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主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如何走向未来)
内容
编辑推荐

林良旗主编的《民主的力量》杜绝论战、辩驳、政论式的写作方法,而力图用“讲生动故事、举典型案例、摆确凿史实、列准确数据”的方法进行编写;针对西方及国内少数人在民主问题上的模糊认识、错误判断,构思问题、进行比较、作出解答;对于中共、中国在民主上的进步的评价,除用事实、案例、史实、数字进行交代外,较多引用了国外、境外人士的评论,以增强说服力。简言之,本书力图用真相回应假相,并将此贯穿始终。

内容推荐

有人认为中共不是一个崇尚民主的政党,这是历史事实吗?有人认为中国的人大制度是“虚假”民主,政治协商制度是“政治花瓶”,这种看法有道理吗?西方指责中共实行一党执政,缺乏包容性、代表性和合法性,显得与“世界民主潮流”不协调,这种说法正确吗?……中共十八大前,国际社会对党员人数最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言论和活动,包括涉及党内外民主的问题,备加关注,评说纷纭,意图透过十八大观察中共今后若干年在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民主建设方面的走向。

林良旗主编的《民主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如何走向未来》用讲生动故事、举典型案例、摆确凿史实、列准确数据的写作方法,针对国内外一些人在民主问题上的模糊认识、错误判断,构思问题、进行比较、作出解答,告诉读者: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争取民主、建设民主的历史。

《民主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如何走向未来》策划、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九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建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等的支持和具体指导。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崇尚民主、为民主而奋斗的政党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以民主为武器打败了国民党

第三章 民主协商奠定新中国基础

第四章 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民主本质

第五章 人民政协展示中国式民主魅力

第六章 民主是处理民族问题的钥匙

第七章 民主之风开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

第八章 民主决策推进科学发展

第九章 广集民意夯实执政根基

第十章 扎根基层民主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十一章 包容性开创民主治理新模式

第十二章 党内民主是中国民主未来发展的关键

试读章节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曾非常明确地指出:“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纵观中共90余年历史,虽然对民主曾有过理解上的偏差和执行中的失误,但民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民主是一根主线,贯穿全程。

作为反对专制思想武器的民主为中共诞生铺平道路

追根溯源,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理想的新思潮催动下诞生的。

1911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时期热心倡导和追求民主、影响最大的一批中国人,大多参与了中共的创建。这绝非偶然。

在与清王朝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特别重视对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他们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似性。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早期共产党人在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前都是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头脑,成为他们参与中共民主建党的原动力。

陈独秀1901年留学日本,寻求救国之道,回国后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1918年他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青年杂志》创刊号发表了陈独秀写的《敬告青年》一文,向中国青年“谨陈六义”,其第一义便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含有突破专制奴役、追求民主的意味。该文指出“人权”(即民主)和“科学”“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共同构成近代欧洲文明要件,“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氏这番横议,其论点论据均从“近世欧洲历史”引出,又鼓动国人“直追”欧洲人之迹,全然一种从天外窃火给国人的普罗米修斯姿态,而所窃之火便是民主与科学。《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更名《新青年》,1916年迁至北京出版,成为新文化运动重要喉舌,并因批判旧礼教、旧文化而遭到封建卫道士围攻,被罗织“覆孔孟,铲伦常”等罪名。1919年陈独秀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和《实行民治的基础》两文,《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称: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即民主)和赛因斯(Science,即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了拥护德赛两先生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气力有胆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才算是根本的办法。

这番文字,首次将民主形象地、意味深长地称作“德先生”,这对民主观念的传播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显示了对于民主和科学的万分景仰,并满怀信心地以之向论敌挑战,大有因真理、正义在握而横扫千军的气概。文章进而指出: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实行民治的基础》则表现出了由广大民众直接参与管理的“直接民权”和“大众民主”倾向,这可以认为是他走向建立共产主义政党的思想节点。P2-4

序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即将召开,举世瞩目,充满期待。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政党,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这一切都注定这个党的重大言论和活动,备受国际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共十八大的关切,最重要的是其政治体制,特别是党的领导问题,而涉及党的领导的核心问题,则依然是中共创立的领导体制是专制还是民主的问题。国际社会将借十八大的召开,观察中共今后若干年在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民主建设方面的走向。

长期以来,西方社会把中共及其领导下实施的政治制度定义为“没有民主的一党专制”,而他们鼓吹自己的“两党制”、“多党制”才是和民主挂钩、画等号的,他们制造的中共不民主的假象不仅让国际社会长期误判,也使中国的少数人在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政治体制方面产生了模糊、摇摆。

事实上,追根溯源,中共从建党开始,即追求民主、实施民主,用民主克服困难、绕过暗礁、谋取胜利,这才是历史的真实。所谓“一党必专制”、“必不民主”的说法,其实是长期以来西方政治学设置的一个并不科学的命题,在这一论调下,各国从本国国情出发进行政治体制多样化选择的努力经常受到莫名攻击和干扰。

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一样,民主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发展进程和模式。民主没有一种模式是固定的,是可以普遍让人顶礼膜拜的。在形式和内容之间,我们更看重后者。我们既重视民主的表现形式,更重视实际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进程,就是在不断探索、实践、创造自己的模式,走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在当前而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到民主,就是中国特色民主之路。这种民主道路是中国人民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是开放的、包容的,而从来不是封闭的。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说明,民主成长离不开特定的土壤,包括一国的历史、经济与文化。衡量一个党、一个政府执行的政策、建立的制度是否民主,有无生命力,不能只用西方制定的标准,而应该确立本地区、本国的坐标。应该肯定世界上所有追求进步的政党和政治力量在民主建设方面,根据本党本国的具体实践所作出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探索和努力。民主的发展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多元化的。

