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上下)/文学名家名著故事全集
内容
编辑推荐

韦建国、郑闽江、吴舜立主编的《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上下)》是“文学名家名著故事全集·外国卷”系列书之一。主要通过讲述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家、文学作品的故事,再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全貌。介绍“感伤的新人”葛德汶;“被淹没了的”诗人和画家布莱克;充满智慧的《天真和经验之歌》;揭开《先知书》的神秘面纱;为湖畔派诗人正名;飞翔在昆布兰湖山区的杜鹃;华兹华斯的诗与自然;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在梦中寻找诗境的柯勒律治;骚塞的东方诗情;跛脚拜伦的不幸童年;伦一夜成名等内容。

内容推荐

韦建国、郑闽江、吴舜立主编的《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上下)》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常见的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通史或断代史,也不是一部专论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进程、思潮流派、作家作品、文体风格或文学技巧的著述;而是一部另辟蹊径,叙述数千年来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史事,展现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进程中所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以及作家生涯、作家创作历程和艺术世界的著作,书中特别汇集了那些少为人知而富于文学意味、生动感人、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重要史料、故事、逸闻和佳话等,当中的每篇史话均在三五千字之间,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力求轻松活泼其外,深邃智秀于内。

《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上下)》犹如一条由许许多多美丽珍珠镶成的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之链;一部由无数色彩缤纷的特写镜头连缀而成的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系列片;也是一部别开生面,异彩纷呈,具有独特视角的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史。

目录

总序

序言

1.“感伤的新人”葛德汶

2.“被淹没了的”诗人和画家布莱克

3.充满智慧的《天真和经验之歌》

4.揭开《先知书》的神秘面纱

5.为湖畔派诗人正名

6.飞翔在昆布兰湖山区的杜鹃

7.华兹华斯的诗与自然

8.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

9.在梦中寻找诗境的柯勒律治

10.骚塞的东方诗情

11.跛脚拜伦的不幸童年

12.伦一夜成名

13.愤而离国的反叛者

14.希腊人民的英国英雄

15.拜伦祭狗

16.不朽的传世之作《唐璜》

17.拜伦与雪莱的友谊

18.不信神的雪莱

19.雪莱:众心之心

20.雪莱的旷野之恋

21.“伟大的无名者”司各特

22.少年司各特的苦恼与快乐

23.甘愿做爱情的学生

24.中洛辛郡的心脏

25.绿林英雄罗宾汉

26.闺闱作家奥斯汀

27.《傲慢与偏见》的魅力

28.穆尔致爱尔兰的火热恋歌

29.浪漫主义情诗风采

30.穆尔的政治热情和幽默讽刺

31.孤傲独立、刚毅坚定的兰多

32.浪漫主义散文家赫兹利特

33.“我的一生过得真幸福”

34.为拿破仑写传的人

35.一篇独特的散文游记——《骑马乡行记》

36.名字用水写成的诗人

37.济慈把流逝的时间镀了金

38.《伊莎贝拉》:花盆的故事

39.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伟大殿军

40.为宪章而歌

41.永恒的《浮士德》

42.《东西合集》——歌德晚年的不了情

43.《雅典娜神殿》的声音

44.美妖罗雷莱:经久不衰的传说

45.阿尔尼姆的时代

46.格林兄弟与《格林童话》

47.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克莱斯特

48.无用人:功利社会的反叛儿

49.海涅:“我是剑,我是火焰”

