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藏族/中华民族全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苏发祥编著的《中国藏族》充分展示藏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藏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藏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藏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积极推动藏族走向未来的团结进步,着力加强藏族面向世界的交流沟通。记述准确,笔墨生动,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如有关家庭礼仪、取名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等社会文化的介绍,让读者在趣读中增长知识,引发想象。是一本反映藏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内容推荐

苏发祥编著的《中国藏族》全面介绍了藏族的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历法、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承等。

《中国藏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藏族概况

 第一节 族称和族源/3

 第二节 人口状况/8

 第三节 历史沿革/14

 第四节 生态资源/20

 第五节 语言文字/25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29

第二章 藏族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经济文化/35

 第二节 饮食文化/40

 第三节 服饰文化/44

 第四节 居住习俗/49

 第五节 交通工具/54

 第六节 风物特产/55

 第七节 历史遗迹/57

第三章 藏族的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教育/80

 第二节 民间科技/84

 第三节 。民间医药/88

 第四节 民间文学/95

 第五节 民间工艺/98

 第六节 民间体育/106

 第七节 民间游戏/108

 第八节 民间歌舞/109

 第九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113

第四章 藏族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121

 第二节 家庭礼仪/123

 第三节 社交礼仪/125

 第四节 亲属称谓/128

 第五节 诞生习俗/130

 第六节 取名习俗/130

 第七节 节庆习俗/134

 第八节 婚姻习俗/140

 第九节 丧葬习俗/142

 第十节 禁忌习俗/145

第五章 藏族的信仰文化

 第一节 宗教信仰/147

 第二节 宗教活动/158

 第三节 哲学思想/164

第六章 藏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第一节 对青藏高原进行开发和保护/175

 第二节 对祖国文化的贡献/181

 第三节 对中国多元一体民族化进程的贡献/186

第七章 藏族人的精神气质

 第一节 藏族起源传说与精神气质的选择/201

 第二节 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执著性格/202

 第三节 爱护环境、崇尚自然的文明气质/204

 第四节 快乐单纯、乐观向上的淳朴天性/206

 第五节 天生爱美、充满美感的生活追求/208

 第六节 重视口才、幽默风趣的率真气质/211

 第七节 尊崇英雄、崇尚力量的不朽精神/213

 第八节 崇尚知识、尊崇圣贤的文明素质/215

 第九节 孝敬老人、热情好客的良好风尚/216

 第十节 说到做到、崇尚信誉的内在品性/218

 第十一节 含蓄深沉、崇尚自由的爱情追求/219

 第十二节 好施乐舍、慈悲为怀的高尚情操/221

第八章 藏族的文化传承

 第一节 民族教育发展/225

 第二节 民族文学创作/234

 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新/241

 第四节 民族文化价值/251

第九章 商贸及族际交往

 第一节 藏区古道/254

 第二节 藏区商贸往来/257

 第三节 族际文化往来/266

第十章 藏族文化发展愿景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业/280

 第二节 传媒和类型文学/284

 第三节 影视/289

 第四节 藏医药发展愿景/293

 第五节 旅游/297

 第六节 歌舞/302

 第七节 藏族餐饮/306

第十一章 藏族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人物/310

第十二章 藏族重要文献典籍

 第一节 历史名著/347

 第二节 史诗/353

 第三节 诗歌/356

 第四节 传记文学/360

 第五节 小说/364

 第六节 翻译文学/367

 第七节 戏剧/371

附录

 一 藏族历史大事记/373

 二 参考文献/402

后记/404

编后记/405

试读章节

第四节 民间文学

一、神话、传说、史诗

藏族民间文学中有极其丰富的神话、传说,其内容反映了藏族先民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朴素认识,表现了他们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藏族神话可分为社会神话和自然神话两大类。

社会神话以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从而艺术地折射出藏族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这类神话以人类起源等题材为主,如“猕猴变人的故事”“年保山神的故事”等。自然神话则通过对种种自然现象的解释,反映藏族先民与自然抗争的历史。如“斯巴问答歌”通过对答歌形式,用牛身上的各个部位解释天地、山川、森林、河流等自然现象的形成,联想十分丰富、奇妙。

藏族民间传说的创作素材包括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自然界动植物的某些特征以及人们的种种生活习性等,如“文成公主的故事”“金城公主的故事”等,对两位公主为汉藏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了赞美和歌颂。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藏族人民对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象按自己的认识和意愿加以解释,于是,便产生出许多饶有趣味的风物传说,如“通天河的传说”“青海湖的传说”等。这些风物传说,蕴涵着藏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赞美之情,反映出他们乐观的性格和坚强的斗争意志。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卷帙浩繁、内容广博、结构宏伟、流传久远的英雄史诗,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总汇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是“藏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民间故事

