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水的村庄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华编著的《风水的村庄》内容包括:大地美人、桃源深处、就势或造势、水的承载、水的经营、树长风云、朝向吉祥等。中国传统的村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城市的布局形式。一般来说,村落的布局较为自由,很多是根据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自发形成的。但这并不是说村落的形成是没有规划的,事实上,村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族、宗教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人为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夹杂有迷信观念的村落选址和规划的方法,称为“风水”,也叫“堪舆”或“地理”。

内容推荐

刘华编著的《风水的村庄》内容简介:村庄永远津津乐道于风水的话题。它指着云缠着雾绕的远山,夸耀着宗族的悠远来龙;指着山明水秀的环境,赞颂着祖先择址开基的功德;指着水口、村巷、殿宇及共他,陈述着村落的匠心布局;指着任意一处雕刻、绘画或文字,说道着其中刻意设计的玄机。

《风水的村庄》是一本散文集。

目录

1 大地美人

2 桃源深处

3 就势或造势

4 水的承载

5 水的经营

6 树长风云

7 朝向吉祥

8 心灵的布局

9 幽曲的迷宫

10 给自己的说法

11 辟邪的灵物

12 祠堂关乎风水

13 为了荫佑子孙

后记

试读章节

非常偶然地,我在地图上看到、在路途中听到多处如此相似的地名——

献花形山、美人献花、仙女献花……还有些含蓄的,不提美人,只说是像花朵,如莲花形山。

这样的命名大约不是出于偶然的巧合。在人们眼里,那一座座好山仿佛是飘然而至的天仙,她们不仅有着眉清目秀的容颜,婀娜多姿的体态,凝脂滴露的肌肤,而且含情脉脉,捧着采于自家园中的花朵,捧着一朵有关生命的美丽预言。当这惊世骇俗的美好联想不约而同地分布在广阔的民间时,显然,它们一定有着共同的情感指向,共同的精神寄寓。

献花,一个多么动人的意象。它是一种热情的表达,一种慷慨的赠与,也是一种真诚的呼唤。

一个词,激活了一处山形地势,土石草木忽然就有了姿色,有了声息,有了眷顾的媚眼;一个词,打动了天下人心,它让人周身血涌,想入非非,甚至,顶礼膜拜。

是的,献花应该是一个面有赧色的隐喻。

人们把孕育了万物的大地称作母亲,因为大地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而大地母亲这个抽象的概念,一旦在大地上呈现出献花状的山形地势,就变得非常具象了。具体得就像女性敞开的身体,像那花朵般绽放的女阴。

大自然的造化和生命的表象竟是如此契合!于是,献花形,这象征繁育、蕴含生气的地方,自然就是人们所向往的风水宝地了。许多古村都笃信,它们曾经的发达,与此有关。

贵溪耳口曾家村曾氏发脉于济南府嘉祥县的西元寨,战国时南迁湖南湘乡,再迁移至江西吉安,后由吉安分支到此落地生根。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后裔,与曾国藩同宗一脉耳口曾家第三代所建的曾在公祠门上有一副石雕楹联,称“沂水长萦霜露感,春风遍拂藻萍香”,大致透露出背井离乡、辗转迁徒的苍凉落寞。

该村原名务义港,是李姓和邓姓的村庄。相传清雍正年间,吉安曾云仕三兄弟之父曾先公逃荒流落至此,在李姓和邓姓家中打长工,曾云仕兄弟则帮其放牛。有一天,曾云仕在邓家屋后的献花形山上放牛时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说他睡的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死后葬于此处,其子孙后代必定兴旺发达。曾云仕死后,其子孙果然圆了他的好梦,曾姓祖坟青烟缭绕,子孙后代人丁兴旺,结果是此长彼消,原来的李姓、邓姓却日渐衰落。

与耳口相邻的龙虎山仙水岩有一绝妙景观,原先当地百姓称之为“仙女献花”,如今被导游们叫作“大地之母”。早些年,人们有根有据、指名道姓地传说,有位女干部面对那绝景,一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斥之为“污辱妇女”,拔出驳壳枪就是一枪,从此,泉线断流,茂草枯萎,鲜花失色。给曾云仕以神示的献花形山,大约也是那样可以叫人掏枪的地方。