西方的民主体制是多中心的,所以在重大决策问题上,往往都有大量的博弈,使利益集团之间的交易成本增高,使国家财力物力乃至人力过度消耗。而中国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则可以降低因为不同政治力量之间“为反对而反对”的博弈而造成的过高成本。这也是中国民主和西方民主的一个重要区别所在。所以,我们从对比中可以悟出:民主不能和多党制画等号,一党领导不等于专制,一党领导也可以有民主,民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们有义务参与并支持世界政治的多样化发展进程。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理直气壮地用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向世界以及本国的青年一代客观地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实施的中国式民主的真实情况、发展进程和面向未来的制度设计。这也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出发点或宗旨。

本书杜绝论战、辩驳、政论式的写作方法,而力图用“讲生动故事、举典型案例、摆确凿史实、列准确数据”的方法进行编写;针对西方及国内少数人在民主问题上的模糊认识、错误判断,构思问题、进行比较、作出解答;对于中共、中国在民主上的进步的评价,除用事实、案例、史实、数字进行交代外,较多引用了国外、境外人士的评论,以增强说服力。简言之,本书力图用真相回应假相,并将此贯穿始终。

本书策划、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九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建徽同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同志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仲伟同志的支持和具体指导,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杨胜群同志等一批党史和民主问题专家对本书进行了专业指导和审读。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林良旗

2012年8月

后记

当我们写完本书十二章,回到现实,环顾全球,不胜唏嘘。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进入第五年,似尚未走到尽头,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西方人士疑惑:“我们怎么了?”质疑的矛头不仅直指经济制度,同时瞄向政治制度。美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今年初答记者问时说了一句:民主还真是一个问题。一些长期从事民主与政治制度研究的西方专家学者则感叹,关于民主与民主制度的探索,看来还远未结束。

无独有偶,5月9日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的一篇题为《僵局!美国政治的红灯》的文章披露的一个调查结果,更让读者震惊:最近由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向70家跨国公司的CEO作了调查,要求他们回答,当今世界上哪些组织最称职可信。这些CEO把自己排在第一位,把中央银行排在第二位,接下来让读者意想不到的是,64%的CEO认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近年来应对政治经济挑战方面所做的工作。中共在此调查中排名第三,远高于美国总统(得票率为33%)和美国国会(得票率仅为5%)。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无奈地承认,“美国资本主义的CEO显然认为‘共产主义’的官员比民主西方的政客更有工作成效”。这位作者不无幽默地说:“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体制上的悲剧。乔治·华盛顿也许气得在坟墓里打滚,而毛主席可能正在偷笑。”

更早一些,2011年9月4日,美国著名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北京推出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指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他还预测,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不仅将改变全球经济,而且也将以其自身的模式来挑战西方的民主政治。

奈斯比特的判断在国际政治学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关中共实行的独特民主政治体制的讨论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从西方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民主政治制度的成功,不啻是对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挑战;但对于世界政治学说而言,中国式民主为世界政治学填补了重要而新鲜的内容,丰富了它的多样性内涵。

正如中国一位政协委员说的,民主就像原子能一样,控制得好、有序,就是核电站,能够造福社会;如果控制得不好、失控了,就是原子弹,也能够毁灭社会。民主的发展需要人民群众不断提高参与民主的素质,也需要民主的制度设计能够紧密联系实际。一旦离开具体的国情、离开具体的国家的民众,民主就可能会发生恶性裂变,导致人类社会的灾难。这些年来,西方国家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和国家强制推行西方民主导致天灾、人祸、战争的惨痛教训就是明证。

和世上一切事物一样,民主的内涵及其实现形式也是在不断变动、发展的,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是成长中的民主,也有人称之为增量民主。其含义是:

一、中共的民主在发展中,进步中,今天比昨天好,明天将会更好;

二、新时期中共的民主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某些方面还严重滞后于党员、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步伐,还面临很多挑战,中共对此并不隐讳,相反,正在采取措施不断加以改进、丰富、完善;

三、民主发展的程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中共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不能滞后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拖延和冒进都是不可取的;

四、中共在民主建设中,并不拒绝向世界学习,一定会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有利于中共和中国发展的文明成果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五、中共的民主政治进程只会继续向前推进而不可逆转。更加广泛深入的民主将随着党和国家各方面改革的深化而日趋完善,富有战略眼光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各项制度安排,使民主发展的前景宽阔明晰、可期可待。

从这五个方面观察中国共产党民主建设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抱有乐观的情绪。当然,当前民生问题仍是中国政治关注的重点,而民意已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中国亟需进一步理顺党、政府、公民与社会的关系,把社会发展方式从一般的社会管理,更好地转变到建立老百姓利益表达、利益诉求的相关制度上来。正如有的中国人大代表表达的那样,公民的利益表达、利益诉求是公共需求,党和政府则要“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而社会因此才能和谐发展,中国式民主才能继续成长”。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如何走向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当前的进展,其实也是对今后民主建设进行的制度设计。仅从本书披露的这一系列战略设计中,我们已经可以对民主建设的两个基本问题,即制度安排背后的“为什么”以及民主制度在“如何实行与完善”,作出比较明确的回答。我们也就能够从这些已经发生的故事和事实中看清中国共产党民主建设的走向:中国共产党既然因民主而生,为民主而战,也肯定能顺应世界民主潮流,在中国特色民主建设的大道上继续前行。正如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所强调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见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这是中共十八大的历史定位,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路径。

林良旗

2012年8月27日

书评(媒体评论)

视角新,可读性强,用故事讲清楚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的关系,使读者能直观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实施民主的真实情况、发展进程和面向未来的制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朱志敏

9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争取民主、建设民主的历史,本书就此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故事、数据等解答的方式也很吸引人,值得一看。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柳建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主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如何走向未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良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23705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262.11-49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