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文化频道编著的《有可奉告(1)》中文字以访谈实录为主,稍加整理,虽不以对话体形式出现,亦未强改成书面语,为的是原汁原味地保留效果,也避免擅自润饰弄巧成拙地毁了嘉宾们各有风格的成熟特色。白先勇、小柯、阿来、朱大可、严歌苓、苏童、陈丹青等最有深度的思考,最有棱角的态度、最有锋芒的表达对这个时代的质疑
图书 | 有可奉告(1) |
内容 | 编辑推荐 凤凰网文化频道编著的《有可奉告(1)》中文字以访谈实录为主,稍加整理,虽不以对话体形式出现,亦未强改成书面语,为的是原汁原味地保留效果,也避免擅自润饰弄巧成拙地毁了嘉宾们各有风格的成熟特色。白先勇、小柯、阿来、朱大可、严歌苓、苏童、陈丹青等最有深度的思考,最有棱角的态度、最有锋芒的表达对这个时代的质疑 内容推荐 凤凰网文化频道编著的《有可奉告(1)》内容简介: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时代,文化是一个尴尬的词语,语言也变得苍白。 谁说的话你会倾听?公共知识分子吗?社会名流吗?意见领袖?当权威变得叫嚣,我和你内心应该早有答案——上帝已死。 不错,我们是一个比较大的门户媒体,可我们做的东西同样也非常想自己的小圈子也喜欢;不错,呈现在你面前的是地地道道的大腕儿,可是他们也有逃离镁光灯转身一瞥的率真憨笑;不错,你看到的是一本不算轻松的作品集,可里面没有说教,没有叫嚣,甚至没有权威……韬光养晦一辈子那不叫智慧那叫懦弱,我们想以柔和的分贝发出直达你内心的声音,你的耳朵准备好了吗? 凤凰浴火,有可奉告! 有可奉告第一辑—— 苏童和你在黑暗的人性中一同——混沌无穷,我心向光; 齐邦媛和你分享八十岁的人生智慧——时间巨流,滴水澄澈; 陈丹青和你守望残破的文化摇篮——活着,是最伟大的信仰? 朱大可和你聊聊三个语焉不详的故事——让文学回到它原本的样子 …… 你会喜欢这些吗? 你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豆瓣……告诉你可爱的小伙伴和告诉光怪陆离的全世界,最重要的是,告诉坚强的你自己。 如果书可以有温度,我想,《有可奉告(1)》是应该是36.5度…… 目录 我们仍然在人性的黑洞里探索 苏童 每个作家都要有一只同情的耳朵 严歌苓 西藏变成了外来者的形容词 阿来 八十岁心灵未老 齐邦媛 牡丹亭的青春之魅 白先勇 尊重观众是编剧的第一要素 邹静之 神圣的舞台不能带脏东西上来 小柯 《光棍儿》解密底层农民性苦闷 郝杰 经历越多磨难的人作品越接地气 高满堂 两三千年的文化摇篮不存在了 陈丹青 莫言在“诺贝尔圣徒”和“乡愿作家”间挣扎 朱大可 别对主流民意太轻信 许子东 蚁族和工蜂构成当代青年野史 廉思 仅令男人亢奋是色情 米原康正 我不热爱雕塑 向京 博物馆助推中国当代盗墓之风 倪方六 为什么去寻找苏慧廉 沈迦 试读章节 我们仍然在人性的黑洞里探索 苏童 他曾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三驾马车之一,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他自言已远离那个江湖。他说,自己如今更愿意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探索人性的黑洞。 我的真名叫“童忠贵”现在连父亲都用我的笔名叫我 我的笔名叫“苏童”,和我的真名有关,这里有个故事。因为我爸是从农村出来到城市的,家族的观念还很重。我姓童,我这一辈是忠字辈。女孩不用按这个字辈起名,所以我姐姐的名字不带“忠”字;我哥哥的名字当然是严格按照字辈来起的,到了我也一样。我爸给我起的名字叫“童忠贵”,可能大家都知道,在我们那个时代,这个名字像地主和富农的名字,形象特别反面,我觉得这个名字特别可笑,所以从小就为它蛮自卑的。所以我到了读中学的时候——那时候其实我还没开始写作——就企图把名字改掉。我给自己起了很多名字,有一个我自己特别喜欢:坚强的坚。现在听起来,如果我叫“童坚”,那其实是很难听的。但是在当时我一直想改这个名字,当然我爸是不允许的。后来机缘巧合,我觉得也是命运的问题,我摆脱了这个我自己不喜欢的名字。理由居然是写作,写作者起一个笔名是顺理成章的。 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写过诗歌,用过一个只用了很短时间的笔名叫阿童, “童”还是我的姓。后来写小说的时候,我觉得我还要换一个笔名。当时想得很简单,就是模仿伟大的鲁迅先生的方式,用自己出生的地方作为姓,鲁迅先生出生于鲁镇所以叫鲁迅嘛,我也不好意思把我自己的祖宗血脉抛得一干二净,所以就用苏州的“苏”后面放了我的姓氏“童”——苏童。这个名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就是苏州的童忠贵。我当然也没想到这个名字后来成为我一生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标签。 名字当然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但是事实上我觉得我生活在这个名字之下,和生活在我自己所不喜欢的那个名字之下,感受确实是不同的。因为一个名字的属性有时候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当这个名字后来比我原来“童忠贵”这个名字更能代表我的时候,似乎大家都约定俗成叫我的笔名。我父亲尽管当初那么尽力维护祖宗的家族尊严,现在也叫我苏童。这对我而言是难以置信的。我小时候的乳名他也不好意思叫了,叫我忠贵,因为我后来很多次跟我父亲当面诉说过他给我起的这个名字给我带来的某种不愉快,他大概也能理解了。所以名字的故事最后的结尾就是我父亲叫我苏童了,我觉得很怪。