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肖邦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贝尔纳·加沃蒂编著的《肖邦传》综合各国肖邦专家的研究成果,基于肖邦在波兰和法国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的众多史实,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肖邦的故事。被视为权威传记。

内容推荐

《肖邦传》作者贝尔纳·加沃蒂是个音乐行家,本人又是演奏家,因此,本书对音乐学亦有贡献。

《肖邦传》中单独成章的作品分析部分,言简意赅,对研习肖邦作品颇有助益。

目录

沧海月明珠有泪(代译序)

前奏曲

第一部分波兰

第一章 我是彻底的马佐夫舍人 3

一封信/从洛林到波兰/波兰的命运/1788年的波兰/一个信仰基督的民族/东

方、西方/投入教学/热拉佐瓦一沃拉/法皇莅临/弗里德里克的诞生/肖邦寄宿学

校/全国动乱

第二章 早年生活 16

初遇/狄更斯式的描述/贫乏的曲目/天才钢琴家/1820年的华沙/风格不协调

的城市/一个农业民族/王子般的教育/出名/家庭/最初的音乐会/一块金表/

“音乐天才……”/中学岁月/“滑稽剧”/在沙法尼亚/民间音乐/年轻的演技高

手/田园梦

第三章 年轻的大师43

重返热拉佐瓦一沃拉/在雷内茨疗养/艾米莉亚之死/身体赢弱/青春期/暧昧不

明/独立/“钢琴是我的天地……”/革新/柏林之旅/作曲/画像/情愫初露/帕

格尼尼/一双理想的手/游学/维也纳/两场音乐会/布拉格、特普利兹和德累斯

顿/花期女郎/家庭会议

第四章 忐忑腼腆的恋爱者 72

康斯坦斯/奇怪的倾诉/离去?/走向历险/音乐会/波图兹恩/打点行装/永别

第五章 从华沙到巴黎 85

人远情疏……/起义/在大教堂穹顶下/失败/一封信/斯图加特/日记/静夜/

对钢琴述说

第二部分法国

第六章 1831年的巴黎 101

巴黎鸟瞰/从查理十世到路易一菲利普/新国王/反对派/动荡时期/街头巷尾/

娼妓/四周/城关一带/交通/妙趣横生的街巷/我们散步去……/剧院/走在林

荫大道上/去托尔托尼!/巴黎咖啡馆/古怪透顶的人/抒情舞台/意大利歌剧

院/戏剧、绘画、文学

第七章 初步接触135

卡尔克布雷纳/创作歌剧?/第一场音乐会/泡歌剧院/Zal……/经济危机/交个

手吧,巴黎!/舒曼的文章/艰难时期/相遇/授课/金钱问题/话题人物!/魅力

十足的住所/社交界/李斯特/帕格尼尼/柏辽兹/阴晴不定的友谊/沙龙/在家

乡/音乐会

第八章 一场神秘的恋爱 165

黛菲娜/信件下落?/伪造文书

第九章 我的忧愁 175

去德国旅行/重逢/玛丽亚·沃德辛斯卡/塔尔贝格/从马里昂巴德到德累斯顿/

永别/莫雅一比耶达(我的忧愁)

第十章 桑 188

自画像/失败的婚姻/威尼斯情人/酒神女祭司/大鼻子一家/相遇/伦敦/一封

信/顾虑重重

第十一章 马略卡211

出发/帕尔马/瓦勒德莫萨/《雨滴》/离去/惨败/马赛

第十二章 诺昂223

乡间的宁静/夏日的一天/葬礼奏鸣曲/一个五月的夜晚/失和/寻找住处/圣克

鲁音乐会/肖邦的一日/美学观点/精灵的画像/普鲁斯特和肖邦/1841年/一

部小说/德拉克罗瓦/奥尔良广场/父亲之死/路德维卡在诺昂

第十三章 感情风暴 270

摩擦生隙/文字游戏/索朗日/《卢克莱齐亚·弗洛里亚尼》/最后一个夏天/结婚

计划/解除婚约/克莱桑热/撒谎的女人/心地正直的肖邦/婚礼/纸糊的城堡/

暴力相向/决裂/大扫除/代人受过/肖邦“实例”

第十四章 孤独294

悲惨的总结/波德莱尔所作的肖像/肖邦的敏锐/孤苦伶仃/巴黎最后一场音乐

会/一个朝代的结束/街垒和巷战/重逢/出行?/战略/波兰发生什么了?/起

义/打倒杜德旺太太!

