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布依族/中华民族全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周国炎编著的《中国布依族》充分展示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布依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布依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布依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积极推动布依族走向未来的团结进步,着力加强布依族面向世界的交流沟通。记述准确,笔墨生动,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如有关家庭礼仪、取名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等社会文化的介绍,让读者在趣读中增长知识,引发想象。是一本反映布依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内容推荐

周国炎编著的《中国布依族》共分十章,分别从历史源流、人口分布、民族关系、社会形态、宗教信仰、语言文学、风俗习惯、婚姻家庭、教育卫生、文物古迹、历史人物等方面对布依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期成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布依族的一扇窗口,同时也是对布依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中国布依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布依族概况

 第一节 族源族称/8

 第二节 人口状况/11

 第三节 历史沿革/13

 第四节 生态资源/17

 第五节 语言文字/24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34

第二章 布依族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生产习俗/39

 第二节 饮食习俗/46

 第三节 服饰习俗/49

 第四节 居住习俗/54

 第五节 交通运输/57

 第六节 风物特产/59

 第七节 人文景观/66

第三章 布依族的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教育/73

 第二节 民间科技/77

 第三节 民间医药/81

 第四节 民间文学/85

 第五节 民间体育及游戏/93

 第六节 民间造型艺术/99

 第七节 民间歌舞艺术/101

 第八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110

 第九节 申遗项目/114

第四章 布依族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116

 第二节 家庭礼仪/119

 第三节 交往礼仪/124

 第四节 亲属称谓/132

 第五节 生育习俗/135

 第六节 命名习俗/140

 第七节 婚姻习俗/143

 第八节 丧葬习俗/151

 第九节 节庆习俗/155

 第十节 禁忌习俗/160

第五章 布依族的信仰文化

 第一节 宗教信仰/164

 第二节 宗教活动/172

 第三节 哲学思想/181

 第四节 预测与占卜/192

 第五节 一族徽与标志/195

第六章 布依族的文化传承

 第一节 民族教育与发展/200

 第二节 民族文学创作/203

 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新/215

 第四节 民族社团活动/218

 第五节 民族创意产业/223

 第六节 民族文化价值/230

第七章 布依族的族际交往

 第一节 商贸往来,232

 第二节 族际关系与文化互动/238

第八章 布依族的重要历史人物

 第一节 古代布依族农民起义领袖/251

 第二节 布依族文化名人——莫氏三杰/258

 第三节 近现代有影响的人物/265

第九章 布依族的重要文献

 第一节 宗教古籍文献/285

 第二节 史志类文献及学术著作/299

附录

 一 布依族历史大事记/310

 二 参考文献/326

后记/331

编后记/333

试读章节

二、传说

传说是布依族人民在神话之后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风物、民族习俗等有关的故事。如关于农民起义的《王乃的传说》《王岗的传说》《王仙姑的传说》《九龙屯的传说》;关于风景名胜的《花溪的传说》《黄果树瀑布的传说》《都匀龙潭口的传说》《望谟女王山的传说》;关于民族习俗的《三月三的传说》《六月六的传说》《围腰花的传说》《丢花包的来历》;关于民间乐器的《铜鼓的来历》《勒尤的来历》《姊妹箫的来历》《吹木叶的来历》;关于动植物的《狗为什么见不得猫》《牛为什么没有上牙》《茶叶的来历》《扭树》等。

