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的月色》是作者(黄忠龙)多年来创作发表的散文作品的精选集。作者生长于陇中农村,熟悉热爱农村生活和文化,作品语言流畅、生动,感情真挚、充盈,没有为写农村、写乡土而故作姿态的挣扎,也没有抒情隔膜,阅读中每每有一种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和田园精神令人感动。
图书 | 山野的月色/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 |
内容 | 编辑推荐 《山野的月色》是作者(黄忠龙)多年来创作发表的散文作品的精选集。作者生长于陇中农村,熟悉热爱农村生活和文化,作品语言流畅、生动,感情真挚、充盈,没有为写农村、写乡土而故作姿态的挣扎,也没有抒情隔膜,阅读中每每有一种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和田园精神令人感动。 内容推荐 《山野的月色》是“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系列之一。 《山野的月色》收录了黄忠龙多年来创作发表的散文作品,内容包括《瓦房的天空》、《乡村戏台》、《老堡子》、《老作坊》、《老井》、《粮食》、《灰骡子》、《补丁》、《统销粮》、《土屋》、《手推车》、《购货证》、《老广播》等。 目录 瓦房的天空 乡村戏台 老堡子 老作坊 老井 粮食 灰骡子 补丁 统销粮 土屋 手推车 购货证 老广播 下乡 记忆里的钟声 节日 小吃 走亲戚 泥水匠 木匠 石匠 铁匠 泥瓦匠 骟 匠 毡匠 碗匠 皮匠 社火 撇驿臣 讨口彩 踢房 抓五 跳绳 打兵 开绞绞 藏马马虎儿 叼狗娃 踢毽子 弹杏核儿 掐方 狼吃娃娃 青青山中草 故乡的山 山里的野花 水洗的童谣 童年的玩具 风 云 雪 上班 给高考学子的信 排队 机关生活 年轻多好 关于女人 总算有个家。 烟花三月下扬州 京口无锡一水间 感觉上海 姑苏城里好风光 红粉节侠相映辉 灯火阑珊下的秦淮河 匆匆走过南京城 三千西子一片情 小桥流水绕周庄 游普陀山记 云青欲雨水生烟 在鲁迅作品中行走 塞上江南 东方金字塔 贺兰山缺 试读章节 瓦房的天空 每每看到“瓦蓝”一词,我的眼前就为之一亮,这个色彩十分亮丽也十分亲近的词语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瓦房,想起瓦房上晒着金黄色的玉米棒,一只喳喳叫的喜鹊似在向我们借着生存的口粮…… 瓦是青色的。青色的瓦,整齐地瓦在一泼水高背滚椽的土木结构的房子上,就成了瓦房,瓦房的青与天空的青浑然一色,共同构成了故乡瓦蓝的天空。天因瓦而更蓝了,瓦因天而愈加高远,于是,瓦房成了故乡的天,天成了故乡的瓦房。 哪儿有山,哪儿总有一坨稠密的树木,树木掩映下的便是一片错落有致的瓦房,从树空中钻出来的阳光跳跃在瓦房上像断线的珍珠耀眼夺目又叮当悦耳;哪儿有河,哪儿就有一个村庄,瓦房、树木、炊烟成了村庄最重要的构成元素:鸡鸣犬吠,桃红柳绿,蛙韵麦香,这些民间的原音、原色、原汁、原味,成就了乡村的素朴纯真,缱绻里有种人们对瓦房的深深的思念与依恋。 临河而居,依山而栖,背北面南打四堵墙遮一个院,上房在北,北与门相对就叫上房,就成了主房,东西两旁修几间厢房,东南角子上建筑一座土楼,因比其他房屋高,故称高房。高房一般是女子的绣房,也是嘹望的窗口,全村的景象可尽收眼帘。这便是故乡民居最基本的结构。别看这种在根基上砌几层青砖、在顶部盖一层青瓦的瓦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是盖一座上房,即便现在也要让我的父老乡亲积几年之力。以前就更不消说了。于是盖一座上房成了我的父辈们创业的最高目标,我的父亲积攒了半生也未能如愿以偿,便带着遗憾撒手人寰,让一个预留盖上房的土筑平台孤零零的在北面长久地蹲着,有时像父亲离去时的眼光,浑浊中夹杂着一种强烈的渴望,这种泛着灵光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也就有了我在父亲的土台上建房盖屋的决心。在我儿童时代,村子里能盖起一座上房的就算是一个光阴好的人家。我记得,那时村里有上房的人家为数不多,有没有上房就成了判定基业好不好的标志,也就成了给女儿选婆家时看家境这一关口必看的点、必把的关。