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大地走向大地/邓一光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非常明净的文字,非常明净的思想,这是作者艺术才华的真实体现。作为作家的邓一光写作《从大地走向大地》,摒弃了对艺术作品纯客观介绍的通常做法,而是以独特的精微的有所发现的眼光,对艺术作品进行主客体的审美交融。由于作者有思想,有人生感悟,有艺术感受的想象力,故而每一篇文章都是极富个人色彩的优美散文。看着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读着作者淡泊宁静的文字,确实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内容推荐

《邓一光文集》收录了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邓一光的13部作品,是迄今为止硬汉作家邓一光收录经典作品最多、最完善的作品集。

2004年夏天,作者在养病期间无意中接触到19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这些才华横溢的俄罗斯画家的油画将作者带入一个优美深邃的境界,引发了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赞叹与欣赏、探索与思考。《从大地走向大地》的文字淡泊宁静,却能将读者带入深远的意境,跟着作者的思绪,我们看到了一粒种子是如何成长,最后变成一艘远航的船的过程;看到了森林与海洋的对视与相溶,看到了秋天美丽宁静的树林,薄暮时分钟声中的教堂,强烈光线下的雪地与沼泽,还有从容不迫地流淌着的小溪,比肩而生的青黄的小草,这些生活中可能被许多人忽略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从大地走向大地》是一本能给人带来极大美感的随笔,给生活以希望,给心灵以阳光。

目录

大地之根:阿.康.萨符拉索夫

白昼启示 004 

冬夜思念 006 

两个世界的日子 009 

鸟儿带来的变化 012 

美丽如树:伊.伊.希施金

拒绝阳光019

伞下的鱼023

远离森林025

猜测雪下世界028

种子的姿势032

生命礼赞035

暴风雨精灵038

构成史诗040

风吹来的方式043

昂首向雪045

森林与树048

船的种子051

雨的儿子:费.亚.瓦西里耶夫

水的遗址 057 

造就雨季 060 

负重的山路 062 

秋汛的行程 064 

死于歌唱:阿.伊.库茵芝

穿越彼此071

美丽如树074

遐想雨季077

故事中的故事081

结束云的时代083

蓝色梦想086

遥望天国088

抵达季节090

海洋飞翔:伊.康.埃伊瓦佐夫斯基

烛光中的眺望098

敬畏之墙100

怀念15日103

仰望星空:瓦.阿.波连诺夫

遭遇金秋108

老花园111

快乐家园116

等待的姿势118

岁月有痕120

凝视金色之地123

雪自何处125

灿烂陨石:伊.伊.列维坦

光线舞蹈者133

静谧中的毒水136

灵魂蜿蜒139

向水聆听142

阳光波尔卡145

叛逆者梦148

覆盖之谜151

怀疑路尽头154

树的记忆156

一种姿势159

自然之后162

生命如炽165

白桦林音乐167

试读章节

构成史诗

出走经年,我和森林久违了,无从知道森林还在不在,它们在哪里,它们有多大;也无从知道在我离去之后,林间的生命是不是已经脱胎易骨,换了乾坤;如果是相识的旧人,是否过着和谐的老日子,说着久远的老话;如果是新鲜的生命,它们都是谁,长得什么样,有着怎样新鲜的歌与诗。

我在千百万年以前决绝地走出森林,赤身裸体,脚步蹒跚,去看远方的世界,向往中诱惑着的世界,从此一去不回,失去了森林者的身份,和与森林沟通的语言;待到疲倦了,蓦然回首,已与森林相对无语。森林再不是我的家,不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而是一幅遥远的画。我已经陌生了森林,离间和隔阂了森林,看不见返回森林之路,因此,我称回到森林为迷失或者流放。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在漫长的新世界的寻觅中,在尘世夜晚的梦中,总是能听见一泓清澈的泉水汩汩不竭的流动声,它自森林中传来,始终不渝?