《丢花包的来历》叙述了布依族青年男女利用节日“丢花包”选择终身伴侣这种娱乐活动的由来。传说古时候有一户人家,有个独生女儿,聪明美貌。村内村外,许多小伙子都来求婚,她父母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就按照女儿的意愿,通知所有来提过亲的人,大年初一到他们家来,让女儿用“丢花包”的方式自己选择意中人作为终身伴侣。年三十晚上,姑娘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布,制成许多花包,其中有个红的,是准备扔给她心中喜爱的人的。第二天大年初一,小伙子们都穿着漂亮的新装,集中到姑娘家里来。姑娘从容地从楼上走下来,让小伙子们在门外站成一排,然后将花包一个一个地扔给他们,小伙子们都争接花包,唯独姑娘相中的那个小伙子不敢和大家抢。这时,姑娘将那个红色花包对准他扔了过去,小伙子接到了花包,姑娘便和他成了亲。那小伙子虽然出身贫苦,但心地善良,又很勤劳,长得也很英俊,所以姑娘选中他,愿和他结成终身伴侣。这样,布依族后代的青年男女,就用“丢花包”这个娱乐形式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这个传说反映了布依族青年要求婚姻自主、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

三、故事

布依族民间故事非常丰富,有关于生产斗争方面的故事,有关于机智人物的故事,有关于惩恶扬善方面的故事,有关于爱情方面的故事,有关于红军长征经过布依族地区的故事,等等。其中,机智人物《甲金的故事》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甲金”是布依族机智人物的代表,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专与权贵作对,替人民群众打抱不平。例如甲金故事中的《打蚊子》:有个土司,脾气很坏,十分霸道和凶狠,稍不顺心,就要打人骂人。人们恨他又怕他,就请聪明的甲金想办法给大家出出气。“六月六”(布依族节日)的那天,土司带着家丁、仆从来到歌场看热闹。突然间,甲金走到土司跟前,一边说着“打死你这个吸人血的家伙”,一边就用手打了土司两个耳光。土司被打,目瞪口呆,不知其所以然,就连忙命令家丁抓住甲金问罪。甲金毫不畏惧,推开家丁,伸开他有只死蚊子的手心对土司说:“苏大(布依语,土司老爷的意思),你手下这帮人都是些瞎子,连蚊子飞到你的脸上,损害你的威严他们都不管。”土司见甲金手心里果真有只死蚊子,自己又爱面子,只好吃哑巴亏,不得不训斥他那些随从简直是些憨包、笨蛋,而且还夸奖了甲金一番。其实,那只死蚊子是甲金事前就准备好的,因而周围群众个个掩嘴而笑。

布依族爱情故事内容生动,情节曲折,有喜剧,也有悲剧。故事中往往是某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爱上某个诚实善良的青年,或是某个仙女或神灵与凡人结合。它反映了布依族人民诚挚而忠贞的爱情观,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主要有《龙女》《螺丝姑娘》《查白场》《赶干洞》《鸭儿寨》《占相与阿秀》等。其中《占相与阿秀》讲的是;“财百万”家小姐阿秀爱上勤劳勇敢、忠厚老实的贫苦青年古相,经常偷偷和他上山去玩。两人感情日深,阿秀提出要与古相成亲。古相自思不是门当户对,不敢答应。但因阿秀再三要求,古相妈就请媒人到阿秀家说亲,被“财百万”恶言拒绝。阿秀坚决要与古相成亲,她爹无法,就故意提出许多难以做到的条件刁难古相。在阿秀暗中帮助下,这些苛刻的条件,古相都一一满足了,最后终于与阿秀成了亲。“财百万”不甘心,就派人把阿秀抢回。后来阿秀又想法与古相见了面。二人相商,最后背井离乡,逃往远方,寻求自由幸福的生活。

