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的故事(契诃夫和米齐诺娃)/明德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童道明

起先,是拉克申老师,牵着我的手,走向了契诃夫。

那是1959年,我在莫斯科大学文学系读三年级,写了一篇学年论文——《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

论文讲评会开过后,拉克申老师把我留住,说:“童,我给你论文打5分,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我希望你今后不要放弃对于契诃夫和戏剧的兴趣。”

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从而一劳永逸地决定了我日后安身立命的职业方向——研究契诃夫及其戏剧。

领着我走向契诃夫的,就拉克申老师一个人;而后来帮助我走近契诃夫的人就很多了,其中就有于是之老师。

作家爱伦堡1960年出版了一本叫《重读契诃夫》的书,他说契诃夫的简洁的文风是与他谦虚的品格有直接关系的。我将信将疑。后来认识了于是之老师之后,才相信了人的简洁的文风与他的谦虚的品格之间的血肉联系。

作家高尔基在《论契诃夫》中写道:“我觉得,每一个来到安东·契诃夫身边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希望变得更单纯,更真实,更是他自己……”

我早就读过高尔基的这段话,我也相信会是这样的,特别是在我结识了于是之老师之后。2014年1月18日,作家文摘报社在首都图书馆开于是之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我在发言中几乎重复了高尔基的这一段话,只是把“安东·契诃夫”改成了“于是之老师”。

于是之老师帮助我更好地认识了契诃夫。

爱伦堡的《重读契诃夫》煞尾一句是:“谢谢你,安东·巴甫洛维奇。”多么简单的一句,但饱含着多少深情。我一直想效仿爱伦堡,在公开文字里向契诃夫说几句温情的话。这个机会终于来了,1995年我写了第一篇关于契诃夫的散文《惜别樱桃园》,文章最后是这样写的:

谢谢契诃夫。他的《樱桃园》同时给予我们以心灵的震动与慰藉,他让我们知道,哪怕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为什么站在新世纪门槛前的我们,心中会有这种甜蜜与苦涩同在的复杂感受,他启发我们这些即将进入21世纪的人,要懂得多愁善感,要懂得在复杂的、热乎乎的感情世界中徜徉,要懂得惜别“樱桃园”。

1890年6月7日,契诃夫在去萨哈林岛途中,乘船漂流到黑龙江上。他先在俄国边城布拉格维申斯克下船小憩,然后又登船来到中国边城瑷珲稍作逗留。1998年7月30日,我也有机会坐船从黑河漂流到了瑷珲城。一路上同船的朋友都在谈笑风生,独有我一个人坐在甲板上,脑子里想的全是契诃夫。回京后写了篇文章,文章最后说:“我努力让自己相信,这一个半小时的江上航行,是我忙忙碌碌的生命里呼吸得最自由的时刻,我也努力寻觅契诃夫108年前见过的‘数不清的长喙的精灵’。可惜,只有可数的几只水鸟飞来追逐轮船激起的浪花,与我们相伴在黑龙江上。”

有个俄罗斯演员(我忘了他的名字了),非常喜欢契诃夫,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契诃夫留下的不仅是二十卷文集,还有两所学校和一片森林。”我欣赏他这句话。“两所学校”是指契诃夫出资赞助兴建的两所农村小学;“一片森林”是指契诃夫本人锲而不舍地在自己的庄园里手栽的一片树林。

我在一篇名为《有精神谓之富》的散文中,曾经高调地思考过契诃夫植树的精神价值:

我想引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句话:“当我走过那些被我从伐木的斧头下救出的农村的森林,或者当我听到由我栽种的幼林发出美妙的音响的时候,我便意识到,气候似乎也多少受到我的支配,而如果一千年之后人们将会幸福,那么这幸福中也有我一份微小的贡献。”这是契诃夫名剧《万尼亚舅舅》里的一段台词。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契诃夫创作的主要意义,那就是:契诃夫不厌其烦地要让人知道,人应该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而在这段台词里,契诃夫对于人的崇高精神追求作了极富诗意的表达。在这里,人超越了自我,把小我化入大我,自觉地、满怀信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存在与创造,融入历史时空与造物主的创造之中。三年前我翻译过《万尼亚舅舅》全剧,译到这段台词时,我感到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

在我的剧本《我是海鸥》里,则对“契诃夫种树”作了低调处理。我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契诃夫:姑娘,我看你的心情不太好。

女演员:我很累,很烦恼。

契诃夫:是的,无处不在的生存竞争,让人的生存失去了诗意。

女演员:那该怎么办呢?