第十五章 走向苏格兰迷雾 310

为什么伦敦?/简·斯特林/失望/艺术家云集之处/在康斯勃罗公爵夫人家/音

乐会/“我打发时日……”/苏格兰女人/走向苏格兰/庄园式小城堡/“如同我自

己的族人一样……”/作曲?/向格拉斯哥、爱丁堡一路走去/忧郁

第十六章 精灵之死 324

时好时坏/庸医/德拉克罗瓦/身后出版的作品/夏佑街/“我的厌倦……”/一次

拜访/他当时的模样……/求援/一封信/离奇的故事/路德维卡到来/提图斯/

旺多姆广场/最后的日子/临终告解/黛菲娜/临终之言/“不了……”/安魂曲/

最后的敬意

跋(终曲)

作品分析 355

 I.十七首波洛乃兹

 Ⅱ.五十七首玛祖卡

 Ⅲ.两首协奏曲

 Ⅳ.其他为钢琴和乐队所作的乐曲

 V.三首为钢琴所作的奏鸣曲

 Ⅵ.四首叙事曲

 Ⅶ.四首谐谑曲

 Ⅷ.二十六首前奏曲

 Ⅸ.十四首圆舞曲

 X.二十七首练习曲

 Ⅺ.十九首夜曲

 Ⅻ.四首即兴曲

 Ⅻ.四首回旋曲

 ⅪV.室内乐

 XV.其他曲目

 XVI.十九首歌曲

唱片综述409

肖邦生平和作品编年表 410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情愫初露

她们实际上并未坠入情网,虽然我们手中没有关于肖邦情窦初开时任何细节,似乎是肖邦极度的拘谨限制了他感官和心灵两方面的宣泄。他受宠于上流社会,艺术方面也获成功,却并不莽撞行事。况且,因为他轻易能辨别他人千百种荒唐情态,自己就像躲避瘟疫一样怕成为别人的笑柄。他的不合时宜的倾诉会让人笑话吗?别人会嘲笑他吗?从那时开始,肖邦就显出了某种典型的外省人心态,特别在乎蜚短流长。他很介意流言蜚语,这个城市小到彼此相识,却又大到足够传播风言风语。由于他的拘谨,我们对他的情感躁动或他惹的麻烦一无所知。他年轻学生中的两位肯定对富有魅力的钢琴教师“动心”了,她们是被称作“莫里奥尔卡”的亚历山德琳·德·莫里奥勒和玛丽亚·沃德辛斯卡。而肖邦则满足于开开玩笑,和她们一起“扮鬼脸打趣”。只有康斯坦斯·格拉德科夫斯卡的名字,会出现在对提图斯的私房话中。

对肖邦来说,去剧院是创作和教课之余的调剂,他内心充满激情,是那里的常客。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席勒、莎士比亚和其他一些并不很知名的作家,都是他崇拜的对象。他自己也演法国喜剧,1828年底在亚历山大·杜瓦尔的一出戏《结婚计划》中扮演一个厚颜无耻的贴身侍从的角色,放荡不羁还是漂亮小伙。肖邦经常“外出”,频繁出现在各家的晚会上,刚离开温森格罗德太太家的沙龙,随即就又出现在基茨卡小姐家的客厅,未曾有半点不自在,好似蝶蜂翩舞。他还经常在小范围内弹琴,除非瞌睡之至,他总埋头于即兴演奏,随性所至,往往不按常规,令懂行的听众也茫然以对。他当然也不会错过任何一场重要的音乐会。可话又说回来,这个浪漫世纪之初,艺术家在华沙公演的机会很少,而且报酬不高。他去听了胡梅尔、玛丽亚·希玛诺夫斯卡、斯蒂凡·赫勒,还有他的同学多布林斯基。最后还有帕格尼尼在国家剧院的音乐会,共有十场,他一场也没错过。

