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荷兰过日子
内容
编辑推荐

丘彦明编著的《在荷兰过日子》内容介绍:“荷兰是我们一群朋友的理想国。”二十多年前,台湾女作家丘彦明与丈夫唐效犹豫长留美国或荷兰时,居住美国多年的朋友如此建议他们选择荷兰。 长年在荷兰生活下来,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与荷兰人一样,自己整修房子、疯足球、积极参加节庆活动、坐咖啡馆、年年旅游度假、加入当地自己有兴趣的业余社团……

内容推荐

  丘彦明编著的《在荷兰过日子》近三十篇独立的散文,抒写在荷兰过日子一些小事小物的亲身经验,轻松度日的过程与感受,虽是个人生活经验,却也呈现荷兰人的文化:风车、木鞋、乳牛、郁金香等民族象征,咖啡、啤酒、奶酪、生鲱鱼等饮食文化,花园的颜色、坚果记、散步、节庆、甜美的村日等生活记忆,海边拾贝、畅游“构思花园”、美丽的中世纪小城、一个书的城市等人文地理……在阅读《在荷兰过日子》可以悠哉度日的文字的同时,还可欣赏安祥美丽的图片,分享异国文化下生活的趣味。

目录

代序

风车

木鞋

乳牛

市集

郁金香

自行车

海堤与河堤

咖啡

啤酒

奶酪

荷兰生鲱鱼

豆汤和薯泥

时令

野味

国界

花园的颜色

坚果记

散步

节庆

甜美的村日

女王节

走过夏天

拾贝记

畅游“构思花园”

美丽的中世纪小城

地球上的星星

林布兰特的阿姆斯特丹

一个书的城市

附录 荷兰人生活面面观

试读章节

我有一双红色的木鞋。

住在荷兰小村。邻居们不论男女老少都有木鞋,每年狂欢节游行、农家传统婚礼或者其他庆典仪式,他们会搭配着礼服把木鞋穿出门。这时脚上一双双的木鞋,要么精雕细凿,要么清漆刷得油光崭新。我每回看热闹,不知不觉就把头低下,仔细琢磨那些不同花样、色彩的木鞋。

大半的邻居,不只拥有一双外出的木鞋,还有一双平日在院子里整理花木、扫除落叶、种植瓜果菜蔬或照管牛棚、马厩、草场的木鞋。这双日用木鞋通常是原木色或单纯地漆上黄漆,因为踩泥过水、伐树割草,鞋面漆色斑驳,显得异常老旧,看起来却特别的温馨。各道划痕,是每一桩不同故事的刻记,抚摸着痕迹就可以追忆既往。村中一户三口之家,还把尺码不一、已嫌小的工作木鞋,悬在大门口门牌边上作为装饰。散步经过,眼光自然而然投向那三双木鞋,记住了主人曾经的勤恳。

属于我的红木鞋呢?既不穿它外出参与盛会,也不穿它劳动做杂活,只穿着它在屋子里走动。

这双红木鞋,鞋面上漆了红色油漆,画了几条简单的白色线纹图案。其实是从店里买的极普通的一双木鞋,我却视之如珍宝,舍不得它沽露水惹泥灰。

穿着木鞋,脚上一定要先套上厚棉袜,行走时才不会顶痛脚趾与脚背。我喜欢穿好白色厚棉袜,整双脚再被厚实木头鞋缘包裹起来之后,那种温暖、干燥、洁净的感觉。

木鞋状若小舟,趿着它踩在木板上、穿过瓷砖地、经塑料地板走来走去,好像自己摇着双舟在屋里摆荡似的,两艘船有时悠悠地一前一后、有时飞速地彼此追赶、有时甜蜜地并排歇息,有趣极了!间或攀楼下梯,则仿佛舟船在大浪中翻腾起落,得特别谨慎小心控制方向。一幢安静的大房子,因为“卡啦!卡啦!”、“戈登!戈登!”的不同声响——来自木鞋的急缓轻重声,而有了生气、有了音乐节奏的韵味。木鞋的声响不吵人,因为白天屋子里仅我一人,倾听木鞋的变调成为踏奏嬉戏的自娱。

