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高山族/中华民族全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陈金结、姜莉芳、杨梅编著的《中国高山族》充分展示高山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高山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高山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高山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积极推动高山族走向未来的团结进步,着力加强高山族面向世界的交流沟通。记述准确,笔墨生动,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如有关家庭礼仪、取名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等社会文化的介绍,让读者在趣读中增长知识,引发想象。是一本反映高山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内容推荐

陈金结、姜莉芳、杨梅编著的《中国高山族》全面介绍了高山族的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历法、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承等。

《中国高山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高山族概况

 第一节 族称族源/5

 第二节 人口状况/10

 第三节 历史沿革/17

 第四节 生态资源/24

 第五节 语言文字/35

 第六节 台湾高山族山地乡简况/46

第二章 高山族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生产习俗/53

 第二节 饮食习俗/62

 第三节 服饰习俗/65

 第四节 居住习俗/83

 第五节 交通习俗/93

 第六节 风物特产/95

 第七节 历史遗迹/102

 第三章 高山族的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教育/104

 第二节 民间科技/108

 第三节 民间医药/116

 第四节 民间文学/118

 第五节 民间工艺/129

 第六节 民间体育/134

 第七节 民间游戏/139

 第八节 民间造型艺术/140

 第九节 民间歌舞艺术/145

 第十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154

 第十一节 申遗项目/155

第四章 高山族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157

 第二节 家庭礼仪/172

 第三节 交往礼仪/176

 第四节 亲属称谓/179

 第五节 诞生习俗/180

 第六节 取名习俗/185

 第七节 婚姻习俗/189

 第八节 丧葬习俗/197

 第九节 节庆习俗/206

 第十节 禁忌习俗/210

第五章 高山族的信仰文化

 第一节 宗教信仰/216

 第二节 宗教活动/227

 第三节 哲学思想/267

 第四节 预测与占卜/273

 第五节 族徽与标志/278

第六章 高山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285

第七章 高山族的文化传承

 第一节 民族教育发展/295

 第二节 民族文学创作/311

 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新/316

 第四节 民族创意产业/318

第八章 高山族的族际交往

 第一节 商贸与族际往来/321

 第二节 文化互动/325

第九章 高山族的文化发展愿景

 第一节 现阶段高山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329

 第二节 高山族文化产业现况,332

 第三节 高山族文化产业未来愿景/334

第十章 高山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336

第十一章 高山族的重要文献/361

附录

 一 高山族历史大事记/374

 二 参考文献/384

后记/394

编后记/397

试读章节

第四节 民间文学

高山族在开拓、建设台湾的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作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生动地呈现了高山族人民的发展历程、生活风貌、精神面貌及意识形态。

高山族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所含主题涉及人类自身生产与习俗、精神道德、自然现象等内容。对于没有民族文字的民族来说,口传文学是其追溯祖先来源、部落迁徙历史、讲说祖训习惯规范,以及弘扬勇武善美价值观的非物质文化宝库。

一、神话

神话折射出高山族先民史前社会的生活与意识,充满奇特想象,诡谲瑰丽,精彩纷呈。各族群常见的神话普遍包括始祖神话、洪水神话、射日神话等主题。

(一)始祖神话

始祖神话展现了对人类与部落起源问题的神秘认知。高山族的始祖神话大部分都把人类祖先复归于大自然,认为自己的祖先是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或无机物。还有部分族群比如阿美、邹、雅美人等,认为人类是由神创造的,自己是神的后裔。

泰雅人关于人类的起源有神造人、洞穴生人、苍蝇孵生人、猪粪生人、土块生人、卵石生人、巨石生人等,其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是巨石生人神话。泰雅人各亚群至今依然对祖先起源于蛮荒年代岩石的神话津津乐道。如赛考列克群认为其祖先起源于今南投县仁爱乡一个叫“宾斯布甘”的地方的裂岩,而泽敖列群认为今新竹县尖石乡南端的大霸尖山上的一块巨石是祖先诞生的地方。

在布农人峦社群中流传,古时候山麓边的一堆狗粪中生出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就是现在狗粪氏的祖先。干卓万社则认为太古的时候,有一只虫把自己的粪揉作两个球,分别投入洞中。过了15天左右,从一个洞中生出了男孩,而另一个洞中生出了女孩。两个人长大了之后结为夫妻,他们的孩子又互相配婚,于是人类逐渐繁衍。卡社群相传在上古时代,有一只虫快速地在地上爬走,后来渐渐直立起来行走而化身为人类。

