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知识大全
内容
编辑推荐

吕思勉编写的《国学知识大全》是一部民国学术巅峰期写就的大师之作。该书历久弥新,传之久远,易中天备极推崇。它被《中华读书报》誉为引领了20世纪的第一波“文史热潮”,是读者快速掌握国学常识的最佳读本,是不可不读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内容推荐

《国学知识大全》是吕思勉先生为指导青年学子阅读国学的开示门径之作,写就于先生的学术盛年期,在民国时期一经出版,即受到当时的国学爱好者和整理者的大力追捧,一时有洛阳纸贵之誉。虽世易时移,但其价值却历久弥新,仍对当代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国学知识大全》整理汇集了《国学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中国文化史》、《历史研究法》、《史学与史籍》和《中国史籍读法》等著作,堪称一部全面完整的国学巨著。作者观点权威,论述严谨,考证精详,旨在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纯粹的阅读体验,实为不可多得的国学入门佳作。

目录

第一篇 国学概论

何谓国学/002

中国学术之分期/003

先秦诸子之渊源一——古代之宗教哲学/004

先秦诸子之渊源二——王官之学/008

先秦诸子之学/012

秦汉时代学术之新趋势/019

魏晋玄学/025

佛学/027

宋明理学/034

清代考据学/041

中国近代之思想家/046

第二篇 经子解题

自序/050

论读经之法/051

一、诗/060

二、书/066

三、附论《逸周书》/073

四、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周礼/078

五、易/091

六、春秋/096

七、论语/孟子/孝经/尔雅/102

论读子之法/105

一、老子/118

二、庄子/121

三、列子/126

四、荀子/128

五、晏子春秋/134

六、墨子/135

七、公孙龙子/140

八、管子/142

九、韩非子/148

十、商君书/152

十一、尹文子/155

十二、慎子/156

十三、邓析子/157

十四、吕氏春秋/158

十五、尸子/168

十六、鹖冠子/169

十七、淮南子/172

第三篇 理学纲要

序/178

绪论/180

理学之源/182

理学源流派别/198

濂溪之学/206

康节之学/215

横渠之学/226

明道伊川之学/235

晦庵之学/247

象山之学/263

浙学/272

宋儒术数之学/283

阳明之学/291

王门诸子/304

有明诸儒/317

总论/323

第四篇 中国文化史

研究历史之目的/340

何谓文化/341

中国文化之起源/343

历史年代/346

三皇五帝事迹/348

古代之社会组织/353

社会阶级/357

古代之生业/363

古代之道路/370

古代之用人/373

先秦诸子学术/375

秦、汉时之新局势/377

此时之政情/379

汉代学术/383

汉代兵制变迁/384

汉代刑法变迁/385

此时代重要之现象/387

第五篇 历史研究法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394

历史的历史/398

史学进化的几个阶段/404

旧时历史的弊病何在/409

现代史学家的宗旨/414

作史的方法/419

研究历史的方法/425

第六篇 史学与史籍

史学定义/434

史籍溯源/436

史学缘起/439

史部大略(上)/443

史部大略(下)/447

史家宗旨今昔异同/450

史材/456

论搜辑/459

论考证/461

论论史事之法/465

史学演进趋势/469

第七篇 中国史籍读法

弁言/474

史学之用安在/475

中国有史学吗?/477

再为中国史学诉冤/481

史权为统治阶级所篡/484

读旧史宜注意之点/492

读旧史入手的方法/506

治古史的特殊方法/513

试读章节

何谓国学

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为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吾国汉代古谚曰:“少所见,多所怪,见橐驼言马肿背。”吾国旧时视外人来华者,不知其学。较进,则知可学其一二端。更进,则知其自有其学术,而与吾国为截然不同。然由今之所见,则知中国之与外国,实为大同小异者也。古代各部落,有知造舟者,有知制车者,各有所能,各有所不知。今外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文明日启,距今亦为时不远。由将来观之,东西两洋之文化,犹古代各部落间文化之关系也。又常有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今世之各社会,皆为文明之社会,其程度相差无几,善亦同善,恶亦同恶,固无何高下也。

