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自由辨
内容
编辑推荐

洪信子,1940年老师生于忠清道(位于韩国中西部),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舞蹈家,一位灵魂的舞者,一位虔诚的求道者。她出了一本书,书名是《为自由辨》。这本书在韩国非常有名,写得非常好,概括了洪信子老师的舞蹈和灵魂成长之旅、爱情、婚姻、生活等等,展现一个女性在舞台上和生活上的精彩人生。这本书影响着新一代追寻心灵成长的人们,关于印度、关于舞蹈、关于女性意识,为了自由,为了生命象蜡烛一样燃烧……

内容推荐

洪信子,美籍韩国舞蹈家,后现代舞的重要代表人物,表演家、编舞家、教育家、舞团团长、声乐表演家和作家,“国际最负盛名的当代韩国舞蹈家”。《为自由辨》这本书就是她的的一部自传作品。

《为自由辨》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在森林里——我的现在

心口如一——关于情感的表现

当求道的舞蹈家——关于我的舞蹈

独自生活——对孤独的体验

拥抱骷髅——超越死亡

身体即佛堂——关于身体

再度束缚——我的结婚

女人的高峰瞬间——关于怀孕与分娩

崇尚自然——关于性与爱

物质的生活——关于吃饭穿衣

回归大自然——关于老师与宗教

洪信子年谱

结识洪信子——《为自由辨》译后记

试读章节

欣赏大自然和吸鸦片是完全不同的。鸦片不用经过清醒的意识,不经过精神的过程便可以达到安逸和平静的幻觉。欣赏大自然则一定要经过内心痛苦的冲突斗争之后,才能达到平静安逸。为了获得欣赏大自然的资格,从而得到平静与安逸,我必须付出代价,这就是面向自我时的痛苦之感。

没有可供消遣的东西,也没有令人兴奋的事情,纯然的自然空间令我觉得极度无聊。在极度无聊中只是呼吸和体会。体会这种无聊时,我心里貌似平静,其实一种激烈的斗争就要开始了。

我的本我开始显现出来,准确地说是暴露出来了。我不希望面对那个用贪欲、愚蠢以及所谓愤慨包裹着的我,我将层层叠叠的外衣一件一件剥去,于是,本来的我便显露在炽热的阳光下。

我很清楚我内心生长着的贪欲。为了不使这些贪欲显得难看,我尽力地润色,从而和它们朝夕相处不觉可羞。是我的怯懦给种种的贪欲提供了衣饰和温床,同时我的内心又生长起来所谓的愤慨和愚蠢,以及各种各样的虚伪的心理。而如对待贪欲一样,我给这种种的虚伪心理提供了一种辩护,并以一种固有的观念与行为来助长它们。我看得到我的以虚伪装饰的本质。

此时,我和我的自我进行严肃的斗争。我体会着战胜自我的勇气以及一种受到伤害的痛苦。我承认坦率地认识错误需要极大的勇气,因而就会备加痛苦。然后,自我死掉,一场争斗结束。我才有了资格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在美丽的自然景观中去感受那般安逸与平静。

“你有这样一个战场,真令人羡慕。”

人家又这样说着羡慕我的话。我无言以对。所有的那一切只让我感到羞愧。我也有自动离开森林小屋的时候,这时就是意味着我产生了自信感。不管去做什么事情都能保持清醒的意识。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的生活舞台在纽约、汉城,以及其他一些城市中,我不曾把这些地方丢弃,也不想逃开。但在没有产生充分的自信之前,我不离开这里。只有当我自信能够不再同世上那些贪欲、愚蠢,以及所谓的愤慨同流合污时,我才会从这地方走出去。那时候,我不必冥想和静修。而我的心自会最先感应到这些,身体也会自自然然流露出一种唱歌跳舞的渴望。于是我便首先穿行于森林之中,载歌载舞,任凭深深的草丛打湿我的双脚。而在这种心境下跳出来的舞正是我下一个作品的主题。