邹人的神话说太古时代,天神“哈莫”从天上降临到玉山,在那里制造人类。哈莫大神用力摇动一棵大树,树叶落地成人,成为邹人的祖先,第二次摇动大树,树叶亦落地成人,成为汉人的祖先。也有神话说是女神尼弗奴降临玉山,在玉山的山顶造人,成为邹人最早的祖先。

鲁凯人的推源神话特别丰富,各部落有不同的推源神话追溯自己祖先的来源,有百合花生说、石生说、太阳生说、月亮生说、土生说、陶壶生说、百步蛇生说、树生说、岩洞生说、烟生说、神生说等。大南社传说,一日,从大石头中进出一个男子,从地底生出一个女子,这两个人结婚并生育后代,他们就是大南社的祖先。去露社传说,昔日,在某地有一棵大树,从树权中生出男女二人,这就是去露社的祖先。阿礼社传说,太古时代,太阳和陶壶结婚,生了一个蛋,这枚蛋孵出一个女孩,长大后与从岩石中生出的男子结了婚。他们生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长大后和百步蛇结了婚,生了两个男孩。百步蛇夫妇和长子后来到了天界,次子留在人间,就是阿礼社头目的祖先。

在阿美人先民的想象中,人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男神和女神的结合。太古时代,男神阿布克拉央降临波鲁德岛,与居住在河对岸的女神塔里芙拉映相识同居,无意中发现了藤条与木枝可摩擦起火,成为用火之始。二神受鸟交尾的启示,悟出男女之道,结合生育子女,从而使人类的数量得到增加。

雅美人的各部落都流传“石生人”“竹生人”的推源神话,各部落细节略有出人,中心内容大同小异,他们至今还自我认定为“石系”“竹系”两派。传说从南方来的天神,初创小兰屿,再创兰屿岛。有一次兰屿发生海啸,一时天地呜咽,震撼全岛,忽生一石男,再生一竹男。其后天神隐去,那石男蹲在地上,双手抱膝磨动竞由右膝生出一男,左膝生出一女。竹男也如法炮制生出一男一女。石男、竹男各自让他们自生的男女互相婚配,但所生子嗣皆孱弱残缺。后改以石系和竹系的男女相互婚配,才衍生健康的后代,繁衍至今。

(二)洪水神话

高山族洪水神话以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记忆里摧毁万物的大洪灾为背景,解释了洪水泛滥的原因,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在探索中重建文明秩序的艰辛。

布农人传说,太古时代,有一条大蟒蛇来到浊水溪的出海口睡觉,溪水被堵住了,洪水肆虐。人和动物逃到了玉山主峰,匆忙之间没带火种。漂亮的凯毕斯鸟自告奋勇为大家取火种。它用脚爪将火种掏出来,用嘴衔着折返。它原本七彩般的羽毛被烧黑了,嘴巴与脚爪也都被烫成红色。后来从玉山南峰的地方冒出一只大螃蟹。大蟒蛇看见大螃蟹张口就咬,但是螃蟹的壳太硬了,只留下两个齿痕。螃蟹张开大螫将大蟒蛇剪断,洪水瞬间就冲了出去,台湾现在的高山深谷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据秀姑峦社阿美人的传说,太古时代,神生下的人在各地繁衍兴盛。一日,海上忽然涌来巨大的洪涛,人类尽毁。危急关头,一对兄妹和一对姐弟分别乘坐打谷用的木臼和水中漂来的壁板得以逃生。兄妹漂流到扎朱拉安定居,结为夫妇,生六子六女,兄妹再互相婚配,后人统称为“木臼传人”。姐弟漂流到猫公山定居,结为夫妇,生五子五女,兄妹婚配分散各地,繁衍众多阿美人,统称“壁板传人”。

赛夏人传说,洪水泛滥之际,山上有一神怕人类灭绝,只好忍痛把奄奄一息的幸存者杀死,碎其皮肉,投人波涛汹涌的大海。一阵咒语过后,奇迹出现了,海水中跃出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人来,这些人就是赛夏人的祖先。神又把死者的肠子截断投人海中,肠子也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就是汉人的祖先。后来神再把骨头投入海中,骨头变成泰雅人。