中国学术之分期

1.中国学术之渊源:(1)古代之宗教哲学。(2)政治机关经验所得,所谓王官之学。

2.合此两者而生先秦诸子之学,诸家并立。

3.儒家之学独盛。

4.儒家中烦琐之考证,激起空谈原理之反动,偏重《易经》,与道家之学相合,是为魏晋玄学。

以上为中国学术自己的发展。

5.至此而佛学输入,为中国所接受。萌芽于汉魏,盛于南北朝,而极于隋唐,其发达之次序,则从小乘至大乘,是为佛学时代,而玄学仍点缀期间。

6.至唐而反动渐起。至宋而形成理学。理学之性质,可谓摄取佛学之长,而又去其不适宜于中国者。

此为中国学术受印度影响之时代,至明亡而衰。

7.而欧洲学术,适于此时开始输入。近百年来,对中国学术逐渐发生影响。[前此与欧洲之接触,仅为技术上,而非学术上的,故未受若何之影响。]

先秦诸子之渊源一——古代之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今日为对立之物,在宗教起源之时则不然。一种宗教之初兴,必能综合当时人之宇宙及人生观,而为之谋得一合理之解决。此时之宗教,亦即其时最伟大最适宜的哲学。[凡一种大宗教,必具高深及浅显二方面之理论,以满足于高等与低等之人。]但宗教之为物,不徒重理智,而兼重意志及感情,故易于固执具体的条件,久之,遂变为落伍之物,而哲学乃与之分离。[宗教与理智方面,仅为其一种手段,使人得理智上之满足,其注重者,乃偏于意志及感情方面,使信之者得感情之安慰,秉坚强之意志以信仰其宗教。夫意志坚强之人,固不免易于固执也,故信教者,常以强烈之感情徘徊,以坚强之意志守旧,以致久而落伍。]故宗教之与哲学对立,非其本来对立,而由于宗教之陈旧。而论古代之学术,仍必溯源于宗教。

中国之宗教思想,最早盖系“拜物”,《周礼》分祭祀之对象为天神、地祇、人鬼、物魅四类。物魅盖即拜物时代之遗也。此时之思想,太觉幼稚,对于学术思想,无甚影响。

稍进,则为“天象崇拜”,其中又分为二期,前期盖在女权昌盛时代,所崇拜之大神,[神之为物,表面视为与人无关的,人外的,实则此种之神,已成为人为的神,具有人之性质。神之组织及一切,皆以人为依据,与人相类。]悉视为女性。《礼记?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大报天而主日。”可见古无抽象的整个的天神。后世祭天之郊祭,只是祭日,而《楚辞》《山海经》皆以羲和为女神。整个的地神,古代更其没有,所祭的只是自己所住所种的一块土地,是为社祭。地神的被视为女性,更古今皆然。关于此问题,可参看日本田崎仁义所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及制度》,王学文译,商务印书馆本。  女权时代之思想,存留于后世者甚少,只有一部《老子》,是表现女性优胜思想的。《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殷礼,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说者谓殷《易》先坤。这该是一种女性优胜的遗迹,但殷《易》之内容不传,今所传之《周易》,则完全表现男性优胜之思想矣。[《周易》先乾。]

大概中国学术思想,大部分是从周朝流传下来的,殷以前的成分,已经很少了,周朝宗法特别发达,可见其为男权昌盛的社会。而殷朝兄终弟及,是一个母权社会的遗迹。周在西方,殷在东方。后来齐国长女,名为巫儿,为家主祠,不出嫁(《汉书?地理志》),而齐太公为出夫(《战国策》)。燕人宾客相遇,以妇侍宿,婚嫁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亦见《汉书?地理志》)。楚王妻妹(《公羊》桓公二年)。皆可见风俗与周不同。然此等文化,多已沦亡了。