帕格尼尼

当时帕格尼尼四十七岁,“魔鬼提琴家”在意大利半岛名声大噪之后,开始了“欧洲巡演”。在此之前他母亲声称他是魔鬼的儿子,这种说法虽然有悖妇道,却对帕格尼尼传奇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魔鬼化身的传奇对尼可洛·帕格尼尼十分有利,因而他非但不去辟谣,反而人为地强化这样一幅酷似魔鬼骨骼的肖像,双颊苍白、气色疲惫、外形怪异。传说他提琴的一根弦是用一个被害的情妇的肠子做的,帕格尼尼听任流言传布!他知道自己才华出众,也意识到自己体态奇特,常常乐于重复:“我既不年轻也不帅气,相反我丑得很!可女人们听了我的音乐会哭喊,我成了她们的偶像,她们拜倒在我脚下。”这样的事屡见不鲜。事实上,远不仅只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女人在为他喝彩。梅耶贝尔(Meyerbeer,1791—1864)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并说:“哪里思想的威力停息了,帕格尼尼就在哪里开始,他用事实超越了你们的一切想象。”舒曼私下对克拉拉说:“他在炫技史上是一个转折点……”李斯特在维也纳听到他演奏的时候惊呼:“什么样的人物,什么样的提琴!天哪!”柏辽兹认为他“这类人中独此一号”。罗西尼写得更妙:“我这辈子就哭过三次。第一次是我首部歌剧惨败。第二次是驾船出游,松露烤火鸡掉水里的时候。第三次是听帕格尼尼拉琴。”还有歌德,写信给策尔特,无形中让来自热那亚的炫技天才的故事更引人入胜,“我没太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见眼前一个火焰柱……”又是给他添彩的一例见证!

音乐会上,人们激动得牙关紧咬,妇女们当场晕倒。一个超绝眼力评论家声称认出帕格尼尼身后是魔鬼本人在替他操弓。提琴家有时把琴上的三根弦拉断,只用最后一根,再给自己的演奏添些光环。事实上,他用奇迹般的手法,施展自己在乐器上的天才演技,将传统提琴变成现代提琴,这点正与肖邦在钢琴上的成就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帕格尼尼这个天生的炫技高手带有某种表现癖,而肖邦不爱抛头露面,他的表现方式含蓄而内敛。

一双理想的手

年轻的肖邦在华沙国家剧院听帕格尼尼演奏,他感觉眼前是个同类,而不是对手,因为他也革新了钢琴技术。他比其他人更懂得这个技巧高超者成就了身体和艺术两方面的奇迹。帕格尼尼的手天生如此,能达到常人不可能的极致。肖邦不也有一双钢琴家的理想之手吗?长长的手指灵巧自如,明显跟手掌分得很开,关节突出,韧带柔软,可以任意扭转,伸展自如。他的拇指能伸得特别开,指肌纤细,手腕却结实,人们不是说他有“天鹅绒般的手指”和“灵蛇般的手指”吗?他的一个学生乔治·马蒂亚斯日后写道:“他柔弱的外表下包裹着一个士兵的骨骼。”在法国,阿尔弗莱德·科尔托是肖邦作品的最佳诠释者,他认为肖邦是“音乐家中最富奇迹的钢琴家”。帕格尼尼了不起的成功会让肖邦无动于衷吗?音乐在肖邦眼里似乎并不是用来炫耀的工具,它的分量更为重大。他当然比任何人都清楚,远大的抱负需要求助于恰当的手段。帕格尼尼的技巧超凡出众,他的非凡功名却只在肖邦这里留下了一支相当平淡的改编曲,题为《帕格尼尼回忆》。肖邦所作《降G大调练习曲》,虽然没有任何具体的动机,却是对来自阿尔卑斯山麓另一侧的超绝技巧演技高手的一种更有说服力的回应。感谢上天,他是钢琴家,不是小提琴家。无论如何,他不愿意处在卡罗尔·里宾斯基的位置上,后者作为帕格尼尼的波兰对手,试图跟这个危险的竞争者抗衡。他在空空的音乐厅里演奏,最后不得不离开这个羞辱了他的薄情寡义之城。

