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景颇秘语
内容
编辑推荐

景颇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又勤劳智慧的民族,景颇族是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也是祖国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景颇族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景颇族主要聚集在中国的西部、缅甸北部、印度,共计100多万人口。

蔡雯编著的《景颇秘语》是一部反映景颇族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的纪实性文化散文集。

内容推荐

“景颇”是本民族的总称,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速、布拉5个支系。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景颇语支,景颇族有文字的历史不长,创制于19世纪,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景颇族服饰很有特点,以黑、红、白为主色调;景颇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有著名的“绿叶宴”。景颇族的住房多数为竹木结构的茅顶楼房;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作品,有创世纪、历史传说、神话、寓言、谚语、谜语等等,景颇族普遍信仰神灵,小部分信仰基督教。总之,景颇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蔡雯编著的《景颇秘语》是一部反映景颇族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的纪实性文化散文,《景颇秘语》从人文的高度对景颇族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刻地解密了景颇族历史性迁徙;生动地描述了景颇族最重要的节日——“目瑙纵歌”;全面叙述了来自民间、山间的景颇族美妙之极,如天籁之音的文蚌音乐,向人们揭示了景颇族神秘而不无不科学的宗教,从女性特有的角度深刻而有趣地解密了景颇族的织锦及服饰文化。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天堂之舞·目瑙纵歌

第二章 迁徒之谜·景颇族源

第三章 衣装秘语·景颇服饰

第四章 揭秘宗教·鬼神崇拜

第五章 来自天籁·景颇音乐

第六章 风情景颇·景颇习俗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天堂之舞目瑙纵歌

真正认识并了解快乐开朗又充满智慧的景颇族,大都源于“目瑙纵歌”。“目瑙纵歌”一直被人们称之为“天堂之舞”,这是人们赋予“目瑙纵歌””最美丽的名字,也是人们对“目瑙纵歌”活动最美好的赞誉。我想这里面一定蕴藏着许多神秘美丽和传奇浪漫的故事,被这一美丽的想象驱使着,我开始探究神秘的景颇民族的传奇历程。

的确,这种美丽的说法源于美丽的传说:远古的时候,大地上的人们并不会跳“目瑙”,只有天上的太阳神“木代”才会跳。有一年,天空出现了9个太阳,不分昼夜地炙烤着大地,河水干涸了,石头爆裂了,人类和各种鸟兽都面临死亡的绝境,于是大家就聚集在一起共商对策,大家一致推举百鸟到太阳宫去求太阳神。百鸟带上金银财宝,飞到了太阳宫,请求太阳神每天只出一个太阳,并分}H昼夜来。肩负拯救大地上的人类和生灵重任的百鸟,有幸参加了太阳宫里太阳神举行的“目瑙”,并以优美的舞姿和歌喉博得了太阳神的欢心,太阳神欣然答应了百鸟的请求,将9个太阳减去8个,只剩下如今的一个。百鸟返回大地时,见一棵黄果树上结满了香甜的黄果,百鸟一时高兴,便仿照太阳神的子女,在吃果子之前,把鸟类聚集在一起,推选孑L雀做“瑙双”(即领跳者)在黄果树下欢快地跳起了“乌目瑙”(即“鸟目瑙”),这便是最早的目瑙舞。

宁贯瓦是景颇族中神通广大的创世英雄,他被百鸟那欢快的舞蹈场面所吸引,便情不自禁地模仿百鸟欢跳起来。不久,宁贯瓦在木拽省腊崩(景颇族的发祥地)日月山(祖宗山)脚下,用手划出平坦宽阔的“祥信央坝”作为“目瑙纵歌”的舞场,并在那里举行了人问第一次“目瑙纵歌”盛会。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打起木鼓敲起锣,吹起竹笛和洞巴,汇集在舞场,排成长长的队伍,模仿鸟雀的舞步舞姿,尽情地欢歌起舞。从此,“目瑙舞”开始了存人间的舞蹈。

人们学会跳“目瑙纵歌”后,日子一天天地富裕起来,过上了幸福快乐、吉祥如意的生活。从此以后,每年景颇人民为了驱恶扬善,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预祝吉祥幸福,欢庆丰收胜利时都要跳目瑙,“目瑙纵歌”便成了景颇人民代表吉祥、欢快、丰收以及驱恶扬善、祈求吉祥幸福、欢庆丰收胜利的盛会。

