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笑的哲学(央视春晚经典小品的社会化解读)
内容
编辑推荐

岳瀚编著的《笑的哲学:央视春晚经典小品的社会化解读》内容可以用“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和“三个宗旨”进行概括。“一条主线”即改革开放。“春晚”,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两个板块”即上编和下编。上编是对小品,以及“春晚”小品的概括性综述。在进行“解读”之前,首先要“了解”,有必要先做一个整体性介绍。下编是本书的重点部分,将“春晚”的小品归为若干类,分门别类对经典,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解读。“三个宗旨”。一、在整体上填补空白,目前专门对春晚小品评论的专著不多;二、辅助观众对“春晚”小品,以及“春晚”的理解和再认识;三、对“春晚”的小品进行解析,无形中完成了对“春晚”的一次多方位的回顾。

内容推荐

岳瀚编著的《笑的哲学:央视春晚经典小品的社会化解读》可以用“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和“三个宗旨”进行概括。

“一条主线”即改革开放。“春晚”,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来说,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因此,对“春晚”的小品进行解读,需要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条主线,因为这是一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两个版块”即上编和下编。上编是对小品以及“春晚”小品的概括性综述。在进行“解读”之前,首先要“了解”,但目前有关小品方面的书籍亦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先做一个整体性介绍。下编是《笑的哲学:央视春晚经典小品的社会化解读》的重点部分,将“春晚”的小品归为若干类,分门别类对经典,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解读。(这里的分类,以及对“经典”、“代表性”的认识只是一家之言,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标准)既然是解读,就要站在一分为二的立场上,因此难免需要指出部分作品的不足之处。而笔者采用的是“对事不对人”的态度。

“三个宗旨”。一,在整体上填补空白;二,辅助观众对“春晚”小品以及“春晚”的理解和再认识;三,对“春晚”的小品进行解析,无形中完成了对“春晚”的一次多方位回顾。“春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的记录。因此,这本书是在解读“春晚”的小品,也是在解读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三十多年的中国社会。

目录

上编:概括性综述

第一章:关于“小品”的一些基本介绍

 第一节:小品的“前世”与“今生”

 第二节:喜剧小品的特征

 第三节:中国小品的发展

第二章:“春晚”小品的特色与价值

 第一节:“春晚”小品的特色

 第二节:“春晚”小品的价值

第三章:“春晚”小品的现状

 第一节:“春晚”小品的现状概述

 第二节:“春晚”小品的不足

第四章:“春晚”小品未来的发展走向

 第一节:题材的“年轻化”

 第二节:语言的“艺术化”

 第三节:参与的“平民化”

下编:作品解读

第五章:爱情永恒

第六章:亲情无价

第七章:变革中的农村社会

第八章:弘扬“主旋律”

第九章:市场条件下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第十章:“开放时代”下的中国与世界

第十一章:转型时期中国人的精神危机

第十二章:关注城市的“新力量”

第十三章:在荧屏的“催生”下

第十四章:把握时代的脉搏

第十五章:人性的剖析

第十六章:“纯”小品

附录:2013央视“春晚”新亮点及解读

后记

试读章节

(三)《爱笑的女孩》《青春之约》——“新新人类”的登场与“后现代”的爱情观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改革”、“市场”等,是这一时期的主题词。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包括“春晚”小品在内,也以此类题材为主,“纯爱”题材的小品在这一时期并不常见。但爱情毕竟是潜藏在人类心底、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并且在世纪之交,当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时,中国人逐渐“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内心的某些基本感情,就比方说爱情。时代改变了社会,社会改变了人,时代的巨变、社会的变革,定会孕育一批“新新人类”。他们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却颠覆了以往中国人的外在形象——由内敛含蓄到热情奔放,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多体现在了女性的形象中,这势必会带来一种对女性群体形象的再读和新型择偶观的形成。