肖邦把1829年4月21日在音乐学院举办的一场音乐会,作为美好回忆铭记心中。他的两个女同学作为女歌唱家第一次公开演出,她们是梅尔小姐和格拉德科夫斯卡小姐。对后一位,他倾心甚于倾听……

P60-62

序言

沧海月明珠有泪

读加沃蒂著《肖邦传》——代译序

赵越胜

贝里的春天来得迟,已近三月,寒意仍浓。驱车在贝里湿地的乡间公路上,道边浅塘中芦荻瑟瑟,三两只水鸟振翅掠过,又没入池塘。田间苗儿刚出土,薄雾如轻纱,在茸茸淡绿上游荡。快到诺昂时,急雨突至,天幕铅灰,四野含愁,行人亦不免添几许凄凉。进诺昂村口,雨渐渐稀了。车就停在乔治·桑故居身后。沿沙石铺就的小路前往故居,寂静中听脚下细沙簌簌作响。1839年,自马略卡岛回到诺昂的桑与肖邦,走的是这同一条路吧?

路到尽头,右拐是道淡绿色大门。十九世纪中叶,领欧洲文化艺术风骚的那群人:李斯特、德拉克罗瓦、巴尔扎克、福楼拜、小仲马、屠格涅夫……都曾出入此门。临跨进这个传奇庭院,心仿佛都跳得急。突然,薄雨中传来肖邦《G大调夜曲》,凄美的乐声似出自当院的那棵老菩提树,细雨洗得枝叶幽绿逼人,旋律也染着绿色飘飘而来。琴声入耳,让人想起济慈听到夜莺的歌声:

今晚,我偶闻的歌声

也曾打动过远古的农夫与君王

这歌声令路德悲伤

她站在异国的麦田里

思念家乡,泪滴千行

乔治·桑记述过一个诺昂的夜晚:“这天晚上,弗朗兹演奏舒伯特最富幻想的乐曲。……月亮躲在高大的菩提树后,把一动不动的冷杉的黑色幽影勾画在浅蓝色的天空中。……高贵的乐器开始奏响和弦,夜莺还在与琴声争鸣,声音羞怯又痴狂。”

在热爱肖邦的人,这儿是一方圣地,肖邦在此度过了后半生最重要的八个夏天,创作了钢琴艺术最辉煌的篇章。但亦是伤心之所,一段极特殊的情感故事,肖邦与乔治·桑之恋,成熟于此,毁灭于此。在这片宁静的田园中,曾有过许多爱恨情仇,像夜间皓月透过纷披的枝杈,光影迷离,明暗相交。这段姻缘中的是是非非,至今聚讼纷纭,但两位主角却以其辉煌的创作彪炳史册。

平日欣赏研习肖邦的作品,不免关注他生活的轨迹与他创作的关系。为此,常希望手边有部有分量的肖邦传。以前读过三、五种,都不甚满意,大多编排史料,就事论事,对深人理解肖邦的作品无甚裨益。桑的自传,洋洋十大册,关涉肖邦,自是提供了不少有趣的资料。而事关决裂仅一味指责肖邦,只能当作一面之词。莫洛阿的名著《乔治桑传》则对桑多有维护。他是让桑的纵横才气镇住了。我隐约感觉,要想理解肖邦,需要跳出巴黎——诺昂一线,而换以更广阔的十九世纪欧洲历史、文化、社会视角。这样才可能使论述别开生面。加沃蒂所著《肖邦传》就是这样一部著作。