景颇族总是把“目瑙纵歌”与自己的理想、愿望连在一起,把每年的正月十五定为“目瑙纵歌”节”,从此,“目瑙纵歌”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再后来““目瑙纵歌”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逐步成为景颇族一年一度必须举行的重大节日。而今天的“目瑙纵歌”不仅仅是景颇族的传统节日,而且已经成为当地民族地区加强民族团结、丰富民族文化、民族群众深深喜爱的民族艺术之花了。在景颇族人心中,“目瑙纵歌”已然是名副其实的“天堂之舞”,它是景颇民族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的,当我真正置身于目瑙舞场里:与大家共舞时,我才发现,用“天堂之舞”来形容“目瑙纵歌”一点都不过分,万人之舞只能说明舞蹈之壮观,之热闹,但“天堂”一词,则把“目瑙纵歌”的神奇、美妙、自然、和谐、生态、阳光的特点形容得恰如其分——这就是这个阳光民族跳的一种阳光的舞蹈!

为了探秘景颇族的“目瑙纵歌”,我和电视纪录片《景颇族》摄制组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景颇族山寨,一次又一次地与景颇族共度一年一度的盛会——“目瑙纵歌”。

正月十五这一天,我和我的同伴们一大早就来到了目瑙场,上午9点“目瑙纵歌”典礼在一片鞭炮、笙管、鼓乐声中开始了,经过隆重的授冠仪式后,两位德高望重的“瑙双”带领着舞队,踏着音乐的鼓点,变换着舞姿和队形款款而舞,“瑙双”后面是上万人的巨大舞队,宛若一条翻腾不息的游龙,他们围着他们心中神圣的“目瑙柱”尽情舞蹈。  “目瑙纵歌”广场上,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聚集在目瑙场,整个目瑙场上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欢快而不失庄严古朴。

节奏鲜明而又震撼心灵的鼓乐声和着景颇族男女歌手美妙如天籁般的歌声响彻云霄,鼓乐齐鸣时,声势豪壮,山谷应声。歌声伴着鼓声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着,那种苍凉悲壮、跌宕起伏的旋律实在是扣人心弦,雄壮的歌声感染着场内场外每一个人,人们不用到现场,不需要看见目瑙场上激动人心的场面,你只要听到这样的音乐,你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要舞蹈,无论男女老少,即便是最没有艺术细胞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跟着音乐舞蹈,人们像喝醉了香甜的米酒一样激情奔放……

“目瑙纵歌”是天堂之舞,也是万人之舞,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参与其中呢?除了景颇音乐和歌声那鲜明的节奏和动听的歌声外,还因为“目瑙舞”其实是最大众、最简单、最欢乐的舞蹈,你只要深入其中了就一定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用不了几分钟你就会被感染被感动而置身其中。这就是景颇音乐和“目瑙纵歌”的神奇和魅力。

舞场中男子手持长刀,长刀在他们手中上下舞动,银光闪闪,女人们手拿扇子或手绢,上下左右地翻飞,舞蹈起来的时候,她们衣服上、筒帕上的银泡耀眼夺目,发出铮铮的响声,发出这种铮铮响声的时候,已是舞者们陶醉和忘情之时,他们完完全全沉浸在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和舞蹈之中了,这时全场的舞者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和鼓点喊出“哦……然、哦然、哦然……”

我当然也陶醉其中了,但是我得拍照,我一边舞蹈一边拍照,我的镜头一会儿定格在尽情舞蹈着的美丽的景颇姑娘身上,一会儿定格在手持长刀勇猛健壮的景颇小伙身上,但更多的时候我瞄准的是那两位头戴孔雀和犀鸟帽、手持长刀的领舞者身上,因为他们是控制整个庞大舞场的灵魂,无论人数多少,只要他们在场,舞队就会有秩序地行进和舞蹈。

景颇族跳起舞来都很忘情,一跳就是一天,仿佛忘记一切,甚至忘记白天和黑夜。我参加的这次“目瑙纵歌”整整跳了两天,一天分上下两场,两天时间我都混在目瑙舞场上,我一边跳一边拍照,跳累了就到旁边歇一下。但是我看见的景颇族,他们一直在跳,仿佛永不停止。据说,在最初的景颇山寨,景颇族的“目瑙纵歌”是从清晨跳到日暮,又从日暮跳到清晨,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

你简直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舞蹈,景颇民族又具有怎样的一种精神,我被这种精神,这种氛围深深感染着、感动着,真的,如果你在现场,你是不可能不被感染而跟着欢快起舞的。P6-11

序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由于民族民间文化所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及其相关环境的变迁,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移,农民进城务工引发的人口大流动,广播电视的普及使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造成负载着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和掌握民间艺术和技能的艺人日益减少,使民族的“文化记忆”中断的概率增加,使我们中华民族传之既久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面积地面临被遗忘、遭损坏,乃至消失的严重威胁。这种情况,无疑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不能承受之痛。