四、童话

童话是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短篇故事,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以幻想的情节,寓褒贬于其中,表达人们的爱憎,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布依族童话,多为一些拟人化的动物故事或人与动物的故事,内容有赞美团结精神的,有赞扬智慧和力量的,有反映善恶观念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鸡崽报仇》《老变婆的故事》《聪明的梅花鹿》《聪明的小山羊》《老虎和青蛙》《老虎和牛》《猴子和蚂蚱》《,猫找宝》等。《老变婆》的故事》讲的大意是:一家母女三人,住在深山老林。一天,母亲有要事到外婆家去,路远不能回来,便嘱咐两个女孩晚上请上房的奶奶来陪住。天黑了,两个女孩怕出门,就在屋里喊上房的奶奶,由于声音小,上房的奶奶没有听见,反而被躲在屋后的“老变婆”听见了,就假装成上房的奶奶应声而来。“老变婆”怕暴露原形,假说眼睛有病,见不得灯光,叫两个小女孩把灯熄了先去睡觉,各睡一头,她要先烤烤火才睡。等两个小女孩都睡着了,“老变婆”就悄悄去和小的女孩睡一头,半夜就把小女孩掐死吃掉了。大女孩醒来发觉后,大吃一惊,就借故出门解手,并拿着一把锋利的梭镖爬到柿子树上,设计用梭镖递柿子给“老变婆”吃,结果就使劲把凶恶的老变婆捅死了,为人民除了害,也为妹妹报了仇。这个童话,生动地揭露了“老变婆”的凶残和伪善,赞扬了大女儿的机智和勇敢,同时也教育了儿童们要吸取故事中的教训,时刻警惕形形色色的“老变婆”。

五、寓言

寓言是一些带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布依族寓言多以动植物为题材,反映社会的各种现象。主要有《雄狮和小兔》《金鱼和水塘》《秧苗和稗子》《梨树和青石》《种树和乘凉》《一株梨树》《马不知脸长》《狗咬破衣人》等。有的讽刺骄傲、懒惰和嫉妒,有的戏弄不懂装懂、自作聪明,有的鞭挞嫌贫爱富、善恶不分等。《秧苗和稗子》讲的是,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中,夹杂着一株稗子,它贪得无厌,日夜抢着吸收养料,长得又白又胖,比所有秧苗要高出一头。一天,稗子得意洋洋地说:“我长得这样好,过路人一定个个都夸奖我。”秧苗们都不理睬它。一天,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闲人骑马路过田边,看见那株稗子在秧苗中间有如“鹤立鸡群”,果然高声赞扬了一番。稗子听了,更加洋洋得意、神气十足,更不把秧苗放在眼里了。第二天一早,一个老农扛着锄头走来,一眼看见了稗子,二话没说,下田把稗子连根拔掉,扔到田边给牛吃了,并连声咒骂这可恨可恶的东西。这时,秧苗们才哈哈大笑起来。这个寓言讽刺了那些损人利己,狂妄自大的人的下场。

六、笑话

笑话是富有意义的形式短小的幽默故事,其中常对一些不良的思想行为进行批判。布依族民间笑话,短小、幽默、讽刺性强,有讽刺阶级敌人的,也有讽刺人民内部缺点的,有《卜吴穿裤》《罕蒙妈浪姑》等。《卜吴穿裤》讲述的是,一天,卜吴要到亲戚家吃酒,他的妻子包吴递过一条新裤说:“换了新裤再走,要爱护点,不要鬼搓实磨的。不然,一条新裤穿不上几天就烂喽!”卜吴点了点头,就开始换新裤,结果把两条腿伸进一条裤脚里去了。包吴见状,忙说:“你疯啦!怎么两条腿穿在一只裤脚?”卜吴大声答道:“噫!你不是说要爱惜吗,穿烂一只再穿一只嘛。”这则笑话,讥讽了那些脑筋死板的人。《罕蒙妈浪姑》大意是说亭目是个大胖子,每到热天,总是浑身冒汗,就叫长工勒卡用芭蕉扇给他扇风。勒卡使劲不停地扇,亭目身上的汗终于没了,可是勒卡却冒了一身大汗。亭目转过身来问:“勒卡,我的汗到哪里去了?”勒卡说:“罕蒙妈浪姑(你的汗水到我背上来了)。”亭目于是哈哈大笑起来。该故事寥寥数语,一针见血,意味深长。

