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作者夏辉辉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观察、研究了大量的中学历史课堂案例,力图把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新理论置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背景下来审视,并通过课例研究,将教师作为实践者的角色与研究者的角色结合起来,寻找历史课堂中被遗漏的信息,并从中分析教师的实践知识。
图书 | 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作者夏辉辉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观察、研究了大量的中学历史课堂案例,力图把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新理论置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背景下来审视,并通过课例研究,将教师作为实践者的角色与研究者的角色结合起来,寻找历史课堂中被遗漏的信息,并从中分析教师的实践知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被围困的历史课堂 第一节 历史课堂的镜像 镜像一:问题丛生的常态课 镜像二:光鲜照人的公开课 镜像三:手忙脚乱的年轻教师 镜像四:娴熟自如的专家教师 第二节 课堂观念的变化 观念一:“我只能这样上” 观念二:“课,只能这样上” 观念三:“课,还可以这样上” 第二章 课例研究与问题的解决 第一节 一个案例的指引 一、研究的背景:文明史教学的困惑 二、研究的过程:四轮“磨”课 三、研究的反思:有“灵魂”的课 第二节 在行动中研究 一、发现问题:从教学现象到教学问题 二、框定问题:从教学问题到研究主题 三、解决问题:评鉴-行动-再评鉴 第三章 循着主题不断改进的实例 案例1 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 ——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为例 案例2 为“失魂”的战争史教学找回灵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为例 案例3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进行历史概念教学——以《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为例 案例4 运用史料开展历史探究教学——以《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为例 案例5 课时教学目标的斟酌与确定——以《洋务运动》一课为例 案例6 概念教学和线索教学的综合运用——以《美国的民主宪政之路》为例 案例7 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以《美国共和制的建立和发展》一课为例 案例8 “走下神坛”的思想史教学——以《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一课为例 案例9 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进行案例教学 ——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为例 案例10 课堂教学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以《圣雄甘地》一课为例 第四章 课例研究与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第一节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一、确立专业自信,获得专业尊严 二、突破传统研究的窠臼 三、教师行动研究的可能性 第二节 课例研究的旨趣 一、寻找课堂中被遗漏的信息 二、寻找教师的实践智慧 三、在“能力极限的边缘”工作 第三节 课例研究的技能 一、课例研究要有问题意识 二、课例研究要有一定的主题 三、课例研究需要同伴互助 四、课例研究需要课堂观察 五、结语:对课例研究的再思考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夏辉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14495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4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3 |
出版时间 | 2012-09-01 |
首版时间 | 2012-09-01 |
印刷时间 | 2012-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6 |
CIP核字 | 2012112008 |
中图分类号 | G633.512 |
丛书名 | |
印张 | 9.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9 |
宽 | 185 |
高 | 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