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子释译(老子的论语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子》一书由老子学生计然汇集老子的言论和谈话而成,奠定了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基础,是国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老子“论语”集。

鉴于老子道学的博大精深,价值深远;又鉴于今日的中国已进入世界的强国之列,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是科学发展的时代,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极需彻底摒弃封建等级观念,摒弃官贵民贱的传统观念,摒弃权大于法的潜规则,摒弃对百姓玩弄权术的恶习,研究和传承老子的思想,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老子写的《道德经》和计然编的《文子》是道学的基本著作,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笔者唐突生、滕蜜郑重向国人推荐此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文子释译(老子的论语集)》。

内容推荐

世人只知中国有一部记述孔子言论的《论语》,殊不知还有一部,由老子的学生计然(字文子)记录并汇聚而成的老子“论语”集,它就是流传至今的《文子》。该书汇集了大量老子的言论和谈话,如,有与楚平王、孔子、文子的谈话等。内涵非常丰富,可说是名副其实的老子“论语”集。《文子》和孔子的《论语》,都是国学经典。

鉴于老子道学的博大精深,价值深远;又鉴于今日的中国已进入世界的强国之列,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是科学发展的时代,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极需彻底摒弃封建等级观念,摒弃官贵民贱的传统观念,摒弃权大于法的潜规则,摒弃对百姓玩弄权术的恶习,研究和传承老子的思想,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老子写的《道德经》和计然编的《文子》是道学的基本著作,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笔者唐突生、滕蜜郑重向国人推荐此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文子释译(老子的论语集)》。

《文子释译(老子的论语集)》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重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为蓝本的。每卷之后,还加上了笔者的“思悟与心得”。

目录

第一卷 道原

第二卷 精诚

第三卷 十守

第四卷 符言

第五卷 道德

第六卷 上德

第七卷 微明

第八卷 自然

第九卷 下德

第十卷 上仁

第十一卷 上义

第十二卷 上礼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也。

【解读】

接上句,老子继续论述圣人治国先治己,他说,道,陶冶万物,始终处在无形的状态,总是静悄悄、不动声色地起作用,大通、浑厚、幽深,极为广大,大得无边无际,若剖析其毫芒,永无尽头,微小得没有内里,其所在空间,无可环堵,一切皆在有与无的总名之中。

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

【解读】

在论述得道圣人、至人之后,老子又论更高一筹的得道真人,说,真人体悟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欲相杂,以至得天之道,是为一个纯真的人。真人者,看重与人民融为一体的大己,而小看天下权位,重治自身,而不屑于治人,不以财物冲击和谐,不以性欲扰乱真情,隐匿名姓,见时政有道则隐身,见时政无道则显现,顺其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做事,虚心探知不知的事,胸怀天道,包容天心,呼吸阴阳和气,吐故纳新,对阴气俱关闭,对阳气俱敞开,面对刚柔,当卷则卷,当舒则舒,面对阴阳,当俯则俯,当仰则仰,心与天同心,身与道同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与万物的玄机相通,无绝对的非,也无绝对的是。

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究①而神杜②;神伤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故真人用心复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是以其寝不梦,觉而无忧。

【解读】

①形究。是说形体枯竭。②神杜,即精神堵塞。

老子论真人,说,大凡形体遭寒暑燥湿暴虐者,其形体的生机将趋于枯竭,精神也相随而遭堵塞;大凡精神遭受喜怒思虑的祸患者,其精神的活力将趋于穷尽,而形体还会存有生机,故真人总是用心恢复本性,依靠精神与形体相互扶助而得以善始善终,所以睡觉不做恶梦,醒来无忧愁。

【小结】

老子论述圣人、至人、真人如何治国先治己,坚守道的五种形象。

孔子问道,老子日:正汝形,一汝视①,天和将至②;摄汝知③,正汝度④,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⑤,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⑥无心可谋,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解读】

