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野马归野/生态文学系列/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品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普氏野马。俗称蒙古野马(亚洲野马),具有6000万年的进化史,被世人誉为“活化石”,它保留着地球上唯一马的原始基因,具有别的物种无法比拟的生物学意义。目前全世界不足1500匹,是比大熊猫还珍稀的物种。来自卡拉麦里野马繁育研究中心的报告!

沈石溪的《野马归野》这部长篇小说以世上仅存的野马种群普氏野马的野放实验为背景,展示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辽阔神秘的自然风光,描述普氏野马群在野外恶劣环境中的惊险生存抗争情景,体现了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任务的紧迫性与艰巨性。

内容推荐

《野马归野》这部长篇小说以世上仅存的野马种群普氏野马的野放实验为背景,展示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辽阔神秘的自然风光,描述普氏野马群在野外恶劣环境中的惊险生存抗争情景,体现了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任务的紧迫性与艰巨性。

沈石溪写《野马归野》,就是想告诉亲爱的读者,动物并非我们人类想象的那么低级,那么无能,动物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性的生命,我们要重新认识动物,平等友善地对待动物,和动物做朋友。一句话,在我们的动物朋友面前,我们要多一点慈悲,少一点狠毒,多一点怜悯,少一点冷酷,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杀戮,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漠视。

目录

一 驯服烈马

二 野放普氏野马

三 叛逃

四 水哟,救命的水

五 马和狼的一场智斗

六 马路不属于马

七 黑熊脑震荡

八 被野驴打败

九 残忍地驱赶病马

十 马蹄声声,擂响生命的鼓点

十一 与野狼生死搏杀

十二 狼群捡了个大便宜

十三 分群的企图落空了

十四 白鹰离群出走

十五 可怕的麻醉枪

十六 马王的最后结局

附录

锵锵三人行

生态文学大家谈

动物自画像

普氏野马的前世今生

环保大视野

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

试读章节

“我让你撒野!我让你撒野!”乞颜哈察咬牙切齿呵斥着,左手攥紧缰绳,右手挥舞皮鞭,朝一匹年轻的儿马狠狠抽打。

儿马就是雄马,蒙古族骑手都把雄马叫做儿马。

乞颜哈察是一位中年蒙古族汉子,生在蒙古包里,喝的是马奶,听的是马头琴,从小在马背上长大,跟所有蒙古族骑手一样,乞颜哈察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把马当做自己的家庭成员。他一生养过许多马,冬夜寒冷,蒙古包里有一盆炭火取暖,马厩里也一定会有一盆炭火取暖;天旱缺水,有了一瓢清水,一定会匀半瓢给马解渴。但此时此刻,乞颜哈察的皮鞭却呼呼作响,毫不客气地落在眼前这匹儿马身上。

被乞颜哈察鞭笞的马,名叫奈木扎,这是一匹三岁龄的蒙古马,毛色枣红,马鬃深褐。它奋力昂首扬鬃,发出悲愤的嘶鸣,扭动身体竭力想躲避毒蛇般的皮鞭,无奈它长长的马脸套着笼头,缰绳紧紧攥在乞颜哈察手里,它再怎么左冲右突,也无法躲开呼呼飞舞的皮鞭。它想张嘴咬正在打它的主人,但它的马嘴塞着一枚铁链做的嚼子,根本无法做出咬的动作来。它拼命转动身体,想让自己的身体调个头,不是马头对着主人,而是尾巴对着主人,这样的话,它就可以使出马最有效的反抗手段——尥蹶子。也就是用两条后腿猛烈蹬踢毒打它的乞颜哈察,但它很快发现,自己的企图根本无法实现,乞颜哈察是一位有经验的牧民,对马的特点了如指掌,一眼就能看穿马的心思,且身手矫健,步伐灵活,它往左边转,他也跟着往左边转,它往右边转,他也跟着往右边转,自始至终站立在它的马头前。它又想抬起前蹄去踢,这也是马很厉害的反抗手段,但主人比它聪明得多,它刚想高高昂起马头,主人便攥紧缰绳使劲往下拽,它的马头元可奈何低垂下去,当然也就不可能抬起前蹄去踢了。