藏族生活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十分熟悉的人。故事反映的也是人们生活中曾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反映爱情生活和阶级斗争的故事较多一些,如《浪子洛桑》《拉央和银措》《马夫娶公主》《青蛙骑手》等。这类故事的显著特点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往往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或经受种种考验,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藏族民间故事中穷苦牧民与凶狠强大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往往是穷人取得胜利,获得幸福,而头人却受到惩罚。

青藏高原有很多动物,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藏族人民十分熟悉它们的习性。在进行口头创作时,也常常将它们编进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动物问的纠葛,曲折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如《白兔和咱拉》《狼和羊》《九色鹿》等。这些动物有的善良,有的凶残,有的聪明,有的愚蠢,个性十分鲜明。

三、民间叙事诗

表现恋爱自由,追求婚姻自主,是藏族民间叙事诗的基本主题之一。许多作品赞美了青年男女间真诚的爱情,讴歌他(她)们不畏强暴,争取婚姻自主的坚强意志。如广泛流传在甘青藏区的《不幸的擦瓦绒》中,一对青年相亲相爱。贪财的父母却威逼女儿嫁给牧主。后来,小伙子带姑娘出逃,牧主的狗腿子闻风赶来,小伙子勇敢迎战,终因寡不敌众,倒在血泊中。而姑娘毅然投人黄河,以身殉情。类似的故事还有《达纳多》《盟誓情人》《不幸的姑娘》等。这类作品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男女青年生死相恋,结局却大都以身殉情,以悲壮的爱情抨击封建婚姻制度,无疑使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反映阶级剥削、民族压迫,是藏族民间叙事诗又一重要内容。这类作品往往以诵唱形式,控诉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罪行。流传。在同仁、循化地区的《卡吉嘉洛》(又称《大老爷》),叙述的是大军阀马步芳设在卡吉马场中的马群被人劫去,马匪兵丁却抓住无辜的嘉洛栽赃诬陷。嘉洛英勇不屈,最后含恨而亡的故事。类似的还有贵德地区的《古哇活佛的传说》、同仁地区的《流奶记》、果洛地区的《逃婚歌》《抓壮丁》等。

藏族民间叙事诗一般采用“鲁”体民歌的格律,反复咏叹。由于作品内容不同,曲调的风格也迥然各异。一般描写爱情的作品曲调旋律委婉深沉,而反映阶级斗争的作品曲调旋律则铿锵有力。

四、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青海藏族民间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往往以吟唱的形式抒发歌者的思想感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源远流长。

(一)情歌

情歌,藏语称为“拉伊”(意即山歌),以抒发男女恋情为主要内容。它一般只能在山野等地吟唱。“拉伊”一般多为三段体,字、句数不等。前两段为喻体,后一段为实体。歌中运用大量的比喻。“拉伊”的旋律一般高亢悠扬,有的也低沉、忧伤。根据所表达的内容,有“询问歌”“相见歌”“挑选歌”“交心歌”“思念歌”“离别歌”等。

(二)酒曲

酒曲是一种在宴席上或对饮场合吟唱的歌。青海藏族酒曲一般以三段体、每段三句七言为主。吟唱时有一定的程式:先以吉祥语开场,然后是歌手逗趣,相互诘难(若对歌中一方或双方感情冲动,第三者则唱调解歌词解),最后以祝愿幸福收场。

(三)劳动歌

劳动歌一般伴随劳动时的动作吟唱。由于劳动的内容和方式不同,歌词和曲调也不尽相同。劳动歌种类较多。如玉树地区的“收割歌”“筑墙歌”,环湖地区的“挤奶歌”等。

(四)婚礼曲

婚礼曲是一种在举行婚嫁仪式时吟唱的歌。除“哭嫁歌”外,其曲调旋律一般欢快。吟唱时有一定的程式。由于举行的仪式不同,吟唱的内容也不同。如出嫁时唱“哭嫁歌”,酒宴上唱“宴宾歌”,送客时唱“送宾歌”等。

(五)儿歌

儿歌是一种适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口头短歌。歌词比较简单,音调单一。儿歌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长辈创作并吟唱的,如《催眠曲》;另一类是由长辈创作或儿童自己创作并吟唱的,如玉树地区的《弄石头歌》,同仁藏区的《儿童趣语》等。