P86-89

序言

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古生息繁衍于祖国西南地区,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布依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在布依族生活的地区,早在1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20世纪中后期以来陆续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这些遗址中挖掘出土了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器物。有关研究说明,这一文化特征,也被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古越人所继承。越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个庞大的族群,号称“百越”。根据我国史学界的研究成果,今天的布依族与古代的“百越”族群中的骆越、西瓯等支系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从古越人中的骆越、西瓯两个支系发展演变而来的,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又不断融人濮、僚以及汉族的成分。布依族自称“buxqyaix”,音译为“布依”,其中的“依”与“越”发音相近,说明布依族与古代越人之间有渊源关系。“濮”也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个较为庞大的族群,在今天布依族生活的云贵高原东部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百越和百濮两大族群在这里形成交叉分布的格局,因此,在布依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濮文化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夜郎国是战国末期至西汉初年存在于云贵高原东部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夜郎文化中既有濮的成分也有越的成分,布依族先民是古夜郎国的创建民族之一,也是该国的主体民族。“僚”是西汉至唐代汉文化史籍中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称谓,其中主要指包括布依族先民在内的广大侗台语民族先民。

布依族与汉族的交往始于战国末期,秦汉以后,随着中央王朝对布依族先民居住地区统治的逐渐加强,布依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交往也越加密切。从秦汉至今2000多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中原汉族陆续向布依族地区迁移,其中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先后有四五次,如明朝初年的“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汉族的到来一方面使布依族先民掌握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同时也加强了布依文化和汉文化问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布依族文化的发展。

布依族先民依托自己所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布依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部的崇山峻岭、高山峡谷之间,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这样的环境锤炼出布依族人们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民族性格,他们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或在群山环抱的平坝中,或在江河两岸陡峻的斜坡上开凿出一片片稻田和旱地,养育了一代代布依儿女。布依族的饮食文化与其具有悠久历史的稻作农耕文化密不可分。糯稻是人类最早通过野生稻培植而成的稻种,在布依族的传统饮食习俗中,糯食曾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今天的布依族日常生活中,糯食的地位虽然退居其次,但由糯食衍生出来的食品系列却成了布依族饮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此外,饮食文化中的酒文化、茶文化等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布依族地区青山绿水、林木丰茂,四季郁郁葱葱。布依族的服饰也与这样的生态环境天然契合。多数地区的服饰主色调为青色或蓝色,根据季节和气温的变化,以白色或黑白相间的色调作为点缀。除极个别地区受到其他少数民族影响以红色或红白相间为服装颜色以外,绝大多数地区很少有红、黄等较艳丽的服饰色彩。总之,布依族服饰整体上显得典雅庄重、朴实大方。“干栏式”建筑是布依族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据有关专家研究,这种建筑形式是从远古人类“巢居”发展而来,也是人类顺应自然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今天的布依族地区,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已经很难见到,取而代之的是一楼一底的落地式平房,尤其是在城镇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钢筋水泥结构的平顶式楼房在布依族地区越来越普遍。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布依族人们对急剧变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新的适应,同时也是布依族与时俱进和民族精神在建筑文化中的反映。

布依族民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彩。传统的家庭教育注重尊老爱幼、谦逊待人、礼让为先,社会教育则强调对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一些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约的遵守。生产、生活技能的培养也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由于缺乏统一的文字体系和系统的书面文献,布依族的学校教育从一开始就是汉语文教育,而且起步较晚,教育内容与汉族基本相同。布依族的民间技术包括民居建筑技术、酿酒技术、雕刻技术、织染技术、刺绣技术、天文历法技术等已有2000多年的传承历史,是布依族人民利用工艺和技术对其生活环境的艺术再现。布依族民间医药既有中国传统中医的成分,同时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是布依族人民为生存和繁衍、防病治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艰苦探索所积累的医药知识和诊治方法,在中华民族医药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布依族民间体育和游戏将健身和娱乐融为一体,形式多样,与布依族的民俗、宗教和居住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布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诗乡歌海”的美誉,其民歌曲调丰富,或悠扬婉转,或高亢激昂,流行于黔中和黔南地区的“好花红”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在布依族地区广为传唱,而且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布依族民间文学是布依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布依族人民不仅以自己的母语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而且利用它创作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口头文学。这些文学形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红军长征故事、民歌民谣、童话、寓言、笑话、成语、谚语和谜语等。每种文学形式都有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尤以民歌民谣最为丰富。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在布依族地区世代口头相传,是布依族人民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它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也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华。由于缺乏本民族文字,布依族的书面文学,尤其是用本民族语言创作的作家文学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布依族文人用汉文创作的书面文学始于清代末期,莫与俦父子三人是早期布依族书面文学的杰出代表。20世纪80年代以后,涌现出一大批以布依族社会生活为题材,以汉语文为工具进行文学创作的布依族作家,他们中有些人的作品在民族文学领域获得了较高的荣誉。