谁也不会想到我会有电话。

既然我恢复了自信,我和外面的世界通话也不会受影响。几年前,我在这里装了一部电话。我不是不知道害怕。我听说亨利·索罗只带了一把斧子便进了森林,并在那里发表了他的独立宣言。而我甚至还有电话,将这里变成一个“现代式”森林。电话安装之后便发生了一件可笑的事情。有一回,我在门前院子里散步,嘴上哼着歌子,好像耳边听到了电话铃声。我猜那准是卡伦或海姆,所以不想接。他们是我的经纪人,即使不听电话我也能知道他们可能要说什么:“你正在做什么?”然后催促我赶快从森林里出来。我会回答说我不出来。他们肯定又会这么说:“你到底想不想当更红的舞星呀?”我讨厌和他们反复讨论同一个话题,所以没有理睬电话,依然唱着歌散着步。过了好一会儿,电话铃还在响。我就想这看来不是件小事儿了。我便进屋去接电话。奇怪,那声音并不是电话铃声。再细细分辨一下,声音竟在外面。我寻声过去,那是来自一棵开着红花的树冠上。那儿有一只鸟儿,当我看它时,它一下子飞走了。原来那电话铃声就是这小鸟的歌声。

本来,电话铃声是模仿鸟声的,听那鸟儿有规律的呜叫,简直和电话铃声一模一样。我不认识这种鸟,在没人告诉我它的名字之前,我暂且叫它“电话铃”,不管这名字好听与否。至今我还常常将真的电话铃声与那鸟儿的叫声混淆起来。不过感谢这只小鸟,它使我时常把卡伦或者海姆催命的电话当作鸟儿的歌唱。

给我打电话的人中,除了竭力劝我出来的经纪人外,还有我的丈夫以及我在这里结识的朋友——本太太。

本太太住在离我十公里的地方,她靠退休金生活。在她老迈的外表里,潜藏着一种自豪的英国贵族后裔的气质。她很会分辨美与丑,能理解我的艺术观和生活方式。我们因此一直是好朋友。

她是乐于帮助我的。如果没她帮助,我在这里会难以生活下来。因为我几乎与世隔绝着,没有她支援,我也许只能喝雨水过日子。她曾带我去我想去的任何地方,替我买食品,又上邮局的私人信箱取信件。我们的情谊发展到如此默契的地步。如果她来电话,我会悄悄问她:“今天去城里吗?”她似乎正盼着我说这句话,她便马上爽快地反问我:“啊,你需要什么?”

与自我的冲突一经结束,我头脑清醒得很,拥有了享有大自然的资格。在我刚刚拥有这资格的那天,我会打电话让本太太到我这儿来,她便像往常一样,不到二十分钟就和她的老式汽车一起出现在我门口,于是我们一起驱车去高地。

P9-11

序言

洪信子(Hong Sin-Cha)是“国际最负盛名的当代韩国舞蹈家”。她的人生崎岖坎坷,极具传奇色彩。她的能力多种多样,集舞蹈表演家、编导家、教育家、舞团团长、国际舞蹈活动家、声乐表演家和作家于一身。1940年12月2日,她出生于韩国中西部的忠南,因父亲在铁路工作,幼年时代曾随家人移居中国,因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1948年韩国建国时举家回国。她生性过敏,而少年时代的频繁战乱,死亡作为家常便饭,使得她在心理上早熟,小小年纪便开始思考生与死的人生哲理。

洪信子自幼酷爱音乐和舞蹈。她曾对我说:“音乐是我的父亲,舞蹈是我的母亲,音乐和舞蹈曾在我幼小的身心里,不停地发生着作用。”但有趣的是,她却没有像其他舞蹈名家们那样,早早地走进某个舞蹈学校,而是坚持业余学舞,以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接受普通教育之上。

1963年,23岁的她从淑明女子大学的英文系毕业,开始在汉城打工、教书,准备去美国留学。为逃避父母的包办婚姻,她不得不提前于1966年赴美,但最初只想到继续学英文,而不知道该学什么作职业。到达新大陆后,美国民众中那股强烈的自主精神和美国文化中那种浓郁的自由气氛使她猛醒,立志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年,地处异国的她,却开始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翌年,她在美国现代舞大师埃尔文·尼古莱的舞蹈感召下,开始于世界舞蹈之都——纽约专心习舞四年,先后就学于埃尔文·尼古莱、菲利斯·拉姆哈特、丹·瓦格纳、齐娜·罗梅等名师的门下,以及伊莎多拉·邓肯舞蹈中心、纽约大学舞蹈系等著名舞蹈教育机构,197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得舞蹈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1982年更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联合学院获得舞蹈博士学位,其论文的主题为神秘的东方宗教舞蹈,由此为她日后的舞蹈创作和表演奠定了思想的深度。