它形似一位妇人,两腿分开端坐,呈献花的媚状。曾云仕的墓就落成于这位妇人的肚脐眼上,也就是说,此处便是当年放牛娃的眠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暗合了人类的生殖崇拜,想必他面对那坦坦荡荡昂然怒放的花朵,是少不了一番心猿意马、想入非非的,也许那个梦就是主客观遇合的巫山云雨,是云雨之后的大彻大悟。

他悟到了什么呢?当然还是这里的环境。村中现存的一副楹联精辟地道出了此地的好处:“一萦流水漾文章,四壁青山罗保障。”它的横批是“含宏光大”。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曾氏祖先,决定在这偏僻的深山之中定居,安全稳定无疑是首选条件。以青山为障,安全无虞;有竹木成林,衣食无忧。曾家村依山而建,如同一个严密而亲和的整体山庄,伫立在村里村外的棕榈树,仿佛翘望着蜿蜒流去的一河叶影,一河花容,一河富足生活的记忆,一河世外桃源的梦想。

泸溪河是曾家村于封闭的环境中“含宏光大”的必由之路,是财源的来路,抱负的去路。P2-3

后记

村庄永远津津乐道于风水的话题。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它总像一位满脸风霜的老人,站在村口的古樟下絮叨个不停。

走进村庄,就是走进它没完没了的絮叨。它指着云缠雾绕的远山,夸耀着宗族的悠远来龙;指着山明水秀的环境,赞颂着祖先择址开基的功德;指着水口、村巷、殿宇及其他,陈述着村落的匠心布局;指着任意一处雕刻、绘画或文字,说道着其中刻意设计的玄机……它陶醉在自己的述说里。仿佛,一切的幸运都来自祖先择定的风水宝地,一切的灾祸都消弭于辟邪纳吉的营构,一切的祈愿都可以托付给这个深藏于自己内心的信仰。它总是用许多生动的传说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在流传千百年的传说中,它微笑了干百年,它欣慰的笑容,真诚而诡秘。

最近的几年间,我频频造访幸存于乡间的老房子。在我看来,那些砖木有血肉有神经,维系着家族的死生祸福、兴衰荣辱,牵连着人们内心的幸福和疼痛。令我神往的,正是存储在建筑中的大量文化信息,正是寄寓在建筑及装饰中的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情感。然而,对同样渗透于建筑中的风水观念,我一直采取排斥的态度。这是一种认识本能,源于我所接受的教育;也是一种文化自觉,源于长期以来风水文化批判的刻骨影响。

可是,如果真的企图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古村,古村那真诚而诡秘的笑容是绕不过去的。我终于不由自主地被它的笑容打动了。

我想做的事,只是勾勒它的笑纹,录取它的笑音,探究被那神秘的微笑掩藏着的内心而已。我时时提醒自己:千万别掉进那幽深、玄奥甚至充满荒诞意味的风水陷阱里。我好奇地倾听着、品味着古村落中的种种风水讲究,并且,力求客观地记下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竟也奇怪,让我们讳莫如深的风水话题,到了村庄的嘴里,竟是这么自然而然,坦坦荡荡。

——仿佛,村庄所要表述的,是它对大自然的充满敬畏的尊崇和膜拜。任何一座古村,哪怕它已是千年高寿,在大地母亲的襁褓里,它永远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在辽阔的苍穹之下,它通过屋宇的水平铺开构成建筑群落,形成优美的天际线,仿佛舒展身体紧贴着大地,用全部的肌肤和血肉吸纳着天光地气。假如它成群结队地匍匐在田畈上,密密匝匝,如同成百上千只永远沉醉于孵化期的大鸟;而在逼仄的山坳之中,它依偎着团团绿荫,聚族而居,则似进入梦乡也在反刍生活的牛。在自然的环抱里,它是恭顺的,也是谦卑的,而作为古村,它的恒久恰恰得益于自然的庇护。访问古村的见闻,让我相信,历史上风水学说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正说明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和中国人“天人合一”、亲和自然的价值观、审美观自有相吻之处。