契诃夫:找块空地,种几棵树,然后看它们如何一年年长大成荫。我心里一有烦恼,就去种树。我已经种植了一大片树林子了,可见我有过多少的烦恼呀!

《我是海鸥》2010年1月30日在蓬蒿剧场首演。这天恰好是契诃夫诞生150周年。在剧场门口遇到北京师范大学的程正民教授,他说今天天冷,本来不想来,但读到了我发在《新京报》上的文章,就决定来了。我的文章题目是《幸福的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文章里的哪一段文字引起程教授注意了呢?可能是这一段吧:

1904年1月8日,契诃夫给正在尼斯度假的作家蒲宁写信,信中的问候语却是:“代我向可爱的、温暖的太阳问好,向宁静的大海问好。”记得当年读到这里,不住地对自己说:契诃夫真可爱……

P1-5

后记

后记

3月16日,我到保利剧院看赖声川导演的《让我牵着你的手……》,这是美国剧作家卡罗·罗卡摩拉的作品,写的是契诃夫和他的夫人克尼碧尔之间的爱情。

这一天我恰好在给《契诃夫和米齐诺娃》作最后的润色。我这个剧本写的是契诃夫和他的恋人米齐诺娃之间的爱情。契诃夫与这两个美丽女人的爱情就是契诃夫的全部爱情生活。

这样,我对《让我牵着你的手……》多了一份亲切感,也觉得《契诃夫和米齐诺娃》将不会太孤单寂寞。

《爱的故事——契诃夫和米齐诺娃》生当其时,还因为2014年恰好是契诃夫逝世110周年,我们愿意以这本书向亲爱的契诃夫致敬。

这本书由三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是契诃夫和米齐诺娃之间的通信,这一束私密的情书能多少反映出契诃夫的真性情,也是他文学遗产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

第二单元就是我的剧本《契诃夫和米齐诺娃》,这是我写的第八个剧本,也是继《我是海鸥》之后,我写的第二个由契诃夫出场的剧本。给契诃夫写台词,既费心思,也很享受,因为替他代言就要试着寻找他的心声。我很看重人物的最后一句台词,在《我是海鸥》里,契诃夫的最后一句台词是:“再过二百年三百年,人类的科技将会何等的昌明,人类的财富将会何等的富饶,但即便是再过一千年,人们还是会说:我们多么痛苦!”我构思的源头是契诃夫《三姐妹》里维尔希宁的一句台词:“想想过了两百年三百年以后,那世上的生活将变得多么美好和惊人啊。”在《契诃夫和米齐诺娃》里,契诃夫的最后一句台词是:“希望过了一百一十年之后,我可以从坟墓中醒来,至少能用一只眼睛看看未来的世界。”我知道契诃夫小说《没有意思的故事》里的那个老教授,在行将人木的时候,就曾幻想“过了一百年后醒过来,至少能用一只眼睛看看科学发展成了什么样子”。

第三单元是契诃夫的剧本《海鸥》。因为丽卡·米齐诺娃是《海鸥》女主角妮娜的生活原型,所以在《契诃夫和米齐诺娃》里,也有不少与《海鸥》相关的内容。《海鸥》与其他几部契诃夫戏剧杰作一样,有一个潜在的主题:“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我们对契诃夫的戏剧感到亲切,也是因为我们同样怀抱着一个渴望——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爱的故事——契诃夫和米齐诺娃》的成书过程里,我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帮助,刘汀先生与姬小琴小姐对这本书的贡献尤其重要。这是我要特别指出来的。我还要感谢慨然接受这份书稿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童道明

2014年3月18日

目录

契诃夫、米齐诺娃通信选

契诃夫、米齐诺娃著 童道明译

契诃夫和米齐诺娃

童道明著

海鸥

契诃夫著 童道明译

后记

童道明

序言

序 言

童道明

起先,是拉克申老师,牵着我的手,走向了契诃夫。

那是1959年,我在莫斯科大学文学系读三年级,写了一篇学年论文——《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