自1973年起,洪信子发表了《祭礼》等舞作,当即以其神秘的东方哲学、简约的动作形式、新鲜的动态意象和离奇的结构方式,赢得《纽约时报》、《村之声》周报、《舞蹈杂志》等权威舞评家们的一致首肯,一跃成为纽约舞台上风毛麟角的亚裔现代舞名家,并陆续前往新德里、夏威夷、香港、汉城等地作独舞演出。1970年代中期,她因才华横溢且好评如潮而顺利加入美国国籍。

1976年,她接受了印度政府颁发的奖学金,只身前往该国学习传统舞蹈、音乐和哲学达三年之久;在那里,她的人生观和舞蹈观同步得到升华。随后,她成为把印度的冥想观念和方法介绍到韩国去的第一人。

1980年,她应邀回国,在韩国的青州大学舞蹈系担任过现代舞的教授,但由于对重复性过强的教学深恶痛绝,而对浪迹天涯的创作生涯情有独钟,她很快便辞去了稳定的教职和优厚的薪酬,继续独立、艰辛与创造、快乐成正比的自由身生涯。

1981年,她在纽约创办了“笑石舞剧团”,并笃信“笑石”意味着“万物有灵,即使是块石头也会笑的,一切全在于你的内心如何看待”。

从此,她开始一面在纽约从事创作,一面开始率团赴美国各地,乃至欧洲、亚洲多国公演,不断问世的作品有《插口》(1974)、《喷薄欲出》、《我是一团燃烧的火》(均为1975)、《石头》(1979)、《新生》、《笑石》(均为1980)、《从嘴巴到尾巴》、《继续》(均为1981)、《合二为一》、《此时此地》、《三翅果》(均为1983)、《螺旋姿态》、《求道者》(均为1984)、《四面墙》(1985)、《小岛》(1986)、《尘埃》、《事实上》、《环境》、《大自然》、《我爱你》(均为1987)、《天使》(1988)、《红霞》(1989)、《2001:从冥王星到地球》(1990)等等,始终赢得纽约的实验艺术圣地——“妈妈实验剧场”的高度信任和美国评论界的持续褒奖。

……

——截选自《我心中的洪信子(代序)》

后记

结识洪信子

那天,韩国留学生黄芝美在课堂上站起来,向她的老师(我的先生)亮出一本刚从汉城寄来的新书。随之课堂内容陡变,大家洗耳恭听小黄喋喋介绍书的著者洪信子是位多么多么超群绝伦的人物。几天之后,小黄来我家,向我提出合译此书的计划。因为手上正忙于另外的事情,便婉言推诿。可她执拗地坐在那儿,不停地讲洪信子,细秀的圆脸因为焦灼而发红,清亮的黑眼睛始终热切地盯着我。显然,一种由衷的感动和敬慕已经抓紧了她的心,一种贡献于斯的大举动是决意要做的。

我不由想,洪信子,这陌生的名字竟如此地魅惑人么?耐下性子来听小黄。不能不听了,几分钟之间我发现自己入了迷。

一位勇气非凡的舞蹈家,一个女人,她的人生别具一格。风的飞扬,水的流畅,石的坚毅,她都有。如此人生,那路的铺垫是怎样的?光,在哪里?某种新鲜而又神秘的感知,引我去追那个卓然的身影。很久没有这样的冲动了,又很难不被这种冲动所摇撼。我答应了黄芝美。

正是炎热的夏日。我趴在案前辛苦,以文字梳理文字。在密密麻麻的字句之间,结识我想结识的人。窗子外边,充盈着火一般猛烈的阳光,人们物欲的繁忙的喧声在阳光中嗡嗡响,听起来很隔膜。我进入洪信子冷静而清淡的讲述中。我喜欢这种沧桑历尽之后的冷静与清淡。它们为我构筑了来自遥远世界的幽静与神妙。我的眼前一再幻升着别致的镜头,某些人生奇景突兀而现。