布依族的传统生活习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婚姻习俗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部分地区仍沿袭传统。婚姻的缔结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布依族男女青年虽然有与异性朋友交往的自由,但仅限于婚丧节庆或赶集,走亲访友相见时一起对歌、聊天。通过语言和歌声传达彼此间的爱慕之情,至于婚姻,当事人均不能做主。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婚姻缔结的整个过程要履行套烦琐的礼仪。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仍有部分地区布依族女性保留婚后久住娘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丧葬方面,各地在仪式上虽然有一些差异,但基本上都实行土葬,大部分地区采用本民族宗教——摩教仪式来超度死者的亡魂,念诵摩经。有的地区保留古老的砍牛习俗。部分地区则遵从道教的礼仪,诵道经,行绕棺仪式。无论是婚俗还是葬俗,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在各地都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婚姻习俗方面,绝大多数地区男女青年在择偶方面已由原来父母完全包办发展为自行选择和父母主持,开明的家庭甚至把自主权完全交给子女,这不能不说是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丧葬习俗礼仪也趋于简化,有的地方由于摩教的传承人出现了断代问题,丧葬活动已简化到只履行一些比较重要的仪式,如开路等。

布依族传统的节日较多,一年当中较为隆重的主要有春节、“三月三”“六月六”和“七月半”,其中春节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和“六月六”则是布依族隆重的节日。各地在时间上和节日的内涵上稍有差异,但共性是主要的,如“六月六”都与稻作农耕有密切的关系,即都是为了庆祝水稻的顺利栽种,祈求上天保佑秧苗免遭害虫的侵扰,取得好的收成。21世纪初以来,一些布依族人口较多,民族文化氛围较浓的地方政府部门以“三月三”“六月六”等布依族节日文化为平台,通过对民族节日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展示,一方面达到了宣传地方民族文化的目的,同时又活跃了地方旅游市场,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布依族自古没有全民信仰的宗教,过去人们普遍信仰多神,崇拜大自然,崇拜祖先,反映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对各种奇异的自然物,如大山、怪石、大树以及各种虚无缥缈的神灵的敬仰和魑魅的畏惧,每逢节日或遇到不顺遂的事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神灵、祖先,驱除鬼魅妖魔。这种泛神信仰没有形成统一的祭祀秩序、没有统一的经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义和专门的宗教职业者。因此,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摩”是绝大多数地区所信仰的一种具有一定的神教特征的准人为宗教,有些学者称之为“摩教”。“摩教”以“抱勒夺”为最高神祗,有比较系统的经文——《摩经》,有近乎专职的宗教从业者——布摩,还有一套较为规范的宗教礼仪和基本统一的教义。但“摩教”也是在本民族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不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的因素,此外,随着佛教、道教在布依族地区的传播,“摩教”中也加入了不少佛教和道教的成分。佛教对布依族的影响仅限于《摩经》的一些概念,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不大。相比之下,道教对布依族信仰文化的影响则更深刻一些,一些地区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完全遵从道教的礼仪。天主教于19世纪中叶进入布依族地区,新中国成立前曾一度在布依族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如黔西南的册亨、安龙,安顺市的镇宁以及贵阳市郊传播,但其影响仅局限于信仰的人群,对信徒之外的广大布依族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历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布依族文化绝大多数是优秀的,是顺应布依族社会发展的。但在面临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同时也是布依族社会发生巨大转型的今天,布依族文化何去何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弘扬发展,这是包括布依族在内的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一项挑战。顺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唯一出路。布依族传统文化近20年来始终在为自己的发展不断进行调适、完善,这一方面是该文化的传承者的自我文化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与关心布依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团体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努力分不开。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布依族蜡染工艺通过多方面的打造、宣传,现在已经走出国门,誉满全球,今天的布依族蜡染已不再仅仅是镇宁扁担山一带布依族妇女服饰上的一个装饰元素,而是世界范围内布依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此外,如前所述,为了打造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品牌、拉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包装,并注人一些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元素,使其更具有观赏性,这也可以视为传统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的一种磨合。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近几年为发展布依族节日文化“三月三”“六月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布依族节日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通过举办“布依文化论坛”,实施民族文化发展“引智工程”,让各地相关专家为布依族文化的弘扬以及围绕布依族文化的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举措,关键在于这样的举措如何能保证它所打造、宣传的民族文化不偏离自己的发展轨迹,不让民族文化充满人为捏造的虚假的东西。