古代宗教哲学之骨干,为阴阳五行,但二者似非一说。[阴阳最早见于《周易》,然不及五行之说,五行最早见于《洪范》,然不及阴阳之说。且自古至今,从未有合论二者者,后世言阴阳者众,而说五行者寡,则以阴阳能自圆其说,而五行不能也。]五行之说,见于《书》之《洪范》,后来衍其说最详者,为《白虎通义》之《五行篇》,虽煞费苦心,然究属勉强,予意水、火、木、金、土乃古代管此工事之五种官。[水,通沟渠,建桥梁。火,未知钻木取火,得火不易,设之以保存火种。木,伐木制物。金,冶金之事。土,营建之事。]本非哲学上分物质为此五类,后来哲学家就已成事实而强为之说。[物体之之然,气、液、固体。印度之哲学,言地、水、风、火四大。地,固体;水,液体;风,气体,益之以火。如此分法,尚觉可通。而五行之水、火、木、金、土,水为液体,木、金、土为固体占其三,无一气体,不必哲学家,亦知为不妥,故决非哲学家分物质为此五类。]其说本来不合论理,故虽煞费苦心,终不能自圆其说也。[五行之变化,有生胜之说,亦作生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其中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木克土、土克水等,实不甚可通。]

至于阴阳,则因人之认识,必始于两,而现象无论如何错杂,亦总可归纳之而成二组,即谋与非谋,此即正负,正负即阴阳也。故其说处处可通,而古人推论万物,必自小而推诸大,于是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此时以阴阳为实质,尚未合哲学之原理。]再进,知万物之原质推一,乃名此原质曰气。假想万物之变化,皆由于气之聚散,而气之所以动荡不已,则由于阴阳二力(阴静阳动)之更迭起伏焉。至此而哲学上之泛神论成立矣。[泛神论者,即谓神即宇宙间一切现象之本身。]

宗教哲学之进步,既进于泛神论,则事物变动之原因,即在事物之本身。(古代野蛮人不知自然规律,只知人律,其视万物为有知,一切皆神所为。而其所谓神,亦有实体,《墨子?天志》、《明鬼》之论,所谓天、鬼者,皆有喜怒,欲恶如人,则其证也。遂泛神论既成立,至此自有神而进为无神矣)而别无一物焉,在其外而使之者,此之谓自然。[自,始也;然,成也。古书自然之“然”字,无作如此之解者。]自然之力,至为伟大,只有随顺利用,而不能抵抗。而自然界之美德,如“不息”、“有秩序”、“不差忒”等,均为人所宜效法,此之谓“法自然”。[法家即如是,谓政治上之赏罚,当以自然界之美德为准则也。]自然之规律,道家称之曰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自然现象,永远变动不居,而其变动也,又有一定之规律,是为“变易”,“不易”,加以永不止息,若人之任事,不觉其劳苦然,是为“简易”。所谓“易一名而兼三义”也,不易之现象,是为循环,祸福倚伏之义,由此而生。[吾国古代以农为主,注意于不易之现象,故有祸福倚伏等义。盖以为自然界之现象既如是,人事亦当如是也。]自然力既伟大,人根本绝无能为,委心任运之义,由此而生。

自然之力,固无从从时间上指其原理,亦无从从空间上指其根源。然强为之名,固可如此。[盖泛神论者,本无因果也,惟无因果之关系,则无可加以思想,故强为之名,而为是说者,亦明知其为强说而已。]此种力之原始(系人所强名的),儒家称之曰“元”。《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卦?彖辞》)《春秋》家谓:“《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公羊》隐公元年何注)是也。[其他如《公羊》何注,隐公元年,曰:“天不深正其元,则不能成化。”《春秋繁露?重政》曰:“元者,万物之本,在乎天地之前。”](古人以天为万物之原因,而元为天之原因)在男权优胜时代,最贵此种健行的美德,但女权优胜时代柔能克刚、静以制动等见解[今所存者,以《老子》为代表。]亦仍保有相当地位。

P2-7

书评(媒体评论)

常州府中学堂诸师长尤为余毕生难忘者,有吕思勉诚之师。

——钱穆

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

——谭其骧

当年我是先看吕诚之(思勉)师的《经子解题》,这是1939年我回常州城后在地摊上花几分钱买到的,是引导我步入文史领域的入门书。抗战后期上高中二年级时听了吕诚之师的“国文”、“本国史”、“中国文化史”、“国学概论”四门课,真正得益。

——黄永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知识大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思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405513
开本 16开
页数 5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126
丛书名
印张 33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69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6: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