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吴德口述)/当代中国口述史
内容
编辑推荐

1966年,吴德同志调北京工作。此后十年间,他担任了北京市及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领导职务。在“文化大革命”这个共和国历史上不平常的年代。他目睹了政府失去权威、“一月夺权风暴”后的动乱,经历了庐山会议、林彪事件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风雨,更亲历了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处理过程,参与了粉碎“四人帮”的斗争。

朱元石等访谈整理的《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根据吴德同志的口述整理,是了解和研究“文化大革命”的珍贵资料。

内容推荐

  十年风雨、十年文革,已然离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之远,似乎因此也有些遥远而不真切了。

《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作者朱元石恰恰是1966年调任的北京市市长,因此吴德作为红色中国首都的市长,对这一历史的见证与感受可谓是最为真切的一个,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他目睹了政府失去权威,“一月夺权风暴”后的动乱。经历了庐山会议,林彪事件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风雨,更亲历了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处理过程,参与了粉碎“四人帮”的斗争。如今,作者已去世九年,他的口述十年风雨的文革史的自传性作品终于获得出版,不仅为读者了解文革、尤其是文革的中心地带——北京——提供了一个独特且最接近真相的窗口,同时它也提供了一个久经政治风浪者的内心独白。正因为吴德本人的独特身份,《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是研究文革不可多得的史料。

目录

一 动荡的北京市委

二 当政府失去权威的时候

三 “一月风暴”以后

四 北京市抓“五一六”的情况

五 难缠的江青

六 从国务院文化组到四届人大

七 庐山会议和林彪事件

八 关于在批判“经验主义”等问题上同“四人帮”的斗争

九 “文化大革命”后期在解放干部问题|:的一场斗争

十 “反击右倾翻案风”纪事

十一 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经过

十二 关于粉碎“四人帮”的斗争

十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市的经济建设

后记

试读章节

“文化大革命”愈来愈带上它的疯狂性,它要“更加深人”地发展。1967年伊始,党的主要喉舌《人民日报》发出了“1967年,将是全国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的号召,要求对党内的所谓“走资派”展开总攻击。在上海便发生了“一月风暴”,用张春桥的话来说,“基本问题是把领导权从走资派手里夺回来”。

1967年1月上海“一月风暴”之后,北京的新市委也被中央文革小组所支持的造反派于1月18日夺了权。

前面说过,在这之前,华北局内部造了李雪峰的反,他在北京市派工作组的问题也被揪住不放。毛主席叫李雪峰暂时到天津避一下,在天津指导天津、北京的工作。李雪峰让我暂时主持北京市的日常工作。我提出干不了,李雪峰就让从河南调到华北局工作的刘建勋帮助我,刘建勋实际是常务书记。

造反派夺权后,成立了夺权委员会。对此,中央并没有正式表态。但我给周总理打电话已不接,或者周总理对这时候的事态一时也无能为力?

我和高扬文、丁国钰等几位书记被造反派定为走资派,和市委常委们一起被关押、批斗了四个多月。造反派开始把我们关在虎坊桥北京市工人俱乐部里,一天只给吃一顿饭,后来把我们分散到各个工厂。

……

P32

序言

1993年夏天,我们到了北戴河,经人介绍,与吴德同志联系上,对他进行访谈。他就住在国务院系统的临海边不过几十米远的一座小别墅里休夏。

对老同志进行访谈,是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这项工作我们就叫它为口述史,是一件带有抢救性,即抢救历史资料的工作。这是因为许多老同志大都不能写作,或因年迈病弱已不能亲自动笔,需要有人帮助把他们所经历的重要历史写下来,如果不是这样,这些重要的历史资料和历史见证就会湮灭。这不能不给人一种紧迫感。