(三)征日神话

高山族的征日神话情节,主要讲述古代出现两个太阳,阳光炽烈常昼不夜,造成小孩被晒死或是人们无法安睡、人类恐将灭绝的灾难,于是族人到遥远的地方征伐太阳。也有部分族群说太阳很低或是天很低,用木杵、木棍将一个太阳撞下或是将太阳吓高。其中绝大部分的神话都说一个受伤的太阳变成月亮,或是将太阳吓成了月亮。征服太阳神话洋溢着英雄主义豪情。各族群征日的英雄都是普通的部落成员,有猎手、农夫、农妇等;使用的武器是极普通的弓箭、木杵等,往往征战历经了几代人锲而不舍的努力。

泰雅、赛夏、布农等族群的射日神话同时涉及对月亮与星辰来历的解释,结构完整,人物生动,情节饱满,充满悲壮的舍己精神与大无畏的抗争精神。射日神话所征伐的太阳,数量有一个、两个或十个不等,常见两个太阳同时并出的情况,它们炙烤大地,使作物颗粒无收。于是,部落派出勇士一人或者是二人、三人、五人、数十人不等征日。在泰雅人的神话中,三名勇士各自背着一个男婴,出发征伐太阳。因路途遥远,就携带小米、柚子、橘子、柑橘、蜜柑、枇杷等食物,并沿途种植小米等,以备他日返乡途中有食物可吃,同时也可作回家的路标。走了十几年的时间,他们由青年变成了老人,他们背上的婴儿也长成了健壮的小伙子。小伙子们接替老人们继续前进,最后终于将太阳射落下来,或是射伤了其中的一个太阳。被射伤的太阳从此变成了月亮,从伤口处进散的碎片变成了星星。等射日英雄们回到家乡时,都已成了老态龙钟的老人。

排湾、鲁凯、邹、雅美等族群的口碑传说中都认为古代天空很低,好似一口大锅扣在人们头顶上,太阳离地非常近,烤得人们苦不堪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找到了让太阳和天空升高的方法,包括用木杵顶、用热水烫、用蒸小米饭的蒸汽熏等,流传得比较广的是用木杵顶。据说,有个聪明的妇女想到了舂米的木杵或许可以把天空和太阳捅高一些。于是她邀请了同伴们一起爬上房顶舂米。大家把木臼搬上了屋顶,和着整齐而优美的节奏举杵击臼,一根根木杵高举,直插蓝天,吓得天空和太阳拼命往高处逃窜。于是,天空变高了,太阳离地也远了,天气不再那么炎热。

P118-121

序言

世居台湾的少数民族一般在习惯上被统称为高山族,这一称法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把日据台湾后期所称的“高砂族”改动一字为“高山族”而沿用下来的。最初是由新闻媒体首度使用,后来也为国民党官方所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务院正式采用并公布了高山族这一名称,并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确定为第一批38个少数民族之一。1997年台湾当局改称为“原住民”。这一族称一直沿用了几十年,习惯上未能予以更改,然而,这一称法并不确切。此外,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当局又曾把高山族称为“山胞”,户籍所在地在山地行政区者被称为山地山胞,在平地行政区者被称为平地山胞。这些称法均激起了高山族的不满。20世纪80年代台湾“原住民运动”要求正名,以“原住民”代替“山地山胞”“平地山胞”“高山族”等传统称呼。他们认为“原住民”这个名称未必最好,但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统称。根据高山族自己的要求,并经台湾当局“认定”最后统称为“原住民”。1994年台湾当局“修宪”时写入了“原住民”一词,1997年又明确为“原住民族”。“原住民”之称,在台湾使用最为普遍,但这一称法并不适合当族称,因为这一称法并非民族的专有名称,也不能体现高山族的族属问题。不过由于这一称法是高山族自己选择的,理应尊重他们的意愿。高山族决不是一个单一民族,根据以往中外学者对高山族所进行的大量田野工作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台湾大学曾把高山族除平埔人外最早划一确定为“九族”,即泰雅、赛夏、布农、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后来根据台湾学者的意见,在“九族”基础上增加了邵、噶玛兰。近年来,经“正名”后又增加了太鲁阁、撒奇莱雅以及赛德克,共认定了14个“原住民族”。“十四族”的划分,已被普遍使用,并得到各族的认同。

