读出了《逍遥游》、《齐物论》的‘‘密因”,于是才能“还吾庄子”之了义。沈善增先生读出了《论语》中的“密因”,于是才能照见并理清“孔子原来这么说”的了义。《心经》虽只260字,却是一部600卷《大般若经》的心要,当然,也是读出了《般若心经》的“密因”,沈善增先生才能敢于“摸象”,道其“了义”。佛教从公元前二年传入中国,于今二千多年。两千多年中国佛教史上,祖师辈出,代有圣贤,而由中国人著述的唯一称“经”的文本,也是佛教三藏中唯一一部非佛陀所说的“经”,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对这部坛经,现已发现的竞有十一种版本,最具争议的四种版本:敦煌手抄本、日本京都兴圣寺发现的惠昕本、曹溪原本(亦称德异本)、元宗宝本,争议之大,众说纷纭。今沈善增先生本佛陀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之旨,对诸本一一比较、详加辨析,读出了坛经中的“密因”,再一次“摸象”,直达“了义”,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还吾坛经”,这是廓清迷误,回复清明,开创历史的大事。作为沙门释子,我是十分感恩,十分敬佩,十分赞叹的。

佛门中有“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之说。岂只一部《法华》、一部《楞严》,还有一部众所周知的金刚经,一部常念常诵的《仁王护国经》,乃至玄奘大师所译六百卷《大品般若经》,无一不是说的心的学问、心的原理、心的义谛。一部禅宗史,几乎就是一部认知自心,发现自心,寻找自心,回归自心的历史。四祖道信有句名言:“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佛经中也常言:“心作天,心作人。心作地狱,心作畜生,乃至得道者,亦心也。”佛家的戒定慧三学,戒是防心,定是修心,慧是明心。佛学称为内学,内学即是内明。内明即是明心。明心才能明理,明心才能见性。明心才是真正的法身慧命——才是人类生命的真谛。通读沈善增先生《心经摸象》、《坛经摸象》,贯彻始终的一根主线是不离阐明佛教心性本体的大乘心要,他依经据典,反复辨析,深入探讨,融会贯通,显密洞幽,文化研究史上,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开佛知见的极高价值。

我在2007年香港的一次应征文章《和谐是道》中曾经说到:“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时代精神的升华,都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都是当时人类文化所已到达的一种智慧高度。”沈善增先生的研究,一时间,把这东方文化三大系打通了,互有关涉,互有因缘,互可印证,他于近年推出的《还吾庄子》、《还吾老子》、《孔子原来这么说》、《心经摸象》、《坛经摸象》等系列著作博大精深,独具只眼,卓见迭出,贯古烁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复兴和东方崇德文化重新弘扬的号角,用振聋发聩、石破天惊来比拟,我想也是恰如其分的。

在这篇短序中,我想总括一下本人的研读与体验:

一、沈善增先生倡导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所最缺少的求真、求实、求是精神。他的研究成果,是划时代的。我们浸泡于假大空的学术泡沫和迷失于一知半解的狂躁、狂妄、狂热中久矣,读沈善增先生近著,让我们逐渐警醒过来,走出迷误,正本清源,还我本来,回归正道。

二、沈善增先生不是凭空作解,主观臆测,而是以大量文献资料、广征博引,通过认真的考证、检索、对比、验校、辨析,得出新的结论,这种开创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发展,必将走向世界的瑞兆。

三、沈善增先生的学术成就,他的开创国学新纪元的呕心沥血诸作,不是偶然得之,不是神奇发现,而是来自他的悟性世界,来自他的心灵,来自他的福德智慧,来自他的自性本源,这是可以印证、真实不虚的,因而这也是最令我崇敬和赞叹的。

我虔诚地祝贺:沈善增先生妙著华章,天池一滴,味具百川,帝网千珠,光含佛影,肝胆文字,婆心热语,嘉惠读者,法雨均沽。沐手焚香为序,共结般若胜缘。

编者按:觉真老和尚现为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

原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常务副院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经摸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善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45456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2014022309
中图分类号 B942.1-49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