我的兄长也因此迟迟说不成对象,我庆幸我的嫂子没有因为上房而错失了良缘,要不然,她现在不会住在村里最好的瓦房里,过着殷实幸福的生活。 同是瓦房为何能盖起厢房而建不起上房呢?这是因为故乡人看重主房的缘故。作为主房的上房是一座四合院中的标志性建筑,要盖必须要有气派。虽不像旧时四门八窗、瓦脊瓦兽那么讲究,但至少要扎檐坐脊,台子上木柱拖牵,两边镶上砖码头,四周用土块砌起,四面房角可嵌上砖柱,屋顶木料最次要用白杨椽檩,即便这样也要费好多材料。如果一砖到顶,松椽松檩,瓷砖贴面,塑钢门窗,有的还做成“人”字梁,那就得花好几万块钱,没有长远的计划和精打细算的积累,就很难修起来。于是故乡人就按照“迂工上山气不喘”的农谚理念,开始备起盖上房的料,盘算起修上房的日子。吃饭穿衣量家道,有什么样的家境就修什么样的上房。故乡人对盖房借鉴得多,攀比得较少,因此故乡人生活得不是那么太累。即使干再苦再累的活儿,心情依然像夏天的风一样自然清新、舒畅愉快。一个最容易满足的人,他心中的欲望就最低,欲望低的人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故乡人就是这样,像春天的柳枝插地成荫,他们见蜜就甜,容易感恩,且知恩图报,知足常乐。 树大就会分权,子大就要分家。分家就是隔开门儿另搭锅,打院盖房,离不开村子里人的帮忙。故乡人把帮这类大忙称作助工,今年你给我家助了三天工,待到你家盖房时我再助你三天,驴咬脖子——公缏公(工变工),瓦房就是这样盖起来的。在农村谁家没有个大小事,谁家没有个用得上他人的地方,晓得理就是这么个理的村里乡亲,他们互助互帮,你来我往,房子修成了,关系也近了,乡情更浓了。正是这种不需招呼、不问报酬、主动给左邻右舍帮忙的纯朴乡俗,造就了故乡人憨厚朴实的品行与个性。正是这种品行与个性使他们长期在低处生存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随遇而安的心境和与人为善的心情,以及能吃得起亏的心胸。 瓦房有高低之分但没有贵贱之别,无论是三间大瓦房还是一间小巢棚,都为乡亲们终年遮风挡雨,保暖御寒;不管是一座老屋还是一座新房,都为亲人们孕育着四季的希望。走进瓦房,就走进了一个农人之家,一坨冬天的热炕,一幅民间的字画中堂,几件木质的家具,以及热情洋溢的主人略显几分局促不安的表情,让我们感受到瓦房中的宁静与朴实、简洁与厚重。上房中挂字画成了故乡的一大景致:识字不识字的差不多家家都挂着,挂着挂着,就挂出一种沧桑感,挂出一股书香味,挂出对上一辈人的念想,也挂出鲤鱼跳龙门的那份渴望。 当砖块与水泥大面积地走进村庄的建筑工地,瓦房的结构就变了;当平板楼在农村悄然兴起,瓦房的空间就缩小了;当二层洋楼在故乡的地平线上崛起,瓦房的个头就显得低矮了,即便是当新的瓦房盖起来,那铺在房顶上的大红方瓦替代了原来的小青瓦,瓦房依然是瓦房,只是那瓦不再是瓦蓝的那个瓦了……不管怎样,瓦房的天空永远灿烂,人们永远热爱它干燥、豁亮、冬暖夏凉的品质,并由此牵扯出好多感人的故事和美好的回忆,让出门在外的儿女常常放不下心中的牵挂,让工作在外的儿女常常想回家看看。P1-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山野的月色/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忠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80005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13-10-01 |
首版时间 | 2013-10-01 |
印刷时间 | 2014-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22 |
CIP核字 | 2009086034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1.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甘肃 |
长 | 230 |
宽 | 166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