云南是全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有26个民族,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水族、满族和独龙族等25个,其中云南独有少数民族15个,少数民族人口有约15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5.7%。在云南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千百年来,云南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和睦相处,繁衍生息,他们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云南的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族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云南各族人民赖以生存、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和知识源泉。

人创文化,文化化人。经济社会的复兴最终将取决于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在今天的意义和作用,愈加凸显。未来世界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文化生产力的竞争上。对云南来说,文化生产力的竞争则主要体现在各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再生能力、现代文化的接受能力、特色文化的创新能力以及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规范运作上。进入21世纪,云南已经初步奠定了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文化大省的地位。如何从一个文化大省变成一个文化强省,如何有效地发挥和利用云南本土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进一步提升和打造云南非物质原生态多元文化的品牌形象,巩固云南在多种文化领域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近几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政治命题。然而,在全球化时代,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云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及其文明越来越稀缺,面临被遗忘、遭损坏,乃至消失的严重威胁。世界对重新认识非物质范畴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对现代文明的重要性之呼声越来越高。在这方面,云南应该走在前列。因为云南本身就是少数民族非物质原生态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区,是自然的民族文化大省。

多年来,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眼球,但是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Z-南独有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却受到了很大威胁,很多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及民族音乐、舞蹈、工艺、服饰、.习俗等都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自从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向和启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特别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民族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以来,云南的“文化自觉”意识已大为提升,以保护和抢救濒临失传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为目的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行动,也渐而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早已作了界定,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云南少数民族,尤其是云南独有少数民族可列入非物质礼仪文化遗产方面的民族语言、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习俗、节庆、民族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常丰富。所以,把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并传承下来,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我希望用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对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并传承下去。

为此,今年初由云南省委统战部牵头,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广播电视局、云南省文联共同策划拍摄了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云南少数民族》,同时配套出版《云南少数民族》光碟和丛书。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历史文化工程,对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和保护,除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外,还需要民族宗教部门、文化部门、宣传部门的积极参与,用影像、文字等方式把属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完整地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毛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所必须的具体行动。

景颇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又勤劳智慧的民族,景颇族是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也是祖国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景颇族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景颇族主要聚集在中国的西部、缅甸北部、印度,共计100多万人口。景颇族在我国却仅有14万多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又主要分布在德宏州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县市,这些地区山脉绵延,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544公里。此外,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市的耿马县,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以及普洱市的澜沧县等地也有少数散居的景颇族。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祖国西南边疆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西邻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平原,北面是横断山脉,雄伟壮丽的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纵贯全州,奔腾不息的澜沧江和怒江顺云岭向南一泻千里,形成了西南著名的三大峡谷之一,高黎贡山以西其支脉均由东北向西南,一支接狼牙山入盈江,一支由腾冲县西北沿龙江西岸,经梁河、盈江、陇川而出瑞丽汇入伊洛瓦底江,河流两岸包括山区均土地肥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加之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崇山峻岭间又有无数山涧溪流,水能资源极为丰富,而且缓坡山地,水草丰盛,既是优良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又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千百年来,景颇族的先民从秦代开始便从最初的居住地——青藏高原南部不停地向南迁徙、寻找,终于在德宏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安顿下来了。他们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景颇”是本民族的总称,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速、布拉5个支系。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景颇语支,景颇族有文字的历史不长,创制于19世纪,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景颇族服饰很有特点,以黑、红、白为主色调;景颇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有著名的“绿叶宴”。景颇族的住房多数为竹木结构的茅顶楼房;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作品,有创世纪、历史传说、神话、寓言、谚语、谜语等等,景颇族普遍信仰神灵,小部分信仰基督教。总之,景颇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与云南少数民族影像志系列片《景颇族》同时出版的,由云南省青年作家蔡雯同志所著的《景颇秘语》是一部反映景颇族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的纪实性文化散文,该书从人文的高度对景颇族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刻地解密了景颇族历史性迁徙;生动地描述了景颇族最重要的节日——“目瑙纵歌”;全面叙述了来自民间、山间的景颇族美妙之极,如天籁之音的文蚌音乐,向人们揭示了景颇族神秘而不无不科学的宗教,从女性特有的角度深刻而有趣地解密了景颇族的织锦及服饰文化。蔡雯同志不是景颇族却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率领电视纪录片《景颇族》摄制组,四次去德宏,两次去缅甸密支那,走遍了德宏景颇族生活的山山寨寨,采访了许多景颇族的优秀代表,从一个外来游客的角度用抒情加纪实的特殊手法,从景颇族的重大活动“目瑙纵歌”活动开始切入,深层次地去探究、去揭秘古老神秘的景颇民族,真切而有趣地讲述了关于景颇族的历史文化、风情习俗、宗教信仰等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歌颂了景颇族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优秀品质,为世人了解景颇族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作为景颇族中的一员,在该书问世之际,我要感谢蔡雯同志对景颇民族的这份感情,感谢她为景颇人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为推动景颇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景颇文化的宣传与交流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书和纪录片出版发行之际,恰逢中共云南省委九届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全会指出:云南是我国世居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民族工作的云南模式、云南经验,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桥头堡的意见》中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战略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云南民族工作的极大鼓励和殷切希望,云南民族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本人不仅仅是云南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同时又是省委分管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教育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干部人才培养、民族法制建设、民族理论研究、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关系和谐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区的作用。特别是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云南少数民族》影像志纪录片和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就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民族政策的具体行动,必将有力地推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有力地推动云南“桥头堡”建设和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也一定会受到全省人民的喜爱。我期待着这套光碟和丛书得到全省各民族同胞的称赞和好评!