50.海涅的爱情诗

51.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52.海涅与马克思

53.夏多布里昂与宗教

54.哀怨情歌:《阿达拉》与《勒内》

55.斯塔尔夫人与《苔尔芬》

56.向一切偏见宣战的《柯丽娜》

57.斯塔尔夫人的沙龙

58.法国浪漫主义最早的批评专著

59.旧瓶装新酒:古典与浪漫之间的拉马丁

60.维尼缅怀旧制度的挽歌

61.回忆拿破仑

62.司汤达与《拉辛和莎士比亚》

63.《阿尔芒斯》的问世

64.孤独的慰藉——《红与黑》

65.司汤达和梅里美

66.司汤达与《法尼娜·法尼尼》

67.《巴马修道院》的故事

68.司汤达和他的红颜知己

69.少年诗人雨果

70.向古典主义宣战的《<克伦威尔>序言》

71.在杂货店里被卖了六千法郎的《欧那尼》

72.《巴黎圣母院》的钟声

73.写不尽的《悲惨世界》

74.《悲惨世界》背后的悲惨故事

75.雨果的“吝啬”与慷慨

76.洁白无瑕乔治·桑

77.乔治·桑的女性理想世界

78.乔治·桑青春岁月里的忧郁情怀

79.乔治·桑与玛丽·达古尔

80.音乐中的创作

81.乔治·桑的第一次婚姻与《印第安娜》

82.文学明星的升起

83.感伤的情侣

84.乔治·桑的《雅克》等作品与缪塞

85.孤独的缪塞

86.缪塞的美感与激情

87.世纪病:《世纪儿的忏悔》

88.追忆往事逝水如烟

89.“您是一个诗人,您去作诗吧!”

90.大仲马的戏剧

91.挂在历史钉子上的小说

92.基督山岛畅想曲

93.贡斯当写出了爱的新悲剧

94.首开孤独主题先河的塞南古

95.诺蒂埃《烦恼心情的日记》

96.从浪漫主义到唯美主义的戈蒂耶

97.戈蒂耶的形式主义美

98.反抗旧道德的《莫班小姐》

99.她像鸟儿一样歌唱

100.作为自由思想家死去的欧仁·苏

101.《巴黎的秘密》:关注无产者的状况

102.卡拉姆津《可怜的丽莎》

103.“成功的学生”和“失败的老师”

104.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

105.天才少年引下诗坛耆宿泪

106.“俄罗斯诗坛的太阳”

107.美丽的妻子与诗人之死

108.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09.俄国文学史的第一个“多余人”

110.塔尔罕内庄园的生活与莱蒙托夫的早期作品

111.三次高加索之行与莱蒙托夫的早期作品

112.《恶魔》莱蒙托夫十余年构思与创作的结晶

113.悲愤中孕育的《诗人之死》

114.诗人莱蒙托夫之死

115.毕巧林:当代“英雄”还是“风头人物”

116.农民歌手柯尔卓夫

117.美国文学的独立宣言

118.华尔腾湖畔的“隐士”

119.美利坚文学之父

120.大名鼎鼎的“皮袜子”

试读章节

【5.为湖畔派诗人正名】

18世纪90年代初,英国诗坛上出现了“湖畔派”诗人,其中尤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为代表。由于这几位诗人都曾经在英国西北部山地的湖区住过一些时候,他们的诸多诗作亦都是描写大自然的湖光山色,因此得名“湖畔派”。这几位诗人不仅沉醉于湖区的美景乐而忘归,而且更欣赏那里保存着的宗法制的习俗和风尚,从而成为浪漫主义文学潮流的开创者。

以往人们总一定,习惯从政治出发去区分浪漫主义作家,认为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之分。前者批判封建贵族和封建制度,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以拜伦、雪莱、济慈和司各特为其代表;后者却缅怀封建制度,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否定技术进步,以“湖畔派”诗人为其统帅。这种传统的两分法不无道理,但是,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不难发现,贯穿“湖畔派”诗人创作的主题始终是:厌恶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种种社会罪恶,向往大自然的山川秀色,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人生的最后归宿并由此而包孕着对人类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终极关怀。

华兹华斯在最初写成的两部诗集《晚步》和《素描集》里,着力渲染了田园景色的美与人民生活的苦,使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1800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华兹华斯猛烈抨击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认为这种文明不仅造成了社会的种种丑恶,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而且使人性中“恶”的一面肆无忌惮地膨胀起来,使人类对财富的占有欲达到了不顾廉耻的地步。因此,他认为文学家的使命是要在对日常生活和平常事件的真实反映中,寻觅人类“善”的天性。只有在“微贱的田园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共同存在于一种更单纯的状态之下,……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规律的美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在华兹华斯的小诗《水仙》中,就泾渭分明地呈现出两个善恶对立、美丑分明的世界:

湖面的涟漪也迎风起舞,

水仙的欢悦却胜似涟漪;

有了这样愉快的伴侣,  诗人怎能不心旷神怡!

