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晖、陈金钊主编的《民间法(第11卷)》分为学理探讨、经验解释、制度分析、社会调研、域外视窗五部分,包括“民间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中的地位”,“论民间司法的概念”等文章。通过研究,促进民间法与官方法之比照交流,俾使两者构造秩序之功能互补,以为中国法制现代化之支持。
| 图书 | 民间法(第11卷)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谢晖、陈金钊主编的《民间法(第11卷)》分为学理探讨、经验解释、制度分析、社会调研、域外视窗五部分,包括“民间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中的地位”,“论民间司法的概念”等文章。通过研究,促进民间法与官方法之比照交流,俾使两者构造秩序之功能互补,以为中国法制现代化之支持。 目录 《民间法》年刊总序 学理探讨 民间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中的地位 论习惯法对于中国法制(法治)建设的价值 “民间法”概念问题辨谬 论民间司法的概念 民间调解的重新定位 纠纷和解的功能——个案解决视角 也论习惯与习惯法——接着《论习惯与习惯法》一文说 立足于司法立场的民间法研究——评张晓萍《民间法的司法运用》 经验解释 当代中国习惯法与国家立法——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法规(规范性文件)中的习惯法为例 民间法、民族习惯法与司法审判——运用善良风俗,彰显和谐司法 浅谈善良民俗习惯在民事审判中的适用及相关问题 论习惯进人司法的方法 民间法作为司法调解规则的论证模式 论民间习惯法在行政裁决中的地位与适用 风俗习惯在民事调解中的适用研究 制度分析 互治视角下雇佣纠纷化解机制研究——以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的乡村雇佣市场为例说明 民间惯例、纠纷解决与社会秩序——以乾隆刑科题本租佃关系史料为考察中心 大变局中的小风景:民国初年民事裁判中的习惯、法理与情理——以民国初年“姚蓝氏与姚志森等人田产纠纷案”为对象 清中后期黔东南文斗寨苗族典制研究 羌族习惯法中的纠纷解决机制 改土归流时期羌族土地制度探析 唐五代买卖中的违约处分:一种习惯法的视角 观念经典诠释:论汉代天人合一法思想的三个层面 构建中国强制调解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122条 社会调研 民间纠纷解决之道的演变——基于甘肃X村、L村和M村的民俗、习惯与司法实践 村规民约的主要样态及其价值基础的讨论——以铜仁样本为基础的研究 林权制度的法律实践与地方建构——基于粤北高村的调查 新型村级自治组织与农村土地纠纷解决——以协商民主为视角 习惯法视角下的客家社会文化变迁——以五华县平安村为例 蒙古族聚居区的刑事和解实践考察——文化与个体行动逻辑的解释框架 论“吵架”现象背后的规则信任缺失 山东省安丘、临朐生育风俗考 域外视窗 跨国民间法初探——以全球经济的私人规制为视角 英属殖民地民间习惯的司法查明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民间法(第11卷)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谢晖//陈金钊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543320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1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580 |
| 出版时间 | 2012-11-01 |
| 首版时间 | 2012-11-01 |
| 印刷时间 | 2012-1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73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D920.4-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6.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福建 |
| 长 | 255 |
| 宽 | 180 |
| 高 | 19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15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