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遍地温柔/冯积岐作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是继贾平凹、陈忠实之后,陕籍作家又一领军人物,他被誉为“下一位引发世界瞩目的中国作家”,他就是——冯积岐!

教授进山录碑,找寻淹没于荣耀与喧嚣中的虐杀真相;农民诗人对女老师图谋不轨,情爱外衣下是欲望的陷阱……

《遍地温柔》是陕军实力派作有冯积岐的最新力作一部充满黄土高坡原生态气息的小说。

内容推荐

冯积岐是一个重要作家、优秀作家,因为他的创作在新世纪以来,不但没有衰落,反倒很坚挺。他在陕西作家里是吸收现代小说成分较多的一位,而他又是极传统写作的一位,他的写作是用心写的,事关痛痒,是一个不断追求的人,他的思考不停止,包括社会思考、艺术思考。他是有几套笔墨的人,写实写得很到位,人物刻画得细腻动人;议论则有哲理,闪动着泥土一样的智慧;抒情又出乎意料,有诗人气质。

《遍地温柔》是“冯积岐作品集”之一。

《遍地温柔》作者长期扎根于西北大进,将自己痛切的人生体验投射到小说的人物身上,揭露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披着温柔和情爱外衣的陷阱,从黄土深处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呼唤。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试读章节

气喘咻咻的火车故作深沉地驶出了西安站。潘尚峰奔跑着上了列车。幸好占了一个临窗的座位。窗外的风景暖昧得糊里糊涂,他掏出了一张写废了的稿纸在窗玻璃上认真地揩擦了两遍,初夏的田野从手底下明朗了:麦田、油菜、电杆、房屋很风光地跟着火车愉快地起伏飞奔,绿成一团的杨树谦恭地跟他打招呼,它们那样子就像孙根明站在他跟前说话一样。孙根明一边吸烟一边点头,他说潘尚峰,你一定要把碑文看清楚,一定要做笔记的。孙根明希望他从那块石碑上获取有价值的东西,这个会弄文章的农民对文字十分信任,在孙根明看来,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比印在纸上的文字坚硬得多,不太容易受欺侮,没有任何怀疑的必要。他的目光既没对接孙根明那恳切而真诚的眼神又没注视孙根明咬在嘴角的那根纸烟,他那会儿看见的是白淡云。人的欲望有时候就像麻雀一样在树枝上跳跃,从这一个枝丫倏忽跳到了那一个枝丫,他之所以透过孙根明去看白淡云就是这样的。

火车猛一刹车,他的牙齿磕了一下,他不由自主地靠在旁边一个女孩儿身上了。潘尚峰坐端正后向女孩儿道歉。

“不必客气,没有什么。”女孩儿莞尔一笑,“你也去宝鸡?”

“不,回老家。凤山县。”

“看看?”

“是去看一座石碑。”

“石碑?”女孩儿对他一瞥,她大概没有从他的面容上捕捉到一丝半点的伤感就直言不讳地说,“石碑是你父亲的还是你母亲的?”

“都不是。”他说,“也许是我们的祖上的,也许是你们的祖上的,也许是咱们共同的祖上的,现在还没弄清楚。”

女孩儿哧地一笑,又很快地收缩了笑容。她用很周正的目光看了他一眼,那目光似乎在告诉他不该将严肃的话题(石碑总是和死去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幽默了。她可能觉得,作为一个教师(刚上车时他告诉她,他曾经在一所大学里任教),他的言语应该严谨才是。她不再问他石碑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也没有兴趣和她交谈了(其实,情感变化很明了的女孩儿很可爱)。女孩儿在降帐火车站下了车,下车时,她掠了掠头发(这只是一个假动作,从上车到下车她掠了十二次头发),笑盈盈地说:潘老师,再见。他的目光停留在她那楚楚可人的脸盘上,她的清澈的眸子里可能映现出了他那一闪而过的情感:也许,今生今世再也不会见到这个动人的女孩儿了。他站起来,用目光将她送到了车厢门口,女孩儿背影的曲线从圆圆的肩膀上滑下去在凸出的臀部稍微一停,水一样顺着大腿缓缓而动,她的腰身挺得很端直,走起路来,两条修长的腿稍微有点扭,屁股扭得恰到好处,是服装模特儿的那种走法,又比服装模特儿的一字步世俗一些真诚一些。白淡云就是这走势。难道这是白淡云的背影?须臾间,女孩儿和白淡云在潘尚峰的脑海里混淆了。女孩儿愈走愈远,而自淡云走得离他愈来愈近了,白淡云走得更技巧更成熟,训练有素的样子。潘尚峰站在座位旁边没有动,让女孩儿从他的视线里走进来,走出去。他将直直的目光折向窗外时,女孩儿被下了车的旅客淹没了,他的嘴唇动了动,微弱地吐出了“再见”两个字。火车毅然决然地向西而去了。此时此刻,潘尚峰的思绪已经挂在家乡那座兀自而立的天柱山上了。连绵不断的雍山一把将天柱山推开,天柱山便像人的精神一样自由了,它伸开双臂孤独地支撑着蓝天的一个角。天气晴好的日子站在松陵村的村口向北看,那块黑色的石碑仿佛一盏灯笼,光点虽然极其有限,但它能固定住人的目光,使双眼并不虚空。究竟是什么人把一座石碑立在了这么高的天柱山上?这座石碑究竟是谁家先人的?石碑上的碑文,潘尚峰毫无印象了(半文半白的文字他当时未必读得懂),那时候,七八岁的潘尚峰不去关注碑文完全在情理之中,留在他的记忆里的是小石头撞击石碑发出的响声,清脆的响声挂在石碑周围的青草上,露汁一样从叶片上纷纷坠落,这响声直刺他的童年,长进了他的肌肉里,沾在了他的骨头上。这响声成了他的性格的一部分。如果不是这声音一再提醒他,也许,他不会在1998年5月21日这天踏上从西安开往故乡凤山县的291次列车的。潘尚峰似乎辨不清他听到的是小石头撞击古老的石碑发出的声音,还是火车的响动,或者是两种声音在他的头脑里重合了——咣当,咣当,咣当。