在21世纪的第一台“春晚”——2000年“春晚”中,出现了两个爱情题材的小品——《爱笑的女孩》和《青春之约》。这两个同类题材的小品,都将视角对准了当时的“新新人类”、“新潮女孩”——“爱笑的女孩”和“纯种的美国火鸡”。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对女性形象的定位是“行不摆裙,笑不漏齿”,这样的定位一方面造就了女性美的形象,但另一方面,是对女性心灵和精神的巨大束缚和摧残,就像《相亲》中的“马丫”那样。因此,伴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来的,是女性的自我解放——从身体到精神。叛逆、张扬,成为这些“新潮女孩”的共同特点。她们不拘于现实传统观念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定位,而是独具一格、我行我素,在最大程度上活出一种自我和真我。外在,她们追求一种标新立异——大嗓门,留短发,唱劲歌,跳辣舞,衣服上“挂满”各式各样的配饰等。但内在,她们却继承了中国传统女性善良、贤惠的美好品质,例如像“菜包子”(《爱笑的女孩》,蔡明饰)那样助养孤儿,给他以家庭的温暖与欢乐。这说明,外在形象的改变不会导致内心世界的改变;相反,外在形象的改变可以还原一个群体(女性)的原本面目,这无疑是对女性群体的最大尊重。同时,对于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也不能仅看外表,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此外,不同的时代,也决定了不同的审美。在一个人心相对封闭的时期,人们的审美自然表现出一种保守,例如理想的异性显然是“男的忠厚老实,女的贤惠善良”。这不仅是内在的,同样是外在的,即“一看就是个好人”的思想。但在一个开放时代,人们更加强调个性的凸显。个性,也不仅是外在的,同样包括内在的。开放的时代,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审美观念和标准——男性的老实、女性的贤惠,反而不再是一种择偶的标准和追逐异性的“资本”,由此产生了像“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和“野蛮女友”等这样的“后现代”标准。这种择偶标准的产生,难以用“好”与“坏”去评说,因为这是社会变革对于人内心世界的“重新雕琢”,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性。

当然,在《爱笑的女孩》中,还不得不提文兴宇(饰演一位给儿子“把关”的父亲)。他延续了《我爱我家》中“老傅”的表演风格一熟悉的形象、熟悉的语言、熟悉的性格……既给观众一种亲切感,同时还有一种新鲜感。但遗憾的是,2000年是文兴宇在“春晚”舞台上的唯一一次“亮相”。2007年7月30日,这位给观众带来过无数欢笑的艺术家与世长辞。

2000年的“春晚”,郭达与蔡明这对“铁搭档”分别与其他演员合作。蔡明同文兴宇、句号合作;郭达同孙涛、唐静、苏岩合作。《青春之约》同《我想有个家》一样,以“电视征婚”作为“大背景”。如果说《我想有个家》使用这种形式是一种创新,那么到了《青春之约》就显得有些乏善可陈了。不过,“亲友团”(孙涛等饰)的设置还是表现出了一种与时俱进,因为这是那一时期众多电视栏目中不可缺少的一群人,例如《开心辞典》。同时,“电视征婚”的栏目形式在十年后还会被提及,也说明了其旺盛的生命力。看看现在《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的火爆程度就知晓了。

当然,《青春之约》也是告诫当时的“新新人类”和“新潮女孩”,“前沿”、“先锋”,也要适可而止。人毕竟“身居”社会,必然要与他人交往,但不是每个人的“思想解放”都与社会的“进化”同步;每个人对“新”、“潮”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对于年轻人而言,需要个性地释放,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才是一种“真美”。

P53-55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公元1983年,对中国的电视事业,甚至对整个中国文化而言,都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的除夕,一台文艺晚会走进了千家万户,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间,每年除夕她都如约而至,这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为何“央视”的“春晚”会引起国人如此高的关注?有两个原因不得不提,一是“央视”作为国家级的媒体,吸引力是巨大的;二是中国人对春节有着特殊的情愫,与春节有关的一切,都会被赋予非凡的情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人们的生活形态和习惯也在发生变化。以前,中国人“过年”就是家人围在一起唠唠家常、吃顿年夜饭。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广电事业突飞猛进,电视与普通百姓的距离也不再遥远,“春晚”成了中国百姓年夜饭餐桌上的一位新成员,并渐渐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在当今时代,如果没有春节晚会,过节就没有气氛和色彩,“春节晚会是全民的精神会餐,它和年夜饭一样不可缺少”。