加沃蒂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音乐科班出身,曾听过丹第的课,后出任荣军院的管风琴师,有过一段演奏家的经历。他的兴趣在音乐学,干脆作了乐评家,任《费加罗》报音乐专栏的主笔。他是科尔托的好友,极信服并推崇科尔托对肖邦作品的诠释,甚至为科氏作了一部传记。他的肖邦传不仅材料翔实,细节清晰,而且文采斐扬。他极爱肖邦,所以走笔情感充沛,笔下人物血肉丰满,更能结合音乐分析,来观察人性,读起来引人入胜。

加沃蒂写肖邦,却从波兰历史下笔,把我们径直带到肖邦音乐所由以生的根基处。波兰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几百年来,它不断被周围列强蹂躏、瓜分,今天你挖走一块,明天我吞食一角。不夸张地说,波兰的历史是血与泪写就的,被奴役的耻辱,世世代代烙在波兰人心头。据说,波兰人的眼神中总透着忧郁,甚至他们的微笑都带着伤感。但波兰人作过奴隶,却从不是奴才。这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表面上看,他们都受屈辱、被压迫,但奴隶的屈辱是由暴力强加的,而奴才的屈辱是自愿寻来,并欣欣然乐在其中的。所以奴隶不下跪,像米开朗基罗“被缚的奴隶”,绳索加身仍挣扎挺立,因为他们记得住自己的耻辱,一有机会,这耻辱的记忆便化作抗争的行动。波兰人一次次起义,屡仆屡起,只为要成为一个自由的、有尊严的民族。这种忧伤其表、勇毅其里的精神,就是那个独特的波兰字zal所指称的东西,它是发自波兰民族历史深处的独特心理感受,也萦绕肖邦心头。加沃蒂对肖邦生平的描述和音乐分析,始终不忘这个视角。

加沃蒂花了相当篇幅论述了肖邦早年所受的音乐教育,充分肯定肖邦某些早期作品的成熟。他有意识地纠正人们的习惯看法,肖邦的音乐成熟于巴黎。他强调肖邦的启蒙老师齐夫尼对他的决定性影响。这位巴洛克式的老人极有洞见地认定小肖邦是个罕见的天才,他用来护持这个天才顺利成长的法宝是借助巴赫和莫扎特的神灵。齐夫尼禁止肖邦“去练那些时髦却糟糕透顶的东西”,只让他弹“莫扎特小奏鸣曲和令人生畏的巴赫平均律中那些容易弹的前奏曲和赋格”。让肖邦“感觉像在自己家里那样自如”,让他知道他是巴赫和莫扎特这个艺术家庭的一分子。后来,肖邦在巴黎,在一位学生面前背奏《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与赋格,对吃惊的学生说“这是忘不了的”。加沃蒂总结道:“是啊,人在幼时所学,那些滋养了最初萌发的想象力,让人在童年时就一见钟情的东西,会留在记忆里,直到生命终结。”他断言,肖邦的艺术风格来源于此,“即使在最富激情的时刻,他也从未忘记过这两个古典大师教给他的写作和思考原则。”

……

读加沃蒂所提供的肖邦身体状况的细节,我们可以断定,由于严重的肺病折磨,他的肉体不足以承担肉体的所有职责。他的生命,如一支蜡烛,点燃并照亮家园的命运和美幻的王国,他的肉体便是这融化、滴落的烛泪,流淌、耗竭。他深知生命短促,甚至在他少年时就不断被死亡的念头所追逐。他仿佛下意识地知道他的天职何在,从而冷静而高贵地接受命运的挑战,奉献自己微薄的肉体于艺术的祭坛,在耗竭中创造永恒。桑以她特有的睿智看出了这点,她说“这是个太纤细、太美好、太完美的造物,难以长久存在于我们这个粗笨而沉重的人间”。桑曾爱过这个不属于人间的造物,却不能呵护他到生命的尽头,而肖邦却鲛人泣珠般地把自己的天才化作珍珠,留给自己的家园,亦留给他流寓的异乡。正如诗人希普雷·诺维德斯说:“多亏他,散落在野地里的波兰人民的眼泪,才得以清澈晶莹地聚集在人性的冠冕上。”