①一汝视,一,可解为统一或专一,联系老子对孔子的几次谈话,其意可能是劝孔子把视线集中到人民身上。②天和将至,这里的和,应读he,同贺。其意是说,上天将为你祝贺。③摄汝知,知通智,其意是说,收敛起你的巧智。④正汝度,是说端正你的器量。度指器量或胸襟。⑤形若枯木,心若死灰,这是劝孔子自制、自静、自清。⑥恢恢,宽广貌。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劝告孔子说,端正你的形态,把你的视线专注于人民,上天将为你祝贺;收敛起你的巧智,端正你的器量,精神将为你守舍。如此,则德将为你美容,道将为你安居,你的瞳孔将似新生之犊那么清沏,无需探究其缘故,望你收敛骄气和欲望,自制自静,达到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的境界,实事求是,不曲解事物,自持大度宽广,无心于用计谋,明白通达,能无智慧吗?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专程求教于老子,老子劝孔子“去骄气、贪欲与妄想”,与本段问对相近。

【小结】

老子希望孔子行道,治国先治己,把自己修养成为圣人。

老子日:夫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知时者无常之形,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书者言之所生也,言出于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书者也。

【解读】

接上段,老子对孔子说,当事情发生时,该要应变而动,事物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懂得时变规律者,就会懂得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所以他说,道,是可以表述的,但没有固定不变的道;名,是可以命名的,但没有固定不变的名。所谓书,是言论产生的,而人的言论出于其智慧,若智者也不知晓的东西,一定不是常道;名,可以命名,但绝不是藏书所已有的。言下之意,道是不断变化的。

多闻数穷①,不如守中②。绝学③无忧,绝圣弃智④,民利百倍。

【解读】

①数,应读,频繁、屡次。数穷,屡屡穷困。②中,适中,即顺其自然之意。③学,非指一般的学问,而是指春秋时代那些不利于人民的君主统治学。④圣、智,非指受人尊敬的圣贤和有大智慧者,而是指春秋时代宣传圣、智的虚伪。

接上句,老子对孔子说,正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其听闻得太多,以致屡屡穷困,不如守中,顺其自然而知,顺其自然而言。抛开那些统治学,百姓就不会有忧愁;断绝和放弃宣传圣、智的虚伪,人民自然会得到百倍的好处。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而应,智之动也;智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出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

【解读】

接上句,在提倡守中的同时,老子劝孔子守静,他说,人生下来,喜欢静,这是天性使然;对客观事物产生感知而心动,是人性的欲望;事物来临前即产生反应,这是智力作用的结果;智力一旦与财物相接,就会产生好、憎;好憎一旦成形,则感情的作用就会加大,而智力的作用就会退之于外,不能返回到原有的本性,此时天理就会被忽略了。P7-10

序言

世人只知中国有一部记述孔子言论的《论语》,殊不知还有一部,由老子的学生计然(字文子)记录并汇聚而成的老子“论语”集,它就是流传至今的《文子》。该书汇集了大量老子的言论和谈话,如,有与楚平王、孔子、文子的谈话等。内涵非常丰富,可说是名副其实的老子“论语”集。