我不知道我昔日的同伴,他们在不在。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重新走进森林,攀缘树上,在溪涧边痛饮,隔涧长啸,与旁族搏斗并且强大到能够征掳到配偶生儿育女。

森林是我旧时的家。森林里的生命是我旧时的兄弟姐妹。我远离了森林,远离了旧时的家。我把森林推倒,把森林的根须从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中刨去,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在被新的文明追逐得气喘吁吁的时候,在新文明的牢笼中百般困顿的时候,才会和伤感的预言家达尼埃尔一样,栖息在立柱顶端上,捧着脑袋,整日整夜地苦想冥思,以躲避文明狮子的袭噬并且梦想着接近思想的天空。

那根光秃秃的木质立柱,它是我对森林最后的怀念。

这是史诗般的森林,它以天空、大地和水的形式出现,从最早冷却下来的岩浆中探出头,铺天盖地生长出来。它是万物之本,链接生命来路,记载生命演变,指向生命归宿,形成世界之轴,成为神灵的家园。

常青代表永恒,落叶代表再生,松萝代表交配,榛子代表孕育,松果代表火苗,磷光代表智慧,常春藤代表酒神巴克斯,月桂树桂冠代表太阳神阿波罗;而水,它代表分野、源泉、生与死、今生与来世、冥界、时间的流逝和净化它从伊甸园中生命树的根须下流出,以四条溪流的形式把力量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快乐生长,让如我一样的生命快乐生长。

在这样的森林里,不用睁眼,只凭一双耳朵,便可以听见博大和丰富,可以听到所有见到和没见到的、知道和不知道的生命的呼吸声,可以听见一切生命以及更多新生命生长时的拔节声。

但愿林中溪流潺潺永远悦耳,不会被当做外星球传达来的信息,再被我和我的同类施以新的科学征服……

但愿我返回的时候,老荷马还在,柏拉图还在,苏格拉底还在,毕达哥拉斯还在,阿耳忒弥斯还在……

但愿森林会宽恕,让我回到老家,执手话旧……

风吹来的方式

什么风能吹进密无间隙的森林,集合起来,将树木拦腰折断,或者连根刮倒?是什么样的风才能做到?

森林如此稠密,是我见到过的最团结的样子,也是最古老的样子。森林经过了亿万年,因神灵聚集,从来没有失陷过,是地球上最结实的古堡。森林是自然母亲的子宫,它是神秘的,结实的,深不可测,甚至能抗拒最强大的阳光的穿透。而什么样的风无影无踪的来了又去了,把森林里的树吹断和刮倒,让森林缄默?

风是自然界的思想者,自无形中来,令山削瘦,火激动,河凝固,花飘舞;让帆行走在陆地上,种子飞舞在天空中,马奔跑在海洋里,人游泳在草尖上。风扇动世界,让世界不再以本来的方式存在,却永远藏匿着,不被我们发现。我们只能看见风的改变,却看不见风的到来;我们只能看见风的结果,却看不见风的形状。

风离开时,世界会保持它在时的样子:山削瘦,火激动,河凝固,花飘舞;帆在陆地上行走,种子在天空中飞舞,马在大海里奔跑,人在草尖上游泳。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来过,它刮倒了森林中的树,让森林有所改变,让我们有所改变。

因为风来过了,笔直向天空攀缘而去的树横亘于湿地上,任苔藓覆盖,继续没有完成的森林梦,任寂寞的蘑菇一年复一年地撑起花瓣,开了又落;而树不再长高,它们倒覆在向上长去的路途上,一切都定格在根茎的回忆中。

风去无影,森林恢复了原来的模样,阳光再度回到森林里。树静默着,或者是肃穆。阳光能温暖树的老皮,却不会掀起水洼里的涟漪,因此,我们不会知道风在水洼下还留下了什么。我们只知道这一片寂静之前,有过了怎样剧烈的改变。

再老的森林,也需要风进入,创造一片开阔之地。

而我们无须知道风如何经过,带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我们只须借助风,变幻一种姿势。

P40-44

序言

着手组编这套丛书时,一些陈旧的话题又浮上心头。譬如,人为什么需要艺术?如何界定艺术?如何走进艺术?等等。于是想起一个例子——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这段话源自黑格尔的《美学》,意在说明艺术之所以成为普遍而绝对的需要,在于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并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

小男孩的行为当然不能完全等同于艺术创作,但它可以说明,创造对于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无论对外在事物还是对自身,都是如此。

于是又想起罗曼·罗兰青年时期的一篇文章,那是他为《古代音乐家》一书所写的序。序中认为,尽管一种艺术门类可能在某种情况下衰落,如战争状态下,创造力在建筑方面就很难表现;但就整体而言,艺术是不会消亡的,“因为精神的光从未熄灭,它在这里暗弱下去只是为的又在别处重新闪耀而已”……