我们第一次去吴德同志那里,他早已在门外等候,老人十分谦和,彬彬有礼。我们在门外坐下谈了一会儿,感觉外面有些凉,怕他身体受不了,请他还是到室内去谈。重新安排了桌椅,各自坐定,很快谈入正题。老人细声慢语,说话非常平稳,用词很讲究,有长者风度。他有一个几乎是习惯的动作,不时地用他那苍白的手去抚摸自己的头顶。清癯的脸上虽两眼炯炯有神,但总让人觉得是一个病人。谈到个把小时,中间略为休息。这时就清晰地听到,海潮一阵阵很有规律的推动的声音,不过因为这声音是关在窗外的,竞同主人公的絮絮话语是那样地协调有致。

我们的话题是由近及远、从后向前,是由谈最近、最重要、记忆最为犹新的事开始。第一次谈的就是动人心魄的关于粉碎“四人帮”的斗争。在1993年的这个夏天里,我们前后一共谈了14次,也就是14个半天,大致都是隔天谈一次。最后,我们还约定回北京如有空再谈下去,明年夏天如再到北戴河来则如法进行。

可惜得很,回北京后除对原来的一些谈话做了一些订正的工作外,由于他的身体状况愈来愈差,未能继续其他话题。1994年的夏天,我们都如约到了北戴河,但是,老人才住下一个星期,便因感冒即回京进了北京医院。我们寄期望于1995年的夏天,但是这一年他就没有去成,北戴河的访谈从此不再。后来他几乎都是在北京医院里了,直到他在该年11月29日去世(享年82岁)。临终前,他非常想见我们,好像还有一些重要事要谈,因为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他的秘书没有传我们。这就使我们更抱着了遗憾。

吴德同志原是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兼吉林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1966年调北京后,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兼市长、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8年在中共第八届十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1972年后,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北京卫戍区第一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69年、1973年分别在中共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是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是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在根据1993年的访谈整理出来的这本吴德口述史,一共集有13篇,并不是依谈话顺序的先后,而是大致按所谈事情的历史时间先后编排的,都是他在十年“文革”风雨中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我们整理出来后都经吴德同志看过,并在大多篇章上留下了他的修改文字。作为历史工作者,我们希望这本口述史,能为国史研究者提供严谨和宝贵的一方记录。

朱元石

2003年10月

后记

1992年夏,我陪父亲吴德在北戴河休养,与李强同志比邻而居。那段日子,我常常看到父亲在廊子里的竹椅上与李强同志之子李延明聊天,一老一小谈得很投入。有时我也听上几句,是父亲回顾“文化大革命”历史中的一些情况。由于平时听得多了,也就不甚在意。

过了一段时间,听父亲说李延明把他们在北戴河的谈话内容告诉了邓力群同志,引起力群同志关注。当时,力群同志在指导当代中国研究所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他和时任当代所所长的李力安同志委派该所朱元石、刘志男同志来采访,把父亲讲的记录整理成文。开始时间是1993年夏季,地点仍在北戴河。后来,文章的修订工作移到北京我们的家里。父亲说:“朱元石、刘志男二同志整理得很好,帮助查找了相关的背景资料,核对了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先后次序。”“人老了,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误,多亏了他们辛勤而细致的工作。”

这些回忆文章共15篇,父亲生前每篇都看过、改过,有些文章还找过了解当时情况的相关同志核实。文章基本上反映了父亲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整整十年的主要经历。

我非常感谢当代中国研究所的领导同志和《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的有关同志,当父亲在世时,就在《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刊登了这15篇文章中的一篇:《庐山会议和林彪事件》;父亲去世五年后,又陆续发表了另外三篇:《关于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从国务院文化组到四届人大》、《“文化大革命”后期在解放干部问题上的一场斗争》。现在,当代中国出版社又将父亲的13篇回忆文章结集出版,更是令我不胜感激之至。

书中所述事情已过去二三十年,父亲去世也九个年头了。他所经历的事实,已经真真切切地成为历史。把经历过的历史原原本本地讲清楚,这是他为党所做的最后一件事。

毛主席曾说过:“吴德有德,吴德是老实人。”我想,这本书就是一个有德之人所说的老实话吧。

吴铁梅

2003年]2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吴德口述)/当代中国口述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元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287602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9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