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找的悲歌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再复是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领袖,极富盛名,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深海的追寻》、《人间·慈母·爱》、《寻找的悲歌》、《太阳·土地·人》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在内地出版过,销量惊人,但是现已难找到,极富收藏价值。

《寻找的悲歌》的主题是孜孜不倦的寻找与人生往往求而不得的永恒悲哀。

内容推荐

1983年内地出版。1983年香港出版。《寻找的悲歌》的主题是孜孜不倦的寻找与人生往往求而不得的永恒悲哀。

《寻找的悲歌》从《序曲》出发,作者刘再复的情感犹如幻化成了《顽皮的精灵》,去“找寻”《冥冥中的爱》,在“找寻”《精神之渴》和《生命之灯》,既有《初寻与忏悔》,又有《痴情与无情的跋涉》,既感受到了《失落》,又在《寂寞时刻》实现了《超越》,一路追求,找到自己,忠实于自己,作者感悟《过程是美丽的》,但这种找寻和追求是《没有归宿的船帆》,不应该也无法停留,因为真理在前方。

目录

8 序曲

11 顽皮的精灵

18 初寻与忏悔

31 冥冥中的爱

42 精神之渴

57 生命之灯

70 痴情与无情的跋涉

85 失落

95 寂寞时刻

107 超越

122 过程是美丽的

129 没有归宿的船帆

136 返回散文诗

试读章节

5

精神之海。袒露着伟大胸襟的海,隐匿着无数玄奥的海。命名为荷马与但丁的海,命名为莎士比亚与托尔斯泰的海,命名为马克思与鲁迅的海,浸润万物、浸润原野、浸润我的心胸与我的大地的海,使我销魂夺魄、置身于美不胜收的境界之中的海。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已经和大海连在一起,我的有限的生命之帆已拥抱着无限的洪波。我愿意在大海里永恒地浮沉,愿把缠身的黄金与白银全部抛入海底,然后自由地驾驶这些长扬不衰的惊涛骇浪,去寻找深渊中不可抹杀和不可穷尽的世界。

我让这些大海的巨浪越过我心灵的堤岸,涤荡我的内在宇宙。

我是大海之子,难以驯服的弄潮儿,我以海为家,以海为生,以海为乐。

我天天读着沧海,呵,读不尽的沧海,读不尽的渊深,读不尽的浩渺。我都是海的永远读者,善于怀疑但不善于背叛的读者。

6

海拯救过我。当一切都抛弃我、远离我的时候,陪伴我寻找的仍然有天外的星辰,窗外的草叶和屋内满架的书籍——我的海洋。

坠入灾难,没有一次不是书本把我从困境中唤醒。由于它,我驳斥了绝望的理由。由于它,我说服了生命之火重新燃烧,然后对着寂寞进行扫荡。由于它,我重新扛起担子,又去寻找。不再忧郁,不再献给魔鬼渴求的礼品:我的沉沦,我的精神废墟。

7

我爱海,海也爱我。我给大海一分情意,大海给我十分厚爱。

此刻,我的生命之舟,正在穿越深广的精神之海。呵,美不胜收的但丁海岬,目不暇接的莎士比亚海湾;呵,李白的豪放之波,杜甫的沉郁之波,雨果的浪漫之波,卡夫卡的绝望之波,爱因斯坦的雄奇之波。朋友,你见到我的穿越吗?你见到我的航行了吗?

8

为什么喜欢永恒的《奥德赛》?

十年漫游,十年寻找。俄底修斯,仅仅寻找美丽的妻子吗?

古希腊的英雄史诗为什么永远不会丧失它的魅力?请听大地的声音,那是俄底修斯的声音,那是回归故乡、回归童年、回归质朴的足音。

创世纪的故事有几分真实?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人类祖先,就是因为不停地寻找,才找到火,找到青铜,找到铁,找到遮羞的衣冠和装扮着文明的金子。《奥德赛》的故事有几分真实?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人类的英雄找到回归之路,才有最后的凯旋。  9

为什么喜欢浮士德?

和魔鬼打赌,带着永不满足的书卷气寻找。

对于浮士德,魔鬼梅菲斯特也许比美人玛甘泪更加重要。

魔鬼,人类征程中的伙伴。魔鬼的打赌,逼迫双脚不断奔走,魔鬼的挑战,激发生命常常汹涌洪流。

魔鬼等着你去决斗,你还贪恋花香酒色吗?还苟安、偷懒、停留吗?

呵,人的自觉,魔的监督。人生,正是如此奇妙的组合。

我不恨魔鬼,不恨魔鬼的叫阵和决斗的通知,我知道魔鬼的战场如同赌场。但我还是要和他们打赌和决斗;如果我会在他们的打击中灰心和沉沦,我情愿让他们分尝我的灵和我的肉,情愿让我的失败加浓加香他们庆功的美酒。

我爱魔鬼,我喜欢人生路上必要的邪恶:阴冷的磨牙,可为我敲响警钟;疯狂的诽谤,可使我不知疲倦;无休止的喧嚣,又使我不会在渺小的光荣里满足。呵,魔鬼,我的可憎与可爱的伙伴,丑恶而固执的动力。P46-50

书评(媒体评论)

刘再复离开了中国大陆,身在美国,所以能够以旁观者、以平常心客观地看待大陆的情况。

——金庸

多年前刘再复先生希望我成为文学海洋里的鲸鱼。这形象化的比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给《明报月刊》的一则短章

我对祖国也关心,也思考,但是没有刘再复这种负荷感,更没有使命感。

——李欧梵

刘再复、李泽厚、余秋雨都是中国当代才华横溢、思想闪光的学者,三人的文章风格有显著差异,李泽厚的文章理性色彩浓厚,余秋雨则是文采斑斓,刘再复似是介于两者之间。

——《联合早报》

文学家刘再复被称为“漂泊的思想者”是名副其实的。这位80年代的风云人物在海外漂泊了30年。他当初既没有像某些漂泊者那样亢奋,后来也没有像他们那样颓唐。他始终在创作、在探索、在思考。

——《南方周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找的悲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再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64949
开本 32开
页数 1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27
丛书名
印张 4.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