我凝望多时,却未曾想到

这美景给了我怎样的珍宝。

从此,每当我倚榻而卧,

或情怀抑郁,或心境茫然,

水仙啊,便在心目中闪烁——

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

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

和水仙一道舞蹈不息。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湖畔怒放的一大片水仙花的细致描写,展示了一副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截然对立的恬淡生活画面,从而体现出诗人对以水仙为代表的大自然无比热爱的真挚感情。正是在大自然中,诗人看到了人的本质得以复归的真正途径。

如果说“湖畔派”诗人是以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来表达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抗争,那么相比之下,继之而起的拜伦、雪莱等人则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更具批判精神。雪莱是被文学史家们公认的最“积极”的一个,他一生朝气蓬勃、奋斗不已,就连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对他作过极高的评价。然而通过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在他的思想深处,仍然有与“湖畔派”诗人们相类似的东西:他同样把创作的动力,植根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不满与反叛。然而,他不像湖畔诗人们那样把理想人性的获得寄于大自然的淳朴与和谐,而认为理想的现实更应依赖于社会本身的解放。在1820年出版的著名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他同样勾勒了一个与丑恶现实相对照的未来理想社会:

丑恶的假面具已经掉下,人类没有了

君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还是人;

平等,没有阶级,没有氏族,没有国家,

摆脱了恐惧,崇拜,差别,自己做了

主人翁,公正,温和,智慧,但还是人

雪莱坚信未来应该是自由和友爱的王国,那里将人人平等;劳动不再是沉重的负担和可诅咒的东西,而是快乐的源泉。雪莱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进步和当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进一步完善与传播是分不开的,雪莱笔下的“新天国”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勾勒的理想社会“法朗吉”是何等相似啊!由此可见,“湖畔派”诗人是以逃回大自然的方式来躲避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种种奴役,而拜伦、雪莱的创作则是号角、是投枪,鼓舞人们打碎残酷的现有统治秩序,建立符合人性的“新天国”。

其实“湖畔派”诗人们除了歌咏自然以抒情的作品之外,也不乏直接批判英国现实生活的诗作,这一倾向在早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柯勒律治的《攻破巴士底狱》首先表现出对英国现实的不满,他幻想着英国依照法国的榜样行将获得自由。骚塞的《士兵之妻》、《穷人的诉苦》、《乞丐的葬礼》等几首诗,显示出英国人民的贫困、无权和被压迫的图景。华兹华斯在其长诗《罪犯与愁苦》更是直言不讳地道出:“这个世界是坏的,它的法律是残酷的。”

这样看来,无论是湖畔诗人们的“逃回自然”,还是雪莱等主张的“建立新天国”,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感到了社会的不合理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性的丧失,而后尽自己所能给处于幼年的资本工业社会开出一剂药方。由于时代条件的发展,拜伦、雪莱等人在思想上更多地受到当时进步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主张也较“湖畔派”诗人有所发展。我们不应强求湖畔诗人们的思想水平超越他们那个时代应有的高度也不简单地因他们对资本主义对中世纪的进步认识不足而否定他们的价值。“积极”与“消极”的划分片面强调了浪漫主义作家的政治主张,难以反映他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共同特点和成就,有失偏颇。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已作出修正,提出以“前期”与“后期”的时间划分取代传统的政治标准,较为公允。

P15-17

序言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欧美文坛虽然存在着多种势力的角逐,但是最富于生机也最有艺术价值的主潮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文学运动和流派。

在西方文化和文学中有两个出现频率最多的概念或词语,即human(人的、人性的、人类的)和human being(人类、人)。由此出发,又相继演变出humane(人道的)、humanity(人性)、the humanities(人文学科)、humanism(人本主义)、humanist(人文主义者)等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始终是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中心。