她好像一位探险家,如今选择了一片无人岛上的森林栖身。她住窝棚,喝雨水,将电话声与鸟声等同。她仿佛有着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没有人在夜里经过她的屋子或叩她的门。她也不盼望。在完全属己的寂寞之寓里,她像是人类中的第一人或最后一人。而她并不消闲。她坐在那里,面庞深思熟虑,双臂延伸或聚拢,眼睛闭合或凝注。空间弥漫着的,也许是力量的喷发,也许是灵魂的交战,然后是宇宙透明的显现与存在。

“道会贵冥想,罔象缀玄珠。”这是名叫支遁的诗人之绝句。从中我知道冥想是古人早已有的修身功。在洪信子这里,冥想是生命来做的,并且创下样式多种,及到进人她的旋舞。美妙的旋舞,是一种音乐的流环,是一种迷梦的模拟,然后,沉静如默祷,终归于冥想。从而,感觉到心的位置,感觉到生的微妙的创造性回荡于身体。从而,听任这个世纪走过去忙乱的病态脚步。

一个高贵的隐者,似是老庄那样的彻底的自然主义者,代表着有静思传统的东方人的优秀遗族。然而,这种隐者的面目绝非她的全部,顶多是一种姿态。算求索算操练?她不会定格。

我一直不懂得舞蹈,只是爱看。在爱看中艳羡那些舞者,以充分的体能习旋于有限的舞台。或如空中云,或如风中鸟,或如奔腾的海浪繁茂的大树。一种以肌肉骨骼来呐喊欢唱的艺术,常给我相当的感动。但我并不知道,作为舞者个人,其跋涉之路,竟如此的艰苦卓绝。

这世上,始终有一类人,自出生起便具备了一种本质,即强烈的独立性和挑战性,以此超越于世独拔于世,往往会产生逾越常规的思维与作为。洪信子是这类人中的一个,一生独立自主,天马行空,从来拒绝停泊于一隅。无论她给自己选择过什么样的生存,她终是一个浑身充满动词的真正的舞者。她为瞬间的舞蹈而活,像邓肯又超过了邓肯,顽强不懈地以舞蹈显示人性,并重建人性,同时毫不妥协地抵御着反抗自由的敌对力量。

一开始她就选择了障碍。她抓住舞蹈时人已二十七岁,其时正在纽约一家大学读饭店管理学。因为偶然观看了一场舞蹈表演而夜不成寐,猝然发誓一生从舞。没有人赞成她,赞成她的是她的尖锐的个性。此后数年寒窗磨砺,如运动员一般撕裂筋骨,练就超级体能。毕业不久,终如愿以偿,以现代舞《哀悼》叱咤纽约舞台,享誉声名。次年再演《喷薄》一作,并且恢复邓肯之舞。自纽约巡回韩国及印度,赢得了前卫舞蹈家的桂冠。

到此她应该满足了?不,万里长征仅只走完头一步。头一步带给她的是成功的曙色,她却被曙色背后可疑的阴影罩住了。一种虚荣连接着的是商业主义华丽的声色与浮夸,是欲望的传染,官能的引导。一种空虚像一张大网,使她痛切地感到精神上的蜷缩。她产生了恐惧,她觉得热情在冷却,开始疑惑起她的舞蹈及至整个生命。她天生不是一个妥协环境压力的人,她太看重来自主体的疑惑。她一定要追问真相,决定掉头而去,彻底拒斥为虚名所累的前景。她背起简单的行囊,只身前往印度。苦行的路崎岖漫长,但充满奥妙的光影。

我想到一句一直很喜欢的话:“命令我的,是我的名字。”