据201O年2月台湾公布的高山族人口概况统计资料,截至2009年年底,高山族人口总计504 531人,占台湾总人口数的2.1%,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阿美、排湾、泰雅占高山族总人口的70%。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的中部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以及兰屿岛上。在台湾12个县230个乡中,有30多个乡住有高山族同胞,即台北县的乌来乡,宜兰县的大同、南澳乡,桃园县的复兴乡,新竹县的尖石、五峰乡,苗栗县的泰安乡,台中县的和平乡,南投县的信义、仁爱乡,嘉义县的阿里山乡,高雄县的桃源、那玛夏、茂林乡,屏东县的三地、来义、春日、狮子、雾台、玛家、泰武、牡丹乡,台东县的海端、延平、金峰、达仁、兰屿乡,花莲县的秀林、万荣、卓溪乡。分布面积约16000平方公里,占台湾总面积的45%左右。原来有一部分居于平原和山麓丘陵地带称为“平埔族”的南岛民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在一起,已与汉族很难区别。

此外,还有叛千高山族同胞散居在大陆福建、湖北、江西、山东、安徽、北京、上海、南京等地。

已经基本汉化的平埔人,历史上分为凯达格兰、道卡斯、巴则海、巴布拉、巴布萨、洪雅、西拉雅、马卡道等族群。自清代以后,他们依次从北到南分布于台湾本岛的北部和西部平原地区。凯达格兰,主要分布于基隆、淡水一带,清代文献称“淡水十八社”。但有人从语言学上研究,认为其中居于台北盆地及其附近的凯达格兰人中有雷朗社部落者应自成一族。道卡斯,主要分布于新竹、苗栗二县海岸平地。巴则海,主要分布于台中县境,以丰原一带为中心。巴布拉,主要分布于台中县大甲溪以南,大安溪以北一带海岸区域。巴布萨,主要分布于彰化县大肚溪以南,浊水溪以北海岸区域,主要部落有猫雾掠,故又称其为“猫雾掠”。洪雅,主要分布于嘉义和南投县境。西拉雅,主要分布于台南附近一带平原,其中分布在台南附近的新港、目加溜湾、萧垅、麻豆四社是荷兰殖民统治及郑氏政权时代著名的“番社”,与汉族接触最早,汉化程度最深。马卡道,主要分布于高雄、屏东二县下淡水溪一带。

高山族是台湾最早的居民。考古和文献资料证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台湾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迹“左镇人”化石和“长滨文化”的发现,把高山族祖先的历史推溯到3万年前。台湾最早居民无论在族源或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与大陆华南的原始文化息息相关。高山族的来源是多源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以及民族学资料证明,高山族的先民主要来自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是由大陆迁去的古越人的一支——闽越的后裔,但也融合了少数来自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地的先民。

高山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南岛语系(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与古越人语言一样,也是多音节的黏着语,不同于汉族一字一音的孤立语。但不同地区的各族群在语音、词汇、语法形态上差别很大。

早在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渡海到台湾,就已与平埔人的先民开始有了交往。7世纪初,隋朝大将陈棱率兵船到台湾,平埔人先民“初见舡舰,以为商旅”纷纷前往军中贸易。以精细洁白的“绢木皮布”,向汉族商人换取铁制工具。宋代,随着大陆航海业的发达,海峡两岸人民往来日益频繁,台湾的北港(云林)、鸡笼(基隆),已成为互市重要口岸。大陆汉族不断移入台湾,带去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高山族先民的农业和狩猎业已相当发达,他们已用铁镞进行集体围猎,用剩余的鹿产品与大陆沿海居民贸易。清代,两岸的交流往来更加密切,高山族先民的社会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高山族的家园——台湾,是祖国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岛四周环海,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于各种植物生长,素有“四季如春的花园”之美称。台湾境内多山,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岛面积的2/3n台湾岛资源丰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水利资源以及各种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均名列前茅。台湾风光旖旎,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正是台湾环海多山的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的生态资源,孕育滋养了高山族独树一帜的山地原始文化和他们那勤劳、朴实、勇敢、无畏的民族性格。

正如“高山族”一词的含义那样,大部分高山族居住在山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出了典型的海岛农耕渔猎型生计方式。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高山族山地猎耕型文化的鲜明特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高山族所持守的狩猎和采集的生活,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开始销声匿迹,从70年代以降,除了少数个人仍不时有所行为外,高山族几乎已经演变为农耕民族。唯一例外的是兰屿岛上的雅美人,他们至今仍然过着半渔猎半农耕的生活。