当代著名学者埃利希·弗洛姆在《作为一种心理学和道德学问题的不从》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人类历史肇始于一种不从行为,人类因不从的行为得以不断地进化,不仅精神得到了尽可能的发展,而且智力也得到了发展。不从就是抗拒,抗拒意味着对自由的追求。西方的文学艺术家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形象地表现了人类追求自由和认知自由本质的各个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浪漫主义文学又是人与物对峙阶段初期,西方人向自己创造出的物质世界要自由的精神活动的艺术再现。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处于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物质的高度文明。资本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它给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解放和物质的富裕,而另一方面又使人与人、入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新的文明给人带来了新的束缚,尤其是物对人的束缚,使人的自由得而复失。新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由其私有制本质所决定,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其政治文化活动,都是以对物质利益追求为根本目的。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反对神学教条时,很重要的一个武器是用人创造的物质产品和所具有的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的能力,来与神学上帝创造一切的观念相抗衡。如今在对神的崇拜心理弱化的同时,对物的力量的崇拜心理呈现为强化。这就导致了人的自由本质被异化为物以及人对这种文化现象的认识和反叛抗争时期的到来。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敏锐地感受到人与物的对峙以及物对人的自由本质的异化,开始强调人的自由天性、自由情感,以此来反抗包括封建专制和道德、科学理性、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现存制度在内的人类文明。他们向自己创造的物质世界要自由,西方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形象地再现了他们的这种精神需求。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不仅在欧洲和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它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深入到了人们的意识之中,激发了人们个性解放和感情勃发的要求。在法国出现了以贡斯当和斯塔尔夫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主张保障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要求国家保障个人的人身、信仰、言论、职业、经营、选举、集会等自由。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后自由竞争不能忍受任何限制,不能忍受任何国家监督的现实。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描写的以个人的失望与忧郁为内容的世纪病,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对立为表现形式的个人反抗,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法则,在西方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资产者、小资产者都企图通过巧取豪夺,有朝一日达到权利和财富的顶峰;在大革命中破产落魄的贵族,也力图利用新的社会法则来改善自己的地位。人们对飞来好运的期望变得更加炽热,几乎所有的人都沉溺于好梦和幻想。对贵族来说,大革命使他们失去了天堂,于是悲观颓唐、消沉阴郁的情绪,人生虚幻、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神秘彼岸的热烈向往便纷然杂呈;对资产者、小资产者来说,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破灭,不免使他们失望、苦闷和彷徨。这种社会现象和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法国大革命对一些作家直接产生了影响,甚至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庶几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产儿。德国的歌德、谢林、荷尔德林、弗·施莱格尔,英国的湖畔派诗人等作家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都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康德认为人是自然法则的制定者,人的精神具有天生的几种能力:对时空的直觉,对原因、现实、实体和整体的理解。在他看来,世界并不像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那样简单,人在建造世界时也形成了认识,由此证明了世界的理想性质和神秘性质。他为浪漫主义的非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康德极力推崇人的自由。他认为只有自由的人的选择才能决定一切,任何外在的或更高的法则都不能主宰人,人的尊严在于获得理性自由。康德的学生费希特认为,现实只是人的一种创造,反对自在之物能限制人的悟性。他把人看做征服者,人能对自然起作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天才、灵感的主观能动性,把入的心灵提高到客观世界创造者的地位。黑格尔认为世界的真理在于它的历史中,而这历史是不断变化的;精神就是历史,历史将理性和非理性、必然和偶然、感觉和非感觉混合在一起。他认为人是自在的和自为的,在自在自为这个意义上,人才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他对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的分析给康德和费希特逐渐建立的主观主义的个性披上了理论的外衣。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从另一个角度给浪漫主义文学输送了可利用的思想。圣西门否定了现行社会,坚信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傅立叶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他们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图景,圣西门预言未来社会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人人平等,各尽所能;傅立叶提出建立法郎吉团体(协作社),在这个团体里,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进行分工,劳动是入的需要和享受;英国的欧文以为靠知识的传播就可以消除社会矛盾,他把希望寄托在仁慈的统治者身上,主张建立合作社和职工会。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强调阶级调和、阶级互爱,并幻想以此解决社会矛盾,为浪漫主义者否定现实、憧憬未来提供了思想基础。  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坚实的文学发展基础。18世纪法国卢梭崇尚感情抒发,德国的歌德关注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席勒区分了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英国感伤主义文学显现出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因素。他们共同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早发端于英国和德国。彭斯和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们的创作分别处于18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声。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他们在1798年创办了《雅典娜神庙》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浪漫主义诗歌的文章。1831年,斯塔尔夫人在法国发表了《论德国》一文,介绍和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谛》提供了浪漫主义散文和小说的典范作品。他们共同努力,在1805年左右促成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一个浪潮。第二个浪潮从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在法国有拉马丁和维尼作呼应。意大利的白尔谢、德国的霍夫曼等人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浪漫派作家。第三次浪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雨果为首的一大批作家纷纷涌现。在俄国和东欧,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蓬勃兴起,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奇、裴多菲等浪漫主义诗人迅速崛起。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19世纪初也传到了美国,造就了惠特曼、麦尔维尔、霍桑等一大批作家,推动了美国文学的发展。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算是结束了,但其思潮并没有销声匿迹,其影响还历历可见。雨果在50年代还继续发表着重要作品,一些被称为新浪漫主义者的作家还不时地涌现。