《文子》和孔子的《论语》,都是国学经典。为什么后者备受尊崇,流芳百世;而前者却鲜为人知,几近湮没呢?这就要从二者的历史命运说起。

众所周知,中华上下五千年,积蓄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外交家,诸如:李耳,又名聃(老子)、孔丘(孔子)、孙武(孙子)等,真可谓群星灿烂,光耀九州,统称为“诸子百家”。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外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是罕见的。可说是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那么秦朝以后为什么“万马齐喑”了呢?这是因为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制。为了实现他“从一世直至万世而为君”的家天下之梦,始皇帝必须钳制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尤其不能允许读书人的“说三道四”。为此他以焚书坑儒的残酷手段摧压传统文化,下令焚烧了自夏、商、周以来,除农、医等技术性书籍以外的所有典籍,以致中华民族失去了前三千年的历史记载。变成了一个虽有繁荣深厚的根基,但却难以寻觅到文字实录,只剩下“古代神话”和“口头传说”的国家。从老子的文章看,在他出任周朝守藏史时,周朝的史籍还是不少的,否则不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并委派专职的官吏(守藏史)来掌管。秦始皇下令焚毁国家全部的史籍,这个损失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一度回归六国时代的文化传统,依道治国,息养民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待汉武帝掌朝后,既仰慕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又利用“文景之治”的大量物质积累。野心勃勃,穷兵黩武,对外频繁发动战争,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听从了儒士董仲舒的奏请:“所有不属于儒家‘六艺’(指《易》、《礼》、《乐》、《诗》、《书》、《春秋》)范围之类,不符合孔子学说的学派,都禁绝其理论,不许他们与儒学并进,使邪恶不正的学说归于灭绝。”汉武帝批准了董仲舒的奏请,任命他做江都国相,审查各地举荐来的贤良,只要不是儒士,一律以扰乱国家政治罪,予以遣返。这个文化专制案件,不仅波及众多贤良,甚至波及皇家,太皇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不喜欢儒家学说,丞相赵绾奏请汉武帝:国家政务不要再向太后奏报,引起了窦太后的愤怒。皇家尚且如此,对待平民、知识分子就更不用说了。

自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在直至辛亥革命的两千余年历史长河中,道学等百家均丧失了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孔子比老子等人更德高望重吗?是因为儒学比道学更正确吗?当然不是!请看《史记》的一段记载(现翻译成白话文):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曾专程到周王朝的首都,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认为:孔子所言的“礼”,当年为周制礼的周公,其人与骨早已腐朽,只有他的言论还流传至今。君子的事业取决于机遇,若得到机遇则兴盛;若得不到机遇,则寸步难行。有盛德的君子,总是表现若愚,老子期望孔子去掉骄气、贪欲与妄想。孔子回去后,对众弟子说:“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走。走兽,可以用网来捕;游鱼可以用纶来钓;飞鸟可以用箭来射。至于龙,我不能知,它能乘风云而上天。我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从记载可见,老子对孔子兴复礼教,持否定态度;对孔子的批评,如同长者对后生的爱护。而孔子对老子则由衷地崇敬,将他比作“能乘风云上天的龙”。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老子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和声望是很高的。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因为作为帝王的汉武,从他统治阶级本身的利益出发,排斥谁?支持谁?其立场是十分鲜明的。孔子创立的“儒学”其核心是崇尚“礼乐”和“仁义”。主张“仁”的执行要以“礼”来规范。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实际上是维护封建社会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儒学主张“正名”,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纪。这些理论对于在政治上巩固帝王的统治地位十分有用。自然会受到历代统治者的竭力吹捧和大肆宣扬。而儒家为适合各个时期统治阶级的需要,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借孔子儒学之名,美化封建专制的独裁体制,以维护君主的最高权威。什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三纲五常等封建谬论,统治中国学术思想二千余年,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

那么,为什么汉武帝以后的历代君王,在大树特树孔子儒学的时候,还不遗余力地贬斥老子创立的道学呢?这要从老子的思想体系说起: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创者,他第一次提出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存在的根据,以“道”作为宇宙万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宇宙观,第一次把君主与平民放在同等的地位,与天地并列。其“无为而治”、“共生不自生”、“上善若水”的执政观,极富人民性。他还抨击统治者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寡欲”。此外老子的道学,还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如:祸与福、上与下、有与无、生与死等的相互依存和转化。这些论述,着重于从平民的利益出发,限制了统治者的专横与滥权。

试想,如果老子的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帝王与权贵们的统治宝座能天长地久,永远地稳坐下去吗?为此,历代君主无不传承汉武帝的文化专制主义。大量出版儒学经典,作为仕途考试的法定科目。例如。为人熟知的“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儒学经典。其中《论语》,不需冠名是谁的论述和语录,众所周知就是记述孔子言论的。这种“习惯势力”真是太可怕了,它闭塞了人们的视听和思想,殊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被贬黜的老子道学也不例外,只能依靠民间人士的口传;或借助开明儒士的私下探寻;或经由道教人士加以弘扬。在这种历史氛围下,后人只知有孔子的《论语》,而不知有老子的“论语”——《文子》,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有感于《文子》此书珍贵的学术价值,以及其坎坷的遭遇。为了使这一枝冷僻的奇葩为更多人所知,才不惭才疏学浅,大胆地对此书进行翻译、注释和解读、思悟;并在此序言中用了较多的篇幅对《文子》此书的来龙去脉以及著述者文子的生平加以介绍。