P95-98

序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强盛的软势力所在,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标志。欲了解一个民族,从学习、理解民族文化开始是最有效、最好的途径。但文化的传统不尽相同,文化的内容纷繁复杂,有多少人从事文化研究,就有多少对文化概念的不同界定。19世纪英国第一位人类学家泰勒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从此,虽然对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但基本以精神文化为主。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无论从哪个视角诠释文化,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文化传承和文化特点既是了解民族的窗口,也是民族的生命力所在。

藏族世代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7世纪是藏族历史和藏族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松赞干布不仅统一了青藏高原,而且创制文字、引进佛教,为藏族文化在雪域高原的持久发展和不断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藏文的创制和推行,是藏族文化绵延发展数千年的根本原因所在。10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不同教派的出现,佛教的影响深入到藏族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成为藏族人价值观和宇宙观的核心。

正是基于以上的事实,不少人认为藏族文化就是藏传佛教文化。但实际上这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问题,不能混为一谈。藏族文化的宗教源头有二,即青藏高原的原生宗教苯教和7世纪从印度和中原传人西藏的佛教。大量的历史文献证明,直到10世纪,苯教是当时藏族社会的主流信仰文化。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苯教在青藏高原仍然在持续和发展。以大五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和内明)和小五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为代表的藏族佛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藏族文化的全部内容。

青藏高原总面积24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西藏自治区的面积120万平方公里,刚好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西藏自治区是目前藏族最为聚居的地方,藏族人口接近250万,约占全国藏族总人口的一半。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今天的人口、面积等方面来考量,藏族文化并不等于西藏文化。这就同当今许多人把藏学研究称之为西藏学一样,缺乏严谨并且不准确。

人们常常用自然环境残酷、恶劣,交通闭塞等词语谈论和总结藏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但如果我们翻开藏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就会知道,自古以来,青藏高原不是一个文化孤岛,而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流的汇集之地,藏族文化是一个开放且不断向四周辐射、传播的文化。藏族也不是一个封闭且故步自封的民族,而是处在与周边和青藏高原的其他民族不断交流互动之中。实际上,这也正是藏族和藏族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

文化不是一种静止的现象,而是处在不断变迁、分化和整合的过程之中。近代以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藏族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令人欣喜的是,藏族文化不但走下了青藏高原,而且走向国际,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显现出强大的活力。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文化具有特殊性,但文化也有普遍性,藏族文化在指导本民族健康生活的同时,还能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这是藏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如果我们了解了以上几点藏族文化的特点,再从本书中关于藏族物质、信仰、社会、民间、精神等方面文化的介绍人手,相信对藏族文化及其特点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印象。

苏发祥

2011年12月3日

后记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情怀,根据平等尊重、真实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联合学界,以“文化生态学”的创新理念,共同打造《中华民族全书》,力图全面荟萃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景式展示中国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力争成为国内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百科全书。

全书由57卷组成,即在中国56个民族56卷的基础之上,特别推出一卷《中华民族》,以此统领其他56卷,力求达到整个全书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全书以各民族有史料记载之时为上限,下限止于2010年,以期在充分发挥各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着力反映各民族比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项与文化成果。

全书各卷的编著者均由热爱并熟悉本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担任,既有享誉国内外的民族学资深教授,也有在某一领域独具造诣的中青年学者。各卷编著者按照全书编纂方案和编写大纲的要求,从本民族的实际和研究现状出发,通过查阅又献,实地调研,悉心考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资料,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现和真实可信的表述,同时也集中反映各民族优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名片”。

全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及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许多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提供了大力帮助。感谢全书编委会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全书的学术顾问和编著者的辛勤工作。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出版协会、广西民族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学杂志社、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文联、新疆师范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民族学会等机构的倾力相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报刊司图书处对全书内容的审查备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领导和文化宣传处组织有关专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审核把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陈英初先生为全书提供了《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电子版。并做了部分勘误。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为全书的内容审订提供了大力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为全书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全书学术顾问广西民族大学的徐杰舜教授等相关专家不仅亲自编纂《中国汉族》《中国哈萨克族》,还帮助审稿把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张春荣先生为全书图片进行了统一把关和审定。宁夏回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郭佳荣先生为全书题写了书名。全书的编纂,还借鉴吸收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相信,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全书的出版发行——

将会以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博大精深的丰厚内容,真实全面的生动表达,新颖深刻的思想亮点,成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长久文化影响力的精品。

将会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承担黄河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将会契合国家外宣形象与国内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需求,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将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全书将陆续翻译成多种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们深知,由于成书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谬误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藏族/中华民族全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发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50933
开本 16开
页数 4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1.4
丛书名
印张 25.87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31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