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内容
编辑推荐

杨伯编著的《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从《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纳绎出若干主题,集中讨论,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第一章,讲述托克维尔1848年前后的生活境况和思想变化,属于理解《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背景知识。第二章,介绍托克维尔的社会分析方法,关键词是权力和社会。托克维尔最关心的是权力运行方式对社会结构的改变。第三章,接续第二章,讨论政治思想史上的权力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权力心理。第四章,分析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之间的界限。与此话题密切相关的,是对文人论政、启蒙哲学的评价。第五章,介绍托克维尔对宗教社会功能的看法。第六章,讨论托克维尔念兹在兹的自由:为何自由难以实现?为何人们宣称的自由彼此差异如此巨大?为何自由往往成为人们的次要选择?第七章,讲述托克维尔的历史哲学、历史信念。

内容推荐

杨伯编著的《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通过托克维尔的私人信件、日记、回忆录等资料,从理解托克维尔这个人出发,深刻解析了《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并通过相关的思想家——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卢梭、洛克,到伯克、伯林、阿伦特——对比探讨了托克维尔心中平等、自由、民主、专制等概念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 托克维尔的1848

革命中的托克维尔

从实践到沉思:托克维尔的两种生活

《旧制度与大革命》:一部反潮流之书

第二章 还原旧制度:托克维尔的革命发生学

何谓旧制度

作为假想敌的封建

从王权到集权

集权下的社会

托克维尔的革命发生学

第三章 怕与爱:权力的逻辑

大革命:打倒权力还是依赖权力

我们为什么需要权力——霍布斯

我们为什么需要权力——卢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权力——洛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权力——贡斯当

政府、人民、社会一托克维尔

利维坦情结:我们心底的怕与爱

第四章 言辞的力量与边界:哲学与革命

文人与政治:一个社会学观察

言辞的边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言辞的边界——十八世纪的潮流

言辞的边界——伯克、基佐

言辞的边界——托克维尔

第五章 宗教:革命的敌人、社会的朋友

宗教:反还是不反

无神论的新宗教

宗教可怕吗

第六章 为何缺席的总是自由

融合与分离:两种自由观

分离的自由——贡斯当、密尔

自由不是应许之物——托克维尔

自由vs平等

需要追问的平等——亚里士多德

不自由的平等——霍布斯、卢梭

确凿无疑的平等,前途未卜的自由

第七章 世界会变好吗

历史可以预言吗

历史主义

理想制度:同情心、想象力、现实感

托克维尔的担忧

附录一:托克维尔回忆录摘抄

我对2月24日的原因的判断及对由此产生的事态的看法

附录二:托克维尔书信摘抄

1836年10月5日致欧仁·斯托菲尔

1837年3月22日致亨利·里夫

1840年11月2日致爱德华·德·托克维尔

1853年9月17日致弗朗西斯科·德·科塞尔

1853年9月23日致皮埃尔·弗里斯隆

1856年4月24日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附录三:引用文献及版本

试读章节

第一章托克维尔的1848

下面的引文,节选自“维基百科”。之所以要大段引述,因为这是关于二月革命、六月革命最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论述。

1830年,巴黎成立新的君主立宪政体政权,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继承王位,史称七月革命。1840年至1848年,亲政府的保守派领袖基佐出任首相。

七月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在法国的发展使广大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更加贫困。

工业革命的进展,使资本家腰缠万贯,在他们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成千上万的手工业者和小业主却由于大工业的竞争而纷纷破产。

农民中绝大多数是小土地所有者,他们担负着国家税收的各种苛捐杂税。社会危机的加深,对基佐反动政府的不满,使得全国上下反对七月王朝的斗争更加激烈,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实行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饥民暴动,各城市工人也纷纷罢工,举行示威游行,并同军警发生冲突。革命形势在形成。到1847年末,实行选举改革已成为一切反对派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决定以宴会的形式来争取改革选举制度。