但凡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亲身品尝过暗自创作、暗自欣赏的滋味的人,大概不难领会罗兰的观点。就是说,艺术的生命是顽强而永恒的,即使冰封雪压,白地茫茫,它也会以独特的形式继续奔流。

现在外界的桎梏几乎已不存在,只要不违法,没有什么艺术或艺术行为会受到限制。然而,另一种限制却因内在的原因而日益明显,这便是修养的限制。中国进入小康阶段后,人们对生活有了新的需求。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希望增添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品位;用后现代主义的话语说,就是要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追求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艺术修养的提高并不同步,人们一面装饰居室、逛古玩市场、让孩子学钢琴;一面又对居室的雅俗、古玩的学问、钢琴的审美一片茫然。其实,当黑格尔举出前述小男孩抛石头的例子后,接着曾以穿耳穿唇和中国妇女的缠足为例,说明在人成为“有教养的人”之前,有些装饰打扮“可以是很野蛮的,丑陋的,简直毁坏形体的,甚至很有害的”。。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走近人们的生活,在读者所关心的领域做一番艺术的导游呢?这种导游是否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当然,这里首先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如何界定艺术?按前述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随着消费文化的发达,特别是当符号与影像充斥社会之际,生活的每个地方都已为现实的审美光晕所笼罩,艺术已无处不在,故而一个看似清楚的概念,在今天已变得相当模糊。

有趣的是,即使在古代,这个问题也不容易回答。稍通国学的人都知道,“艺术”一词的现代含义,产生得很晚;对于其具体的内涵与外延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但大致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探讨问题的。而在中国古代,“艺”的含义要宽泛得多。“六艺”除作为“六经”的代称外,也指六种教学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除了乐(音乐)、书(书写),其余四种表面看来似均与审美无涉。但既然在庄子笔下,连庖丁解牛都“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进入了审美的境界,而且他还绘声绘色地讲述过《佝偻者承蜩》《匠石运斤》等诸多富于审美意趣的寓言,包括对不同层次的“射”的描写、品评,那么,又何以见得礼,御、数等不具备审美的品格呢?

事实上,艺术与生活关联之密切,恐怕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便有了一种想法,即从人们平时接触较多的事物入手,通过一个载体去看一门艺术。譬如,从期刊看文学,从唱片看音乐,从画册看美术,从民居看建筑,从古玩看工艺,从相册看摄影,从模特儿看时装,从广告看设计,从明星看电影,从艺术家故居看其创造的足迹,等等。由于所述内容不同,作者风格各异,每本书的写法可能自成方圆,但就整体而言,上述想法或许构成了本丛书的一个特色,而这特色相信会让读者感到亲切和贴近。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介绍?导游一般有两种:一种侧重于客观的陈述;另一种更多地融入主观的感受,这是两种不同的视角。借用王国维谈诗词的话来说,前者好似“无我之境”,后者宛如“有我之境”。为了让读者领略不同的境界,更深地走进艺术,我们组编这套丛书时,根据书的不同内容,兼采两种写法。前一种写法以生动的语言、活泼的形式引领读者登门入室,尽窥各门艺术的堂奥。后一种写法以作者自身独特的带有鲜明情感印记的领会、体悟、联想,告诉人们,原来艺术欣赏可以如此自由大胆,如此不拘一格,如此浮想联翩!正如歌德当年所说:“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如果读者读罢这套丛书,不但能领略各门艺术的概貌,而且能学会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于鉴赏的过程中进行审美的再阐释、再创造,那么,我们将丛书取名为“双视角”的目的也庶几达到了。此外,丛书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不论介绍何种艺术,都配有大量图片,其中不乏珍贵资料,有的甚至是私家珍藏,首次面世。王国维提倡“不隔”。之美;鲁迅也说过,审美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采用图片,除了论证的需要,一个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增强对象的直观性。希望通过图文并茂的导游,读者对于诸书涉及的艺术门类,也能如王氏所言,有“语语如在目前”。的感受。

我们做得怎样呢?只能留待读者去作出评判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大地走向大地/邓一光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一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34180
开本 16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2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7
16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