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分开修行(在路上找到自己)
内容
编辑推荐

嘎玛丹增编著的《分开修行》内容介绍:放下妄想、分别和执著,才会有轻松、释放和快乐。我们已经太缺乏虚构,而长于算计和精细。我们的心眼是不是比针眼还小了?要知道,只有当我们的心眼大到能过骆驼,我们才能感受天地间那种神谕般的力量,内心才充满天籁的宁静——嘎玛丹增的文字就能引领你抵达这样的圣境。

内容推荐

嘎玛丹增编著的《分开修行》是嘎玛丹增,一个孤独的行者的心灵游记。青藏高原、喀喇昆仑、山川河流、古镇老宅、暮鼓晨钟,他探寻、他叩问。沿着他的文字和图片,我们可以抵达人类精神的源头。

嘎玛丹增文笔冷静细腻,喜欢用哲理类思考来行文,并且喜欢用行走的方式表达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的眷恋和热爱。《分开修行》是对大地、对精神家园的一种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回归。

目录

天途:听神说话——城市和天葬之间,隔着一段打满补丁的路程

站在过去城堡的门口

雍布拉康,有一些东西留了下来

昌珠寺

雪地上的声音

桑耶寺,和一只鸽子说话

寻找藏王的羊群

落在甘南的羽毛

格敦伦珠的村庄

尼玛的塑像

扎日莎巴以北

神在远方等我

地途:新疆秘符——大地总是无私地为我们库藏一切

在暗夜里穿行

上帝的耳语

水对虚构的食言

一只羊和一匹马的幸福

停留的时间

恰克拉克的眼神

塔什库尔干

苏巴什的水草

东天山的阳面

燃烧的盆地

白哈巴的马头琴

人途:古镇流水——一条活着的河流可以成为圣经

旧物上的时光

活着的阿蓬江

三匹亮瓦

慵懒的下午

在釜溪河畔,侧卧而眠

西来古镇的幸福生活

上里西

远去的溪流

后记 呼吸,兼及信仰

试读章节

大殿内的喇嘛和我差不多年龄,正在为礼佛供奉的信众诵经加持。我将布施投进木箱,希望能像我的同行者一样得到喇嘛的抚顶开示,通过咒力修持,洗净我心口意沉积的罪业。喇嘛只给了我一个毫无表情的眼神,并没有把左手放到我的头顶。喇嘛的身体通常是没有任何表情的,一个无我的人怎会有情绪呢。

我有些失望。也许,我必须独自空洞地走到尽头,直到某天和但丁交头接耳。聂赤赞普藏王,让我的内心获得了平静。他在释迦牟尼佛左侧,面容清癯,剑眉高竖,周身充满冷静而寒冷的光芒。塑像栩栩如生又神秘莫测,一如他模糊传奇的一生。松赞干布法王站在佛陀右边,这个统一了西藏的伟大王者,翻开了吐蕃王朝的第一页。他在位33年里,不仅收复了旧地,还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广大土地。他脸上所有的表情都散发出咄咄逼人的君王之气。塑像体型魁伟,形神合一,而服装配饰原本就是缎绣精品,穿在任何人身上,一样的可以显得高贵。

碉楼式样的雍布拉康城堡,是西藏先民结束穴居时代的第一座建筑,建造它的就是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寺内壁画,详尽描述了这段传说中的历史。

寺庙里的图像与俗世的视觉语言有所不同,它所呈现的叙事语境,大多是备受珍视的宗教思想,很少代表物质和价值。站在精美的壁画面前,你可以和艺人同步呼吸,耳边伴有喇嘛手摇的金刚铃声。此时喇嘛们集中在二楼经堂工作,唱诵着清亮净耳的经文。壁画上的环境描述于我显得陌生,许多神圣的符号也看不懂,在佛、菩萨、护法神、藏王、喇嘛、信众共处的大殿里,那些用矿石粉描绘的线条和色彩,逐渐把过去清晰地唤醒。

在山南,现今在地理上叫做泽当、乃东和琼结的地方,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雅砻河流域的三角区域,发源并孕育了藏族祖先和西藏文明。在我们不能确定的时间里,罗刹女在贡不日神山山洞里与神猴产生了爱情,使得寒冷的山原大地除了阳光、乌兽、雪山、冰川、森林和河流,第一次有了人的踪迹。然后经历了非常漫长的狩猎、游牧时期,在雅砻河定居了下来。聂赤赞普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流浪至此时,雅砻悉补野部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青稞和放牧牛羊。此间,藏民族本土雍仲苯教业已形成。出生于地球上最寒冷国度的象雄国王子辛饶弥沃,在藏民族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苯教基础上,通过大量改革创立了西藏最古老的雍仲苯教。这个冈底斯山下的先圣,传承了原始苯教中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占卦、超度、石碑铭文、雕刻以及沐浴等法,坚决剔除了杀生供物的祭祀仪轨,改用糌粑捏成各种形状(朵玛)取代各种动物作为祭品,这是雍仲苯教能够走向人心的最大贡献。朵玛荟供,先期在青藏高原的推行有一些艰难,但为后来藏传佛教传入后借用此法进行祭祀供奉,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直沿用至今。