布依族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人们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布依族民间文学、文艺作品的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方面,即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研究布依族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全国范围文化研究热潮的掀起,布依族文化研究受到全面重视,先后出版了两部全面介绍布依族社会习俗的专著:《布依族风俗志》和《市依族民俗志》,使外界对布依族的社会文化习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文学方面,在对长期积累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归纳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两部《布依族文学史》先后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原两部《布依族文学史》的基础上,由贵州省社科院和贵州大学共同编撰出版了新的更加全面的《布依族文学史》,可谓是文学方面布依族文化研究一个时期内的代表之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布依族文化志》和《布依族文化史》先后问世,从纵、横两个不同角度系统论述了布依族的文化及其发展。宗教信仰方面,过去,由于历史原因,学术界对布依族的信仰文化涉足不深,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提及布依族民间信仰时,都要加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诚然,作为一种在民间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现象,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去审视它,的确有很多主观、唯心的,甚至反动、迷信的成分。但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对象,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看待其中消极的成分,充分认识和挖掘其积极的因素并使其得到弘扬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有学者开始从文学、古籍文献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客观地对布依族的民间信仰进行研究,周国茂的《摩教与摩文化》(1995年)对布依族民间宗教——摩教及其典籍——《摩经》作了全面的诠释,并将其提升到布依族民族宗教的地位,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布依族的摩经古籍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黄义仁的《布依族宗教信仰与文化》(2002年)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布依族民间存在的各种宗教信仰,包括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术界对布依族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研究更加深入,先后出版了由马启忠、王德龙著的《布依族文化研究》(1998年)和韦启光等编著的《布依族文化研究》两部综合性的专著,全面系统地对布依族文化进行了透视。

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贵州省布依学会在布依族文化研究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先后出版了《布依学研究》系列论文集共9部,以及贵州省布依学会与布依族自治地方的政府部门共同举办布依族节日文化活动和“布依文化论坛”而编的集子。早期出版的《布依学研究》文集中,学者们大多针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阐释。近几年来,人们开始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如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和保护问题,布依族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保护问题,布依族地区双语教育问题,布依族母语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布依族古文字的发掘、整理与保护问题,布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相适应和相互促进发展问题,布依族文化如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新时期布依族文化研究的新动向。值得注意的是,布依族自治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4年以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连续五年斥资举办“布依族六月六风情节”、连续两届举办“布依文化论坛”,在当地形成了一个人人关注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包括布依族在内的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布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生态园中的一片绿叶,希望人人都来关注这片绿叶的成长、发展,使它永不枯萎、不凋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布依族/中华民族全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国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47537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6.8
丛书名
印张 2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3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