近年来,随着人们传统意识的慢慢回归,加之媒体宣传力度的增大,以及观众通过短信、微博等新媒介手段参与“春晚”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春晚”的热度有增无减。但与这种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关“春晚”的著述少之又少,目前主要有:泥子等的《21年春节联欢晚会内部消息》(新华出版社,2004年),李庆山、李敬的《中央电视台24届春节联欢晚会台前幕后》(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文艺工作委员会的《春晚·建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宫承波、张君昌、王甫的《春晚三十年》(泰山出版社,2012年)和中央电视台的《春晚30年(1983—201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等。此外,这些著作多以“揭秘”为主,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为写作、编著的目标,因此学理性较弱,只可当作一般的文艺读本。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著作的价值不大,相反,它们的存在更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春晚”的距离,是晚会的“有力补充”。但既然“春晚”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节目也堪称精品。因此,无论是社会现象,还是精品节目,都具有自身的价值,有必要对其从历史、社会和艺术的角度进行稍有深度的解析,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观众从“学术”、“理论”的层面高屋建瓴地品鉴“春晚”,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春晚”质量的提高。

所以,市场上迫切需要一本关于将“春晚”和学理相联系的书出现。

当下,各类艺术评论有很多:电影评论、电视剧评论、音乐评论、美术评论等,但却无法清晰地察觉到喜剧小品评论、解读的存在。难道是因为它的时长短吗?一首歌曲的时长短不短?但为何歌曲的评论与解读很多?所以,时间上的“长”、“短”不是问题关键,因为它们有各自的特性,进而产生不同的价值。与影视、音乐、美术一样,作品出现存在相应的社会背景、意义表达和艺术家的主观旨趣;在表现过程上,也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并随着社会和自身的发展不断更新……影视、音乐和美术作品的评论与解读多是从这些角度入手,因此,小品同样也具有这样的评论与解读的切入点。

所以,写出一本对“春晚”小品进行解读的书就具有了可能性。

在“春晚”的众多节目中,小品是较为“特殊”的一类。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小品见证了“春晚”的从无到有,是“春晚”的“元老级”的节目;其次,在“春晚”的发展过程中,虽不断有新节目形式出现,但由于小品可以制造欢笑,因此长久以来是观众期待值最高的节目;再次,小品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多种艺术形式加以囊括,从而丰富,并提升自身的艺术表现力,给观众以最大程度上的吸引;最后,小品作为语言类节目,可以将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事直观地勾勒出来,将善、恶、美、丑清晰地呈现出来,为观众在人性价值的判断和选择上提供了依据。同时,语言和道具的“搭配”,也使得小品成为记录社会和时代风貌的载体。

因此,对“春晚”的小品进行解读就显得更加有必要了。

本书可以用“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和“三个宗旨”进行概括。

“一条主线”即改革开放。“春晚”,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来说,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因此,对“春晚”的小品进行解读,需要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条主线,因为这是一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两个版块”即上编和下编。上编是对小品以及“春晚”小品的概括性综述。在进行“解读”之前,首先要“了解”,但目前有关小品方面的书籍亦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先做一个整体性介绍。下编是本书的重点部分,将“春晚”的小品归为若干类,分门别类对经典,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解读。(这里的分类,以及对“经典”、“代表性”的认识只是一家之言,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标准)既然是解读,就要站在一分为二的立场上,因此难免需要指出部分作品的不足之处。而笔者采用的是“对事不对人”的态度。

“三个宗旨”。一,在整体上填补空白;二,辅助观众对“春晚”小品以及“春晚”的理解和再认识;三,对“春晚”的小品进行解析,无形中完成了对“春晚”的一次多方位回顾。“春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的记录。因此,这本书是在解读“春晚”的小品,也是在解读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三十多年的中国社会。