在人的面前,牲畜的一切反抗都归结为零。

更糟糕的是,奈木扎的反抗企图,更激怒了乞颜哈察,皮鞭挥舞得更猛烈了,雨点般落到奈木扎身上。每一鞭下来,都像被火焰舔了一下似的,钻心地疼。很快,奈木扎脖颈、背脊和臀部,隆起一条条蚯蚓般的鞭痕。

其实乞颜哈察很喜欢奈木扎。蒙古马身躯壮硕,吃苦耐劳,但通常个头都不太高,身高一般都在一米二左右,首尾长一般在两米八左右。奈木扎身高足有一米五,头尾足有三米,这在蒙古马里,可以用身躯伟岸来形容。更难得的是,奈木扎四腿细长,身材匀称,就像练过健美的运动员一样,身上和四肢的肌肉一块块凸出来,皮毛油光水滑,泛动着青春的光泽。普通蒙古马毛色都为枣红色,颜色有点偏暗,奈木扎皮毛虽然也是枣红色,却颜色发亮,跑动起来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奈木扎的马脑袋较一般蒙古马要大,马眼清秀,眼珠偏蓝,不仅长得帅气,还有几分洋气,很招人喜欢。奈木扎不但外表俊美,跑起来也很快,像阵风一样在辽阔的草原驰骋,称得上是匹百里挑一的骏马。

蒙古汉子一生最爱两样东西,烈酒和骏马,乞颜哈察当然对奈木扎情有独钟。但让乞颜哈察愤怒的是,奈木扎桀骜不驯,性子太野。这一点,在奈木扎刚出生时,就有了预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母马阿婉儿折腾了一夜,终于将奈木扎产了下来。普通马驹,产下来后,起码要在母马怀里依偎两三个小时,等身上湿漉漉的绒毛焐干后,才会抖抖索索站起来,躲藏在母马身体下,露出两只惊恐不安的眼睛,好奇又胆怯地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但奈木扎却与众不同,它落地后,母马阿婉儿刚把胎衣剥掉脐带咬断,它就噌地站了起来,瞪起两只蓝宝石般明亮的眼睛,用一种挑战的眼神打量马厩里的人和四周的一切。

这个时候,马厩里还有一匹名叫四娘的母马和一匹名叫山郎的马驹。山郎出生已四周,身子骨渐渐长硬,已能活蹦乱跳跟在母马后面到牧场去吃草了。动物幼年时都很调皮,小马驹自然也不例外。山郎看见奈木扎摇摇晃晃站了起来,出于好奇,也出于淘气的天性,跑拢过去,咴咴叫着,伸出马头,想去触碰奈木扎的身体。P1-3

序言

可以这么说,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与动物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譬如马。马曾经伴随人类走过千百年生活道路。在发明汽车之前,马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马为人类驮运货物,马给人类骑乘代步,马还与士兵融为一体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人类文化浸透了马的印迹:路叫马路,动力计量叫马力,阿谀奉承叫拍马屁,偶尔失误叫马失前蹄,年老志不衰叫老骥伏枥,等等等等,如果没有马,人类灿烂文化至少有一块会变得暗淡无光。

譬如牛。牛吃苦耐劳,为人类挽轭耕犁,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顺从品性,给人类带来绵延数千年的巨大福泽。假如没有牛,人类不知道要多耗费多少体力才能开垦出如此广袤的良田,农耕社会起码会被推迟好几个世纪,人类文明的脚步无疑会变得沉重而迟缓。

譬如狗。狗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为人类看家护院,为人类追寻猎物,为人类赴汤蹈火。设想一下,当年我们的先祖拿着木棍石矛撵山狩猎,假如没有忠勇的猎狗陪伴身边,必定会有更多的先祖魂断荒野血洒猎场。即使到了今天,人类生活里还离不开狗,警犬、导盲犬、牧羊犬、宠物犬……形形式式的狗,还在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还有鸡、鸭、鹅、兔、猪、羊、虎、豹、熊、象、狼、鱼、豺、蛇、鹦鹉、鹩哥、蟋蟀、蝈蝈、骆驼,等等等等,都在人类生活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我们人类对待动物朋友的态度,常常让我感到脸红。