金融贵族集团的代表路易·菲利普认为宴会运动是对自己的一个威胁,于是命令基佐政府禁止原定在1848年1月19日举行的宴会。资产阶级决定将宴会改在2月22日举行,但政府再次禁止。资产阶级退却了。可是。巴黎的广大群众,特别是工人和学生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怒。

2月22日,法国“二月革命”终于爆发。人们冒雨走上街头,高喊口号冲向基佐住宅。

2月23日,起义群众同政府军进行激战,工人也举行了自发的总罢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军队发生了动摇。路易·菲利普感到局势严重,下令把基佐免职。授命莫尔伯爵组阁,以内阁交替转移起义者视线作为缓兵之计,以保全王位。但广大人民吸取了1830年“七月革命”的教训,不再受欺骗了。他们决定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国。他们坚守堡垒,继续战斗。路易·菲利普见大势已去,仓皇出逃英国。以拉马丁为实际首脑的十一人革命临时政府组成。2月25日革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路易·菲利普王朝被推翻,二月革命胜利了。

二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法国来说,声势浩大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治王朝的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拿破仑帝国时期以法律形式确立起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统治秩序,以后的各个王朝也都担负着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任务。二月革命推翻了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和损害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金融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确立起资产阶级的全面统治,为资本主义在法国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二月革命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但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果实,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设立“国家工厂”,收容失业工人,驱使他们从事铺路、挖土等劳动,而只付给低微工资,向工人宣扬这就是社会主义.还借口供养“国家工厂”的工人而向农民增税,挑拨农民同工人的关系。同时,临时政府在流氓无产者中间组织别动队,用以对付巴黎工人。等到这些阴谋策划就绪后,临时政府悍然下令解散“国家工厂”。

6月22日,愤怒的“国家工厂”工人游行示威,六月起义爆发。

23日起,激烈的巷战持续了四天。最后,六倍于起义工人的政府军队和别动队镇压了这次起义。

法国六月革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将永垂史册。

马克思称它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第一次伟大的战斗。

按照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说法,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六月革命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作为资深议员,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先生全程参与其中。他的感受和判断,和马克思主义史家差异很大。而这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直接影响到三年之后《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写作。

我们且对1848年2月、6月的托克维尔先生做些近距离观察。

革命中的托克维尔

1月29日

托克维尔在众议院发表了一次演讲。第二天出版的《总汇导报》,刊登了他的讲词。演讲中,托克维尔提醒他的听众,革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遥远:

“诸位先生,现在我把我深信不疑的事情告诉大家:我们正睡在活火山上。我对此深信不疑。”

“从我们今天的现状来看,你们能够确信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吗?你们能够知道从现在起一年之后、一个月之后或许一天之后法国将要发生什么吗?你们不知道,但你们知道暴风雨即在前方,正向你们刮来。你们就听任它来袭吗?”

托克维尔的听众,也就是七月王朝的议员们,没人在乎这番忠告。多数派略带矜持地暗笑,反对派不客气地起哄鼓掌,而他的一些好友,则在事后教训他:讲话里掺杂了华丽的辞藻,没有击中靶子。总之,托克维尔的警告,和其他发言一样,成为七月王朝议会喜剧中不起眼的一幕,很快被人忘记。P1-5

序言

本书是对托克维尔及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解读。

按照现代学科体系,托克维尔是历史学家,是政治学家,是社会学家。本书不打算提供一部以托克维尔为中心的史学史、政治学史、社会学史。这样的工作,当属托克维尔专家的职责,却未必为普通读者所关心。本书作者,首先是一名“普通读者”,对托克维尔的阅读兴趣,不是源于学术的雄心,而是源于无从逃避无从索解的困惑,对自身所处的奇异时代的困惑。

从一部史书当中寻求教益,通常有三种方式:

一、学习历史经验。

二、打探历史规律。

三、更新历史视角。

抱有前两种目的的读者,想必会对托克维尔大失所望。托克维尔不是那类热衷于提供操作手册的政治学家,不是那类勇于揭示规律的历史学家。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历史的旁观者,想要尽量不带成见地看看到底曾经发生过什么,为什么发生。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往往带着困惑展开,并且不准备以困惑的解除收尾。他自称,方其秉笔之际,从不知道将要写出什么,他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独立地、自由地想下去,写下去。

总之,托克维尔不是一位致力于提供答案的作家,尤其不愿按照读者期待的方式提供答案。

托克维尔是一位善于制造困惑的作家。本来黑白分明的世界,在他笔下面目模糊。本来天经地义的信念,在他笔下大为可疑。本来不成问题的,在他笔下成了问题。这时,读者就很难再以过去的眼光看历史看世界,也很难再像从前那样理直气壮地相信,理直气壮地不信。

本书作者就曾对托克维尔大失所望,更因阅读引发的新旧困惑的叠加倍感不安。很久之后,我才认真思考困惑本身的意义,并由此意识到:生逢一个奇异的时代,面对一盘无解的棋局,重新描述问题比仓促选定答案更重要。托克维尔带给读者的困惑,正源于经他重新描述的问题。每念及此,我对托克维尔心存感激。

本书,就是从失望到感激的阅读心得。我相信,这是一段值得分享的心路历程。

生于1805年的托克维尔是属于我们“同时代”的人,出版于1856年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本“同时代”的书。

这样说,并非由于今天的中国与1789、1848年的法国如何相似,更非由于157年以前托克维尔的教诲在今天仍具“旗帜”的资格。托克维尔,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导师。

正相反,托克维尔的当代性,恰恰表现为:他的所思所想,与他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同样格格不入。  托克维尔的不合时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合时宜的革命话语。中国,近代中国,从不缺少革命故事,从不缺少革命话语、革命理论,偏偏缺少托克维尔式的对革命的叩问,以及叩问之后的犹疑不安。对多数中国读者而言,革命是个无需省察的结论。对托克维尔而言,革命是个有待理解的问题。

二、不合时宜的阶级视角。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社会学分析工具,就是“阶级”。托克维尔应该属于较早一批用阶级分析解释历史的作家。他描述的阶级景观,却与中国读者熟悉的经典话语完全不同。他认为历史的希望,不在阶级的相互斗争和取代,而在阶级的相互照料与合作。在他眼里,阶级的伟大或渺小,并不取决于是否承载历史意志,而是取决于是否仅仅沦为自身欲望的奴隶。

三、不合时宜的阶级偏好。汉语里,“无产阶级”早已不是对一个社会阶层的客观描述,而是一个混杂了太多情感、道德判断的超级大词。近代中国的历史,曾被讲述成一个关于“无产阶级”的英雄神话。托克维尔很少用这个术语,一个大体相当的概念是“群众”。在贵族早已失势的时代,托克维尔顽固地抱守贵族意识,顽固地蔑视群众,害怕群众,从不认为群众可以扮演积极的历史角色,他从不相信匿名的英雄。

四、不合时宜的制度观。托克维尔不是制度决定论者。他不认为任何一种制度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可以把人类引向上帝的应许之地,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同时,他也从不拒绝思考任何一种制度中蕴含的使人过上好生活的机会,包括民主制,包括君主制,其中也包括他并不欣赏的社会主义。对制度的思考,托克维尔有一般人没有的弹性,缺少一般人常有的固执。如果存在以立场划分的阵营,他在任何阵营都不太讨好。

五、不合时宜的自由观。如果说托克维尔有何信仰,那无疑就是“自由”。在他的价值等级里,自由处于最高层,远在民主、平等之上。但是在他的术语体系里,自由又是最含混不明的一个。他不是自由理论家,不是完全的自由主义者。他讲述的所有故事,不是关于自由之实现,而是关于自由之失落。他总在别人击掌相庆的时候看到自由的危机。可是,他又从不告诉读者自由是什么,自由在哪里。他对自由有信心,却对承当自由的人失望。虽然努力克制,他仍忍不住看不起不知自由为何物的匿名的人群。