——艺术,尤其是前卫艺术,大概首先是意味着自由和流浪。还有孤独。这是一条英勇的道路。它必定要以决裂为代价。但是,超前本身提供着一种精神力量,成为探险者的意志的支撑和保护。而那千般的痛苦,是与意义紧密相关的。意义的追寻使痛苦成为批判和清醒的前提,即是超越的前提。所以洪信子自由漂游的时期,虽然孤独艰苦,却是完全意义的心灵解放时期。她离开了艺术的表演中心,但是拥有了艺术的个人立场。她的自讨苦头看上去是惊世骇俗的奇举,然而相当严肃重大。一方面,要给自己寻找更大的人文背景,一方面,要解决人生存于世的价值意义——这样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假如解决了,世上的光也就找到了。

那样的追寻是一场翻越。那翻越类如悬梁刺股。肉体的至苦和精神的至苦搅到一起,使她看上去如一个“病人膏肓”的患者。她走遍古老佛国的寺院,拜访庙堂的喇嘛们;在火光冲天的印度圣河边观看火葬的盛景。以火葬赴死的人体其整个汽化过程给了她罕有的神圣感。她远行到喜马拉雅山山谷,参加藏人的“四十九日祭”。以人骨做的乐器和器皿吸引她的注意。她将一个骷髅瓢留到身边,用它做碗,体验它和她的牙齿发生碰撞,使它接触她的身体……死亡的巨大重力拽着她下落,恐惧像骨肉的撕扯,而后,黑暗的深渊变成明亮的白色空间。

求道的苦行终得结果,她获得了开启悟性的意识,探明了生命永恒的本质。或许,她的说理太具个人性,而于他人有着许多偏执费解的成分。但那种孤绝的意志力,那种当意识交集对抗时一定要给予解决,一定要为信念负责,为灵魂求道的九死不悔的精神之气,真令我慨叹。

洪信子苦行三年,终于修到可以安身立命的艺术观和人生观,却赔上了身体。当她形容枯槁,一身病体,拄着手杖回纽约时,没有谁能猜到她的刚毅的心里滚沸着重返舞台的渴望。

建筑在大否定之后的崭新的肯定,给了她格外扎实的启示,她深谙到真正自由的超越,一种达至极限的舞蹈再次令世人刮目。竟敢以骷髅头骨做舞具,以身体的热温抚慰它,向它传送生命的信息力量的感应与颤动。在生与死神秘的亲近与轮回中,舞蹈变成现代生死观的阐释与启蒙。这个别致的独舞名为《螺旋形对角》,洪信子轰炸世界舞蹈之都——纽约的保留剧目。独舞以高难度的静态统治整个舞台。

现代艺术的生命力,不是来自某一种或多种带有地域性时限性的技巧形式,并且是来自那在传统下被压抑的、而由现代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所凸现出来的叛逆精神。据说,先锋派舞蹈讲究“微量主义”。即不以大的幅度和力度浅薄地取悦于观众,尽可能删除过于剧烈的体态语,而追求在相对以静制动的姿态中表现强烈的重量感和冲突性。这令我想到现代小说中的一种“极简派风格”。其大旨都在表现上做强控制的精简。从而追求深度的精神涵量。不过,《螺旋形对角》首先提示了一种状态——“无我的状态”。这在小说是不大可能的。我从原书醒目的照片上想象到这个独舞惊世骇俗的气韵,并且感受剑剧烈的震骇力。人能体验的最大的疑惧,由一场独具思辨性与抗争性的舞蹈来冲毁。‘一种运行继续着无限,永恒的生命蓬勃勇敢地颤动着。这是洪信子经印度苦行的熔炉之后,给舞蹈寻得的充满生命意味的命题。据说,洪信子的舞蹈曾使台下的一位专心侍奉上帝的修女猝然退出修道院,回归了人世。

“求道的舞蹈家洪信子”,这是所有桂冠当中最具实质性的称语。她是一个成功者,但是否声誉就是成功的全部?在现代舞呈爆炸局面而且专家过剩的纽约,东京、汉城,中国和德国,她的表演以锋锐的突破、强旺的蕴境,一再获得鲜花和掌声,获得金杯和金钱。殊荣纷至沓来,国际艺术中心邀请她一次又一次做交流,美国影业公司为她拍摄电影故事片,她的“笑石”舞蹈团一天比一天发展壮大……这是成功的全部吗?她对自己摇头。