不穿红木鞋时,我细心地把它斜摆在门厅里通往地下室的盖板上,正好挡住提拉的铜制门环,成为一个装饰。客人走进门厅,看见红木鞋,但觉我家随俗,不知于我它意味着:一双待令沉潜入地的小潜艇。

红木鞋,常将我带回一九九0年至一九九三年的时光岁月。那时居住荷兰中部舒思特镇缬草街,左邻有个胖乎乎、笑口常开的小男孩,每天穿着一双红色的小木鞋在后院玩耍,我站在二楼客厅的阳台上,目光不自觉地被那跑来跑去的红木鞋吸引住,进而目力停留在那肥嘟嘟的白净小胖腿上。恨不得捏一把、咬一口。

我看着小男孩个子逐渐抽长。也看着他脚上的红木鞋越换越大。后来,我从二楼另一端——厨房的阳台,看见年轻端庄的母亲,每天早晨牵着小男孩的手走向幼儿园,他的脚上总是趿着红木鞋。中午母亲把他从幼儿园接回家,我注意到红木鞋上比早晨出门前多敷了一层薄薄的淡灰色尘埃。

迁离舒思特镇时,小男孩已上小学一年级了,每日仍旧穿着红色木鞋。红木鞋穿在他脚上那么自然,那般自在。我想:不只他的父母喜欢他穿红木鞋,他自己必然爱极了红木鞋。

离开舒思特镇后,有两回开车路经该镇,刻意绕进缬草街探视一下旧居。没见到小男孩,心情混杂矛盾不安:我既想见他长大的模样,更想看他穿着红木鞋奔出门的喜悦;却又害怕他脚上早已是阿迪达斯或是耐克运动鞋,红木鞋的岁月不再。

对红木鞋的魂思梦牵,让我终于买下了平生第一双与自己脚码相合的荷兰木鞋一与小男孩木鞋同色的红色木鞋。起先穿着只能颠颠倒倒地迈步,不多时便行走自如。买红木鞋这年,距我定居荷兰恰是十年。

从地下出土的实物推断,十三世纪起荷兰人已经开始了穿木鞋的历史。其实,今日荷兰木鞋,源自法国布列塔尼亚地区。据考证,布列塔尼亚居民因地势低洼、湿气沉重,早在纪元前就发明了木鞋。后来,木鞋逐渐北传,经由诺曼底、转往比利时再传入荷兰。没想到木鞋竟因此在荷兰落地生根,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估算荷兰木鞋工厂每年生产三百万双木鞋,至今仍有百万以上的荷兰人经常穿着木鞋。P16-19

序言

在荷兰,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许多游客奔着荷兰的郁金香、木鞋风车、乳牛……来到这个国度,而我长年生活在这些似乎是童话却是真实的环境里。

好友郑树森是台湾文学刊物《印刻文学生活志》的社长,建议我为每月出刊的杂志以文配图写 年荷兰的特色。十二篇写观光客喜爱却与我生活相关联的荷兰特产的文章,因此在《印刻》陆续发表了出来。期间总编辑初安民、副总编辑江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结束《印刻文学生活志》上的专栏,正好一本文化性杂志《逍遥》在台北创刊,内容以推广具人文审美感情的日常生活为宗旨,杂志发行人兼总编辑为林国卿。他请大学时代台大历史系同学周芬娜代邀,她自己从美国加州,华纯由日本东京,章缘自中国上海,我在欧洲荷兰,四人联手组织“诸城记”专栏。每月每人各写一篇生活性散文刊登于杂志上,我写荷兰生活,也写在其他国家的旅游和感怀。这本杂志编印精美,内容极受好评,出版两年后,因资金问题停刊,实为台湾出版界憾事。但,由于在(逍遥》撰文,与林国卿从此成了写作上互相砥砺的好友,倒是桩收获。

事隔四五年,整理旧稿,发现当年为《印刻》书写的文章,加上《逍遥》里写荷兰的部分,以及零散在其他报刊杂志发表的荷兰生活文字,聚集起来字数足够一本小书,遂兴起了出版的念头。

说来凑巧,前年十月起,我开始在《深圳商报》副刊上每周撰写篇专栏,今年春,《深圳商报》副刊主编陈溶冰、曾为北京《中国青年报·阅读周刊》做过我访谈的史蓉蓉,分别转来信件,龙门书局文化分社编辑徐海,希望联络我,探问专栏结集出版的可能性。