我们百无禁忌的饮食习惯,给整个中华民族蒙上耻辱。例如在广东,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东西都可以搬上餐桌。最令人发指的是活吃猴脑。还有一道菜叫“红烧活鱼”,用沸油将鱼身体煎熟,端上餐桌,鱼嘴还在翕动、鱼尾还在摇摆,食客将中段鱼肉吃掉后那鱼还活着。我们甚至还出现过全民迫害动物的骇人听闻的事件,那就是1958年的“消灭麻雀运动”。消灭麻雀的理由是麻雀是四害、麻雀糟蹋粮食。我当时6岁,亲自参与过这个运动,所有的人都爬上屋顶,敲打脸盆、锅盖、搪瓷杯,惊慌失措的麻雀和生活在这个城市上空的其他野生鸟类无处歇脚,飞着飞着,最后悲鸣一声从空中坠落,气绝身亡。据报道,这场运动仅上海地区就消灭麻雀和其他鸟类170万只。这是一场全国性运动,被消灭的鸟类总数肯定大得惊人。其后果是,病虫害肆虐,农作物歉收,其后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数以千万计的人死于饥饿。导致三年自然灾害有很多原因,但“消灭麻雀运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某些地区迫害、虐待动物的行为却愈演愈烈。西南一些地方捕捉到黑熊后,将黑熊囚禁在狭小的铁笼子里,在熊肚皮上钻一个洞,将一根金属管插进熊胆,源源不断地索取可以入药的胆汁,以牟取暴利;北方某山狐饲养场,为保证狐皮质量,将整张狐皮活活从山狐身上剥下来,名曰活体取狐皮,被剥了皮的山狐在地上蹦哒翻滚嚎叫半个小时才逐渐死去。用魑魅魍魉丧心病狂来形容这些人,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人类这种无视动物痛苦、无视生命尊严的残忍行为,直接造成的恶果是大片森林毁坏,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环境持续恶化,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更为严峻的是,对另类生灵的蹂躏和践踏,释放了人心中的恶,继而漠视、藐视和蔑视同类的生命,制造种种惨绝人寰的悲剧。

其实,中华民族不乏怜爱动物的优秀传统。古代的庄子就有“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思想。中国佛教有人与自然彼此依存的信仰,有护生戒杀的传统。著名的弘一法师和丰子恺先生,也积极宣扬护生理念。丰子恺先生著名的画册《护生画集》就体现了对动物的悲悯情怀。上世纪二十年代,女诗人吕碧城就受邀参加在维也纳召开的万国保护动物大会,在会上发表了数千言的“废屠”演说,引起全场轰动。受她影响,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彼德·辛格提出了“素食生存”的理念。我觉得,人类难免有口腹之欲,“废屠主张”也好,“素食生存”也罢,在目前还只能是个理想,或者说是个幻想。但我们至少应该将野蛮落后的饮食习惯从我们生活中剔除,阻止无节制无人道的虐杀。即使为了我们自己,我们也应该善待动物。因为,动物给了我们热量,给了我们安慰,给了我们赖以生存下去的生态圈。或许现在,我们无法保证不再剥夺动物的生命,但我们至少可以减轻动物死亡的痛苦;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动物都得到人类的呵护,但对那些稀有的动物,我们应该倍加爱护,因为一个物种的灭绝就意味着人类所在的生物链缺失了一环。

我写《金蟒蛇》和《野马归野》,就是想告诉亲爱的读者,动物并非我们人类想象的那么低级,那么无能,动物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性的生命,我们要重新认识动物,平等友善地对待动物,和动物做朋友。一句话,在我们的动物朋友面前,我们要多一点慈悲,少一点狠毒,多一点怜悯,少一点冷酷,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杀戮,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漠视。

2012年7月23日写于上海梅陇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生态文学,更加强调动物的主体性,从动物的角度看世界,本质上表达的都是爱的主题。

——吴秀明(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野生动物保护也是环境保护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需要时间及教育来完成,所以非常需要文学的介入。

——刘玉洪(中国科学院哀牢山生态站常务副站长)

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沈石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野马归野/生态文学系列/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品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石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271410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5
丛书名 生态文学系列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5
16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18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