后记

今天是多雨的一天,短短一个下午,下了两三场类似北方七月份的暴雨。看来在南方生活,需要适应的还有很多。

今天也是值得记住的一天,我的第一本著作初稿完成。从去年十月到现在,十万字左右不算太多,但作为一个“阶段性成果”,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其实我更满意的,是我的坚持。尽管写作期间历经了一些波折,寒假的两个月也没有“动笔”,但我从未想过放弃。

2012年,我考上了研究生,这是一个“转折性”的事件。

如今,读研,甚至是读博都不再是一件“新闻”了。但对我而言,将会是一次永远难忘的经历。即便现在,我也不认为我能读研——源于我“坎坷的”求学经历。

由于高考发挥失常,起初,我连填志愿的机会都没有。直到当很多同学已跨人大学校门后,我终于等到了“补录”。即使这样,我也只是涉险被录取(二志愿),专科、民办。但在那样一个情况下,我仍是激动的——好歹有学上了。

这期间,我并没有因为是专科生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我知道,这不会是求学的终点。终于在毕业前得到了“专接本”考试的简章,终于有机会成为本科生了,有机会获得“学位”了,有机会穿上学士服了……

“专接本”的考试压力很大。因为只针对应届的专科毕业生,所以每人只有一次机会。但考试时的状态不佳,好在这次没有再次“落榜”。成为了一名本科生,意味着可以做很多事了,比方说考研。

其实,最初并没有考研的打算。可能是因为依照自己的求学路径,读到本科已经不易;也可能是因为感到读研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不过,在“大五”(专科三年加本科两年)的上学期,不知为何,我的思想发生了突转——决定考研。

虽说是“不知为何”,但有一点是不应否认的——对知识的渴求。

2011年,是我的第一次考研之旅。报名时,看到一所所名校任由自己选填,瞬间感到了自己的“伟大”。报考了我钟爱的位于北京胡同中的一所高校。高考时我就报了这所学校。但两次的“命运”都是一样的——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

2012年,我再一次踏上了考研的旅程。因为花了五年的时间才将本科读完,首次考研又以失败告终。所以再次备考时,年龄已经不小了。好在亲友给予了我足够的理解与支持,因此需要向他们表示感谢。而最终的结果也比较令人满意。

读了研,就像那时读本科一样,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事可以想了,很多以前不敢做的事可以做了,比方说写一本书,不过这次没有像决定考研一样在最后时刻才起步。

写一本关于什么的书,思来想去,决定对历届“春晚”小品中的一些经典作品进行解析。一是因为对小品的解析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二是因为自己一直在做影视方面的评论,并偶有一些文章见报,对评论性文章的写作不陌生;三,自己与“春晚”的“缘分”。

在录像机还在家庭中充当“主角”的年代,连续的几年“春晚”,我们都会将其录下来,在没有好看的电视节目时,看录制的“春晚”,以及其他的节目,就成了我们的乐事。那时我大概十岁左右,所以“春晚”在我的成长记忆中有着重要地位。那时看“春晚”,我就能呼吸到某种气息,家国的、伦理的、自我的,并感受于其中。因此,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多次流泪,为小品的故事本身流泪,也为自己流泪,为“成长”流泪……  四

关于“春晚”、“小品”方面的书籍,市面上确实难觅,这既给我的写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同时也是机遇,让我更加自由、开放地去写。不过,本人的知识储备毕竟还很不够,大量的知识有待获取。所以,不足、甚至错误是难免的,因此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我也会对本书进行“持续性”修正,以此达到一个更佳的状态。

在此,感谢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的卢志红教授(我的导师)、简圣宇博士,他们多次询问该书的出版进展,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部分来自于网络。在这里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当然,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借用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导论》后记中一句话:“这几年来,应该感谢的人太多,应该说的感谢话太多,所以不如让一切都留在心里。”

2013年5月7日

南宁南湖畔广艺人文学院研究生活动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笑的哲学(央视春晚经典小品的社会化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岳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37659
开本 32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1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2013259332
中图分类号 J805.2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