论文讲评会开过后,拉克申老师把我留住,说:“童,我给你论文打5分,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我希望你今后不要放弃对于契诃夫和戏剧的兴趣。”

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从而一劳永逸地决定了我日后安身立命的职业方向——研究契诃夫及其戏剧。

领着我走向契诃夫的,就拉克申老师一个人;而后来帮助我走近契诃夫的人就很多了,其中就有于是之老师。

作家爱伦堡1960年出版了一本叫《重读契诃夫》的书,他说契诃夫的简洁的文风是与他谦虚的品格有直接关系的。我将信将疑。后来认识了于是之老师之后,才相信了人的简洁的文风与他的谦虚的品格之间的血肉联系。

作家高尔基在《论契诃夫》中写道:“我觉得,每一个来到安东·契诃夫身边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希望变得更单纯,更真实,更是他自己……”

我早就读过高尔基的这段话,我也相信会是这样的,特别是在我结识了于是之老师之后。2014年1月18日,作家文摘报社在首都图书馆开于是之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我在发言中几乎重复了高尔基的这一段话,只是把“安东·契诃夫”改成了“于是之老师”。

于是之老师帮助我更好地认识了契诃夫。

爱伦堡的《重读契诃夫》煞尾一句是:“谢谢你,安东·巴甫洛维奇。”多么简单的一句,但饱含着多少深情。我一直想效仿爱伦堡,在公开文字里向契诃夫说几句温情的话。这个机会终于来了,1995年我写了第一篇关于契诃夫的散文《惜别樱桃园》,文章最后是这样写的:

谢谢契诃夫。他的《樱桃园》同时给予我们以心灵的震

动与慰藉,他让我们知道,哪怕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为什么站

在新世纪门槛前的我们,心中会有这种甜蜜与苦涩同在的复

杂感受,他启发我们这些即将进入21世纪的人,要懂得多愁

善感,要懂得在复杂的、热乎乎的感情世界中徜徉,要懂得惜

别“樱桃园”。

1890年6月7日,契诃夫在去萨哈林岛途中,乘船漂流到黑龙江上。他先在俄国边城布拉格维申斯克下船小憩,然后又登船来到中国边城瑷珲稍作逗留。1998年7月30日,我也有机会坐船从黑河漂流到了瑷珲城。一路上同船的朋友都在谈笑风生,独有我一个人坐在甲板上,脑子里想的全是契诃夫。回京后写了篇文章,文章最后说:“我努力让自己相信,这一个半小时的江上航行,是我忙忙碌碌的生命里呼吸得最自由的时刻,我也努力寻觅契诃夫108年前见过的‘数不清的长喙的精灵’。可惜,只有可数的几只水鸟飞来追逐轮船激起的浪花,与我们相伴在黑龙江上。”

有个俄罗斯演员(我忘了他的名字了),非常喜欢契诃夫,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契诃夫留下的不仅是二十卷文集,还有两所学校和一片森林。”我欣赏他这句话。“两所学校”是指契诃夫出资赞助兴建的两所农村小学;“一片森林”是指契诃夫本人锲而不舍地在自己的庄园里手栽的一片树林。

我在一篇名为《有精神谓之富》的散文中,曾经高调地思考过契诃夫植树的精神价值:

我想引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句话:“当我走过那些被

我从伐木的斧头下救出的农村的森林,或者当我听到由我栽

种的幼林发出美妙的音响的时候,我便意识到,气候似乎也

多少受到我的支配,而如果一千年之后人们将会幸福,那么

这幸福中也有我一份微小的贡献。”这是契诃夫名剧《万尼亚  舅舅》里的一段台词。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契诃夫创作

的主要意义,那就是:契诃夫不厌其烦地要让人知道,人应该

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而在这段台词里,契诃夫对于人的

崇高精神追求作了极富诗意的表达。在这里,人超越了自

我,把小我化入大我,自觉地、满怀信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存在

与创造,融入历史时空与造物主的创造之中。三年前我翻译

过《万尼亚舅舅》全剧,译到这段台词时,我感到心里涌起了

一股暖流。

在我的剧本《我是海鸥》里,则对“契诃夫种树”作了低调处理。我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契诃夫:姑娘,我看你的心情不太好。

女演员:我很累,很烦恼。

契诃夫:是的,无处不在的生存竞争,让人的生存失去了

诗意。

女演员:那该怎么办呢?