多次书信往来,了解徐海的编辑背景,龙门书局出版状况之后,我表示专栏结集似乎还不到时候,但手边有一本《在荷兰过日子》散文集的书稿。

寄出参考目录,不久即得回音,龙门书局很有兴趣出版。书稿送出后,很快获得部门选题会通过,社里选题会流程批准,签下台约,随之我航空寄出图片部分,开始进行编排……切过程速度极快充满效率,让我大为吃惊,没料到离第一本简体字书问世,十年时问中国大陆出版产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这本书的内容,是我在荷兰过日子些小事小物的亲身经验轻松度日的过程与感受。这种小资的生活方式说实话似乎不值得年轻读者借镜,但却希望能和所有阅读者分享异国文化下生活的趣味。

整理书稿,自己将三十篇文章重新阅读了几次。每篇郡是独立的散文,虽是个人生活经验,却是借此方式来呈现荷兰人的文化与荷兰人的生活。尽可能地摆脱般观光客从旅游书或网站搜寻,获得的表面信息和印象,能从另外的层面感受郁金香、木鞋、风车,乳牛等的荷兰民族象征,传统、环境维持的特色。这样,或许待读者有机会亲身接触或听司这些荷兰事物时,能够激发出其他的体验和思考。

附录我观察与了解的荷兰人,他们对于生老病死食衣住行育乐的看法与做法,私心希望读者在欣赏安祥美丽的图片,阅读悠哉度日的文字之后,能与荷兰人实际生活的科学数据相互对照。

二十多年前,唐效与我犹豫长留美国或荷兰时,树森当时已居住美国多年,他特别打电话说:“荷兰是我们一群朋友的理想国,劝你们选择荷兰。”我们冷静思考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国力最富强的国家,对科学研发专业的唐效,无疑是最具挑战与发展的地方;但,它同时又是一个以追求金钱为目标,以财富衡量价值的资本社会,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模式;荷兰的科技研究整体不及美国先进,庆幸的是唐效的专业领域,在荷兰的发展能与美国相比;另外,荷兰是个福利良好,提供人们热爱生活,赚钱够花便行的社会主义国家,过日子没有攀比的压力,较适合我们的性情,树森的番话对我们的抉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年在荷兰生活下来,我不能说荷兰百分之百的好,不过,她确实是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建设的国家。对于人民的生活,国家的经营总是站在看得较长远的角度,用理性的态度,去忧虑未来,解决困扰,而这种尊重共生的精神,潜藏于百姓最基本的生活行径之中。

唐效和我是极为幸运之人,能被荷兰社会容纳接受。我想这与性格中凡事喜欢新鲜,好奇,勇于了解,尝试有关,在家说普通话,与荷兰人以荷语交谈:享受中国菜肴,却也极爱品尝及自制各式西洋餐食;与荷兰人样,自己整修房子,疯足球,积极参加节庆活动,坐咖啡馆年年旅游度假,加人当地自己有兴趣的业余社团,譬如唐效是羽毛球俱乐部会员,我是素描,游泳俱乐部会员;选举时参考各党派政见,投票选举……所以,唐效的同事,我们的邻居,相识的荷兰朋友,对我们很少见外,甚至亲密到路过随手按门铃进来喝杯茶,或借上个厕所。一回,有位荷兰友人路过,在门口聊了半天,突然提及居留荷兰外国人的种种不是,激动之余,我们笑道:。你忘了我们也是外国人吧!”她连讲几声对不起,尴尬地说:“完全没想过这回事。”确信我们不在意,方才骑车告别。

人生在世,除了施展抱负,都想生活在个和谐健康,自在愉悦的社会环境里。对于生养自己的故土,我怀抱深厚的情意与感激,总想回馈些什么。写作出版这些海外云淡风清的生活体会,算是野人献曝的一点点报答。

最后对龙门书局整个编辑团队的付出,衷心表示谢忱。仅将此书献给默默在旁纵容我、无怨无悔支持我的丈夫唐效。

书评(媒体评论)

这几年大陆流行古典,但我还是觉得回到平实生活最重要。中国崛起太快,太强大,如果不在生活细节稳住很危险。——蒋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荷兰过日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丘彦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龙门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838595
开本 32开
页数 3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