后记

在法国生活久了,只要稍稍留心,会不时碰上那些文化艺术精灵的影子。比如在拉丁区某条小街上走,会突然瞥见一间门面陈旧的餐馆,门口挂一块铭牌“乔治·桑与肖邦曾在此进餐”。往常不经意地听到过的肖邦的音乐,读过的乔治·桑的著作,融入眼前景物,构成一幅幅具体的生活场景,仿佛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依然和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

我们造访过奥尔良广场上肖邦与乔治·桑各自的公寓,在肖邦当年开音乐会的普雷耶尔音乐厅欣赏过齐默尔曼的肖邦双百年诞辰音乐会,甚至远往诺昂,踏访乔治·桑的故居,这是她灵感永不枯竭的源泉,而肖邦曾在这里生活过八个夏天,谱写了钢琴音乐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所见、所感、所思,使我们热爱这些人物,他们既有天神般的创造力,又是日常俗人,也口角、误解、猜疑、嗔怒、决绝。这一切又怎样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文化社会风景?一个完整的人格?我们好奇,希望能有好的引路指南,带我们进入这五彩斑斓的艺术和生活世界。

那天在旧书店淘书,无意中发现了加沃蒂的这本《肖邦传》,当时喜出望外。早听说过作者的名字,他凭借博学和辩才而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他频繁出现在五六十年代法国独家电视台古典音乐专题节目中,对玛丽亚·卡拉斯的采访视频十分精彩。在诸多肖邦传记中,这部书因取材丰富、观点鲜明、视角独特而得享盛名。带书回家,阅后确信名不虚传,这实在是一部好书。

首先,作者以波兰、法国双重视角观察肖邦。他运用十九世纪波兰社会发展的背景材料,结合现存肖邦与家人、友人的通信,具体细致地讲述肖邦早期音乐教育,给肖邦的启蒙师长以应有的历史地位。这使读者的眼光能放得更远,视角也更宽,有助于破除“西欧中心论”的偏见。

其次,作者对史家惯称的肖邦的“波兰情结”和“法国影响”给出了独到的解释。他列举了与肖邦波兰背景有关的大量材料,但并不给以地缘政治和种族区别的解释,即不强调民族和种族在肖邦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就事论事地指出肖邦是马佐夫舍与洛林共同的儿子。肖邦的双重文化背景使他自然而然地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但这种定位只是文化分期和文化类型学的需要,对肖邦本人而言,他只认为自己是巴赫的传人,是一个自觉的古典主义者。

再次,作者详细论述了乔治·桑与肖邦的爱情生活,但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肖邦和他的作品。作者虽声称自己既不是肖邦派,也不是桑派,却列举大量事实,证明了桑在两人决裂中的责任。读之让人惊心动魄,却不能否认作者所举诸般事实。虽然我们可以对这些事实另作诠释,但作者的天平偏向却尽在不言中。

最后,由于本书作者是个音乐行家,本人又是演奏家,所以,本书对音乐学亦有贡献。书中单独成章的作品分析部分,言简意赅,对研习肖邦作品颇有助益。

读到好书,便忍不住想译出来与朋友共享。感谢邵敏先生愿意出版此书,让更多的人读到它。译事之难,非亲历亲为不能体会。感谢好友郭建英先生校阅了书中若干章节,感谢金雁教授和秦晖先生在波兰地名演变与人名翻译上的指点,感谢中央音乐学院张丽达教授,法国高等音乐师范学院李萌能同学在音乐术语译名上给予的核实修改。尽管在翻译此书时反复斟酌,但仍不敢说此译已是佳译,只是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译者  2012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肖邦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贝尔纳·加沃蒂
译者 张雪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07335
开本 16开
页数 4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1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35.76
丛书名
印张 28.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