——仿佛,村庄所要传达的,是它的生活经验以及源于生活经验而形成的传统习俗。正是重视建舍的深厚的传统习俗,为风水学说提供了孳生、蔓延的土壤,而重视建舍的传统习俗,不仅来源于人类基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的避凶趋吉心理,也来源于人们重视、关心建筑环境所获取的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的生活经验,那些涉及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等内容的经验,体现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客观需要。几乎所有古村的选址、定位、规划和布局都是有讲究的,然而,一旦为那些讲究揭去风水迷信的外衣,便不难发现,许多的追求实在是有利于人居的必然选择,许多的崇尚不过是有益于人心的内在需要。比如,溪河和池塘无疑是关乎生计的生命之源,人们近水、亲水的情感与生俱来,可是,村庄对水的经营却是在生气说的驱遣下进行的;建筑方位、大门朝向的选择,本来出自人们应对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经验之谈,可是,村庄偏偏要对此冠以吉凶的说法。凡此种种,正好说明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太多的自然之谜、生命之谜,对天地满怀膜拜之情的人们宁愿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归功于信仰的力量。而在信仰的大地上,关于建舍的经验也只有借助风水学说才能传布开来,传承下去。也许,这是一种智慧的传播方式。

——仿佛,村庄所要强调的,是体现为避凶趋吉心理的生命意识。在时间的远方,在苍茫的天地之间,面对频频发生的天灾人祸、生老病死,面对种种神秘无解的自然现象和太多的人生苦难,人类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孤独无援。祈望避凶趋吉,追求生活环境的平安舒适,成为人们的共同心理。如果说,在宗族血缘关系中聚族而居,是人们化解孤独感和恐惧感的最可靠的人文环境选择的话,那么,可以说,在山水林木的围护中生活起居,是人们获得安全感和温暖感的最美好的自然环境选择了。遍访江西古村,我强烈地感受到,避凶趋吉的心理原来是民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巨大温床,它不仅造就了巧妙融合地域特点又不乏独特个性的绚丽多彩的建筑艺术,也造就了符合老百姓的审美心理、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而通行于广阔民间的装饰艺术。人们通过建筑及装饰来营造风水,以此表达对祖先灵魂的敬畏之情,对生活理想的祈愿之意,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之志,反过来,又用这些渗透在砖木中的愿望、理想,来抚慰自己。所以,我说,古村始终是有生命的,它的建筑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存在,就是依存于自然的一种生命。时间已把古村造化为山水田园间不可或缺的景物,成为山水之精神,田园之魂魄。

——仿佛,村庄迫切期望着的,是我们对它的情感和思想、性格和心理的全面体认。尽管时过境迁,深入那长满苔藓的村巷和天井,仰望那布满积尘的槅扇和藻井,浓郁的历史生活气息依然扑面而来,其中,当然也包括浓重的风水意味。所以,我把古村叫作“风水的村庄”。风是柔软的,也是刚劲的;水是温存的,也是暴烈的。风水的意象是辨证的,风水的理念也不无辨证,如我以上所述。再如,由村庄以“避”与“藏”为突出特点的风水选择,我们不难看出含蓄内敛的集体性格和心理特征,以及在“家家生计只琴书”的历史情境中,受禅宗、道家思想影响形成的隐逸文化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和审美情趣,对民间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此看来,倾听让广阔民间}申往并热议了数干年的风水话题,其实也是我们认知自己民族生存发展历史的一条途径。我以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抵达自然的本质,这样,风水观念中的迷信思想,注定会被人们不断变化的观念意识所摒弃。正如那些本来用以辟邪纳吉的灵物和符号,悄悄地演变发展,更多地成为养眼入心、寄情励志的图案纹饰,丰富了建筑的装饰艺术。

在曾经产生风水学说的形法派并遍布众多堪舆大师足迹的江西大地上一我更愿意把“风水的村庄”看作一种广为传播的民俗文化的载体,因而,我关注的是村庄的表情和内心,而不是那些堪舆大师远去的神秘背影。我相信读罢此作,读者当有我在煞尾时的感受:恰恰正是建筑在风水理念上的村庄,帮助我们看破了那些故弄玄虚、甚至荒诞不经的迷信,祛除了云山雾罩,老百姓所笃信的风水原来是那么明朗、那么质朴。村庄是真诚的。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冲着它的真诚,客气地报以宽厚的微笑呢?毕竟,它的笑容穿越时空,辐照着大地人心,已如磐石松鹤,坚固而又恒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水的村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01141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201315215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