据说,聂赤赞普和释迦牟尼,可能是同时代的人,但他的出身远远不及身为王子的觉者荣耀,因长相特异,性格刚烈,自小就被部落长老视为异相,刚好成年即被出生地的波密所在部落开除了户籍。

那是某个遥远的早晨,太阳刚刚从喜马拉雅山东端升起,没有温度地照耀着冰雪覆盖的念青唐古拉山。个母亲站在草木葱茏的山冈,眼泪像帕隆藏布河水流一样奔流不绝,无奈而悲伤地把儿子送上了漂泊的旅程。年轻的聂赤赞普佩带着刀剑,非常坚决地告别了母亲,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涯。P5-6

序言

我是一个诗人,总以为只有虔诚地跪在椅子上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并且认为只有诗歌才是人类语言皇冠上最夺目的钻石,直到读了嘎玛丹增的修行散文,我彻底地征服了,面对聆听神谕的语言,我必须跪在椅子上读,才能参悟字里行间流露的那种对天地人间的敬畏和感恩。

对于活在当下的人们来说,仓央嘉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而嘎玛丹增的散文给我们的灵魂打通了一条通往神途的修行之路,那就是要让自己的灵魂长在天上,长在地里,长在人间,要让天空、大地、人世在自己的魂里生根。

在嘎玛丹增的散文里,语言只是一块块聆听神谕的石头,天地人世间的事物按照原初的模样活脱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过去就像隔着一块透明的玻璃,让我们看得真切,却又显得那么遥远,遥远得让人忘记现在。而现世的景观却让我们穿越到遥远的记忆。人类一生有三种根本无法彻底突破的困境:一是孤独,人从一脱离母体就与他者产生距离,注定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二是痛苦,因为人能够实现欲望的能力总是跟不上产生这种欲望的步伐;三是恐惧,因为人一出生,死亡就开始了,以一种不易觉察的方式伴随人的一生,这种恐惧是与生俱来的。这些无法逾越的困境具有永恒性,构成了人这个物种无法摆脱的虚无背景;于是人类总是设法摆脱古老精神的羁绊,囚居物质的牢笼,因为内在的欲望驱动,人的生存有其本能的理想性、开放性,人总是要为他生存寻找理由,我们在意活得怎样,从不思考为什么活。嘎玛丹增这种看似傻子式的徒劳冥思与生活没有直接意义,但是它可以从另一个管道让我们得到片刻的清净,人类活在物质社会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但它终究还是需要空气。这就是嘎玛丹增的醒世良言——信仰跟呼吸同在。正如黑格尔所说:“束缚在命运的枷锁上的人可以丧失他的生命,但是不能丧失他的自由。就是这种守住自我的镇定,才可以使人在痛苦本身里也可以保持住而且显现出静穆的和悦。”在嘎玛丹增的散文里行走,你会单纯得像一个独自在天地人间玩耍的小孩,名利淡漠如风,甚至死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对于囚居在名闻利养的人们,这是直面自己心灵的绝佳妙方,在嘎玛丹增的眼里,活着的阿蓬江可以成为圣经,先知穆罕默德说:“如果你有两片面包,请你拿一片去换取水仙花。”在物质社会,如果你不放下妄想、分别和执着,你会活得很累,更谈不上幸福。当代的人们太缺乏虚构,一切都算计得那么精细,细到心眼比针眼还小,只有你的心眼能穿过骆驼,你才能感受天地人间那种神谕般的力量,内心才充满天籁的宁静,而嘎玛丹增的散文就能引领你抵达这样的圣境。

大美无言,大象无形,这些天地人间的神谕,人类语言对此的描摹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对于一叶障目的物质社会,嘎玛丹增的散文试图看护着整个人世的悲伤。

后记

我是一个缺少信仰的人。

我知道,我的人生一直都在错误的道路上。所有的神灵,在我出生之前就离开了这片土地,它们在距离我心灵很远的地方,以未知的形式存在。上帝、安拉或者阿弥陀佛,在我的教育背景里,早就被我的父辈们软禁在迷信范畴。在世界本源单一存在的社会,我奔突于名利和油盐,愉悦于体性,无暇顾及心灵。我任性于音乐、诗歌、美酒和女人的感官,对宗教或哲学的多元和混乱,自然难分对错。