文子,是何许人?据《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记载:文子即计然,本名辛妍,楚国蔡邱濮上人,是老子的学生;范蠡的老师。楚平王时,政事日非,伍子胥奔吴,计然亦离开楚国经吴国到越国。其时,越王勾践兵败,困于会稽,在范蠡引荐下,计然参议越国政事,为勾践出谋划策,终于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战略,击败了强大的吴国,报了勾践昔日的耻仇。在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计然与范蠡预见到越王勾践将杀功臣,师徒俩逃入太湖。传说范蠡携西施离开越国北上经商;计然留在越国境内武康禺山隐居,躲过了越王勾践诛杀功臣的浩劫。

笔者曾专程到浙江武康的禺山考察过,这里确是理想的隐居地。南近杭州,东离绍兴不远,群山绵延,东西峰峦秀拔,中间有禺溪由西而东,流水潺潺,汇入山下的东苕溪,从东苕溪乘船可通往外海。

计然何时编著《文子》,未见史料记载。他在禺山隐居期间,既有充足的时间,又有丰富的阅历,极有可能是他汇集老子论语之时。因计然隐居于此,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他所居禺山之地,叫做计然山。

文子(即计然),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距今已有2500多年,相隔时代久远。在《文子》面世之后,主要靠民间流传,未见官方注释和再版。在尊儒抑道、文化专制的历史长河中,《文子》一书长期受到官府冷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能流传到今天,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其中,要感谢三代学者。

《文子》传世约八九百年后,面临第一次失传之时,魏晋时幸有李暹、徐灵府、朱元等三家注《文子》,使《文子》得以继续流传下来。又过了大约八百多年,时至南宋,惟有徐灵府注本仅存,亦大半缺失,《文子》再度面临失传的危机。能把北魏以来阙佚的《文子》,再度延传下来,要归功于南宋道士杜道坚,也得益于他所主持的升玄观具有地利。

升玄观有何地利?升玄观位于武康禺山之麓,禺山是历史上的名山。宋高宗手下有一个将领名叫杨存中,山西人,身经百战,曾大破金兵,功勋卓著,被宋高宗封为恭国公、同安郡王,任职和州宣抚使。宋孝宗时,官至太师,死后封为和王。杨存中自知死后不能魂归山西故里,生前看好了禺山这块风水宝地,把父亲杨震安葬在这里,把这里的唐代古刹改建成他的功勋院,又在汉代的古观遗址上建起了升玄报德观(简称升玄观,有称升元观)。1166年,已退位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亲临此地,为升玄观赐匾,恩赐很多,有宋高宗所居德寿宫的文物,其中或许就有《文子》传本。当年升玄观建筑规模可观,香火鼎盛,每天香客数百人,南宋的皇亲国戚,都来升玄观朝拜。

杜道坚,是何许人?据清朝大学士纪昀(纪晓岚)考证说:“道坚当为(宋)理宗时人。”“道坚字南谷,当涂人,武康计筹山升元观道士也。”据《武康县志》记载:“杜处逸,号道坚,又号南谷子,采石人。年十四得异书(可能就是《文子》的传本)。师葛蒙庵,入茅山作道士,住邑之计筹山升玄观。”据蔡泉宝先生考证:杜道坚好学不倦,在他主持升玄观后,在升玄观右侧建起了藏书楼,收藏古籍万卷,日常披览。他爱好文墨,常与文人学子相往来。杜道坚信仰道教,本好道学,对老子多有研究,既得到异书,又收藏了诸多古籍可参考,再加上计筹山有文子的故迹遗存,这些条件,促成了杜道坚注《文子》。杜道坚有一位朋友,即陵阳牟巘,曾跟随杜道坚登过计筹峰,遥望过范蠡当年泛湖之处。牟巘为之作序目:“南谷杜君,辩博而笃实,恬静而疏通,其能可以用世,而其志果于逊世;虽常颌闲台珍馆,亦复舍去。筑披云之庵于计筹山上,燕处从容,取文子书及其事之散见他书者,会粹而刻之。三代古书遗迹,一旦震发于湮没之余,真山林一大奇事乎。”从这个序言可见,杜道坚刻印的《文子》,是根据遗存的一些古文献资料,经考证、整理、编撰而成,牟嗽把《文子》视为夏商周“三代古书的遗迹”,可见其珍贵价值。