如今,在夏威夷火山口森林,她给自己设置了隐遁之地,但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保护。远离都市的豪华与疯狂,谎言与媚俗,以静静的窝棚做精神家园,来整理自己,佑护自己。之后,敛足艺术的清纯之气,以求更大的发展。

于是,我感到洪信子人生最大的成功,在于她以一贯的特立独行,来证实生命自由的可能性。她的探险,她的苦行,以及艺术上种种勇敢的实验,无不显示着她那潇洒强悍的人格力量。她义无返顾一意孤行,创造精神的流动,为生命开出海峡来,去做探询人生新大陆的哥伦布。然后,才是艺术的高造诣。

20世纪初的舞蹈家邓肯率先对传统艺术提出挑战,她说过:“我的艺术不过是以姿态和动作,把我自身整个的真实表现出来。甚至于因为我要追求一个绝对真实的动作,费了我若干年的工夫。”邓肯如此,洪信子也如此。其求索耗费的全部辛苦,无非是为了以舞蹈来自由地昭示真实。生命的真实,灵魂的真实。这是为自由辨明的全部。而安放这生命之真实的地方可能是舞台,也可以是孤岛。总之,做主的是自由的个性。

我第一次用汉字来转述一位韩国女舞蹈家的个人奋斗史。依仗中文的多彩与丰富,我认识了一条长长的生命过程。她的为人之路比她的从舞之路更能打动我。从中可见她的性格之火,坦荡之心,以及跋涉者深刻鲜明百折不挠的脚印。

我喟叹,舞蹈真是一种神秘的引导,它指示人梦想,或是复述梦想,它使洪信子这么一个八字中原本没有舞蹈的女人完全地渗透进去了。让她既成就了自己又解放了自己,莫不是具有宗教之威么?

是不是所有的艺术都具有这般威力?我相信是。但我想不是每一个投身艺术殿堂的人都可能如此获益的。通过洪信子,我又一次地知道,那个感性、美妙、神秘的世界真正厚爱着又苛求着的信徒是什么样的了。

我觉得这次与黄芝美的合作很值得。不仅因为她为译书投入的心血大大超过了我,还有我先生,几位好学生,都为繁难的翻译付出了许多辛苦。我想,不论此书的市场如何,定会有些读者和我们一样,被它迷住:注意它所包含的个人性话题;自由的阐释与实践生命谜团的诘问与探险;以及对爱情、婚姻、性爱、吃喝穿,等等,诸多的内容解析——老老实实的独白,像水一样自然,但外射着最清纯的灵魂。

当我收笔的时候,我竟觉得自己认识洪信子好多年了,并且今后将是最好的良师与益友。视界之中,我已经看到她舞着走近。在巨大的明洁的月亮下边,黑亮的海滩之上,一双赤脚迈着小巧、儒雅的步子,穿越没有任何杂尘的透明的雾纱;她轻缓地舞着,如此安闲飘逸,如此纵情忘我——做观众的我,为她击掌……

书评(媒体评论)

她强悍有力且精力充沛,我永远也忘不了她。

——美国作曲家、《四面墙》的曲作者约翰·凯奇

洪信子具有通过清晰、大胆的动态与静态自身,将感情提炼出来的不凡天赋,她的舞剧则将美国实验性的微量艺术与亚洲戏剧的凝重融成了一体,具有深沉的祭祀美。

——《纽约时报》首席舞评家安娜·吉赛尔科芙

洪信子的伟大天赋表现在,她的抽象过程既高度凝练,又异常活跃,并且符合剧场特点。

——《纽约时报》舞评家珍妮芙·邓宁

洪信子的作品给我的深刻印象是:既无偏见,又不落俗套;既温情脉脉,又大胆勇为。

——《村之声》周报舞评家德博拉·乔伊特

倘若洪信子的表演能像永恒的装置那样不受时光限制、不用考虑观众,一定会更加理想。我期待着两个世纪后,在逍遥游历了托瓦斯科丛林之后,能碰上她正在跳《四面墙》。

——《村之声》周报舞评家伯特·萨福里

洪信子,一代舞神,将舞蹈的阳光撒在了人心里。

——作家、出版人 陈先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自由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洪信子
译者 李晶//黄芝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05750
开本 32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3.126.576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