虽然,我所处的意识环境,不应该成为信仰缺席的唯一理由,从我生命的开始直至当下,一直深陷于物质空间,它所锁定的精神地址,给其他线路贴了封条。长期的唯物活动,把我变成了一堆垃圾,醒目地摆在黑夜门口。我已经离开精神本源太久,很多时候,孤独像潮水一样漫过我的白天黑夜,把我逼向了既不闻人间烟火,又不问精神向度的绝望边缘,我所做的一切努力,好像就是为了减少孤独对我的慢性毒害。

不管我是多么痛恨感官对心灵的伤害。为了眼睛和耳朵,满足性欲和油盐,我一次次放纵自己,身不由己地自杀了心性的本色之光,让我的精神既昼夜失明,又无岸可依。或许,我需要一种信仰来安置剩下的日子,不管是宗教的或是哲学的。

先知穆罕默德说:“如果你有两片面包,请你拿一片去换取水仙花。”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人生!既支援了体性,又救助了心灵。很遗憾,在我最有激情和可塑性的年龄,总是和信仰擦肩而过。于今,疲惫的尘世已经把我荒隔在精神之外,让我在寒冷的时间里惊魂不定。我自以为是地活着自己,从事喜欢的职业,选择意趣相投的人做朋友,自由地追逐喜欢的女人,生儿育女,声色犬马,无一疏漏。当这一切叫喊开始离开我的身体,突然发现,原来我既没有信仰,也没有信念,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背井离乡。

我试图放下那些物质的谵妄和追寻,绘心灵一隅干净,同叫嚣的身体保持适度距离。事实总是高举刀枪,源源不断的忧伤绝望塞满身体,我激情于享受的感官,一次次背叛了我的精神。对荣耀名利的贪嗔,对美食形色的痴迷,对事实真理的人云亦云,毫无节制的爱情地理,把我挂在墙上,钟表样走着。我找不到一种当然的信仰,照耀心灵的道路。

我崇敬有信仰的人,甚至嫉妒他们因此满怀希望。我希望安静地生活,像雪山草原的人们一样,贫富不争,万物平等,在信仰里呼吸,劳动并转经礼佛:在有限的土地上放牧牛羊,种植青稞和小麦:适度性欲和繁衍。也许我过分迷恋体性的欢愉和痛苦,一直和油盐酱醋纠缠不清。我曾试图通过不断地追寻和回忆,在死去的时间里寻求安慰,用一种死亡慰藉另一种死亡,结果就是最深的死亡。时间是多么的荒寒,没有一种记忆可以像日月星辰样恒定,记忆总是根据需要在不断粉饰中成为我们需要的式样,到了最后,没有一种真相能像真相。

最后并不存在,我所知道的最后,就是时间安排的宿命。花开花落,草青草黄,谁都不是最后,谁也看不到最后。或许,我把佛教意义的轮回断章取义了。我只是在体性失语的段落,期望看见诺亚方舟出现在道路的远方,恭敬地聆听先贤圣哲在梦境中和我低语。我的观想,长跪在雪山草原,但远离了五色幡和藏传佛教寺庙,诵经声翻开的黎明和黄昏,距离我总是那样的遥远。

我在虚构场又一场讨好心灵的幻梦,而我的身体对此充满了仇恨。体性和心性的争吵,就像耶路撒冷的铁钉,把我牢牢钉死在烟火世界。有时,我真希望约旦河岸尖利的玫瑰花茎,通过波多拉的双手,深深扎进我万念拥挤的头颅,让我在淋漓的疼痛中随风漂浮,忘掉那些形影相随的幸福和忧伤,剩下一门心事,留给青藏高原上空飞翔的鹰鹫。

在我没有皈依任何一种信仰之前,找不到任何捷径,可以摆脱肉体和精神相互折磨的苦难,而我一直在亲手安排荒凉,使我的精神~贫如洗。我精心设计的尘世道路,永远不能改变时间,就像房子里那些纸质的花朵,不会枯萎也无需阳光和雨露,但毕竟没有根须和味道,徒有其表罢了,彻底错误着季节。

我尽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但身体对心灵的背叛,会在不同的时段死去活来,它们在尘世的各个角落流连忘返,并且总是闪烁着混乱而迷人的光斑。这种把戏一再重复,弄得我筋疲力尽。

也许我忘了,所有的等待和找寻都将结束。弥赛亚还没有出现,我的白天,是否正在到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分开修行(在路上找到自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嘎玛丹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55417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