浪漫主义作家们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作家怀着高昂的革命激情,从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抨击封建主义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对未来充满美好的理想;带有贵族倾向的作家,则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批评资本主义的现实,或是歌颂中世纪的世外桃源,或是在悲观绝望中沉溺于神秘的世界,赞美黑夜和死亡。他们批判现实的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都企图建构理想的社会图景。浪漫主义作家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他们并不重视反映历史的本质,只是把历史作为自己自由驰骋的艺术场景。作家们喜爱自然风光、异域风情,厌恶资本主义的现实和都市文明。

浪漫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派作家认为古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个人感情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由此,浪漫派发现了自我,它成为人对世界展开新视野的源泉。作家们把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看待,爱情便成为他们竭力表现的对象。他们还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因为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也有大量非理性的精神表现。浪漫主义作家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直接相通。

第二,浪漫主义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对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就是从收集民间文学开始的。作家们从民间文学作品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和民歌韵律创作,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段。拜伦、普希金等人的诗体小说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浪漫主义作家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开掘,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把艺术对照原则运用于小说、诗歌和戏剧的创作,他对丑的美学价值的认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离奇的事件,塑造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作家们充分发挥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惊人的效果,浪漫色彩也由此而生。

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作家们因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精神忧郁,无论是有贵族倾向的作家,还是有资产阶级倾向的作家,对现实都感到失望,都表现出了程度不同的忧郁的世纪病症状。

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冲向文坛独领风骚近半个世纪,硕果累累,成就斐然,但是其局限也显而易见。浪漫主义作家们不是从当时具体的阶级关系、生产关系的演变中去寻找人的自由的失落,不是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去梳理、探究新的制度和工业文明如何制约着人的自由,所以,他们不能真正解决人的自由本质的复归问题。他们仅仅是感知到了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人的戕害,以至于幻想寻找或主观塑造一个理想的社会来与之抗衡。他们塑造出来的世界根本不可能存在,因而也无法实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登上文坛的作家们,看到了浪漫主义文学家在认识上的幼稚可笑,同时也日益深切地感受到了现实社会力量中令人不能不正视的新因素,并力图去把握这种业已得到解放的个人和社会相交织的现实。这种现实实质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所决定的社会关系。于是,后期的文学家在新的现实的基础上,对入的本质开始了新的探索,于是,现实主义文学和后来的种种文艺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相继在文坛出现。

总之,19世纪初期的西方社会,虽然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着传统的古典主义创作或具有写实、浪漫风格的创作,但是居主导地位的文学现象已然是崭新的浪漫主义的了,这是一种新时代、新精神并由新主体创造的文学,它从根本上宣告了人的现代性质的解放。

从那以后,人的自由本质被异化为物以及人对这种文化现象的认识和反叛抗争,一直延续了一百五六十年(19世纪初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世界进入到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文化的发展和演进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对自身的解读从社会人向文化人的层次跨越。人们发现,此时人的自由,变成了一种超越全新文化关系束缚的自由的体现,变成了与社会文化的一切方面诸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政治活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精神活动、文化艺术乃至科学教育等全方位的格格不入。人的本质在西方当代被理解为是超越自然和社会、超越理性和意义、超越悲剧和苦恼,去开拓无限物质与精神失控的绝对自由。

人的生命有限,精神探索无限,人类对自由本质的追求没有止境。

参加本卷撰稿的还有户思社、姜小卫、李凌泽、刘忠军、马惠琴、聂军、全群燕、宋敏生、武琦等,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韦建国

2008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上下)/文学名家名著故事全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韦建国//郑闽江//吴舜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28871
开本 16开
页数 44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9.4-49
丛书名
印张 29.25
印次 2
出版地 吉林
239
171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