后记

我原本就是滇西人,从小生活在离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几十公里的小县城,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去德宏了,一定不下10次,之前去德宏主要是去芒市或者瑞丽游玩,更多地只是知道德宏有傣族,知道傣族的小卜哨很漂亮,我分不清傣族和景颇族有什么区别,也没有过多地接触和了解过他们。几年前,由于我曾经的老领导是景颇族,而且他有着很深很深的景颇情结,我常常听他提起景颇族,特别是说到景颇族“目瑙纵歌”时的那份骄傲与自豪、那份兴奋和陶醉让我难以忘怀。于是我开始关注景颇族,从此知道了一些景颇族的情况,知道了景颇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目瑙纵歌”,我曾用我自己的方法辨别出许多关于景颇族的感天动地的故事或者说是神话,真实的故事远不像风靡一时的那些“纪实文学”那样,让人感动或者悲哀。但是我自知我自己其实是一个懒人,早已经没有了传播的热情。最终唤起我已近消失的热情的是2010年的正月十五在德宏州芒市举行的“目瑙纵歌”盛会。我作为纪录片《景颇族》的制片人和策划人之一,全程参与了由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毅牵头策划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景颇族》的拍摄,因为在广播电视部门工作的时间里,有幸策划、制作、编导的几个纪录片曾经获得过国内外的奖项,所以对纪录片的制作可以说有一定的发言权,也算是制作纪录片的行家了,正因如此,我也才有机会参与到纪录片《景颇族》的创作拍摄之中。而且让我和摄制组人员感到欣慰的是,云南少数民族影像志式的纪录片标准版《景颇族》拍摄制作完成后,我们将有机会策划制作云南15个独有少数民族乃至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影像志纪录片以及同步出版发行云南少数民族系列丛书,这应该是我和我的摄制组成员感到特别高兴的事。我和纪录片《景颇族》的总编导谭乐水、编导乔治等已经决定要为此付出下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一致认为:这是件值得我们用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极其有意义的事业。

从2012年2月开始,我一次又一次深入到德宏州景颇族地区采访。两年时间,我到了芒市、畹町、盈江、瑞丽、陇川等地,采访了景颇族学者李向前、赵学先、张么弄、沙忠伟、高日干、何腊、陇川歌舞团团长石勒干、景颇族女作家玛波、景颇族末代山官排早山、最美景颇姑娘排南东、景颇族民间艺人包勒况以及景颇族民族服饰设计研究专家排禄仙等。其问,我还采访了景颇族企业家董勒成先生,并且已经写好文稿,但是由于此书篇幅过长,加之企业人物与本书的定位不太一致,只好忍痛删除。该书还得到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亲自为本书写序,景颇族学者赵学先教授从学术的角度对本书进行了严格把关,本书还得到了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尧老师及冉隆中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省文联主席郑明更是给予了本书极大的热情和支持,为本书提供了他亲自拍摄的丰富而精彩的照片,云南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及周文林、尹杰、高专等同志都为本书付出了心血,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为编辑本书的需要,书中选用了几幅从网上下载的照片和资料,因不知作者姓名而无法署名,敬请谅解!书中所用未署名的图片均为作者本人摄影。

编著本书的时间虽短,采访的人员也很有限,时间很短,但是对我来说却打开了一扇窗,一扇认识和了解景颇民族之窗,从此,我对景颇族从认识到了解,从了解到喜爱,从喜爱到敬佩。我真诚地希望,这本书和纪录片的出版发行能引起人们对景颇民族的关注,也希望人们走进景颇人民的生活世界里,更多地了解他们,喜欢他们!尊敬他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景颇秘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93942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60
21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