契诃夫:找块空地,种几棵树,然后看它们如何一年年长

大成荫。我心里一有烦恼,就去种树。我已经种植了一大片

树林子了,可见我有过多少的烦一陆呀!

《我是海鸥》2010年1月30日在蓬蒿剧场首演。这天恰好是契诃夫诞生150周年。在剧场门口遇到北京师范大学的程正民教授,他说今天天冷,本来不想来,但读到了我发在《新京报》上的文章,就决定来了。我的文章题目是《幸福的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文章里的哪一段文字引起程教授注意了呢?可能是这一段吧:

1904年1月8日,契诃夫给正在尼斯度假的作家蒲宁写

信,信中的问候语却是:“代我向可爱的、温暖的太阳问好,向

宁静的大海问好。”记得当年读到这里,不住地对自己说:契

诃夫真可爱……

《我是海鸥》2010年9月19日在南京大学演出。南大余一中教授坐在我的学生苏玲旁边看戏,看完戏余教授发了感慨:“童先生真年轻!”他的感觉是有道理的。在写作《我是海鸥》时,我把契诃夫的一句话当座右铭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脉搏在我身上跳动得越加有力。”进入真正的创作状态,人会有精神上的亢奋。契诃夫这句话是1898年说的,这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他著名的小说三部曲——《套中人》、《醋栗》和《关于爱情》就是这年完成的。

契诃夫是个什么样的人?拉克申说:“契诃夫尽管活在19世纪,但他的思想属于20世纪。”罗扎诺夫说:“他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不过他更精致、更典雅。”

我写作第二个关于契诃夫的剧本时,就把这两位俄国学者的话当作塑造契诃夫形象的指针。

这个剧本名叫《契诃夫和米齐诺娃》。米齐诺娃是契诃夫的初恋情人,是《海鸥》中妮娜一角的生活原型。当然,剧本里有围绕《海鸥》首演产生的“飞短流长”,也有初恋情人间一定会出现的“儿女情长”。

2014年3月30日这天,我接到了与“契诃夫及其戏剧”有关的一个电话与一个短信。电话是中央戏剧学院陈珂教授的研究生闽宜打来的,她说她要排演《我是海鸥》。短信是中国国家话剧院杨申导演发来的:“剧本已经拜读,很多地方很有心灵触点。”隔一天,他又来短信:“我又读了剧本,依旧感动。”他读的就是《契诃夫和米齐诺娃》。

把契诃夫给予我的感动,通过写作传递给别人,使其他人有了走近契诃夫的兴趣,这就是我一直保持着对于“契诃夫及其戏剧”强烈兴趣的结果,我也可以因此而告慰已经作古多年的拉克申老师了。

内容推荐

契诃夫、米齐诺娃著的《爱的故事(契诃夫和米齐诺娃)》这本书有关契诃夫的生命和情感,是一个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讲述的爱的故事。

第一种讲述充满了私密性,是契诃夫和米齐诺娃之间的通信,这一束私密的情书反映出契诃夫的真性情,让人们看到恋爱中的契诃夫的样子,也是他文学遗产的特殊的组成部分。

第二种讲述是剧本《契诃夫和米齐诺娃》,以戏剧的方式重现了了两人的交往,属于后来者对先贤及其精彩人生的描述。

第三种讲述是契诃夫的剧本《海鸥》,因为米齐诺娃是《海鸥》女主角妮娜的生活原型,这部戏对两人都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能从中看见生活中的恋人如何变成了戏剧中的人物。

编辑推荐

《爱的故事:契诃夫和米齐诺娃》,一叠情书,两部戏剧,三种方式讲述一个爱的故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选录了契诃夫和初恋情人米齐诺娃的通信;第二部分是童道明的剧本《契诃夫和米齐诺娃》;第三部分是契诃夫的剧本《海鸥》,米齐诺娃正是《海鸥》女主角妮娜的生活原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的故事(契诃夫和米齐诺娃)/明德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契诃夫//米齐诺娃
译者 童道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93045
开本 32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2014113164
中图分类号 K835.125.6=43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13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