我的大学赶上了文学的“黄金时代” 我第一篇投稿成功的稿子是小说,当时还在上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我所经历的青年时代跟现在的这个时代完全不是一个时代,极其不同。那时候的中文系聚集了一大批心里有文学梦的,或者甚至说得大一点,有“文学救国”思想的青年。他们觉得文学可以改变社会,可以为时代发出最强的呼吁、口号。他们有这样的理念,所以那时候大学的中文系云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就是放在今天完全可以考别的热门科系,比如什么经济系、法律系的那些人。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文系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它背后更大的社会背景是,当时是文学的黄金时代,所有有创作梦的人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中文系,他们觉得这里是文学的家园,是创作的土壤。 我上学那个时代是朦胧诗影响一代中国青年的时代,北岛啊、顾城啊、舒婷啊。每个大学生,尤其是中文系的大学生都在写诗,这在今天的中国大学校园里是不多见的——甚至理科的孩子也都在写诗,所以那是一个诗歌的年代,恰好也是我的文学梦、文学创作开始的时代,大环境是非常好的。 我的大学生活是很规律的,近乎机械了,每天下午都在同一个时间去打篮球,哪怕刮风下雨。因为我对运动一直很迷恋,可能有人发现我对体育有一种特别的狂热,现在也没有减退。我在上学的时候那么坚持打篮球,也不一定是为了锻炼身体,就是迷恋篮球。我的主要生活除了上课就是在球场上。当然我认为有必要的课一定会去上,同时每天会花两个小时在球场上,剩下的时间更多的是写东西。写那些比较幼稚的诗歌、散文。其实我那时的生活就是分成三块,一块是普通大学生的生活,一块是篮球发烧友的生活,一块就是文学青年的生活。P1-4 序言 文化在这个时代变成了一个尴尬的词。 一方面,象征着个体文化水平的一纸文凭以越来越廉价的方式疯狂增长,另一方面,也禁不住“有知识没文化”的忧世之叹;一方面,头脑亢奋的社会满怀“文化大国”的豪情高唱雄歌,另一方面,却甩不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牟利本性,一方面.不忍也不能丢弃旧时陈梦的“文明古国”在故纸堆中寻寻觅觅,另一方面,仍不时茫然地在旷野里迎着左右夹击的外来之风陷入困顿与贫瘠。 于是,做文化也变得尴尬。 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什么是“文化”,似乎什么都可以算作“文化”,但在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如今,什么也都不再被笼统地称为“文化”。做文化,若不愿“喧宾夺主”地抢占“旗帜鲜明”的诸侯之邦,便只能在夹缝里捡拾剩余。也没有人能够不屑于“文化”这块冠冕堂皇的招牌,似乎只要抱住它就能瞬时拥有气质和档次。然而当娱乐明星都走上“公知路线”时,便也不会再有谁因被文化的镜头瞄准而感到超凡脱俗的荣耀。深刻而不深沉容易被批评艰涩,深沉而不深邃容易被嘲笑做作,锋利而不世故会在权力面前招来危险.世故而不锋利又会在大众那里落得油滑无风骨之讥。只剩下风轻云淡、月圆花好的小清新格调,依然不能免于和已经沦为骂人话的“文艺”画上等号,愧对列祖列宗。 然而,文化总还是要做,也总得有人来做,我等虽不羞于直面为稻粱谋的现实,也还至少残存着骨子里那一点醒世纳言的书生意气。当然,自视清高、不知有汉只会显出迂腐和笨拙,既然时代嘈杂、文化泛滥,倒不如就着这嘈杂发声,借着那泛滥开拓。千行百业闲杂人等皆亮相于众目睽睽之下,知无不言地絮叨一番各自的愁思苦感忧时伤怀,对错优劣交给诸位看官品评。也许过眼云烟即生即死,留存在册后人翻检也未可知,总逃不开“年代”的底色,姑且美其名日“我们年代的心灵史”罢。同时,发声与言说本身即是一种姿态:不甘沉默,有可奉告。 诸君眼前的这一册小书便是本拓荒之作,结集了我们以往各档节目的精华,也因为初出茅庐,疏漏短浅在所难免。所录各家,想必列位多少有过耳闻.偶尔也不乏声名如雷贯耳者,倘有精彩之处,也全归功于这些嘉宾的才华和配合,我们不过是牵线搭桥、抛砖引玉而已。书中文字以访谈实录为主,稍加整理,虽不以对话体形式出现,亦未强改成书面语,为的是原汁原味地保留效果,也避免擅自润饰弄巧成拙地毁了嘉宾们各有风格的成熟特色。倘若您不曾观看过我们的节目,不妨忙中抽闲读一读这些文字,想必还不至于太过失望。这也正是我们结集成册的目的之一:疲于奔命的今天,专注已成奢侈,捧卷在手零敲碎打不失为一种安静的消遣,“入困路崎蹙驴嘶”固然不再,堵塞的通勤途中还是需要找点东西来平复恼入的心绪并且弥补上白白流走的大好光阴。 是为序。 凤凰网文化频道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有可奉告(1)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凤凰网文化频道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31254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0 |
出版时间 | 2013-07-01 |
首版时间 | 2013-07-01 |
印刷时间 | 2013-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0 |
宽 | 14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