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技术的人性本质探究(马克思生存论的视角思路与问题)/东华人文学术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治东编著的《技术的人性本质探究(马克思生存论的视角思路与问题)》借助马克思生存论视角凝聚思路、聚焦问题。马克思生存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当代的一种新转向。这种转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也为解读技术开启了新视角、提供了新方法,拓展了新的问题域。全书力求通过追寻人的本质从而探寻技术本质,呈现和揭示人与技术之间相互建构和相互回馈的复杂关系,推进对技术的理解和研究。

内容推荐

随着哲学回归生活世界,技术成为哲学反思的重要对象。由于技术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源,因此技术研究也呈现出复杂的研究进路。王治东编著的《技术的人性本质探究(马克思生存论的视角思路与问题)》借助马克思生存论展开视角、凝聚思路、聚焦问题。马克思生存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当代的一种新转向,这种转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也为解读技术开启了新视角、提供了新方法,拓展了新的问题域。《技术的人性本质探究(马克思生存论的视角思路与问题)》力求通过追寻人的本质从而探寻技术的人性本质,呈现和揭示人与技术之间相互建构和相互回馈的复杂关系,推进对技术的理解和研究,为技术哲学研究提供一种认识途径,为人一技关系和谐探寻合理性出路。

目录

序 技术哲学元问题探究的新尝试

导言 技术哲学研究的一种新路径

一、技术与技术哲学:久远的存在与方兴未艾的学科

二、技术哲学学科现状:研究的多元化与哲学路径的缺失

三、马克思生存论路径:视角、思路、方法与问题

第一章 学海回眸:西方学者的技术救赎之路

 第一节 海德格尔技术救赎之途:“思”与“诗”的安慰

一、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二、海德格尔技术反思的启示

三、技术回归之路:诗意地栖居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批判理论:在梦的清波中依洄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缘起

二、技术批判理论与对技术的理论批判

三、思想深刻性与出路的理想化

 第三节 后现代的技术之悖:主体性的丧失与人的淹没

一、福柯“知识一权力”框架下的技术:“人之死”

二、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的技术:人的虚无化

三、后科学知识社会学“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的泛化

四、哈拉维的“赛博格”:人的嫁接与肢解

五、后现代的出路是没有出路

第二章 视域开启:马克思生存论与人的技术生存

 第一节 生存转向:人与世界关联的哲学思考

一、哲学转向:从本质的探索到生存的追问

二、人的解蔽: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的关注

三、实践生存论:马克思哲学的时代解读

四、合理性追问: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何以可能

五、理论反身性:马克思生存论及其技术思想

 第二节 生存凸显:技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一、人之生存:本体意义的澄明

二、技术史与人类史的同构性

三、人类实践:技术的展现方式

 第三节 生存诉求:技术的功利性价值

一、人性与人的本质

二、“利”之所求:生存的现实维度

三、技术:人性的直观体现

第三章 历史考察:人一技关系的多层面探究

 第一节 发生学的分析: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生与发展

一、代具与耦合:人一技关系产生

二、技术进步与人类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观念的追踪:自然观的更迭对技术的影响

一、古代朴素自然观:技术无为

二、中世纪神学自然观:技术退场

三、近代机械论自然观:技术万能

四、辩证唯物自然观:技术反思

五、后现代自然观:技术返魅

 第三节 技术特征的历史变迁:人一技关系的进阶

一、原始技术特征:手技(人之依赖阶段)

二、近代技术特征:物技(物之依赖阶段)

三、现代技术特征:脑技(智力之依赖阶段)

四、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人与技术的关系

第四章 逻辑分演:技术功能分化与技术文化本质

 第一节 技术构筑人类文化世界

一、文化:人性需求的较高层面

二、“术”的逻辑分演过程

三、科技文化:关于“器”的文化

四、人文文化:关于“道”的文化

五、两种文化:“器”与“道”的张力

 第二节 技术文化的中西差异

一、文化的形态差异:累积性与消耗性

二、哲学基础不同:整体论与还原论

三、知识形式有别:默会知识与编码知识

四、造物观念相异:人创物与神创物

 第三节 技术文化本质的形成与技术的文化选择

一、从技术与科学的区别看技术文化本质

二、从技术文化的内在结构看技术文化本质

三、技术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的技术体现

第五章 时空交织:技术的社会运行机制

 第一节 技术的极限与技术的合规律性

一、技术极限的理论内涵:科学规律

二、技术极限的自在性:体现为可能与不可能的辩证关系

三、技术的合规律性:基于认知

 第二节 技术的“界限”与技术的合规则性

一、关于技术界限的理论内涵:技术规则

二、技术“界限”的自为性:“是”与“应该”的张力

三、技术的合规则性:基于建构

 第三节 技术的双重属性与两种技术观

一、技术决定论及其问题

二、社会建构论技术观及其问题

三、决定论的技术观: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

四、技术的双重属性:超越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第六章 冲突展现:技术僭越与人类生存危机

 第一节 二律背反:技术僭越的内在根据

一、技术是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统一

二、技术是自然性与非自然性的统一

三、技术是目的性与反目的性的统一

四、技术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

五、技术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六、技术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统一

 第二节 现代性与技术滥用:技术僭越的外部因素

一、现代性:技术僭越的理性基础

二、技术滥用:技术僭越的人为因素

 第三节 人类生存危机:技术僭越的现实表现

一、环境问题频发:生态破坏(人与自然)

二、伦理问题凸显:关系异化(人与人)

三、人文精神沦落:文化失衡(人与社会)

四、本体之困境:自我迷失(人与自我)

第七章 问题回应:技术理性与人类未来

 第一节 人与自然对立之回应:和谐自然观的确立

一、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

二、自然观是个辩证体系

三、自然观的辩证回归:古今对话与中西互补

 第二节 文化冲突之回应:两种文化的融合

一、理性反思:西方人文学者的关注

二、文化融合:科技与人文关系的应然与必然

三、实践超越:科技与人文关系的现实途径

 第三节 技术异化之回应:从物本主义到人性回归

一、异化的人为因素与技术因素

二、异化的理性根源:物本主义

三、技术价值与技术人性本质的回归

四、技术至善与社会和谐

结语 马克思生存论:技术时代的哲学智慧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技术的人性本质探究(马克思生存论的视角思路与问题)/东华人文学术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治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08417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811.693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