杜道坚是12世纪人,距今约800年,历经元明清,战乱频繁,他所注《文子》的传本大多毁失,能流传至今,要归功于清朝大学士纪昀等人。

现今流传于世的《文子》是清朝内阁大学士纪昀负责主编的,参与者有光禄寺卿陆锡熊和礼部主事任大椿。当时,杜道坚的传本难觅,惟独《永乐大典》尚载其文,纪昀等人就是以《永乐大典》的传本为基础,博采其他遗存,编纂成12卷的新版本,符合隋唐志所记《文子》旧数。编好之后,上奏乾隆皇帝,历史上称这个版本为“武英殿聚珍版”。乾隆四十五年,纪昀上奏乾隆皇帝说,他主编的这个本子,源于南宋杜道坚编撰,与世传明代道潜堂刊本做了校对和订正。

由官方编纂出版《文子》,并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同,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里传递了一个信息,说明在乾隆年代,已有开明的学者型官员,如纪昀等,想从老子的道学中寻求指导思想,但他们受儒家思想束缚太深,如纪昀等人在写到“丘”字时,为了避讳于孔子,不得不把丘字中的一条短竖去掉,足见当时儒家势力之大。仅纪昀等这样一点探索,也未能形成什么气候,这也间接说明儒术对社会思想束缚之深。如果从乾隆皇帝开始,中国能吸取一些以人为本的道学思想,少一些官方儒术的统治,或许中国不至于遭受近代的屈辱吧!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发生的那场“文化大革命”中,《文子》得以保存下来,也算幸运。在20世纪80年代,能读到《文子》一书,还得感谢改革开放创造的宽容环境,也得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诸子百家丛书》,其中就有《文子》的单行本。

除《道德经》外,《文子》是老子思想、言论的又一部记录。《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叹曰:‘计然之策七,越国用其五而得焉,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于家。’”这说明,计然之策只用了七分之五,就复兴了越国。那么在21世纪,是否也可以取其精华,服务于中华的伟大复兴呢?对于平民,至少也可用以兴家。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5260个字,言简意赅,而《文子》记录的是老子与学生等人的谈话,比较详细,是学通《道德经》不可或缺的桥梁,故《文子》又名《通玄真经》。

鉴于老子道学的博大精深,价值深远;又鉴于今日的中国已进入世界的强国之列,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是科学发展的时代,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极需彻底摒弃封建等级观念,摒弃官贵民贱的传统观念,摒弃权大于法的潜规则,摒弃对百姓玩弄权术的恶习,研究和传承老子的思想,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老子写的《道德经》和计然编的《文子》是道学的基本著作,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笔者郑重向国人推荐此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文子》。

本书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重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为蓝本的。原文用的是文言,还有一些古汉字;大都没有标点符号,一些文字残缺不全;古文一字多义,且老子言论较抽象,有时可作多种理解。笔者初学时,深深体会到这些困难,为便于现代读者阅读,特加以翻译和注释。为避免艰涩、繁琐和重复,对于先人旧注和杜道坚的缵义(指接受的前人思想),只选择了那些有价值且易为读者看懂的内容,加以转录。其余的内容已尽可能在消化后融入笔者的解读之中。为了避免与仅存的“旧注”和“缵义”相混淆,凡笔者的释译,均冠以“解读”;每卷之后,还加上了笔者的“思悟与心得”。

笔者自知学识浅薄,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方家不吝指正。

唐突生

2009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子释译(老子的论语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71703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9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