历史上高山族社会发展缓慢,直到17世纪仍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粗放、原始的山田烧垦游耕的农作方式,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加上产品交换不发达,古代高山族社会的物资较为匮乏。对高山族来说,农作物的丰收与否几乎完全能够左右个人、家庭乃至部落的命运和凶吉祸福。而所有这一切,高山族认为悉与广义的“灵的存在”有密切的关系。基于生存的需要以及朴素的对宇宙世界的认识,高山族社会产生出“魂一鬼一灵”一体的观念,并将之贯穿于从播种到收成之间的所有农事活动中,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完整的以祭拜祖灵为主要仪礼的农耕祭仪,以此为主线,还将个人成长的各种生命礼仪以及伦理道德规范融合于其中而代代传续。这些传统价值观迄今仍然是高山族各族群或各部落共同祭祀的基础。直到清代,高山族的祭祀活动仍保留得非常完整,大型祭祀有猎首祭、农事祭、狩猎祭、河川祭、成年祭等。

高山族素以性情豪放、热情好客著称。每逢农闲,总要邀请邻近汉人到家做客。他们特别守信重诺,无论大小事情,都是一言为定,且表里如一,坦诚待人。更令人钦敬的是他们那种团结精神,遇到外族侵侮时,便群起合力抵御。千百年来,他们和移居台湾的汉族人民一起,不仅以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台湾开辟成美丽富饶的宝岛,而且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历史上谱写了一页页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篇章。

高山族服装色彩斑斓,装饰美巧,各族群都有自己独特民族形式的服饰。高山族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住在深山的多以甘薯、芋头为主要食粮;住在山麓和沿海的则以小米、玉米和大米为主;兰屿岛上的雅美人多食用芋头和鱼类,并且常常将饭和粥与芋头、甘薯混合煮食。高山族的住屋形式多种多样。为适应山林叠涧的环境,高山族往往在巉岩深涧之间架设独木桥、溜索桥、藤吊桥用做交通工具。

高山族是富有艺术才能的民族。音乐、歌舞、雕刻等民族艺术,异彩独放,驰誉于世。他们不仅有优美的民歌、古谣、神话、传说,而且有口簧琴、竹笛、鼻箫和口弦等乐器。在高山族传统歌舞中,日月潭邵人的杵乐独具风格,阿美的丰收舞、雅美的甩发舞、赛夏的矮灵祭舞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高山族还精于雕刻,尤以排湾人的木雕最为出色,特别是在现代,这些传统工艺经由现代艺术手法的诠释与再创造,焕发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炫美光彩,为高山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当今,高山族正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为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的振兴和争取自身权益而不懈奋斗。勤劳、勇敢、富于反侵略光荣传统的高山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经为缔造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作出过重要贡献,今后,也必将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后记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情怀,根据平等尊重、真实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联合学界,以“文化生态学”的创新理念,共同打造《中华民族全书》,力图全面荟萃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景式展示中国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力争成为国内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百科全书。

全书由57卷组成,即在中国56个民族56卷的基础之上,特别推出一卷《中华民族》,以此统领其他56卷,力求达到整个全书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全书以各民族有史料记载之时为上限,下限止于2010年,以期在充分发挥各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着力反映各民族比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项与文化成果。

全书各卷的编著者均由热爱并熟悉本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担任,既有享誉国内外的民族学资深教授,也有在某一领域独具造诣的中青年学者。各卷编著者按照全书编纂方案和编写大纲的要求,从本民族的实际和研究现状出发,通过查阅又献,实地调研,悉心考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资料,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现和真实可信的表述,同时也集中反映各民族优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名片”。

全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及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许多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提供了大力帮助。感谢全书编委会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全书的学术顾问和编著者的辛勤工作。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出版协会、广西民族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学杂志社、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文联、新疆师范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民族学会等机构的倾力相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报刊司图书处对全书内容的审查备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领导和文化宣传处组织有关专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审核把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陈英初先生为全书提供了《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电子版。并做了部分勘误。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为全书的内容审订提供了大力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为全书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全书学术顾问广西民族大学的徐杰舜教授等相关专家不仅亲自编纂《中国汉族》《中国哈萨克族》,还帮助审稿把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张春荣先生为全书图片进行了统一把关和审定。宁夏回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郭佳荣先生为全书题写了书名。全书的编纂,还借鉴吸收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相信,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全书的出版发行——

将会以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博大精深的丰厚内容,真实全面的生动表达,新颖深刻的思想亮点,成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长久文化影响力的精品。

将会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承担黄河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将会契合国家外宣形象与国内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需求,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将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全书将陆续翻译成多种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们深知,由于成书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谬误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高山族/中华民族全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金结//姜莉芳//杨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47810
开本 16开
页数 3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8.4
丛书名
印张 25.37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31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