咣当,咣当,咣当。潘尚峰从草丛里捡拾了一块小石头在石碑的背面敲打,石碑的响声雨水一般四处流淌,又好像从灶口里扑出来的火。祖父说过,天柱山上的闪光,大人是看不见的,只有四五岁的娃娃在没有月光的深夜里才能看得见。传说中的天柱山埋着玉皇大帝的一把宝剑,宝剑用它的闪光只向儿童世界展示它的神秘和真实。遗憾的是,他听祖父说这话时已是十六岁了,到了看不见闪光的年龄了。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不止一次地站在村口眼巴巴地向北眺望,他看不见那道闪光,而那座石碑兔子一般在他眼前跳跃。他只能细心领会天柱山的神性意味。

潘尚峰从草丛里捡起一块小石头在石碑的背面敲打,石碑的响声雨水一般四处流淌,又好像从灶口里扑出来的火,娘一拉风箱,那火光便一闪一闪。他说尚地,你不要打了,小心把镰刀打坏了。他不是用嘴说,而是给他弟弟潘尚地打手势。又聋又哑的弟弟肯定是看懂了他那手势里的意思,便不再用镰刀在石碑上敲打了。四周铁一样静谧。

静谧是从心里生长出来的,是一种内心生活。火车轻微地一颠,将潘尚峰刚刚静谧的心境颠醒了,同时也向乘客们提示加了速。火车的响声节奏分明,干净利索,像尚地的镰刀在古老的石碑上敲打,手感很好,触摸可及。潘尚峰看见田野上的风白亮白亮的,像夏天一样热烈,在风远山近的地方就是他的故乡松陵村。

风说停就停了。

站立在草丛中的石碑形容憔悴,伤痕斑斑。经过年复一年的狂风骤雨的冲刷、侵蚀,石碑给天柱山增添的是一道凄凉的风景。潘尚峰是和弟弟一块儿去雍山里割柴的,刚到天柱山就起了风,他们像枝柴草,随时有被风刮跑的危险,他们只能借助这块石碑来挡风。风停后,弟弟高兴了,他从石碑后面走出来,面对着平原,挥舞着镰刀,放声而叫:“啊啊!啊啊!”

P3-6

序言

冯积岐

我是1983年在《延河》杂志第五期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续绳》的。手中的这支笔如同卡夫卡笔下的那只能飞的“桶”,我骑着它不知不觉把三十年的时光耗尽了。一个满头乌发、步健神奕的小伙子被文字排列组合成弯腰曲背、满脸皱纹的半老头子了。为此,我并不遗憾,因为我的身后有用自己的文字砌起来的一级一级的台阶,台阶上坐着的有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也有短暂的安慰、欣慰、幸运和愉快。我不止一次地、由衷地喟叹过,我是一个惨败者。这种很悲观的情绪影子一般伴随了我大半生。令我自豪的是,我将自己的健康、激情、尊严,乃至生命中最灿烂的部分付给了我所追求的文学事业;令我自豪的是,我和我笔下的各色人等生活了三十年,他们有各自的面目,各自的性格,各自的神态。

我的全部愿望就是:用自己的一支笔把人物固定在纸上,等我死去之后,我的人物还活在读者心中,那时候,我的灵魂也能安宁了。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艺术探索是一件艰难而又需要拿出勇气的事情。跟在别人后面走固然轻松,但留下的脚印如同枯枝败叶,风一吹,就没有了。我的小说从一开初就没有固定在一个模式上。也许,读者从我结集的作品中能看出其中的变化和差异。

十年前,我就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结集出版。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里结集的作品不仅记录了我的创作历程,也同时记录着我的情感历程、生活历程和生命历程。结集出版作品,无疑是对自己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我毫不脸红地承认,自己成熟的过程也是对原始的冲动削减的过程,是自己的勇气被功利掩埋的过程。因此,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家一生都要对自己有所警惕。

就结集的文字来说不算少了。可是,面对浩瀚的世界文学,面对诸多的文学大师,我真的缺少成就感。我只能无奈地说,我这样写了,我这样写过,而且,还将继续写下去。

在此,我真诚地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为我编辑这部文集的朋友们。没有他们的慧眼和劳动,我的作品就不可能以这样的方式与读者见面。

癸巳年春于西安

书评(媒体评论)

冯积岐是我陕西省一位重要作家、优秀作家。写实写得很到位,人物刻画得细腻动人;议论则有哲理,闪动着泥土一样的智慧;抒情又出乎意料,有诗人气质。

——贾平凹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对冯积岐而言,他太熟悉和了解当初给了他生命的土地,同时也给了他历史创痛的乡村,这些都构成了他与生俱来的生命的印记,也是他不断写作不断拿出力作的源泉。他的笔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他用文学思考着人的命运,这是他身为作家所能讲述出来的打动人心的故事。

我敢说,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他所写的每一段历史,都有着石头一般的重量。

——方宁 著名学者,《文艺研究》杂志主编

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去读您的小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读懂您的小说,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读您的小说。您的小说有它的命运。我相信,您用血泪、汗水和灵魂拧出来的文字在好多年以后绝不是垃圾筐里的填充物。

——网友“万物生还” 摘自《文艺研究》2012年第12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遍地温柔/冯积岐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积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55716
开本 32开
页数 3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6: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