六、不合时宜的权力观。托克维尔反专制,反专制下的专横权力。他心目中的专制,不以特定制度为载体,不因特定制度而终结,那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权力的专横,与权力的性质无关,取决于权力的运行机制。所以,托克维尔从不轻信革命者,从不轻信诅咒权力的人,从不假定他们比他们所诅咒的有更强的权力免疫力。如果说人类生活中最难实现的是自由,那么最难限制的就是权力。托克维尔善于在各种制度里指认虚假的自由,也善于在各种制度里发现专横的权力。专横权力常用的手段,就是为自己披戴上虚假的自由。这样,他既惹自由爱好者不高兴,也惹权力爱好者不高兴。

七、不合时宜的历史观。世界令人不安。不安的人们渴望预言家,乐于追随预言家。思想史上从不缺少预言家。托克维尔偏偏警惕预言。对未来,他憧憬,忧虑,却不下必定如何的断语。他认为此类断语是对人类自由的威胁,而群众恰恰于此不具免疫力。不容置疑的预言,以科学自居的预言,等于用宿命论绑架人类,这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道德的问题。正因如此,在众生皆乞灵于神——洞悉先机的理论之神——的时代,托克维尔总是显得缺乏气魄,优柔寡断。

正是这些不合时宜,使我心存疑惑地阅读托克维尔,心存敬意地理解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本法语旧书,也是一本不算新的汉语读物,却可能为很多中国读者提供全新的关于“革命”的故事。汉语的革命故事,丰富而贫瘠。丰富,指数量;贫瘠,指模式。我们对革命的叙述模式、评价模式、情感模式,都很贫瘠。贫瘠到我们以为这就是事实本身。单一故事,总是危险的,不在于它是否虚假,而在于它剥夺了人们完整认知、独立思考、自由判断的可能。而单一故事背后,也往往有某种专横权力的影子。

由此,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就不只是对逝去的法兰西的追忆,同时也包含着对我们自身境况的省思。以省思革命为起点,省思权力,省思社会,省思自由,省思我们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本书从《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纳绎出若干主题,集中讨论,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

第一章,讲述托克维尔1848年前后的生活境况和思想变化,属于理解《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背景知识。

第二章,介绍托克维尔的社会分析方法,关键词是权力和社会。托克维尔最关心的是权力运行方式对社会结构的改变。

第三章,接续第二章,讨论政治思想史上的权力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权力心理。

第四章,分析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之间的界限。与此话题密切相关的,是对文人论政、启蒙哲学的评价。

第五章,介绍托克维尔对宗教社会功能的看法。

第六章,讨论托克维尔念兹在兹的自由:为何自由难以实现?为何人们宣称的自由彼此差异如此巨大?为何自由往往成为人们的次要选择?

第七章,讲述托克维尔的历史哲学、历史信念。

每一章,我尽可能多地引用托克维尔的原话,串联之,疏通之,以期忠实于作者本意。同时,在对权力、自由、平等等核心词汇的讨论中,我择要介绍了政治思想史上其他一些经典作家,目的是为理解托克维尔提供一个参照系。正文之后,有三个附录。附录一、附录二,摘录了托克维尔回忆录和书信的片段,关于制度、关于信仰、关于生活、关于未来、关于自由。读者可以从这些文字里看到托克维尔的不合时宜,也可以根据对这些文字的反应,判断自己合乎时宜的程度。强烈建议读者从这一部分开始本书的阅读,或者,就在这里结束本书的阅读。

附录三,是本书引用和参考的文献清单,希望能为读者的深入阅读提供一些线索。

本书是急就章,脱稿于2013年寒假。

忘不了鞭炮声中沉思和书写的日子。求学、工作以来,这是最孤寂也最丰盈的一个寒假。

孟德斯鸠尝云:“集群而居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可笑,离群索居则让我们发现什么是邪恶。”

某夜,读到这句并无恶意的怨言,不知如何是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109970
开本 32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565.4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08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21:40